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鑫;房居高;冯凌;李平栋;陈晓红;韩德民
目的 探讨肝炎性肌成纤维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Rtic tumor,HIMT)的临床表现、CT特点,提出临床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8例HIMT的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41.3岁.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肝功能、血AFP、CEA、CA199均正常.术前超声及CT均未诊断HIMT.CT特点:平扫为均匀的低密度区或混杂低密度区,或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坏死区;增强扫描1例未见明显强化征象,7例病灶轻至中度强化,强化病灶均表现为动脉晚期病灶实性部分强化程略度高于周围肝组织,至门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仍有轻至中度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8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均为单发,直径3~12 cm,均无明显包膜,术后病理结果为HIMT.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HIMT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术前影像学上缺乏特征性表现难以确诊,但CT扫描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结合临床仍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熹;徐波;蔡文松;翁杰锋;徐宏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腹壁缺损如何修补一直是外科医生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材料科学的进展,多种材料被尝试应用于腹壁缺损的治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生物补片的出现与应用,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生物补片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腹壁缺损巾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徐晓波;汤睿;顾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肿瘤组织中存在淋巴管新生明显增加,并与肿瘤的浸润、淋巴转移、预后等均有明显关系.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和新实验方法的出现,使肿瘤淋巴管生成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将肿瘤淋巴管生成原因、分子机制以及淋巴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廖梓群;陈维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Delta样配体4(DU4)是新近发现的Notch受体的一个配体,在肿瘤血管中高表达,对肿瘤的血管生成起负调控的作用.阻断D114/Notch信号通路可以使肿瘤血管生成增加,但是由于新生的血管血液灌注不良,肿瘤的生长反而受到抑制,并且对VEGF信号通路阻断无效的患者也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从而使DIM成为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李宝华;李宗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患病率已达到3%.多数Ⅰ型和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采用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患者不但要承受胰岛素注射带来的痛苦,而且还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远期的并发症.因此,重建内源性胰岛分泌系统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大量实验表明,胰腺移植不但可以中止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还可以转归已有的并发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其他器官移植一样,移植器官的获取及保存是移植成功的前提,由于胰腺组织的特殊性,不同的器官保存液对于保存胰腺效果不一.本文将对University of Wisconsin(UW)保存液在胰腺移植中作用作一论述.
作者:李杰清;梁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科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55例适合行保乳综合治疗的患者,分实验组27例行保乳手术,对照组28例行改良根治术,其余辅助治疗相同,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保乳组及对照组生存率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且保乳组病人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得到了满意的形体美容效果.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个体化制定辅助综合治疗方案,保乳综合治疗应该是女性乳腺癌的佳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范灵;陈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几种主要危险致病因素已经比较明确,但是肝癌发生的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s)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DNA的异常甲基化、组蛋白异常修饰与肝癌的关系,肝癌的表观遗传学检测及表观遗传学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洪清琦;徐鋆耀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3月收治胰头肿块患者13例,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37~71岁,平均51岁,行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结果 13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胰瘘1例,经引流、给予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随访19~86个月,13例患者疼痛症状均消失,至今未复发,黄疸均消退无复发.结论 对于胰头慢性炎症组织粘连周围血管,术中难以分离的病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增加了切除率,手术安全,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避免了遗漏炎症组织内癌灶而失去了治愈的机会.
作者:戈小虎;任昊;刘杰;李雪松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重症,被公认为是炎症紊乱的过程.早期暴发性的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引起死亡.后期由于大量的抗炎细胞因子,引发抗炎症反映综合征,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诱发感染,进而形成毒血症.因此,重新建立SIRS/CARS的平衡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过程及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急性胰腺炎引起的SIRS、CARS有关参与冈子及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熊建平;文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细胞因子的级联释放是急性胰腺(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作为一种多项性调节作用的核转录因子,能与多种基因启动子部位kB位点特异性结合,引起炎症反应和凋亡等多种病理生理反应.研究发现选用NF-kB抑制剂对其活性进行抑制,能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明显改善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新靶点治疗急性胰腺炎.然而,亦有研究发现抑制NF-κB能明显加重急性胰腺炎病情,因此,研究NF-κB在炎症反应中占有重要的研究地位.
作者:纪涛;汤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NF-κB是具有多向调节作用的核转录因子.主要通过3条不同的途径被激活,激活后通过调控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等多种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抗凋亡、浸润和转移、血管生成并与胰腺癌的耐药性密切相关.因此,将NF-κB作靶向分子,抑制其活性成为胰腺癌的防治热点和新的思路.
作者:王洪成;黄新余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保留Latarjet神经及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以来施行保留Latarjet神经及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tarjet nerve and pylous preserved pancreati-ceduodenectomy,LPPPD)32例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并与同期施行的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mpreserved panereaticoduodeneetomy,PPPD)36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LPPPD组平均5 d,较PPPD组平均8 d明显快(t=3.01,P<0.05);术后饱胀、胃液滞留及肠胃反流率LPPPD组均较PPPD组明显低(P<0.005).结论 LPPPD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其疗效明显优于PPPD.
作者:吕云福;宫晓光;王保春;李新秋;黄海;岳劼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外科手术干预的时机.方法 回顾我院1998年3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57例SAP病例,按胰腺坏死面积及是否感染分级,分别分析外科干预及保守治疗对治愈率的影响.结果 本资料显示:总手术治愈率为80.4%,总非手术治愈率为8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的坏死面积者,非手术疗法效佳;50%的坏死面积者,手术疗法效佳;而在30%~50%之间者,手术及非手术疗法疗效无明显差异.胰腺坏死未合并感染组,非手术疗法效佳;町疑感染组及胰腺坏死合并感染组,手术疗法效佳.结论 外科干预在治疗SAP中占有重要地位,应结合胰腺坏死面积及是否感染等具体情况选择外科手术干预的时机.
作者:胡朝理;靳红义;邱新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率较低,探寻可靠的早期诊断标记是改善预后的迫切需要.蛋白组学具有发掘和寻求肿瘤标志物的能力.本文介绍蛋白组学在胰腺癌组织、胰液、血清肿瘤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文广;梁天成;雷正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方法,目前在周内外被认识及应用.本文针对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时机、部位、方法的选择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肠内营养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王德强;胡江;梁鲁;马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中自介素-18(IL-18)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分组选择AP患者34例,其中重症胰腺炎(SAP)患者12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患者22例,正常对照组16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浓度.结果 血清中IL-18浓度在MAP和SAP两组患者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SAP组明显高于MAP组,且IL-18水平动态变化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IL-18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过程,可以作为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杨万广;刘保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Whipple手术后早期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施行的Whipple手术54例进行分组:A组26例为手术后EN支持,B组28例为手术后PN支持,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组EN为手术后3~5 d肠功能恢复时,用复尔凯<'R>800型肠内输液泵泵入营养制剂,其持续时间平均为9.35 d,B组PN持续时间13.19 d;术后胰瘘、胆瘘、感染A组分别为1例、0例、2例,B组分别为6例、2例、5例,A组无一例死亡;A组较B组缩短病程8.74 d;A组较B组节省住院费用7503.95元.结论 Whipple手术后早期EN支持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缩短病程以及节省住院费用.
作者:崔云甫;苏志雷;邰升;钟翔宇;胡占良;韩德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异常激活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受损的胰腺组织可作为抗原或炎性刺激物,使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中活化的细胞产生炎症介质、细胞因子、促发细胞冈子的级联反应,从而使局部病变发展为全身性的病损过程.促炎因子介导并加重组织损伤,而抗炎因子则平衡前者的损伤作用.抗炎促炎因子的相互作用,导致抗炎反应和促炎反应失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出现,甚至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作者:姜胜波;邹忠东;王烈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对胰腺外伤合并主胰管损伤的诊治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严重胰腺外伤同时合并主胰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结果 B超联合CT检查对外伤性严重的胰腺损伤确诊率为100%,但是否合并主胰管损伤则需要手术中探查结果来实现.本组患者行远端胰腺空肠Roux-Y吻合术27例,改良十二指肠憩室化和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术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41例患者经救治均痊愈出院.并发症发生率为29.5%,病死率为6.8%.结论 胰腺损伤临床表现隐蔽,CT可提高术前确诊率.而降低严重胰腺外伤患者的病死率关键在于提高术前诊断率、及时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及加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作者:覃谦;施开德;王守军;王力斌;李洪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胸部无注气内镜下甲状旁腺肿瘤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经胸骨部小切口,在鼻内镜下对2例甲状旁腺囊腺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局部切除肿瘤.结果 2例均顺利切除,无喉返神经麻痹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具有美容和微创双重效果.结论 经胸部无注气内镜下甲状旁腺肿瘤切除简便易行,具美容和微创效果,适合经选择的患者.
作者:倪鑫;房居高;冯凌;李平栋;陈晓红;韩德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