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波
2007年8月13~16日,河南省人口计生委举办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与规范化管理培训班,18个省辖市分管科技副主任、科技科长,169个县(市、区)分管科技副主任参加了培训.
作者:张晓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避孕药的成分主要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成长效和短效的避孕药或者单方甾体激素(单方孕激素制剂、探亲药或紧急避孕药),用药途径包括单纯口服及其它多种方式.由于外源性人工合成的激素对靶器官作用与内源性激素有所差异,从而产生各种副反应,其发生可能与配方中甾体类激素的性能及剂量有关.
作者:李雅文;江帆;陈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无痛人工流产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扩张宫颈的给药途径.方法:将300例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分别于术前3h舌下含服、口服、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观察3组宫颈扩张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用药后副作用.结果:3组宫颈扩张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舌下含服组、阴道用药组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用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舌下含服组、口服用药组腹痛发生率低于阴道用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术前出现阴道流血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痛人工流产术前3h舌下含服、口服、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对于有效扩张宫颈疗效相似,舌下含服用药消化道副作用发生率低,阴道用药适合于妊娠反应重、胃肠功能差的受术者.
作者:刘燕;杨毓琴;王秀梅;赵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宫腔镜检查与B超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历中B超、宫腔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在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中,宫腔镜对宫内残留、子宫内膜炎及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高,对子宫内膜癌、子宫粘膜下肌瘤和宫内残留的特异度高;②B超对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敏感度高,对宫内残留的特异度高;③对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B超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和宫腔镜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子宫粘膜下肌瘤和宫内残留的诊断,上述两组符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宫腔镜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与B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②提倡将B超、宫腔镜及定位活检合理地综合应用,使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从影像学、形态学和组织学三方面得以准确诊断.
作者:孟海霞;苏日娜;其木格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笔者在临床超声检查中遇见2例因盲目钩取宫内节育器(IUD)造成子宫内膜肌壁损伤,致将超声图像中出现条状强回声误认为IUD嵌顿肌壁间,教训深刻,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2007年8月18~19日,新疆人口计生委召开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会,这是我区计划生育科技领域有史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科技盛会,国家人口计生委江帆副主任一行4人专程参加会议.来自全区各地、州、市的人口计生委主任、科技工作负责人及地、市人口计划生育指导所所长;直属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自治区人事厅、卫生厅、科技厅领导及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会议.
作者:焦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输卵管结扎术后腹壁血肿是一种较为为严重的近期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化脓、脂肪皮肤缺损,本文对近几年来收治的16例输卵管结扎术后腹壁血肿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生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本院自2006年6月开始实施微管人工流产手术,现将其临床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郭庆云;王雯;黄丽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为总结经验教训,现将本站2000年5月~2007年1月收治的宫内节育器(IUD)异位3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珍;王传荣;孙秀丽;王芳萍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促进日喀则地区人口计生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双方工作交流,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计生系统援藏工作会议精神,吉林省人口计生委于2007年7月21日~8月7日与西藏日喀则地区18名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进行培训交流活动.
作者:毕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引产、冰水水囊引产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199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妊娠引产者378例,总结分析孕13~16周和孕17~27周妇女分别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引产、冰水水囊引产和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引产的临床效果.结果:在孕13~16周者中,药物引产在引产时间上明显优于其它两种方法(P<0.05);产时出血量、胎盘胎膜残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孕17~27周者,药物引产在引产时间上明显优于其它将两种方法(P<0.05),产时出血量水囊引产组优于其它两种方法(P<0.05),胎盘胎膜残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药物引产时间短;水囊引产用于孕17~27周者产时出血量少,适用于肝肾功能受损者.
作者:邓元琪;赖爱鸾;金巧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2007年7月3~5日,山西省召开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大会暨首届人口计生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各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分管副主任、科技科长、指导站长、药具站长,34个县(市、区)的人口计生局长及服务站长,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省直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驻省部队和部分企业代表,省人口计生委机关正处级以上领导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作者:罗铭忠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当前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任务愈显突出.为此,本文对辽宁省锦州市1985~2004年医学鉴定的1 269例病残儿进行了统计分析,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开展及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刘丽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健康促进是全球健康项目成功经验中的佳模式之一.健康促进是使人有能力维护和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它强调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营造支持性环境、发展个人技能、加强社区行动,以及卫生服务的重新定位.生殖健康促进理论对流动人口,尤其是对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
作者:周学馨 刊期: 2007年第09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类固醇激素避孕药的创制,是人类生育控制的重大突破.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类固醇避孕药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为其它节育方法所不及,因此迄今仍为计划生育的重要措施.早的复方口服避孕药(COC)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较高,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提出使用者血栓病的增加与雌激素的成分有关.
作者:杜明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多态性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对647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647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常染色体多态性21例,占全部受检者的3.25%,高于普通群体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2.6%).21例常染色体多态性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0例,占1.55%(10/647);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11例,占1.70%(11/647).结论:常染色体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生殖异常有关,尤其是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作者:李科生;黄明孔;余颜;季明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资料:时某,汉族,28岁,身高160cm,体重47kg,已婚2年G2P0,人工流产1次.此次孕期正常,无感冒、发热及服药史.夫妇双方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否认有化学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
作者:孙文芝;宋奉侠;张丽;冯光;储穆庭;杨晓军;张莉;向萍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前世界上约10%~15%孕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不育因素占50%,除了内分泌激素紊乱、生殖道炎症、精索静脉曲张、隐睾、免疫异常、化学等因素外,遗传缺陷所引起的精子发生障碍约占男性不育的30%以上[1,2].据WHO统计,11.2%的男性不育为原发不育,常见的症状是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
作者:张香改;黄海燕;刘杰;王孟查;谭凤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调查深圳市南山区流动人口中未婚女青年的生殖健康现状与需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南山区12家企业随机抽取非本市户籍、未婚、有性生活史的18~24岁女青年800人,采用统一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800份.结果显示,流动未婚女青年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和避孕知识缺乏.生殖道感染总患病率为64%(512/800),其中慢性宫颈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的患病率分别为23.5%、18.6%、7.9%、2.6%.在生殖道感染患者中,只有46.7%的人自我报告有症状(239/512),其中只有56.1%(134/239)的人曾主动就医.结论:流动未婚女青年文化程度低,初次婚前性行为年龄低,生殖道感染患病率较高,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无症状比例高,就诊意识差,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和避孕知识不足.政府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流动人口未婚女青年的生殖健康宣传教育,为她们提供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服务.
作者:吴永红;钱玲惠;冯睿;李洪英;邱新娇;周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对河北省农村孕妇妊娠结局进行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自然流产、引产、死产、早产、新生儿死亡、先天性畸形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全省11个市50个县中的191个乡镇为调查单位,对调查单位2002年7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早期妊娠的妇女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自妊娠早期至婴儿出生满1周岁.结果:随访孕妇总例数为24 052,自然流产率3.5%、引产率1.5%、死产率为0.64%、早产率4.2%;新生儿死亡率6‰,孕妇死亡率0.1‰;该次调查发现56种共226例畸形儿,其中单发畸形32种(172例);多发畸形24种(54例),畸形儿总发生率为94.0/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6.4%,与年龄、既往不良孕产史、家族病史等有关,并有明显的地区差别.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了河北省农村孕妇妊娠结局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今后在河北省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和制定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作者:于俊荣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