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关节前脱位致股动脉受压一例

尹光山;窦乐花;许同臻

关键词:髋关节, 前脱位, 股动脉损伤, 髋臼骨折, 胫后动脉, 下肢肿胀, 足背, 下肢肌力, 屈曲畸形, 皮温, 脉搏, 活动受限, 腹股沟区, 弹性固定, 大腿, 闭合复位, 血压平, 股骨头, 动恢复, 中段
摘要:患者,女,34岁,因车祸致右髋疼痛、活动受限2 h入院;入院时查体:右腹股沟区饱满,局部压痛,可触及股骨头,右髋关节弹性固定;右下肢呈外展、外旋及轻度屈曲畸形;右下肢肿胀、轻度青紫、皮温低,右大腿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右大腿中段以下痛觉消失;右下肢肌力0级;X线片示:右髋关节前脱位并髋臼骨折.诊断:右髋关节前脱位并髋臼骨折;右股动脉受压,右股动脉损伤待排.即刻于行右髋关节前脱位闭合复位,约3 min后皮温及右股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血压平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外固定支架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性,因左肱骨干骨折行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术,术后三月余无明显原因出现患肢肿痛,且从针孔流出鲜红色血液,并逐渐加重入院.查体:左上臂肿胀,外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端第二针孔流血,螺丝钉松动,腋下可触及一搏动性包块,拳头大小,触痛明显.桡动脉搏动比较健侧弱.X线片显示:骨折已愈合;上端第二钉过对侧皮质骨1.5 cm.

    作者:王全三;李亚先;杨晨;顾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血清骨钙素改变及意义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NFH)是髋部创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关节功能丧失.创伤引起的股骨头血供障碍,进而可引起股骨头局部骨代谢的障碍,这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对自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间收治的26例创伤性ANFH患者进行了血清骨钙素(BGP)检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诊断价值.

    作者:何伟;徐传毅;李雄;方斌;樊粤光;张庆文;袁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牵引弓的改良

    我们自1996年1月至今,采用自行设计改良的牵引弓(国家专利LZ99251438.X)进行骨科牵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构该牵引弓由可调节弓体、固定栓、钢针固定螺栓、钢针构成,见图1(1~10).可调节弓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每一部分制成半弓状,两部分通过螺栓连接成为一个弓体,并且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于两半弓体上不同位置的螺孔来调节牵引弓的宽度,以适应不同的病人.固定栓一端用螺栓固定于一侧弓体,使固定栓可以以螺栓为轴行平面转动,另一端开有滑动槽,调节至合适的位置用紧固螺栓固定于另一侧弓体.两半弓体下端扭转90°,并分别制上螺孔.两个钢针固定螺栓分别旋于螺孔内,钢针固定螺栓内制成中空并制有螺纹.钢针一端为针尖,另一端制有螺纹,将两枚钢针分另旋入钢针固定螺针内,用固定螺母将钢针固定螺栓固定住.

    作者:姜俊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髋臼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目的对髋臼骨折的分类、手术适应证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要领进行研讨.方法从1986年6月~1998年8月,31例髋臼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新鲜骨折29例,陈旧骨折2例,23例采用后方切口,7例前方切口,1例采用前后联合切口.29例单纯采用加压螺钉固定,其中3例结合使用克氏针,另2例采用钢板固定.术后除1例外,其余均用皮牵引2~3周.术后鼓励活动肌肉与关节,结合使用CPM机进行功能练习,2~3个月后恢复负重活动.结果本组26例随访1年至10年1个月.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6~8周治愈.在22例采用后方切口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关节周围骨化,但未影响关节功能.本组无一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参照美国骨科学会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本组26例采用内固定治疗的优19例,良4例,尚可3例.优良率占88.4%.结论 1.采用Letournel和Matta相结合的分类法较合理.单纯前后壁或前后柱骨折,骨折片小,特别是非负重区骨折(内顶弧角<30°),分离移位<3 mm,可采用牵引治疗;2前、后壁或(和)前后柱两处以上骨折,包括髋臼T形和Y形骨折,分离移位>3 mm,影响股骨头及髋臼的对合,为手术适应证;3.拉力螺钉适于髋臼前后壁骨折和前后柱斜形骨折,而前后柱横形或粉碎骨折及髋臼负重区的粉碎骨折,分离移位较大时应使用钢板螺钉固定;4.术后功能练习应尽早进行,8~12周恢复负重活动,以避免发生骨关节炎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作者:徐莘香;刘一;金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股骨骨折骨不连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我院1988~1998年收治股骨骨折骨不连46例,分别采用国产加压钢板、单臂外固定架、交锁髓内钉治疗.现将三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39例,女7例,年龄21~56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4例,坠落伤5例,砸伤4例,机械伤3例.骨折部位:股骨上段11例,中段21例,下段13例.骨折类型:简单骨折2例,楔型骨折20例,复杂骨折24例.骨不连原因:普通钢板固定失败18例,梅花针固定失败11例,加压钢板固定失败15例,其他固定失败2例.骨不连时间8个月~3年,平均14个月.

    作者:幸永明;王杰;李重茂;赵宏;周荣立;王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五例

    Maisonneuve骨折(简称MFF)是一种少见的踝关节骨折,我科自1997年1月以来共诊治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年龄25~42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损伤均为扭转暴力,受伤距就诊时间1~6 d。人院查体于内踝及下胫腓前韧带、腓骨下段存在压痛;骨间膜体表投影全长压痛3例,下部压痛2例。摄膝踝全长X线片皆发现高位腓骨骨折,位于腓骨头下约2~3 cm处。上述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固定内踝或修复三角韧带,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长腿U型石膏托内翻位超膝固定,3周后去石膏功能锻炼,8周负重行走。

    作者:赵建勇;时忠霞;孙宏辉;魏学庆;张桂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良Judet膝关节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强直

    膝关节强直是膝关节周围骨折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亦是一个治疗难题.我们在赴法跟随Judet教授学习并掌握膝关节松解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膝关节松解新的理念,设计了一套改良Judet膝关节松解术,包括术后处理.自1995年4月~1999年10月,对35例创伤后膝关节强直进行松解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沈忆新;郑祖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髋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认识

    1998年2月~1999年12月的间,全髋置换术153例中术后早期发生关节脱位5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5例发生术后脱位的病人中男2例,女3例,平均62.6岁.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性关节炎1例;脱位时间:术后4~10周,平均7.8周,均为后脱位;根据Do脱位分类:体位性3例,肌力失衡2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2例.对脱位病人的X线片进行评估:①测定假体髋臼的前倾角和倾斜角.倾斜角正常为40°±10°.前倾角正常为15°±10°.②测出两侧小粗隆到坐骨结节连线的距离,如术侧较正常侧减少超过1cm,即为肌力失衡.

    作者:杨胜武;叶澄宇;滕红林;倪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与《骨髓炎病灶置管灌洗方法的改进》一文作者的商榷

    贵刊在2000年第六期440页发表了由孟庆丰等撰写的《骨髓病灶置管灌洗方法的改进》一文,作者认为其方法的改进是不妥的.

    作者:杨育忠;刘文卯;邹海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对于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情况.方法应用影像学观察、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多媒体彩色病理分析系统监测成骨细胞活性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影像学方面,自体红骨髓结合人工骨组术后3周即可见可能的骨连接迹象,术后1.5个月可见植入物与骨的确实性结合迹象.在组织学方面,自体红骨髓结合人工骨组可明显促进成软骨细胞和骨祖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在骨小梁的重建及钙质沉积方面明显优于单独自体红骨髓或人工骨移植.多媒体彩色病理分析活动性成骨细胞表面长(AOS)亦可得出相同结果.结论生物玻璃结合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结合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共同优点,对于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作用,在骨延迟愈合、骨肿瘤缺损充填及人工假体固定等临床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田鸿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同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修复关节软骨病损

    目的探讨同体同关节内骨软骨镶嵌式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病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美国镶嵌式骨软骨移植器,通过开放或关节镜下进行同关节非负重关节面提供骨软骨移植条块修复关节负重面的软骨病损.结果手术6例,术后随访5~9个月,平均6个月,均达到优良效果.结论同体关节骨软骨镶嵌移植对治疗关节应力性局灶性软骨病、创伤性软骨缺损的45岁以下病人是一个效果确实、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黄华扬;尹庆水;曹正霖;章莹;李菊根;尹飙;吴文;刘景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Richrd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27处原因分析

    自1990~1999年,我院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5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共24例27处,为吸取教训,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2~76岁,平均54.3岁.车祸伤8例,坠落伤10例,生活伤6例,对骨折采用Evans[1]分型,Ⅱ型2例,Ⅲ型7例,Ⅳ型15例.并发症情况:术中发生股骨外侧皮质崩裂1例,螺钉穿破股骨头1例,螺钉穿破股骨颈2例.术后发生螺钉割裂股骨头2例,钢板螺钉松动和髋内翻2例,钢板断裂和髋内翻1例,髋内翻畸形5例,外旋短缩畸形3例,再骨折2例,感染2例,髋膝关节僵硬3例,死亡1例.

    作者:洪加源;练克俭;郭林新;丁真奇;郭延杰;康两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远期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自1993~1998年应用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48例,经随访,其中21例远期疗效不佳,占43.75%.我们对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8~77岁,平均45岁.损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6例,跌伤5例,撞击伤2例.损伤节段:C3、4 1例,C4、5 4例,C5、6 10例,C6、7 5例,C7T1 1例.神经功能:全瘫3例,不全瘫7例,神经根症状6例,无神经症状5例.

    作者:毛兆光;徐生根;吴国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胫骨型髓内分叉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对胫骨型髓内分叉钉(TITN)内固定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6根湿尸体胫骨标本进行实验,比较TITN与矩形钉,Ender钉及梅花钉固定之胫骨骨折在抗扭转、抗弯曲和抗轴向拉伸刚度等方面差异性.结果扭转试验、弯曲试验及轴向拉伸试验结果均表明TITN的抗扭、抗弯、抗轴向拉伸刚度均优于矩形钉、Ender钉、梅花钉(P<0.05).结论 TITN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有较强的骨折固定作用和稳定性,尤其在抗旋转和抗拉性能方面.

    作者:欧云生;李怀先;赵玉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张力带钢丝在髌韧带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我院自1994年~1999年5年间共收住髌韧带断裂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小17岁,大73岁,平均年龄31岁;左侧5例,右侧7例;开放性切削伤9例,闭合性摔伤3例;开放性伤手术均在伤后6 h内进行,余均在伤后1周内完成手术.

    作者:师玉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T在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CT对于确定交叉韧带断裂部位的价值.方法对有膝关节外伤史、膝关节检查有可疑交叉韧带损伤者,分别摄双侧膝关节屈膝90°前、后抽屉试验位X线侧位片.于X线片上,从股骨髁的中心点向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做垂线将后者分为前后两段,任何一段比健侧同段长5 mm以上则为阳性.即前段长者为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后段长者为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之后作膝关节部位的薄层CT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5 nTm),观察胫骨上端前、后方有无撕脱性小骨块,以及股骨髁间窝处股骨外髁内侧或股骨内髁外侧有无撕脱性小骨块.结果从1994年1月~1999年11月按上述方法共诊断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者18例.其中,前交叉韧带于胫骨止点处撕脱者1例;后交叉韧带于胫骨止点处撕脱者2例;前交叉韧带于股骨外侧髁起点处撕脱者2例;后交叉韧带于股骨内侧髁起点处撕脱同时伴内侧副韧带股骨附着部撕脱性骨折1例;1例膝关节脱位者伴腓骨小头撕脱性骨折及腓总神经损伤.其余病例自韧带实质部断裂.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修复或重建,除1例术前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实质部完全断裂,而术中发现前交叉韧带实质部断裂约9096外,其余病例的术前诊断与术中所见均完全吻合.结论 CT对于确定交叉韧带断裂部位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程迅生;朱友志;布江英;郑国海;李嘉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脊髓损伤、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数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20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12例正常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数.结果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低于正常成人组和脊髓型颈椎病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和正常成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减少,提示该受体可能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起一定作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予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疗效.

    作者:赵宏;谭雯;贾连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运用骨与钢板折顶方法治疗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

    我院自1996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了股骨干、胫骨干粉碎性骨折9例,此类骨折碎片较多、缺损大、术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牵引、撬拨、折顶等方法或借助器械使骨折复位、固定,恢复肢体长度.我们设计出一种寻我支点、运用骨与钢板折顶的方法治疗这种特殊类型骨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车坚;王甫亚;周业松;蒋正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接

    我院自1988年1月~1999年4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接28例,取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14~56岁,平均25.4岁,病程:4~15个月,平均7.4个月.均为外伤性骨折,其中头下型骨折16例,头颈型骨折12例.GardenⅡ型3例,Ⅲ型23例,Ⅳ型2例.入院前治疗情况:曾经作手术治疗8例,非手术治疗20例.入院后的治疗结果:26例术后3~6个月内骨折愈合,2例不愈合.

    作者:黄朝辉;杨淮河;廖忠林;邵银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及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18例报告

    我院1996~2000年经选择适应证应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带股方肌蒂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18例,进行疗效分析及经验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6~55岁,平均42.5岁.左侧股骨颈骨折10例,右侧18例.致伤原因:臀部着地跌伤9例;高处坠落摔伤6例;车祸事故撞伤3例.新鲜骨折15例,陈旧骨折不愈合3例.骨折分型:头下型9例,头颈型5例,经颈型4例;Garden Ⅲ型例、Ⅳ型11例.

    作者:张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