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宏举;曹卫红;谷庆阳;杨志祥;王德文
介绍1例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误诊为结节性红斑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苏有明;赵志力;薛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于2005年12月-2007年2月采用高能聚焦超声仪(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疼痛患者17例,止痛作用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玫;张传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院病原菌的结构和耐药的变迁趋势,探讨病原菌的变迁与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年以来11年临床标本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同期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分析病原菌变迁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结果:11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5914株.①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构成比上升趋势明显,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肠球菌属的构成比波动幅度较大,但变化趋势不明显.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虽有波动,但始终维持在高水平;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下降,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明显上升.②1995年构成比高的3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2005年变为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和不动杆菌.③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在2005年达70 DDD/100人天,使用多的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二代头孢菌素和含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菌素;单一品种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④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碳青霉烯类和3代头孢/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强度变化与多种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MR-SA构成比的变化与多种药物使用强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水平逐渐升高,将会增大抗感染治疗的难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有可能导致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的变化.
作者:于勇;蒋伟;常东;姜玲敏;杨小强;冷金昌;刘小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鱼油治疗大鼠浅Ⅱ度烫伤的效果及其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10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银锌霜治疗组和甲鱼油治疗组,每组36只.采用将脱毛区置于70℃恒温水浴中15s的方法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伤情经病理切片证实.各组创面分别用生理盐水纱布(1 ml/cm2)、银锌霜纱布(1 ml/cm2)、甲鱼油(1 ml/cm2)纱布覆盖包扎固定后放回笼中分笼饲养,换药1次/d.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伤后1、3、5、10、14 d取创面组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结果:①创面愈合时间:单纯烫伤组为(15.33±0.82)d、银锌霜治疗组(12.57±0.54)d,甲鱼油治疗组(11.33±0.67)d,甲鱼油治疗组比单纯烫伤组明显缩短(P<0.01).②创面愈合率:3组大鼠伤后10和14 d的创面愈合率与伤后7d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甲鱼油治疗组和银锌霜治疗组两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比单纯烫伤组在伤后7、10及14 d均明显升高(P<0.01).③病理学观察:甲鱼油能减轻烫伤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组织学分析显示甲鱼油可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④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创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甲鱼油治疗组比单纯烫伤组、银锌霜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甲鱼油能加速大鼠烫伤创面组织修复细胞的增殖,加快创面再上皮化,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白晶;田亚平;杨红明;胡森;徐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 病历介绍1.1 病例 患者,男性,18岁.于2006年5月26日在扑救林火过程中火焰烧伤头、面、颈、四肢、背部,伴口鼻内吸入.伤后6 h送至当地医院行股静脉切开、补液、抗感染、气管切开、四肢切开减张、局部清创包扎、面部创面涂磺胺嘧啶银霜等治疗.伤后2 d,空运转送至我院.
作者:李东杰;郝岱峰;贾晓明;柴家科;申传安;李峰;梁黎明;庹晓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采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既适用于健康供者血液成分的采集、贮存以备后用或进行骨髓捐献,也适用于去除某些患者血液中的有害成分,达到治疗的目的.我科自2002年以来共完成497例819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收集,疗效满意,且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现将操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宋林萍;李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采用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腺病毒转染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FB)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FB)后,观察HGF对这两种细胞作用的差异,为HGF基因治疗病理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分离培养HFB和NFB,以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Ad-GFP)转染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以MOI为100携带HGF基因的腺病毒(Ad-HGF)转染HFB和NFB 48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上清中HG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MMP-1和TGF-β1的分布.结果:NFB和HFB在腺病毒转染效率和HGF表达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HGF能明显促进HFB分泌MMP-1,抑制HFB表达TGF-β1.结论:促进HFB分泌MMP-1和抑制HFB表达TGF-β1可能是HGF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李金凤;段海峰;吴彬;毕建进;孙同柱;付小兵;王立生;吴祖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营养状态监测的合适指标,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1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为55%~99% TBSA,平均(79.67±14.13)% TBSA,观察入院后1、7、14、21、28、35、42和49 d时患者体重、上臂肌围、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由于组织水肿和烧伤创面长期存在,体重和上臂肌围在入院后无法获取连续性资料;血红蛋白含量在入院后1 d略有升高,随后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入院后1 d,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明显降低,随着外源性蛋白的补充,入院后7~49 d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接近正常水平;入院后7~14 d,血浆前白蛋白含量明显降低,随后接近正常水平;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在人院后14~35 d明显降低,49 d后接近正常.结论:综合分析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变化,可作为评价大面积烧伤患者营养状态的参考指标,指导临床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曹卫红;柴家科;冯光;孙天骏;沈小鹏;蔡建华;赵京玉;迟云飞;杨红明;贾晓明;盛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眼科严重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将造成不可逆的视力丧失.溶栓和球后注射妥拉苏林是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重要手段.2006年6月我科1例溶栓患者行球后注射致球后大出血,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瑾芳;薛玉花;杨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1例膀胱癌术后发热患者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张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烧伤延迟复苏对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DR(HLA-DR)表达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的烧伤患者,按伤后是否及时有效复苏分为延迟复苏组和非延迟复苏组,于伤后1、3、7、14、28 d取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检测上述指标作为对照.结果:烧伤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延迟复苏患者明显低于非延迟复苏患者(P<0.05或P<0.01).烧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延迟复苏患者明显高于非延迟复苏患者,伤后7和28 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烧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动态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患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于燕;杨红明;柴家科;胡森;雷树红;张冬青;张国安;陶白江;贺立新;杨国兴;李凤玉;姚咏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找出护理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方法:对2004年1-8月出院的5588例患者电话随访其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和意见,并进行分析总结.均在患者出院1个月内进行电话追踪,在随访过程中由专职人员采用开放式的交流方法,随访内容包括治疗效果、病区环境以及与护理有关的病区管理、技术、服务态度、沟通、责任心、服务主动性和护士长管理水平等内容.结果:患者提出有关护理技术等意见共89件,归纳为病区管理混乱、护理技术差、服务态度生硬、护患沟通欠缺、不执行制度、责任心不强、主动服务意识差、护士长管理问题8大类.结论: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患者对住院环境、有效的护患沟通和人性化的服务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者:韩红芳;陈兵阳;崔苏宁;宫玉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4年2月-2007年2月,我们应用311 nm窄谱紫外光子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16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赵志力;杨蓉娅;苏有明;谷廷敏;王文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50 Gy60Coγ射线单次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以手术方法建立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伤口及溃疡组织内EGF的表达.结果:创伤组伤后5~10 d,肉芽组织内EGF表达呈强阳性;照射后21~28 d,放射性溃疡肉芽组织内EGF表达呈弱阳性,较创伤后5~10 d明显减弱.结论:辐射诱导的肉芽组织内EGF表达减弱与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愈合延迟有关.
作者:丁宏举;曹卫红;谷庆阳;杨志祥;王德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比较1例胸骨肋软骨炎及气管炎患者的ECT和PET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中响;欧阳巧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998-2007年我们应用皮肤扩张器治疗头皮瘢痕性秃发3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志力;谷廷敏;杨蓉娅;常冬青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起搏器囊袋感染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早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囊袋破溃,迁延不愈,严重者可出现感染全身播散,甚至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我院1989年10月-2006年10月共有122例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其中2例发生囊袋感染,经及时治疗后治愈,报告如下.
作者:夏云峰;翟红霞;李良;张许文;张春红;刘润梅;殷亚昕;张津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发病率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呈上升趋势[1].
作者:王觅柱;陈吉;党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p53及细胞凋亡在大鼠肝脏低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动脉结扎组(n=32).各组均行剖腹、肝脏骨骼化及肝素林格液肝脏灌注,肝动脉结扎组行肝动脉结扎术.术后1、3、7、14 d留取肝脏组织及血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HIF-1α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HIF-1α及p53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以评价肝损伤.结果:肝动脉结扎后肝组织HIF-1α mRNA及HIF-1α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于结扎后3 d和7 d达峰值[0.834±0.129比0.372±0.048,(7.8±3.1)%比(2.1±1.7)%,P均<0.01].肝动脉结扎组肝细胞p5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于术后7 d达峰值[(41.2±9.1)%比(5.2±4.3)%,P<0.013.肝动脉结扎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于术后7 d达峰值[(21.3±7.4)%比(3.7±3.5)%,P(0.01].肝动脉结扎组AL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IF-1α、p53蛋白表达及凋亡细胞都主要位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结论:HIF-1α mRNA表达增加、HIF-1α蛋白积聚以及p53促凋亡途径的激活在肝脏低氧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英祥;邱宝安;夏念信;胡敏;周宁新;高丽杰;黄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尿潴留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导尿又增加了泌尿系感染的机会.据报道,因导尿及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占医院感染的42%,居院内感染首位[1].由于腹股沟及肛肠特殊解剖位置,加上麻醉、术后疼痛、排尿习惯改变、输入液量多且快等因素,肛肠疾病、腹股沟疝手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我们研究术后6 h内控制液体入量对肛肠疾病、腹股沟疝患者尿潴留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梅;王惠兰;耿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