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见性创伤护理在骨科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郑银芳;彭晓华

关键词:预见性创伤护理, 骨科, 急救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创伤护理在骨科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急诊收治的110例骨折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采用骨科常规护理程序护理,观察组55例采用预见性创伤护理,比较2组就诊时间、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受伤后就诊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但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比对照组提前(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创伤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急救中赢得了时间,在保证救治成功率的同时可以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及家属满意,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A型肉毒毒素联合虚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 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目的:分析A型肉毒素联合虚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发生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各20例的A、B、C组,分别给予肉毒毒素注射+虚拟训练+常规康复治疗、肉毒毒素注射+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3组上肢功能恢复效果,并探寻其中机制.结果:A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量表评分、MMSE量表得分、Barthel指数及SIS量表得分均明显较B、C2组高(P<0.05),NIHSS量表得分及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低于B、C2组,且P<0.05,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卒中后发生上肢功能障碍患者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虚拟训练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促进精神状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龚炜;袁文芳;郭宝珍;王丽华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子午流注开贴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目的:分析子午流注开穴位贴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83例自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诊时间分为对照组(n=41例,采用中药熏洗方法治疗并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42例,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开穴位贴敷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级别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0天后、20天后、30天后的膝关节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即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药熏洗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开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更佳,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护理干预,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英姿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概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群体中,尤其是在合并内科慢性疾患或者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中[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在所有髋关节骨折的患者中,占比可在33% -50%之间[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可致多种结构功能障碍的发生,如肢体短缩、髋内翻畸形、髋关节功能障碍等,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后期临床治疗相对比较困难,患者的治疗负担也比较重. 加上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合并症,手术、麻醉的风险高,本身治疗需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 同时,目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治疗的方法还是固定材料都很多,在具体选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材料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材料. 因而,需要把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固定器材材料等的发展变化情况,加深对其理解认识程度,以利于更好的选择应用. 本文就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研究进展论述如下.

    作者:岳长忠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放射状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状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应用放射状冲击波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功能恢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过程当中,应用放射状冲击波治疗效果理想,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黄穗翔;魏星;汤达承;吴秋韵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单侧椎弓根钉固定并PEEK植骨治疗极外侧腰间盘 突出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极外侧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老年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患者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均随访1年后腰痛和腿痛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极外侧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孙楚;胥强;岳波;李斌;王明达;翟婷婷;张楠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快速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性 检测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快速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性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8月在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临床诊断为脊柱结核的29例患者,每例患者取4份术区病灶组织(脓液、干酪样组织、死骨、肉芽组织)分别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核菌涂片、结核菌培养、GeneXpert检测,对于结核菌培养阳性者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GeneXpert对脊柱结核的检测优于结核菌涂片和结核菌培养.结论:GeneXpert MTB/RIF在脊柱结核早期快速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性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饶敬澄;蔡玉强;曹广如;杨志花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联合双侧或单侧去骨瓣 减压术对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 CCBI)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是指由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造成患者头部着力减速性损害,形成颅脑外伤. CCBI相比其他单纯性颅脑损伤的危害更大,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更高[1]. 其主要症状包括颅骨骨折、脑内淤血、硬膜外血肿、脑挫伤、颅内高压、脑水肿等,患者治疗不及时极容易产生颅内血肿、脑疝等并发症. 由于颅内压存在一定代偿性,传统脱水剂、亚低温、过度通气等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疗效,但CCBI患者颅内压常上升至无法控制的程度,上述治疗手段疗效甚微,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双侧或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方式扩大颅内腔容积,降低颅内压[2]. CCBI患者受伤后颅内压升高的同时常伴有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当硬膜外血肿量较大时常需采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3]. 本文将对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联合双侧或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综述如下.

    作者:莫昌微;吕加希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浅析

    目的:浅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结合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3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病例均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26例,良6例,中4例,优良率88.9%.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下地行走,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周,无内固定明显松动、断裂、骨不连,无明显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结合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黎文兵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舒适干预护理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干预护理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2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干预护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疼痛情况,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P<0.05);干预前观察组VAS评分(7.91±1.53)分,对照组VAS评分(7.76±1.58)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35±0.8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9±1.07)分,P<0.05,且2组患者干预后的VAS评分与本组干预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52%,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09%(P<0.05).结论:采用舒适干预护理模式对股骨干骨折患者实施临床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效果显著.

    作者:郭娜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预见性创伤护理在骨科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预见性创伤护理在骨科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急诊收治的110例骨折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采用骨科常规护理程序护理,观察组55例采用预见性创伤护理,比较2组就诊时间、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受伤后就诊时间无明显差异(P>O.05);但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比对照组提前(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创伤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急救中赢得了时间,在保证救治成功率的同时可以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及家属满意,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郑银芳;彭晓华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骨科患者护理记录的结构化分析及其与国际护理 实践分类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患者护理记录的结构化分析及其与国际护理实践分类的对比结果,为实现我国护理记录结构化与标准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476份住院护理记录,由我院骨科资深护士逐条分析核查护理记录.按照护理现象、护理行动、护理结局提取和分类ICNP词汇,形成护理语言库的编码册.结果:对比分析骨科护理记录用语与ICNP的匹配情况,显示护理记录用语与ICNP的完全匹配率为53.36%(254/476),部分匹配率为32.77%(156/476),不匹配率为13.87%(66/476);统计骨科护理记录册词语在ICNP领域层级结构的分布情况,显示各词汇占比中护理现象类别高,为82.56%(393/476),其次为护理行动,为14.92%(71/476),护理结局低,为2.52%(12/476).其次,统计骨科护理记录册词语在ICNP各轴分布的情况,显示各词汇占比中焦点轴高,为48.95%(233);位置占比第2,为57(11.97%),其次为方式、行动、判断、服务对象、时间.结论:目前,我院骨科护理记录中存在用词不规范等问题.通过资深护师,基于国际护理实践分类,因地适宜的建立适合我院的骨科标准化护理语言库,有利于骨科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其凤;石兰萍;曹建芬;陈仙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A型肉毒毒素联合虚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 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联合虚拟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此次研究于东莞市虎门医院内部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配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A型肉毒毒素+虚拟训练+康复治疗、A型肉毒毒素+康复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阶段的Fugl-Meyer评分和改良Ashworth评分情况,对比分析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的Fugl-Meyer评分和改良Ashoworth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1周后、3周后和3个月后,A组的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与对照组,B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3周后和3个月后,A组的改良Ashoworth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与对照组,B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使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虚拟训练治疗方法,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减缓患者上肢痉挛的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适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作者:豆伟;刘小亚;马艳妮;龚炜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 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7年8月收治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0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分别采用后正中入路和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Cobb角.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前(P<0.05);2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显著降低操作难度,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减轻疼痛水平,且在压缩椎体矫正效果方面与后正中入路接近.

    作者:张小林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

    目的:研究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旋转推进任意型皮瓣修复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5%,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中生活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角色、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扩张后颈肩背反流轴型皮瓣用于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的修复中能够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且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杨荣汇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 骨折的效果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的对照组(n=20),与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观察组(n=20),治疗后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经统计分析,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统计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VAS与ODI评分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术后VAS与ODI评分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高达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和肢体障碍情况,可临床推广.

    作者:黄啟云;胡向阳;朱慧强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 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指标与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女性、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60分钟、术后引流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增加显著相关(P<0.05).结论: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合并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引流应用情况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修复期隐性失血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黄海波;林作华;李灿辉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在治疗腰间盘突出患者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间盘突出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治疗方法.对比2组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法时的实际治疗效果;对比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使用微创治疗方法时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明显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使用微创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患者的并发症更少,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及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医院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德满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冲击波加推拿治疗项韧带钙化颈肩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项韧带钙化颈肩痛应用冲击波联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诊治的62例项韧带钙化颈肩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进行推拿治疗,观察组进行冲击波结合推拿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压痛感、疼痛度与功能障碍情况和生活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韧带钙化颈肩痛实施推拿联合冲击波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促进颈肩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

    作者:李成华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预弯的导针应用于改善单侧入路PVP术中椎体内 骨水泥弥散情况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预弯的导针应用于改善单侧入路PVP(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23例给予预弯的导针改善单侧入路PVP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照组22例未给予预弯的导针,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周,患者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2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周,2组患者的椎体前缘、中央及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伤椎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P<0.05),2组椎体中央、后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球囊扩张后给予预弯的导针从保护导管进入,弯向对侧戳几个小孔,方便灌注的骨水泥向对侧弥散,改善单侧入路PVP术中椎体内骨水泥弥散情况,促进骨水泥双侧弥散,能够有效改善功能障碍及疼痛,降低后凸畸形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朗仪;易伦;胡金华 刊期: 2019年第07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 骨折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52例病人分到观察组(n=76例)和对照组(n=76例),观察组病人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施以常规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前及护理干预后3个月2组病人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病人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P>0.05.护理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5%(3/7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14/76),2组比较,P<0.05.结论: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中施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冉 刊期: 2019年第07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