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肥胖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压疮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伴重症肥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分为2组,每组各4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压疮的预防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各级压疮的总发生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P<0.05).结论:对于重症肥胖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取压疮发生风险预警机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压疮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有助于尽快康复.
作者:李静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膝关节僵直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于梅州市中医医院行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的膝关节僵直患者中随机抽出21例,将其分成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其中,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临床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应值(90.91%>50.00%);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显著;观察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较对照组对应值优,且P<0.05.结论:对膝关节僵直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前提下加以临床康复护理进行干预,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同时有利于缓解其机体疼痛感,且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功能改善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利春;刘奕宁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的运用价值.方法:收治2016年11月-2018年1月共62例骨肿瘤患者.对照组:应用核磁共振诊断,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处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优于对照组,2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多角度旋转,从而获得理想角度,对被重叠的深部骨组织应用勾画删除方法,全方位将骨组织和周边组织显现出来,从而获得清晰、准确的三维图像,应用切割功能减少骨肿瘤和周边无关的病变段影像,还可部分放大,多角度旋转,将病变形态充分显示出来,还可给图像增加伪彩,从而选择合理入路和植入物定位等问题,对骨肿瘤影像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有着扫描速度快,无创伤的优势,而且图像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可精准的将骨肿瘤部位和形态显示出来,降低误诊和漏诊的情况.
作者:蔡志超;池琦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16例四肢骨折病人分到观察组(n=58例)和对照组(n=58例),观察组病人施以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病人施以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1.19±4.42)天、(33.52±8.81)天,2组比较,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0%(54/58),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77.59%(45/58),2组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17%(3/5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69%(12/58),2组比较,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中施以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并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宋吉智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导管内溶栓与抗凝治疗在下肢急性期近端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52例下肢急性期近端深静脉血栓患者资料,男24例,女28例,年龄18-85岁(61.1±18.1).血栓分布范围分别进行分组.其中26例接受导管内溶栓治疗,随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100I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持续7-14天;另外26名患者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用法同前.出院后所有患者都进行口服利伐沙班治疗,10mg/d,2个月期间复查双下肢B超,观察血栓的溶解程度.结果:52例均获随访.平均持续时间为2个月.导管内溶栓组中,42.3%患者近端血栓完全溶解,40.2%的患者近端血栓1个月后完全溶解.低分子肝素组,1周后没有患者溶解,在1个月后38.5%的患者近段血栓完全溶解.结果显示只接受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且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经历导管内溶栓治疗的短期患者,其有效性与低分子肝素对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而导管内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使下肢深静脉早期再通,可保护静脉功能,进一步防止血栓后综合征.此外,在超声分析下,急性近端DVT患者的血栓治疗进展可以更好的进行评估.
作者:刘航;王鹏飞;范伟平;张堃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进行系统评估、健康宣教、呼吸功能训练、营养评估、床上大小便训练、唤醒试验,术后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阶梯镇痛管理、呼吸道管理、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舒适的体位护理、引流管管理、胃肠道管理、生活照顾、早期功能锻炼.结果:56例患者中4例发生胸腔积液,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1例发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发生精神障碍,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均恢复良好,效果满意.结论:系统的有计划的优质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术后严密精准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住院满意率.
作者:吴新军;方青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血气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4例创伤性血气胸患者参与本次实验,入选病例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舒适护理,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心理状态、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6%,较对照组78.4%更高,HAMD、HAMA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较对照组21.6%更低,护理满意度94.6%,较对照组73.0%更高,组间比较P<0.05.结论:对创伤性血气胸患者实行舒适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缓解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并有助于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静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手指肿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相应方式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肿胀护理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手指肿胀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霞;张婷;张爽;高伟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局麻下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洞口县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9月-2017年8月采用局麻下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52例(58个椎体)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手术时间,对比术前与术后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及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分析其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30.83±8.23)分钟,术前VAS评分为(7.38±1.78)分,术后为(2.10±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椎体高度为(15.26±1.33)mm,术后椎体恢复为(20.00±1.4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胸腰椎骨折,具有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及明显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剂量少,疗效满意.
作者:马立坤;胡振春;邓勇;向平均;杨国甫;肖恒;张先慧;张傲立;胡盛武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究CT与MRI在诊断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具体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所收治的86例膝半月板与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MRI诊断,诊断结束后对检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不同方式下的诊断效果.结果:在关节软骨损伤检出情况上,观察组检出例数为41例,检出率为95.3%;对照组检出例数为35例,检出率为81.4%;在半月板损伤检出情况上,观察组检出例数为42例,检出率为97.7%;对照组检出例数为37例,检出率为86.0%,2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诊断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检出率要高于CT诊断,因此,可以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廉响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式触觉玩具对脑瘫儿童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新式触觉玩具治疗.治疗前后应用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及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2)和儿童能力评定量表(PEDI)进行评定和婴幼儿感觉的家长问诊相结合.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PDMS2各项评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家长反馈儿童在家庭表现明显进步.结论:新式触觉玩具能有效提高脑瘫儿童感知觉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罗云芳;朱琳;徐佳佳;王棉仙;黄燕彪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髓核摘除术后纤维环缝合的临床疗效,并从纤维环缝合术前后血清及引流液中炎症因子浓度的比较探讨纤维环缝合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行髓核摘除术,其中20例纤维环缝合者为观察组,未纤维环缝合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1周,3个月,1年后VAS评分,腰椎ODI评分,并记录包括椎间盘再突出在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2组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1个月后血液标本以及术后第1,2,3天引流液中磷脂酶A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随访1周、3个月时观察组腰背痛VAS评分、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时,2组腰背痛VAS评分、ODI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引流液中不同时间点的2种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不同时间点的2种炎症因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髓核摘除手术后纤维环缝合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渗出和释放,有利于缓解症状、腰椎功能恢复,对减少术后复发和再手术率具有明显作用,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作者:陈旺;胡胜利;朱凌;谢维;严浩;高雪伟;杨波;陈祝江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大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全部患者随访18个月,观察比较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2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折方面都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并促进骨折愈合,都能使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但是PFNA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下地时间早、并发症少等优点,更适合应用于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治疗.
作者:任晖;董充慧;孙睿姝;周继承;高煜;张喜晶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究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0月-2018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300例中老年Colles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治疗与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并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治疗,并同时给予临床常规护理,然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3.33%,比对照组患者的74.67%明显偏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比对照组患者的11.33%明显偏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优越,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并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治疗中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因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琼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并研究选择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方法对于小儿尺桡骨双骨折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的调查方法为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7年4月-2018年4月所收治的小儿尺桡骨双骨折患儿,本研究选择30例患儿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为对照组患儿选择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选择30例患儿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观察组患儿选择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2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本研究2组患儿治疗结束以后的临床治疗的优良率情况进行评价,观察组和对照组存在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于小儿尺桡骨双骨折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儿治疗的优良率,促进小儿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世凯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超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体会及中远期疗效.方法:2011年4月-2014年6月该院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超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5例,术后随访,记录Harris评分、FIM评分.结果:65例患者获得3年随访,11例死亡,死亡率16.9%,Harris评分术后3个月(56.27±8.35)分、术后半年(58.89±9.77)分、1年(63.68±4.60)分、2年(62.78±5.70)分、3年(60.30±5.40)分,均差于受伤前(76.06±4.70)分,术后1年后随访优于术后3个月、半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3年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M评分术后3个月(76.27±10.35)分、术后半年(82.76±11.54)分、1年(89.68±12.68)分、2年(86.80±8.77)分、3年(87.34±10.47)分,均差于受伤前(97.32±11.70)分,术后2年、3年随访优于术后3个月、半年、1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半年、1年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3年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可以作为治疗超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之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围术期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是保证术后疗效的基本保障.
作者:方钦正;徐芳;董金波;叶林;菅永志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AO围关节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重度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0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观察组采用的是关节镜辅助下AO围关节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术.比较分析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按照膝关节HSS评分表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2组的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膝关节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上升比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关节镜辅助下AO围关节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对患者的创伤小,术后并发症产生率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好,临床效果理想.
作者:祁勇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不同固定方式在股骨踝上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2月本院接诊的股骨踝上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观察和对照2组(n=34).观察组实行逆行髓内钉固定治疗,对照组实行股骨踝解剖钢板固定治疗.分析2组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手术用时比对照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临床优良率为97.06%,同对照组的91.1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0%,比对照组的8.82%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逆行髓内钉固定方案,对股骨踝上骨折患者进行施治,可显著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用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建议推广和使用.
作者:徐东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和单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对照组接受单纯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47%,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治疗完成3个月、6个月后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优于单纯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促使患者机体腕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作者:林文;杨祺峰;陈江华 刊期: 2019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术后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同时采用问卷调查评价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指标、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模式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翟智翘 刊期: 201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