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国;郑小玲
桡骨下端肿瘤、严重外伤、感染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节段性骨缺损,由于邻近关节,功能障碍明显,致残率高,临床治疗很困难.目前治疗多用自体骨移植较为理想.1998~2001年笔者采用自体腓骨小头带腓骨上段移植治疗桡骨下端骨缺损11例,重建腕关节,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钦;韩立业;冯勋芝;杨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介绍一种自行研制的锁骨带锁髓内钉,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研制的带锁髓内钉固定锁骨骨折.用18具新鲜尸体36条锁骨,分成两组.人工造成锁骨骨折,比较带锁髓内钉与普通克氏针固定后,两者的抗拉伸、抗弯曲,以及抗旋转强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带锁髓内钉固定锁骨骨折抗弯曲强度无显著差异,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3419);抗拉伸、抗旋转强度明显增强,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锁骨带锁髓内钉设计独特,具有良好的抗拉伸、抗弯曲,以及抗旋转能力,能够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作者:魏海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方法临床随机选择60例,32例给予鹿瓜多肽注射液静脉滴注;28例为对照组,予物理治疗,口服罗钙全片和钙尔奇D片.统计患者腰背痛及全身骨痛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腰背痛及全身骨痛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有效率为53.6%,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治疗组BAP及尿DPD/Cr于治疗后6个月时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骨密度测定(BMD)6个月后有一定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显著,对照组BMD无明显改变.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赵正旭;郝毅;茹选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冻结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8月对门诊172例早期冻结肩患者,经前膪性设计随机分成四组.甲组应用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施沛特)治疗,乙组采用肩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激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丙组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丁组口服NSAIDs类药,各组同期都进行系统的、正规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行对照研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盂肱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使用VAS疼痛评分,UCLA和ASE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1~6个月(平均5.1个月)的门诊随访,各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甲组改善不明显,乙、丙、丁组改善明显.UCLA和ASES评分治疗前后的结果都是甲、乙组效果好,丙、丁组效果差.肩关节外展上举和外旋活动度测量值在治疗前后比较,经自身对照的t检验均P小于0.05.结论玻璃酸钠配合使用少量激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正规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是门诊综合治疗早期冻结肩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耀南;薛庆云;高新生;蔡恒江;赵立连;张启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scapularfracture,SF)的分类和评价其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38例SF的临床资料.其中行X线检查38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者12例.根据Hardegger和Miller的分型方法分别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结果随访9~50个月.根据Rowe的疗效评价标准,非手术组20例,优良率为85%.手术组18例,优良率为77.8%.结论多数SF无需手术治疗,经短期制动及功能锻炼后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但移位严重及浮肩损伤等应强调手术内固定.
作者:叶小雨;林初勇;赖宪良;张长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时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表现及轴向CT表现的差异,确定不同部位骨盆骨折投照的佳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骨盆骨折患者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片及轴向CT片.将骨折表现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观测同一部位骨折在不同位置X线片及CT上的表现程度.结果耻骨联合分离程度在各种投照位置上无明显差异.耻骨支、耻骨体、坐骨、骶孔和L5横突,移位程度在出口位上表现明显.骶髂关节分离,骶骨翼、髂嵴骨折在入口位上表现明显.骶骨压缩骨折,半骨盆向后移位,水平旋转不稳在入口位X线片上明显.垂直旋转不稳在出口位片上明显.CT在诊断骶髂关节分离及骶骨骨折有独特价值.结论骨盆骨折应首先摄前后位X线片,根据骨折部位,进一步摄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并根据骨折的表现判断其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CT在诊断骶骨骨折,骶髂关节分离有独特价值.
作者:潘进社;张英泽;张奉琪;彭阿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介绍趾移植联合前臂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ⅢB缺损的方法.方法自2003年3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共6例拇指ⅢB缺损的病人应用该方法进行拇指再造.结果6例均获成功,再造拇指与皮瓣存活,外形满意,功能好.结论趾移植联合前臂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拇指ⅢB缺损的良好方法,具有血运可靠,易操作等优点.
作者:张志宏;张朝春;张发惠;郑和平;陈庆泉;吕琦;王万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总结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效果.方法17例尺骨中下段骨不连(中段12例,下段5例)采用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进行移植治疗.结果术后临床追踪随访平均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3~7个月).术后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功能无障碍.结论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较小,血管解剖恒定,血运丰富,安全可靠,是一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有效手段.
作者:罗石红;彭潭安;易红卫;舒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初步分析探讨FixionTM膨胀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方法采用FixionTM系统的膨胀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干骨折25例,IM 16例,IL 4例,PF 5例.肱骨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例,胫骨骨折6例.结果2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0周,平均35周.全部患者中11例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痂形成,均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结论使用膨胀髓内钉手术简便,创伤小,无需交锁螺钉,并且并发症少.它是在治疗长骨骨干骨折中髓内钉与微创外科的良好结合.
作者:陶杰;庄起昌;刘成文;易诚青;陆海明;李豪青;马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缺死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超选择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注入治疗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行血管造影,以观察治疗前后股骨头颈血管条数及近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全部患者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其远期疗效和治疗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作者:原晓景;徐达传;李立新;杨瑞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肩关节复发性后脱位临床上极罕见,常易被漏诊、误诊.笔者于2003年12月为1例左肩关节复发性后脱位患者行Neer改良McLaughlin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成;林共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跟骨骨折临床多见,对于手术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1].但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坏死和不愈合常见,皮肤坏死的发生率为8.3%,切口不愈合率为1.9%[2].为降低切口皮肤坏死和不愈合的发生率,2004年6月~2005年6月,笔者采用皮内缝合法缝合跟骨切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芮昊;翟文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对Tossy Ⅲ型须手术治疗已成共识.笔者早年应用单纯克氏针经皮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均不理想,从2000年起应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2002年起有条件者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共诊治40例.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永生;黄贵读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肩胛骨骨折比较少见,而肩胛骨骨折中累及肩胛骨体部的骨折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肩胛骨体部骨折是否手术治疗尚有争议.2001年6月~2004年12月,笔者对收住院的肩胛骨体部骨折患者选择性地开展手术治疗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伟洪;孙晓亮;吴国峰;周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自2001年6月~2005年4月,笔者共收治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漏诊患者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67~83岁,平均74.4岁.其中跌伤4例,自行车撞伤2例,坠落伤1例.2例伤后尚可勉强行走.均在伤后1~6 h内摄骨盆或患髋X线平片,经放射科医生和骨科医生阅片3例,放射科医生和非骨科临床医生阅片3例,仅经放射科医生阅片1例,均未发现股骨颈骨折.漏诊时间2~13 d,平均7.7 d.漏诊期间,4例绝对卧床休息,3例少量从事日常活动,均因患髋疼痛加重或无缓解而再次就诊,经查体和再次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然后复习其首次X线片.
作者:夏平光;黄继锋;蔡贤华;王庆;陈庄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四肢常见的骨创伤,其中约1/4可累及关节面和干骺端.自2001年8月~2005年5月,对43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经皮有限撬拨复位动力型外固定器生物学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寅权;李国东;张秋林;方大标;孙洪体;艾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骨矿密度(BMD)的关系,为预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供科学的指标.方法对1 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跟骨的BMD值,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发生例数随BMD的T值降低呈负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分别在Ⅰ区间和Ⅱ区间均与Ⅲ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当BMD的T值≤-3 SD骨折发生例数呈显著增加(r=-0.973,P<0.01).结论老年人BMD的T值为-3.0 SD时,骨折发生率呈明显上升,临床上可将老年人的BMD的T值低于正常1个标准差(-3.0SD)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指标.
作者:唐向阳;陈平;吴定宇;高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收集19例Hangman骨折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4例,分析其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8例;2例失访,17例得到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为骨折均愈合或植骨均融合.结论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是Hangman骨折必要的诊断措施;Ⅰ型行非手术治疗而愈,Ⅱ型根据复位情况考虑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合并有C2~3急性椎间盘突出损伤颈髓的Ⅱ型和ⅡA型骨折以及Ⅲ型骨折则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邓展生;李宝军;张宏其;胡建中;张胜利;许宇霞;鞠洪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损伤.自2002年6月~2004年12月,对连续21例急性跟腱损伤病例采用跟腱缝合后包绕成都迪康公司生产的聚-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试验组),然后与以往单纯缝合法(1994年4月~2002年6月的病例中随机选取21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祝少博;余国荣;陶圣祥;曾中华;王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传统的断指再植重建血液循环是修复指固有动脉及指背静脉.对于一些末节的断指,由于指背静脉过于细小,实用价值有限,因此多数采用拔甲、指端放血等手段解决回流问题.笔者自2002年3月~2005年7月,对27例35指末节完全离断应用掌侧静脉进行再植,其中成活33指,成活率为94.3%.报告如下.
作者:舒正华;陈波;李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