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17例

罗石红;彭潭安;易红卫;舒鹏飞

关键词:骨膜瓣, 骨间返动脉, 移植, 骨不连, 尺骨
摘要:目的总结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效果.方法17例尺骨中下段骨不连(中段12例,下段5例)采用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进行移植治疗.结果术后临床追踪随访平均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3~7个月).术后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功能无障碍.结论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较小,血管解剖恒定,血运丰富,安全可靠,是一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有效手段.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肩胛骨体部骨折的手术治疗

    肩胛骨骨折比较少见,而肩胛骨骨折中累及肩胛骨体部的骨折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肩胛骨体部骨折是否手术治疗尚有争议.2001年6月~2004年12月,笔者对收住院的肩胛骨体部骨折患者选择性地开展手术治疗3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伟洪;孙晓亮;吴国峰;周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分析

    自2001年6月~2005年4月,笔者共收治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漏诊患者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67~83岁,平均74.4岁.其中跌伤4例,自行车撞伤2例,坠落伤1例.2例伤后尚可勉强行走.均在伤后1~6 h内摄骨盆或患髋X线平片,经放射科医生和骨科医生阅片3例,放射科医生和非骨科临床医生阅片3例,仅经放射科医生阅片1例,均未发现股骨颈骨折.漏诊时间2~13 d,平均7.7 d.漏诊期间,4例绝对卧床休息,3例少量从事日常活动,均因患髋疼痛加重或无缓解而再次就诊,经查体和再次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然后复习其首次X线片.

    作者:夏平光;黄继锋;蔡贤华;王庆;陈庄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治疗肩锁关节Ⅲ型脱位的疗效比较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如果治疗方法不当就会留下较为明显的后遗症,对于完全性脱位以及陈旧性脱位,目前一般主张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2002年7月~2005年4月,采用Bosworth固定和锁骨钩钢板治疗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48例,通过随访对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定及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张明;杨智贤;石丹;李百川;郝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3例(24侧).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15例(16侧),Ⅲ型7例.内固定方法: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螺丝钉固定各6侧,克氏针加丝线固定3侧,单纯克氏针固定2侧,钢丝环扎固定1侧,骨片摘除5侧,冠状突重建1侧.结果对随访资料完整的20例(21侧)进行9~28个月(平均19个月)的随访,根据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肌力,以及稳定性进行评定疗效:优9侧,良6侧,可3侧,差3侧,优良率71.4%.肘关节半脱位2例,骨化性肌炎2例,无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结论Ⅲ型骨折、明显移位及伴有肘关节不稳的Ⅱ型骨折宜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不仅可以复位、固定骨折,同时也可修复或重建损伤的韧带,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练习;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左玉明;王志强;曹淑新;王月光;赵国志;马松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张力带和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比较

    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损伤之一,对Tossy Ⅲ型须手术治疗已成共识.笔者早年应用单纯克氏针经皮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均不理想,从2000年起应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2002年起有条件者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共诊治40例.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永生;黄贵读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目的了解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骨矿密度(BMD)的关系,为预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供科学的指标.方法对1 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跟骨的BMD值,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发生例数随BMD的T值降低呈负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分别在Ⅰ区间和Ⅱ区间均与Ⅲ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当BMD的T值≤-3 SD骨折发生例数呈显著增加(r=-0.973,P<0.01).结论老年人BMD的T值为-3.0 SD时,骨折发生率呈明显上升,临床上可将老年人的BMD的T值低于正常1个标准差(-3.0SD)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指标.

    作者:唐向阳;陈平;吴定宇;高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常累及桡骨远端关节面,非手术治疗难以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稳定固定,处理困难,预后差.自1999年4月~2004年6月,笔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2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夏志锋;谢学然;黄润堂;白金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趾移植联合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与修复拇指ⅢB缺损

    目的介绍趾移植联合前臂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ⅢB缺损的方法.方法自2003年3月,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共6例拇指ⅢB缺损的病人应用该方法进行拇指再造.结果6例均获成功,再造拇指与皮瓣存活,外形满意,功能好.结论趾移植联合前臂贵要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拇指ⅢB缺损的良好方法,具有血运可靠,易操作等优点.

    作者:张志宏;张朝春;张发惠;郑和平;陈庆泉;吕琦;王万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自2000年7月~2005年3月对3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左侧17例,右侧20例.Colles骨折24例,Smith骨折10例,掌侧Barton骨折3例.掌倾角平均-15°,尺偏角平均-6°,桡骨平均轴向压缩4.5 mm.26例术前手法复位失败(轴向压缩不能纠正,掌倾角与尺偏角恢复不好);9例于1周内初次复诊时发现骨折再移位;另2例未能按时复诊,于1个月左右拆除石膏时发现骨折畸形愈合.

    作者:朱立帆;杨惠林;刘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冻结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8月对门诊172例早期冻结肩患者,经前膪性设计随机分成四组.甲组应用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施沛特)治疗,乙组采用肩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激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丙组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丁组口服NSAIDs类药,各组同期都进行系统的、正规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行对照研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盂肱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使用VAS疼痛评分,UCLA和ASE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1~6个月(平均5.1个月)的门诊随访,各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甲组改善不明显,乙、丙、丁组改善明显.UCLA和ASES评分治疗前后的结果都是甲、乙组效果好,丙、丁组效果差.肩关节外展上举和外旋活动度测量值在治疗前后比较,经自身对照的t检验均P小于0.05.结论玻璃酸钠配合使用少量激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正规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是门诊综合治疗早期冻结肩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耀南;薛庆云;高新生;蔡恒江;赵立连;张启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肱骨近端严重骨折的外科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2000年2月~2005年1月,笔者对31例60岁以上经手术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或合并脱位进行随访总结,为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

    作者:徐云钦;梁再跃;冯水云;陈才平;朱亚中;王朝阳;冯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收集19例Hangman骨折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4例,分析其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8例;2例失访,17例得到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为骨折均愈合或植骨均融合.结论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是Hangman骨折必要的诊断措施;Ⅰ型行非手术治疗而愈,Ⅱ型根据复位情况考虑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合并有C2~3急性椎间盘突出损伤颈髓的Ⅱ型和ⅡA型骨折以及Ⅲ型骨折则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邓展生;李宝军;张宏其;胡建中;张胜利;许宇霞;鞠洪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骨盆骨折X线表现及轴向CT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时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表现及轴向CT表现的差异,确定不同部位骨盆骨折投照的佳位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5例骨盆骨折患者骨盆前后位、出口位、入口位X线片及轴向CT片.将骨折表现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观测同一部位骨折在不同位置X线片及CT上的表现程度.结果耻骨联合分离程度在各种投照位置上无明显差异.耻骨支、耻骨体、坐骨、骶孔和L5横突,移位程度在出口位上表现明显.骶髂关节分离,骶骨翼、髂嵴骨折在入口位上表现明显.骶骨压缩骨折,半骨盆向后移位,水平旋转不稳在入口位X线片上明显.垂直旋转不稳在出口位片上明显.CT在诊断骶髂关节分离及骶骨骨折有独特价值.结论骨盆骨折应首先摄前后位X线片,根据骨折部位,进一步摄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并根据骨折的表现判断其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CT在诊断骶骨骨折,骶髂关节分离有独特价值.

    作者:潘进社;张英泽;张奉琪;彭阿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跟腱损伤外科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跟腱损伤外科系统治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例空勤人员的跟腱损伤进行术后功能评估,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包括手术细节和术后理疗、功能锻炼等内容的外科系统治疗法.采用临床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方法处理的35例跟腱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用系统外科治疗法的跟腱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时间短,二次断裂率和感染率均为零.结论跟腱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外科治疗并不复杂,但是其诊断和治疗经常被临床所忽视,造成不应有的误诊和一定程度上的残疾.外科系统治疗法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费效比.

    作者:江立红;李颖;宫丽莉;王飞;吴继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

    目的探索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缺死采用Seldinger穿刺方法超选择插管至患侧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注入治疗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行血管造影,以观察治疗前后股骨头颈血管条数及近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后患髋股骨头颈区血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全部患者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施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患髋的血液循环,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其远期疗效和治疗机制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作者:原晓景;徐达传;李立新;杨瑞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膨胀自锁髓内钉FixionTM治疗长管状骨骨折

    目的初步分析探讨FixionTM膨胀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方法采用FixionTM系统的膨胀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干骨折25例,IM 16例,IL 4例,PF 5例.肱骨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例,胫骨骨折6例.结果2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0周,平均35周.全部患者中11例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痂形成,均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结论使用膨胀髓内钉手术简便,创伤小,无需交锁螺钉,并且并发症少.它是在治疗长骨骨干骨折中髓内钉与微创外科的良好结合.

    作者:陶杰;庄起昌;刘成文;易诚青;陆海明;李豪青;马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方法临床随机选择60例,32例给予鹿瓜多肽注射液静脉滴注;28例为对照组,予物理治疗,口服罗钙全片和钙尔奇D片.统计患者腰背痛及全身骨痛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腰背痛及全身骨痛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有效率为53.6%,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治疗组BAP及尿DPD/Cr于治疗后6个月时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骨密度测定(BMD)6个月后有一定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显著,对照组BMD无明显改变.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赵正旭;郝毅;茹选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闭合性跟腱离断12例临床分析

    闭合性跟腱离断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一般由间接暴力所引起,好发于体育文艺爱好者,在临床上容易误诊、延迟诊断.自2000年10月~2004年12月笔者收治闭合性跟腱离断12例,经确诊后及时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占国;郑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与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评估

    目的比较DHS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项临床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6月~2004年12月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A组)与股骨头置换术(B组)各2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5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5项临床指标显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明显优于DHS内固定,其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合理的选择.

    作者:王大伟;苏波;滕居赞;朱江龙;田纲;甘锋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锁骨带锁髓内钉的研制和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介绍一种自行研制的锁骨带锁髓内钉,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研制的带锁髓内钉固定锁骨骨折.用18具新鲜尸体36条锁骨,分成两组.人工造成锁骨骨折,比较带锁髓内钉与普通克氏针固定后,两者的抗拉伸、抗弯曲,以及抗旋转强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带锁髓内钉固定锁骨骨折抗弯曲强度无显著差异,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3419);抗拉伸、抗旋转强度明显增强,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锁骨带锁髓内钉设计独特,具有良好的抗拉伸、抗弯曲,以及抗旋转能力,能够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作者:魏海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