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左玉明;王志强;曹淑新;王月光;赵国志;马松立

关键词:尺骨骨折, 肘关节, 脱位
摘要: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3例(24侧).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15例(16侧),Ⅲ型7例.内固定方法: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螺丝钉固定各6侧,克氏针加丝线固定3侧,单纯克氏针固定2侧,钢丝环扎固定1侧,骨片摘除5侧,冠状突重建1侧.结果对随访资料完整的20例(21侧)进行9~28个月(平均19个月)的随访,根据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肌力,以及稳定性进行评定疗效:优9侧,良6侧,可3侧,差3侧,优良率71.4%.肘关节半脱位2例,骨化性肌炎2例,无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结论Ⅲ型骨折、明显移位及伴有肘关节不稳的Ⅱ型骨折宜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不仅可以复位、固定骨折,同时也可修复或重建损伤的韧带,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练习;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作用.方法临床随机选择60例,32例给予鹿瓜多肽注射液静脉滴注;28例为对照组,予物理治疗,口服罗钙全片和钙尔奇D片.统计患者腰背痛及全身骨痛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腰背痛及全身骨痛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有效率为53.6%,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治疗组BAP及尿DPD/Cr于治疗后6个月时均显著降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组骨密度测定(BMD)6个月后有一定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显著,对照组BMD无明显改变.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赵正旭;郝毅;茹选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收集19例Hangman骨折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4例,分析其损伤机制、影像学表现、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手术治疗11例,非手术治疗8例;2例失访,17例得到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为骨折均愈合或植骨均融合.结论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是Hangman骨折必要的诊断措施;Ⅰ型行非手术治疗而愈,Ⅱ型根据复位情况考虑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合并有C2~3急性椎间盘突出损伤颈髓的Ⅱ型和ⅡA型骨折以及Ⅲ型骨折则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邓展生;李宝军;张宏其;胡建中;张胜利;许宇霞;鞠洪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自2000年7月~2005年3月对3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左侧17例,右侧20例.Colles骨折24例,Smith骨折10例,掌侧Barton骨折3例.掌倾角平均-15°,尺偏角平均-6°,桡骨平均轴向压缩4.5 mm.26例术前手法复位失败(轴向压缩不能纠正,掌倾角与尺偏角恢复不好);9例于1周内初次复诊时发现骨折再移位;另2例未能按时复诊,于1个月左右拆除石膏时发现骨折畸形愈合.

    作者:朱立帆;杨惠林;刘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与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评估

    目的比较DHS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项临床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6月~2004年12月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A组)与股骨头置换术(B组)各2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5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5项临床指标显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明显优于DHS内固定,其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合理的选择.

    作者:王大伟;苏波;滕居赞;朱江龙;田纲;甘锋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髋臼后柱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临床应用髋臼后柱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6具成人骨盆标本,行后柱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分别测量螺钉与水平面的夹角、与矢状面的夹角、钉长,以及使用三维CT重建图像测得拉力螺钉的大直径等.结果对于髋臼后柱骨折,拉力螺钉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9.7°±2.3°、与矢状面的夹角为8.0°±2.5°,窄处直径为(9.0±1.0)mm,平均钉长为(11.7±0.5)cm.结论髋臼后柱骨折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嵇鹏;吴乃庆;司卫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钢板治疗锁骨骨折253例分析

    自1998年1月~2005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2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53例中男160例,女93例;年龄15~65岁.车祸伤190例,跌伤63例.左侧135例,右侧118例,横形、短斜形骨折85例,粉碎性骨折168例.伤后2~16 d接受手术治疗.

    作者:陈伟兵;沈国平;彭永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自1998年1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3例(24侧).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15例(16侧),Ⅲ型7例.内固定方法: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及螺丝钉固定各6侧,克氏针加丝线固定3侧,单纯克氏针固定2侧,钢丝环扎固定1侧,骨片摘除5侧,冠状突重建1侧.结果对随访资料完整的20例(21侧)进行9~28个月(平均19个月)的随访,根据肘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肌力,以及稳定性进行评定疗效:优9侧,良6侧,可3侧,差3侧,优良率71.4%.肘关节半脱位2例,骨化性肌炎2例,无肘关节脱位及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结论Ⅲ型骨折、明显移位及伴有肘关节不稳的Ⅱ型骨折宜采用手术治疗;手术不仅可以复位、固定骨折,同时也可修复或重建损伤的韧带,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练习;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左玉明;王志强;曹淑新;王月光;赵国志;马松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指掌侧静脉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传统的断指再植重建血液循环是修复指固有动脉及指背静脉.对于一些末节的断指,由于指背静脉过于细小,实用价值有限,因此多数采用拔甲、指端放血等手段解决回流问题.笔者自2002年3月~2005年7月,对27例35指末节完全离断应用掌侧静脉进行再植,其中成活33指,成活率为94.3%.报告如下.

    作者:舒正华;陈波;李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β-磷酸三钙与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植骨材料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比较其优缺点.方法对2003年3月~2004年3月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进行植骨治疗的38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进行至少1年以上的随访.其中18例采用新鲜冷冻异体骨植骨,20例(22侧)采用β-磷酸三钙(β-TCP)植骨.结果异体骨组有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排异反应并继发感染;β-TCP组有1例切口延迟愈合,无排异反应.跟骨Bohler角从术前平均5°恢复到27.8°,随访1年以上未发现关节面复位的丢失,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周,所有者恢复行走功能.AFASS评分异体骨组优良率为72%,β-TCP组优良率为73%,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是较好的选择,新鲜冷冻异体骨和β-TCP植骨效果相当,异体骨有排异反应的风险,而β-TCP的吸收替代较慢.

    作者:唐坚;孙月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17例

    目的总结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效果.方法17例尺骨中下段骨不连(中段12例,下段5例)采用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进行移植治疗.结果术后临床追踪随访平均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3~7个月).术后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功能无障碍.结论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较小,血管解剖恒定,血运丰富,安全可靠,是一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有效手段.

    作者:罗石红;彭潭安;易红卫;舒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外科治疗和康复指导.方法对1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Lindbolm术式、Abraham术式和采用跖肌腱与跟腱混合编织的Lindholm改良成形加固术式修复,术后严守康复规程辅以中药熏洗治疗,平均3年随访,按Arner-Lindholm疗效标准评定.结果优12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多为切割伤和运动伤.手术方式应根据跟腱损伤的性质、程度和病理变化而定,遵循合理规范的康复程序是取得佳疗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肖德茂;黄炯;雷树彬;梁树祥;罗毅;周树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皮内缝合在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跟骨骨折临床多见,对于手术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1].但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坏死和不愈合常见,皮肤坏死的发生率为8.3%,切口不愈合率为1.9%[2].为降低切口皮肤坏死和不愈合的发生率,2004年6月~2005年6月,笔者采用皮内缝合法缝合跟骨切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芮昊;翟文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筛选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158例.筛选条件:年龄≥75岁,无精神功能障碍,无严重的慢性内科疾病史,创伤前可相对独立生活.7例失随访,13例在随访中死亡,138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随访时间2.8年.随访观察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非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77%,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差,生活质量指数相对较低.结论与手术治疗相比,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非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应以内固定为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李自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早期冻结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8月对门诊172例早期冻结肩患者,经前膪性设计随机分成四组.甲组应用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施沛特)治疗,乙组采用肩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激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丙组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丁组口服NSAIDs类药,各组同期都进行系统的、正规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行对照研究.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盂肱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使用VAS疼痛评分,UCLA和ASE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1~6个月(平均5.1个月)的门诊随访,各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甲组改善不明显,乙、丙、丁组改善明显.UCLA和ASES评分治疗前后的结果都是甲、乙组效果好,丙、丁组效果差.肩关节外展上举和外旋活动度测量值在治疗前后比较,经自身对照的t检验均P小于0.05.结论玻璃酸钠配合使用少量激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正规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是门诊综合治疗早期冻结肩患者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耀南;薛庆云;高新生;蔡恒江;赵立连;张启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膨胀自锁髓内钉FixionTM治疗长管状骨骨折

    目的初步分析探讨FixionTM膨胀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方法采用FixionTM系统的膨胀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干骨折25例,IM 16例,IL 4例,PF 5例.肱骨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例,胫骨骨折6例.结果2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50周,平均35周.全部患者中11例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复查X线片示骨痂形成,均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结论使用膨胀髓内钉手术简便,创伤小,无需交锁螺钉,并且并发症少.它是在治疗长骨骨干骨折中髓内钉与微创外科的良好结合.

    作者:陶杰;庄起昌;刘成文;易诚青;陆海明;李豪青;马金忠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Neer改良McLaughlin术式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后脱位一例

    肩关节复发性后脱位临床上极罕见,常易被漏诊、误诊.笔者于2003年12月为1例左肩关节复发性后脱位患者行Neer改良McLaughlin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成;林共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闭合性跟腱离断12例临床分析

    闭合性跟腱离断是一种较常见的损伤,一般由间接暴力所引起,好发于体育文艺爱好者,在临床上容易误诊、延迟诊断.自2000年10月~2004年12月笔者收治闭合性跟腱离断12例,经确诊后及时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占国;郑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带锁髓内钉术后骨不连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自1999年6月~2004年7月笔者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干骨折498例,发生骨不连14例,现就骨不连的原因进行经验总结和分析,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作者:刘勇;裴国献;张成进;王成琪;李忠;姚旺祥;梅良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分析

    自2001年6月~2005年4月,笔者共收治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漏诊患者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67~83岁,平均74.4岁.其中跌伤4例,自行车撞伤2例,坠落伤1例.2例伤后尚可勉强行走.均在伤后1~6 h内摄骨盆或患髋X线平片,经放射科医生和骨科医生阅片3例,放射科医生和非骨科临床医生阅片3例,仅经放射科医生阅片1例,均未发现股骨颈骨折.漏诊时间2~13 d,平均7.7 d.漏诊期间,4例绝对卧床休息,3例少量从事日常活动,均因患髋疼痛加重或无缓解而再次就诊,经查体和再次X线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然后复习其首次X线片.

    作者:夏平光;黄继锋;蔡贤华;王庆;陈庄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目的了解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骨矿密度(BMD)的关系,为预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供科学的指标.方法对1 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跟骨的BMD值,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发生例数随BMD的T值降低呈负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分别在Ⅰ区间和Ⅱ区间均与Ⅲ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当BMD的T值≤-3 SD骨折发生例数呈显著增加(r=-0.973,P<0.01).结论老年人BMD的T值为-3.0 SD时,骨折发生率呈明显上升,临床上可将老年人的BMD的T值低于正常1个标准差(-3.0SD)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指标.

    作者:唐向阳;陈平;吴定宇;高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