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胡明;马远征;才小军;白一冰;黄凤山;薛海滨

关键词:膨胀式融合器, 融合, 退变, 腰椎
摘要:目的 探讨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2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单枚或双枚膨胀式融合器(B-twin)联合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MPQ、VAS、ODI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统计数据主要应用SPSS10.0软件处理.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并观察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随访时椎体间融合率100%,无融合失败、融合器移位、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膨胀式融合器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曲线,融合率高、刨伤小且容易置入,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胸椎结核并发进行性瘫痪的处理策略

    目的 探讨胸椎结核并发进行性瘫痪时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及时手术解除脊髓压迫、固定脊柱对恢复脊髓功能的疗效.方法 对胸椎结核并发进行性瘫痪的11例患者,及时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诊椎管减压、植骨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化疗方案3HRSZ/9HRz.结果 8例恢复至Frsnkel D级及以上.末次随访时结核中毒症状消失,体重增加,血沉正常,局部无疼痛.结论 胸椎结核并发截瘫加重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应用MP冲击治疗,同时尽早手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恢复脊髓功能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学文;蔡程;郑海龙;唐强;徐显春;刘勇;刘峰;孙亢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杂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手术入路、解剖复位的意义及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 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30例.结果 30例获得12-40个月随访,参照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优6例,良17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约76 .7%.结论 经肱三头两侧入路操作简便,并有着较常规入路更小伸肘装置(医源性)创伤的优势.选择恰当的固定方式,详细的术前计划,重建重要的解剖结构,是肱骨远端C型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建飞;洪定钢;王效柱;容安;杨学义;于小中;王小芃;吴沅鸿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腰椎后缘离断症使用撑开型椎间融合器进行手术治疗.采用Oswes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定,观察融合率和并发症.结果 21例均获12-39个月随访,融合率100%.术后优良率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92.8%及91.1%,未发生融合器脱出、塌陷、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撑开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腰椎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好,无须辅助后路椎弓钉固定即可达到即刻的腰椎稳定性.

    作者:刘恩志;郭东明;严瀚;蔡维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微型多功能可调式锁针外固定器的研制及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制微型多功能可调式锁针外固定器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5年7月-2008年12月,采用自制微型多功能可调式锁针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32例.按AO/ASIF分型:A3型9例,C2型7例,C3型16例,其中开放性5例.治疗采用闭合复位加外固定15例,切开复位加外固定17例,植骨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5 d,平均3.5 d.结果 术后随访5-40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8例,功能复位22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20-10°(平均-10°),掌倾角为-40-0°(平均-12°),术后尺偏角15~25°(平均20°),掌倾角为8-15°(平均12°).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19例,可1例.无针道及伤口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无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自制微型可调式锁针外固定器是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价格低廉,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郭亚洲;曾舸;黄必忠;罗小江;郑均华;石晓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脊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2.31%-9.37%[1].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继发伤口感染、椎管内感染,甚至继发颅内感染,后果较为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笔者自1997年1月~2007年12月,共行491例各类脊柱手术,其中23例术后并发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68%,经积极处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冉学军;邓长青;王显林;李光胜;蒲川成;胡波;游红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椎间融合器与单纯椎间植骨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合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在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cage融合器组)和B组(单纯椎间植骨组).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32).A组融合率为92.12%,B组为81.04%,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3).术后第1天,A组椎间隙高度平均为(12.8±1.3)mm,B组为(12.1±1.5)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时A组为(11.0±0.6)mm,B组为(9.5±0.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6).结论 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方面均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作者:陈世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结果 15例随访10个月-5年,平均随访28.3个月.临床疗效:优9例,良4例,中2例.术后6-12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 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应做到减压充分、尽可能复位滑脱椎体、植骨满意、固定牢靠,这是保证临床疗效满意的关键.

    作者:涂强;丁焕文;刘宝;易灿;王虹;沈健坚;曾锁林;徐国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10例成人尺骨冠状突骨折,其中6例为粉碎性骨折,按Regan和Morrey骨折分型:II型4例,Ⅲ型6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观察肘关节的活动度.结果 随访6个月-3年,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根据肘关节HSS评分标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结论 尺骨冠状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固定可靠,能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作者:曹振孝;常浩胜;王瑜;金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的原因.方法 对27例误诊误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入院后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后凸畸形,完善检查后均采用前路钉-棒加钛笼植骨术式予以矫正.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后凸畸形矫正较理想,植骨全部融合,腰背疼痛消失,疗效满意.结论 注重脊柱胸腰段骨折后稳定程度判断和早期及时正确治疗,是减少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误诊误治及预防后凸畸形的关键.

    作者:张军;郭克斌;熊元波;张海军;陈万军;刘晓雪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在Hangma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例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30 min,平均出血量300 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患者枕颈部疼痛症状消失,均获得骨性愈合.2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从D级恢复到E级.结论 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周田华;汤逊;徐永清;林月秋;潘险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脊椎及周围结构解剖形态学的改变对脊柱侧凸胸椎置钉安全性的影响

    近年来,胸椎椎弓根螺钉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内固定相比,后路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更大,并能更有效地矫正侧凸和椎体的旋转.前路胸椎椎体钉的使用在矫正侧凸的同时能减少融合节段以及更好地恢复矢状面胸椎后凸.

    作者:蒋军;邱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组织工程化骺板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骺板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组织工程骺板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组织工程化骺板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志琳;钱济先;李存孝;马保安;范清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观察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手术方式治疗16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11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5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动态侧位X线片、颈椎MR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术后3、6、24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2.2%,69.4%,78%,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 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许立新;张斌;刘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AO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16例

    目的 探讨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6例A、C型儿童桡骨颈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AO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6例随访6~12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3个月,平均9周.术后10周完全恢复肘关节功能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AO钛制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安全、微创、固定可靠,可尽早恢复功能活动,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崔厚轩;张文路;曹堪铎;赵彬;张洪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拇指再造24例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拇指再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4例拇指缺损进行第2足趾游离移植或足拇甲皮瓣再造拇指.结果 24例拇指再造全部成活,指骨愈合时间平均6.8周.结论 应用第2足趾移植或足拇甲皮瓣再造拇指,可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手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崔忠宁;刘敏;杜张荣;马林;田少斌;牛志勇;陈晋伟;刘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段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段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12例肱骨近段三、四部分骨折,依据Neer四部分骨折分类法:三部分骨折3例,四部分9例,假体均为单级骨水泥型假体.结果 12例均随访,优8例,良3例,差1例.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对于肱骨近段三、四部分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严谨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操作以及术后患肩的功能锻炼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觅格;李炳楠;陈跃忠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保留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保留ACL下止点残端重建术治疗A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股薄肌、半腱肌肌腱重建治疗ACL损伤42例,术中保留ACL下止点残端.结果 膝关节伸直受限5°者3例,屈曲受限10°者2例.Lachamn试验阳性4例.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58分,术后平均89分.Tegner运动评分术前平均5.2分,术后平均6.2分.无并发独眼畸胎畸形.结论 保留残端重建ACL治疗ACL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吕伟;时剑辉;马奔;王岩;李广琪;许天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严重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桡骨小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11例.术后随访1-6年.通过MEP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肘关节屈曲18-135°.前臂旋后平均79°,前臂旋前平均81°.MEPS评分:优5例,良4例,一般1例,差1例.1例出现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结论 桡骨小头置换术治疗粉碎性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敦先礼;李有方;杜远义;王光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手术减压时间对兔颈脊髓急性损伤并压迫模型的疗效影响

    目的 制造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观察颈脊髓损伤后减压时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 兔65只,随机分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进一步分为6个亚组(A、B、C、D、E、F组).C3椎体前路钻孔开窗,用改良Allen's法40.0gcm力撞击脊髓,然后从骨窗处置入小螺钉造成脊髓压迫.并在术后18 h、24 h、2 d、3 d、5 d、7 d减压(去除小螺钉).在术后28 d内对改良Tarlov评分,体感诱发电位,细胞凋亡及病理等监测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运动学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显示A、B组的神经恢复情况优于其他组,C、D组优于E、F组.而E、F、G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组织学显示脊髓受压时间越长,脊髓结构损害越严重.结论 本实验显示脊髓损伤后确实存在一个减压的时间窗,该窗口为损伤后3 d内,而术后18 h内减压可以获得佳的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林斌;王宁;沈忠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使用交锁髓内钉顺行或逆行治疗肱骨干骨折96例,其中62例闭合复位,34例切开或有限切开复位;顺行置钉79例,逆行置钉17例.结果 随访时间12-34个月,平均25.4个月.21例出现并发症,有患者合并两种并发症,6例骨折不愈合,3例骨折端分离,3例出现医源性骨折,2例存在肩关节撞击症,2例远端锁钉退出,2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桡神经损伤,4例肩部疼痛,3例肘关节功能障碍.结论 交锁髓内钉虽然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但仍存在较多并发症,强调术前周密的计划,合理选择手术路径和方法,术后认真管理和指导,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田辉;何磊;敖永星;张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