学术投稿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对晚期胰腺癌止痛作用的观察

董玫;张传秀

关键词:聚焦超声治疗, 晚期胰腺癌, focused ultrasound, 胰腺癌疼痛, 现报告如下, 高能聚焦, 超声仪, 止痛, 患者
摘要:我院于2005年12月-2007年2月采用高能聚焦超声仪(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患者17例,止痛作用明显,现报告如下.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相关文献
  • 对5588例出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电话随访与分析

    目的:找出护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方法:对2004年1-8月出院的5588例患者电话随访其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和意见,并进行分析总结.均在患者出院1个月内进行电话追踪,在随访过程中由专职人员采用开放式的交流方法,随访内容包括治疗效果、病区环境以及与护理有关的病区管理、技术、服务态度、沟通、责任心、服务主动性和护士长管理水平等内容.结果:患者提出有关护理技术等意见共89件,归纳为病区管理混乱、护理技术差、服务态度生硬、护患沟通欠缺、不执行制度、责任心不强、主动服务意识差、护士长管理问题8大类.结论: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患者对住院环境、有效的护患沟通和人性化的服务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者:韩红芳;陈兵阳;崔苏宁;宫玉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溶栓治疗中行球后注射致球后大出血1例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严重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将造成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溶栓和球后注射妥拉苏林是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重要手段.2006年6月我科1例溶栓患者行球后注射致球后大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瑾芳;薛玉花;杨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创、烧伤休克时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肠道不仅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场所,还是重要的代谢和免疫器官,而且是对肠内菌群及其毒性产物的有效屏障.

    作者:耿世佳;任明姬;胡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50 Gy60Coγ射线单次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以手术方法建立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伤口及溃疡组织内EGF的表达.结果:创伤组伤后5~10 d,肉芽组织内EGF表达呈强阳性;照射后21~28 d,放射性溃疡肉芽组织内EGF表达呈弱阳性,较创伤后5~10 d明显减弱.结论:辐射诱导的肉芽组织内EGF表达减弱与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愈合延迟有关.

    作者:丁宏举;曹卫红;谷庆阳;杨志祥;王德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误诊结节性红斑1例

    介绍1例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误诊为结节性红斑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苏有明;赵志力;薛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必净注射液过敏反应1例

    我院1例膀胱癌术后发热患者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张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和p53在肝脏低氧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p53及细胞凋亡在大鼠肝脏低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动脉结扎组(n=32).各组均行剖腹、肝脏骨骼化及肝素林格液肝脏灌注,肝动脉结扎组行肝动脉结扎术.术后1、3、7、14 d留取肝脏组织及血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HIF-1α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HIF-1α及p53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以评价肝损伤.结果:肝动脉结扎后肝组织HIF-1α mRNA及HIF-1α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于结扎后3 d和7 d达峰值[0.834±0.129比0.372±0.048,(7.8±3.1)%比(2.1±1.7)%,P均<0.01].肝动脉结扎组肝细胞p5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于术后7 d达峰值[(41.2±9.1)%比(5.2±4.3)%,P<0.013.肝动脉结扎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于术后7 d达峰值[(21.3±7.4)%比(3.7±3.5)%,P(0.01].肝动脉结扎组AL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IF-1α、p53蛋白表达及凋亡细胞都主要位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结论:HIF-1α mRNA表达增加、HIF-1α蛋白积聚以及p53促凋亡途径的激活在肝脏低氧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英祥;邱宝安;夏念信;胡敏;周宁新;高丽杰;黄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甲鱼油对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鱼油治疗大鼠浅Ⅱ度烫伤的效果及其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银锌霜治疗组和甲鱼油治疗组,每组36只.采用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的方法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伤情经病理切片证实.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1 ml/cm2)、银锌霜纱布(1 ml/cm2)、甲鱼油(1 ml/cm2)纱布覆盖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 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①创面愈合时间:单纯烫伤组为(15.33±0.82)d、银锌霜治疗组(12.57±0.54)d,甲鱼油治疗组(11.33±0.67)d,甲鱼油治疗组比单纯烫伤组明显缩短(P<0.01).②创面愈合率:3组大鼠伤后10和14 d的创面愈合率与伤后7d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甲鱼油治疗组和银锌霜治疗组两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比单纯烫伤组在伤后7、10及14 d均明显升高(P<0.01).③病理学观察:甲鱼油能减轻烫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甲鱼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甲鱼油治疗组比单纯烫伤组、银锌霜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甲鱼油能加速大鼠烫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白晶;田亚平;杨红明;胡森;徐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荧光探针法研究阳离子多聚物基因载体Polybrene与DNA的相互作用

    目的:用荧光探针法研究海美溴铵(PB)和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一定量的PB溶液逐渐加入到DNA/溴化乙锭(EB)复合物的水溶液中,在535 nm处激发,测定595 nm的荧光强度,观察体系荧光强度随PB浓度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用同样的方法观察PB对Hoe-DNA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DNA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Hoe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设置为350 nm和460 nm,DAPI为340 nm和450 nm.通过荧光Scatchard分析法获得PB对DNA的结合常数.结果:随着PB浓度的增加,EB与DNA的结合减弱.通过对PB存在下EB-DNA体系的荧光分析,获得了PB与DNA之间的结合常数为1.8×10./mol.PB的加入大大提高了Hoe-DNA体系的荧光强度,同时Hoe的大发射波长由初的490 nm蓝移至460 nm.Hoe-DNA体系和DAPI-DNA体系的荧光强度均随着聚合物单体的浓度与DNA磷酸基团的浓度比值(N:P比值)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N:P比值等于或接近1.0时达到大.结论:DNA与PB之间复合物的形成减弱了DNA与嵌入剂的结合,但却能增强DNA和沟区结合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提示PB与DNA的结合可能特异性地影响了DNA的二级结构.

    作者:廖杰;于冰;丛海林;刘虎威;曹维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面积特重深度烧伤延迟复苏伴多器官功能不全救治成功1例

    1 病历介绍1.1 病例 患者,男性,18岁.于2006年5月26日在扑救林火过程中火焰烧伤头、面、颈、四肢、背部,伴口鼻内吸入.伤后6 h送至当地医院行股静脉切开、补液、抗感染、气管切开、四肢切开减张、局部清创包扎、面部创面涂磺胺嘧啶银霜等治疗.伤后2 d,空运转送至我院.

    作者:李东杰;郝岱峰;贾晓明;柴家科;申传安;李峰;梁黎明;庹晓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目的:采用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腺病毒转染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FB)后,观察HGF对这两种细胞作用的差异,为HGF基因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离培养HFB和NFB,以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Ad-GFP)转染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以MOI为100携带HGF基因的腺病毒(Ad-HGF)转染HFB和NFB 48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G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MP-1和TGF-β1的分布.结果:NFB和HFB在腺病毒转染效率和HGF表达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HGF能明显促进HFB分泌MMP-1,抑制HFB表达TGF-β1.结论:促进HFB分泌MMP-1和抑制HFB表达TGF-β1可能是HGF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李金凤;段海峰;吴彬;毕建进;孙同柱;付小兵;王立生;吴祖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发型囊袋感染的处理

    起搏器囊袋感染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早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囊袋破溃,迁延不愈,严重者可出现感染全身播散,甚至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我院1989年10月-2006年10月共有122例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其中2例发生囊袋感染,经及时治疗后治愈,报告如下.

    作者:夏云峰;翟红霞;李良;张许文;张春红;刘润梅;殷亚昕;张津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皮肤扩张器治疗头皮大面积瘢痕秃发

    1998-2007年我们应用皮肤扩张器治疗头皮瘢痕性秃发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志力;谷廷敏;杨蓉娅;常冬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并发息肉68例

    输尿管结石并发息肉患者多以输尿管结石就诊,结石大或形成不规则往往难以通过输尿管排出,易在输尿管局部嵌顿,刺激黏膜发生炎性增生反应,形成息肉,肉芽组织可深入结石孔隙,使结石周缘与输尿管壁紧密相连;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往均采用开放手术取石.我们应用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术处理该类结石并发息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吴国伟;韩卫东;李魁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核因子-кB与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发病率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呈上升趋势[1].

    作者:王觅柱;陈吉;党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497例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的配合与护理

    采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既适用于健康供者血液成分的采集、贮存以备后用或进行骨髓捐献,也适用于去除某些患者血液中的有害成分,达到治疗的目的.我科自2002年以来共完成497例819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收集,疗效满意,且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现将操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宋林萍;李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瘦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11组:假手术组,肠缺血45 min再灌注15 min、30 min、1 h、3 h、6 h的肠I/R损伤组和相应时间点的leptin治疗组,每组9只大鼠.肠I/R损伤组和leptin治疗组建立大鼠肠I/R损伤模型;leptin治疗组于再灌注的同时腹腔注射leptin 0.2 mg/kg.假手术组术后1 h处死,其余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处死,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中自细胞介素-6(IL-6)、IL-10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肠I/R组血清ALT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升高,肝组织中的IL-6水平于再灌注3 h显著升高,而IL-10水平基本处于平稳的波动状态,SOD活性于再灌注早期呈略微下降趋势,1 h后逐步回升至假手术组水平;leptin治疗后血清ALT水平基本稳定在较低水平,再灌注3 h后,肝组织IL-6水平较损伤组明显降低,同时SOD活性显著提高,IL-10水平于再灌注15 min时突然增高,随即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结论:leptin对大鼠肠I/R造成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肝组织中的细胞因子释放、提高肝脏的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作者:王晓辉;王录焕;邓子辉;薛辉;颜光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可乐定和新斯的明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可乐定和新斯的明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8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硬膜外首剂量给予可乐定75μg、新斯的明500μg和罗哌卡因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对照组硬膜外给予罗哌卡因10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以0.1%罗哌卡因患者自控镇痛(PCA,6 ml,锁定时间15 min)持续镇痛.观察分娩情况、分娩过程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罗哌卡因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运动阻滞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研究组硬膜外首剂量镇痛时间显著延长,罗哌卡因用量显著降低.结论:可乐定和新斯的明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提高镇痛效果,降低罗哌卡因用量,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作者:郭徽;孙雪峰;张英民;李平;郝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控制术后液体入量减少尿潴留发生的效果观察

    尿潴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导尿又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据报道,因导尿及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42%,居院内感染首位[1].由于腹股沟及肛肠特殊解剖位置,加上麻醉、术后疼痛、排尿习惯改变、输入液量多且快等因素,肛肠疾病、腹股沟疝手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我们研究术后6 h内控制液体入量对肛肠疾病、腹股沟疝患者尿潴留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梅;王惠兰;耿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例胸骨肋软骨炎及气管炎患者ECT及PET表现

    比较1例胸骨肋软骨炎及气管炎患者的ECT和PET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中响;欧阳巧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