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桂艳
目的:本实验主要探讨中医正骨手法在踝关节扭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本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期间的8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式;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远高于对照组的72.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远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在踝关节扭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韩殿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4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70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7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在切开复位下行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钢板固定治疗.对比2组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及切口长度.结果: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修复治疗中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骨折愈合、体温恢复、凝血功能恢复、乳酸持续等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3组,均采用不同的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法.A组予以带锁髓内钉固定、B组予以动力加压钢板固定、C组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后,C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著短于A、B2组(P<0.05);B组的术中输血量及引流量均显著多于A、C2组(P<0.05);A的近远期效果显著优于B、C2组(P<0.05).结论: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施行带锁髓内钉固定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志勇;涂明中;李海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经皮椎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方式,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综合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低于对照组,VA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临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高,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作者:周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老年髋部术后一般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老年髋部术后医护一体化护理方法.对比2组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各个时间点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治疗过程当中,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概率,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蒋萍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收取本次研究老年腹部创伤患者100例,时间为2015年10月18日-2017年12月2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2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
作者:李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表现效果.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在老年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胡振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GSH)联合美洛昔康(Mel)治疗膝关节炎(K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骨科近3年收治的KA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总结,98例KA患者中采用单纯Mel治疗者47例(对照组),采用GSH+Mel治疗者51例(观察组).对照组口服Mel 7.5mg,每天2次;观察组同时口服GSH 750mg,每天2次,2组均接受为期60天治疗.结果:服药60天后2组总临床有效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显效率方面观察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JOA评分分别为(84.12±12.65)分与(70.36±11.23)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服药前发生恶性呕吐2例,转氨酶升高1例,对照组发生恶性呕吐3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9%和6.3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H联合Mel治疗KA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刘峰;庞佩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病人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7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功能训练,观察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制定详细的功能训练,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和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和主要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骨折病人功能锻炼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增加患者的满意程度,还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作者:蒋搏;许唐心远;唐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判断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方法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所有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本研究所有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8月,本研究选择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因为所有的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切开手术进行治疗,同时选择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评价本研究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于本研究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obb角和后、前缘的高度比值进行比较,在治疗之前2组患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为患者选择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手术方法治疗可以取得典型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曲景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对比分析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行以X线检查与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91例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所选患儿分别采用X线检查与超声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超声Graf法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经过检查,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9.01%,X线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8.13%,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超声Graf法检查的敏感度为86.81%、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3.41%、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3.52%.结论:在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断中,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临床诊断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柏桂森;陈亚岩;廖佳音;熊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配合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间,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更全面的手术护理配合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0.36±23.55)分钟、(10.21±1.89)天,明显快于对照组的(129.44±31.82)分钟、(17.45±2.77)天,同时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12.00%,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结论: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注重手术期间的护理配合干预,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的恢复,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可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张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2组麻醉后的临床指标显著优于麻醉前;2组麻醉后的Ramsay评分显著优于麻醉前,且观察组的Ramsay评分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过程使用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均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杜艳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对医院既往收治的84例椎体压缩骨折(共107个伤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1例患者(共52个伤椎)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记为对照组,剩余43例患者(共55个伤椎)采用PKP治疗,记为观察组.对比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变化,评价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统计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腰椎功能恢复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优良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对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能够显著恢复结构和功能,并且还可减少骨水泥渗漏.
作者:朱朝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究隐匿性骨折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6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多层螺旋CT组63例患者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组63例患者予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对多层螺旋CT与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情况与影像学表现予以统计与观察.结果:多层螺旋CT组患者隐匿性骨折检出52例,检出率82.94%,包括26例四肢骨,6例头颈面部,20例躯干部;核磁共振组患者隐匿性骨折检出60例,检出率95.24%,包括37例四肢骨,5例头颈面部,18例躯干部,多层螺旋CT组患者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明显比核磁共振成像组患者的低(P<0.05);多层螺旋CT组检出的隐匿性骨折患者52例中,通过多方位的调整与重建图像后,发现骨皮质和骨小梁同时中断、单纯骨皮质中断、单纯骨小梁中断、单纯横断面图像显示骨折以及联合冠状面、斜面或矢状面骨折分别有27例、15例、11例、29例、2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51.92%、28.85%、21.15%、55.77%、45.45%.核磁共振成像组检出的隐匿性骨折患者60例中,有47例(所占比例78.33%)患者的T1WI显示骨皮质下条线状低信号与不规则线状显像,其中,其中19例(所占比例31.67%)呈现低信号夹杂斑点状显影,T2WI呈高信号状态,14例(所占比例23.33%)患者的T1WI没有呈现低信号状态,但T2WI呈现高信号状态.结论:与多层螺旋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成像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有较高的显影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刘逢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小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小关节骨折患者50例,均由解放军第二0五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采取X射线平片诊断后再进行CT三维重建(条件为电压120V,电流90mA)诊断,通过诊断,可判断患者骨折位置,骨折程度,骨碎片位置以及骨折线走向.结果:X线平片检测50例患者,终确诊40例,10例可疑患者,诊断符合率80.00%,漏诊率20.00%;CT三维重建扫描50例患者,终确诊47例,3例可疑患者,可达94.00%的诊断符合率,漏诊率6.00%.结论:CT三维扫描重建技术在小关节骨折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降低漏诊率,提高诊断符合率,降低风险,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马哲;翁立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9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髋关节评分与治疗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2周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86.67%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疼痛.
作者:慈秀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腰硬组与全麻组各44例,腰硬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全麻组行全身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腰硬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40.26±3.46)分钟、意识恢复时间(7.02±1.33)分钟、住院时间(9.19±1.12)天、患者疼痛评分(2.16±0.02)分、胃肠道反应发生率2.27%、患者未见肺部感染发生,头晕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与全麻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到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过程中,有助于缩短麻醉起效、意识恢复及住院时间,减轻疼痛,减少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效果值得肯定.
作者:胡志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按照手术后用药将全部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基础上联合钙剂、活性维生素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骨代谢BAP、TRACP-5b治疗后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腰椎骨密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10%,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加快骨折康复,缓解疼痛,可在临床推广.
作者:钟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患者90例,为其开展问卷调查,总结本组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精神障碍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为37.78%,其中为常见的类型为躁狂症;通过开展多因素分析可知,额叶损伤、低氧血症、颅内感染以及脑室受压为导致颅脑外伤患者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容易发生精神障碍,若患者存在精神障碍危险因素,则需对其机体出现的精神症状进行及时查探,并参照其精神障碍的类型为其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
作者:李倩;牟艳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