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张雪松

关键词:复合性骨折, 创伤性休克, 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评价并分析对于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以便为临床抢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10月期间所接收并治疗的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选择其中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于患者的相关急救护理的措施.结果:本研究组4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抢救和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治愈,本研究中没有死亡的病例,对患者进行早期合并伤的处理,严格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做好现场的急救护理工作,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为(92.6±4.7)分.结论:临床上对于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在进行抢救的过程当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规律的进行急救程序的抢救,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治疗中 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本研究主要从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角度对其进行探索与分析,以便更好的提升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回顾分析为主,将我院收治的予以传统治疗方式治疗的34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将34例予以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患者命名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2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30例;观察组治愈31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3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占比88.24%,观察组总有效率占比97.06%,2组对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四肢长管状骨创伤骨折治疗中,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不仅疗效好,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时间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邵勇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并发症

    目的:探究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并发症和功能恢复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98例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行改良Weaver-Dunn法联合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组行实施围术期早期预防性康复措施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措施,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和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0天VAS评分为(2.4±0.5)分,低于对照组(2.4±0.5)分,观察组术后6个月Constant评分、SF-36评分分别为(87.2±3.5)分、(88.7±5.7)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对照组为2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手术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患者疼痛感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许冬青;王明森;王晓跃;李焕彬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解剖型钢板和锁定型钢板 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分析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解剖型钢板以及锁定型钢板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均接受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4例均接受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将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8个月,2组患者Bohler及Cissane角度、Maryland足部评分、跟骨宽度、跟骨长轴长度以及跟骨丘部高度均得以有效改善(P<0.05);观察组Bohler及Cissane角度、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2组Maryland足部评分以及跟骨长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魏林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康复治疗进展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 [1]在发展中国家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有研究显示,全球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为( 20-60)/100万,尿失禁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它会导致患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另外还有可能影响到患者正常的肾功能,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 由于尿失禁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以及心理负担,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2]. 检索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脊髓损伤尿失禁康复治疗的相关文献. 从尿失禁的概况、康复治疗、护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认为目前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的治疗存在疗效评价、操作技术规范以及各项研究指标标准等无同质化治疗及疗效评价标准,运用不同疗效显著的治疗措施联合治疗将会是治疗重要措施,推荐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张艳;于慧金;李惠玲;赵腾蛟;牛见升;曾伟杰;赵力生;张亦舒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MIPPO技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

    目的:探讨MIPPO技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MIPPO技术治疗20例胫骨Pilon骨折,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骨折全部得到愈合,其中3例病人骨折延迟愈合.术后3例出现了踝关节僵硬.1例出现了软组织感染.按Mazur踝关节评分结果为:优10例优,良7例,中3例.结论:应用胫骨远端钢板通过MIPPO技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尊武;刘立南;周超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 的应用探究

    目的:分析与探究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就本院进行治疗的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25例采用腹部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列入对照组,而另外25例采用拇指背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患者则列入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手术后皮瓣均成活,但观察组患者皮瓣质地、色泽等外观比对照组患者好,且皮瓣臃肿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患者36.00%,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DASH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缺损,不仅修复外形好,并且皮瓣臃肿发生率低,术后患者手部功能恢复好,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谭宇顺;林明超;姚铿;赵柏明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对膝关节 功能及周围肌肉功能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对膝关节功能及周围肌肉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31例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均提供关节镜探查清理术联合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膝功能评分(Lysholm、Kujala评分)及步行距离参数.结果:术前31例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72.19±2.02)分,术后31例患者Lysholm评分平均为(91.49±1.87)分.术前31例患者Kujala评分平均为(67.34±3.51)分,术后31例患者Kujala评分平均为(93.49±4.87)分.术后患者步长、步幅、步速等参数均优于术前,(t=4.118、4.327、6.602,P<0.05).结论:临床采用关节镜探查清理术联合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功能.

    作者:王恒俊;吴世栋;董占引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预弯的导针应用于改善单侧入路PVP术中椎体内 骨水泥弥散情况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预弯的导针应用于改善单侧入路PVP(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23例给予预弯的导针改善单侧入路PVP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照组22例未给予预弯的导针,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周,患者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2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周,2组患者的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P<0.05),2组椎体中央、后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球囊扩张后给予预弯的导针从保护导管进入,弯向对侧戳几个小孔,方便灌注的骨水泥向对侧弥散,改善单侧入路PVP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促进骨水泥双侧弥散,能够有效改善功能障碍及疼痛,降低后凸畸形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朗仪;易伦;胡金华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中药热奄包热敷辅助治疗肩周炎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热奄包热敷辅助治疗肩周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肩周炎患者89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及针灸、推拿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热敷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功能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VAS评分(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热奄包热敷辅助治疗肩周炎对组织损伤小,且对于疼痛改善明显,关节运功功能恢复好,且安全性好.

    作者:梁彪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快速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性 检测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快速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性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8月在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临床诊断为脊柱结核的29例患者,每例患者取4份术区病灶组织(脓液、干酪样组织、死骨、肉芽组织)分别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核菌涂片、结核菌培养、GeneXpert检测,对于结核菌培养阳性者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GeneXpert对脊柱结核的检测优于结核菌涂片和结核菌培养.结论:Gene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早期快速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性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饶敬澄;蔡玉强;曹广如;杨志花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概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群体中,尤其是在合并内科慢性疾患或者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中[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在所有髋关节骨折的患者中,占比可在33% -50%之间[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可致多种结构功能障碍的发生,如肢体短缩、髋内翻畸形、髋关节功能障碍等,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后期临床治疗相对比较困难,患者的治疗负担也比较重. 加上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合并症,手术、麻醉的风险高,本身治疗需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 同时,目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治疗的方法还是固定材料都很多,在具体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材料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材料. 因而,需要把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固定器材材料等的发展变化情况,加深对其理解认识程度,以利于更好的选择应用. 本文就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研究进展论述如下.

    作者:岳长忠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正常婴儿髋关节的超声测量与特征分析

    目的:对正产婴儿髋关节的超声测量与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1月就诊的1周岁以内的婴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超声进行髋关节检查,并使用Graf测量和记录图像结果,后统计和处理测量结果.结果:100例正常婴儿左侧髋关节α角和β角与右侧髋关节α角和β角之间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女性婴儿与男性婴儿髋关节α角和β角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检查婴儿髋关节过程中,采用超声检查可以获取较为完善的髋关节发育信息,为及早诊断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提供数据参考,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伍丽娟;韦德湛;宁浩杰;梁夏琰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

    目的:研究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旋转推进任意型皮瓣修复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5%,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中生活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角色、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用于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的修复中能够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且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杨荣汇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治疗颌骨 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在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接诊84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入院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颌间牵引.对比分析2组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疗效、牙周指数.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I指数(1.52±0.23)与DI指数(1.70±0.19)与对照组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下,辅助以颌间牵引可有效提升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且对牙周的不良影响极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杰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在治疗腰间盘突出患者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间盘突出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治疗方法.对比2组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法时的实际治疗效果;对比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使用微创治疗方法时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明显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使用微创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患者的并发症更少,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及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医院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德满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A型肉毒毒素联合虚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 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联合虚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此次研究于东莞市虎门医院内部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配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A型肉毒毒素+虚拟训练+康复治疗、A型肉毒毒素+康复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阶段的Fugl-Meyer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情况,对比分析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的Fugl-Meyer评分和改良Ashoworth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1周后、3周后和3个月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与对照组,B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3周后和3个月后,A组的改良Ashoworth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与对照组,B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使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虚拟训练治疗方法,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减缓患者上肢痉挛的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作者:豆伟;刘小亚;马艳妮;龚炜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核心肌群训练在脑卒中后康复的应用进展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卒中后遗留的各种功能障碍是康复治疗的重点. 人体的核心肌群起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的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可保证人体正常的姿势、肢体运动及平衡稳定性. 现有研究表明,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甘巧惠;张继荣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掌、指骨骨折及手指再造术微型钢板的应用研究

    目的:本次主要对掌、指骨骨折及手指再造术微型钢板的应用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确保患者能够及早的康复.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患者46例,有25例患者实施微型钢板固定,有21例患者实施手指再造术,对其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的方法实施治疗.结果:患者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7.67±2.13)周,并且术后均未出现畸形愈合以及骨折移位的情况;并且其中有25例患者实施微型钢板固定,优为13例(52.00%),良为11例(44.00%),差为1例(4.00%),总优良率为96.00%;另外有21例患者实施手指再造术,优为9例(42.85%),良为11例(52.38%),差为1例(4.77%),总优良率为95.23%.结论:临床上采用微型钢板对掌、指骨骨折进行固定治疗以及在手指再造术中均获得了显效的治疗,该方法能够有利于确保患者手指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不但能够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节约了医疗成本,缩短愈合的时间,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运用.

    作者:曾伟;余萧玉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腰椎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在腰椎骨折临床诊断中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应用效果.方法:对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腰椎骨折治疗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平片、CT表现以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资料显示98例患者均为腰椎骨折,X线平片检查结果显示,98例患者中,有78例为腰椎骨折,诊断有效率为79.59%;CT三维重建表现结果为98例患者中,有95例为腰椎骨折,诊断有效率为96.93%;2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统计学差异值显著(P<0.05).结论:虽然腰椎骨折临床诊断目前较为普及的手段为X线平片,但该方式诊断有效率相对较低,并不具备可观性,无法为腰椎骨折早期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而CT三维重建技术虽然目前普及度相对较低,但其可以对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清晰呈现,不仅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判断,还能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参考信息,值得普及使用.

    作者:陈红育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PFNA微创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微创治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9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采用PFN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微创治疗法,对比观察2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分.结果:对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进行治疗,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疗效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微创治疗法,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等,且手术方式安全易操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普及和应用.

    作者:向云 刊期: 2019年第07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