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勤;范颖;杨其芬
目的:对Blount病的新研究进展和争议之处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广泛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Blount病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Blount病是一种罕见的胫骨近端骺板内后方功能障碍性病变,主要临床特点为胫骨近端内翻畸形.依据畸形首次被观察到的时间(4岁之前或之后),疾病分为2种类型,早发型和迟发型.本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存在感染、创伤、缺血性坏死、遗传等多种学说.临床中本病常见于肥胖和超重的儿童及青少年.诊断上,X线片为主要确诊方法,CT扫描及MRI是有效补充,可用于术前准备.结论: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但手术治疗已成为主要方法,以胫骨截骨矫形及骨骺诱导生长多见,对于晚期膝关节损伤严重的病例可考虑全膝关节置换术.
作者:冯元超;舒衡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将外固定支架固定之后2期髓内固定治疗用于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研究并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研究目标选取20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均予以外固定支架固定之后2期髓内固定治疗,统计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是12.21±1.32个月,骨折都得到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骨折愈合的时间是6.05±0.24个月,骨折出现延迟愈合2例,予以动力化后骨折愈合.20例患者的Johner-Wruhs评定优良率数据是90.00%.术后轻度的膝关节疼痛症状3例,服用非甾体的抗炎药物后缓解.20例患者均无深部的感染症状、断钉症状、畸形的愈合症状、肢体的短缩症状等.结论:在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之后2期髓内固定治疗方法可获得良好效果,促使患者的骨折良好愈合,并发症比较少,值得推广实践.
作者:汪志中;林烨澎;何志明;李新旭;王斌;徐茂森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复方健骨关节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7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2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3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健骨关节汤治疗.结果:通过2组患者Lequence评分比较,发现治疗前2组患者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的阶段性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Lequence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复方健骨关节汤有助于提升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要注重复方健骨关节汤的推广应用.
作者:张桂生;霍慧;原小磊;徐红星;刘梦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现有诊疗方法与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治疗脊髓损伤(不完全性)(ISCI)后期功能康复效果的差异,分析其成本-效果,从而评价中医临床路径在ISCI后期康复中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优化方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ISC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组予中医临床路径方案,对照组予传统方案),术后随诊2年.结果:组别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统计学分析显示,其中观察组在膀胱排尿功能、下肢减重步行等训练恢复较快,临床体征、症状缓解好.结论:通过卫生经济学分析(成本-效果),在ISCI后期康复治疗中应用中医临床路径,让临床更有计划、更有预见为患者提供治疗,使患者在大限度内、在短时间内获得康复,减少临床医疗费用.
作者:魏锦辉;谢韶东;谭护群;李祖荣;荆丽波;官海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变行DR、CT诊断的价值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且按照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分析确诊为腰椎退行性变患者200例,先行DR诊断,再行CT诊断,对2次检查诊断的结果以及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结果中,各影像结果的检出率显著高于DR的检出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结果中,准确率为98%,漏诊率为2%,误诊率为0%,而DR检查结果中,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86%、9%以及5%,CT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DR组,CT检查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显著低于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退行性变行CT诊断能够充分显示患者椎间盘病变等情况,具有非常高的诊断准确率,极大避免漏诊与误诊情况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曹伟;葛一帆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58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例,按照应用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低粘度骨水泥,观察组应用高粘度骨水泥,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椎间盘渗漏率、静脉渗漏.结果:2组VAS评分与ODI与术前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2组在末次随访的VAS评分与ODI方面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渗漏4例,6个椎体,与对照组12例,26个椎体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椎间盘渗漏4例,4个椎体,对照组椎间盘渗漏11例,14个椎体,且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6.9%,明显少于对照组27.6%,2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高粘度与低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相似,但高粘度骨水泥降低患者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渗漏率的效果更显著,值得应用.
作者:彭智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骨填充网袋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骨填充网袋治疗45例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结果:本组骨水泥在伤椎体内分布良好,均无骨水泥外漏发生.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VAS评分由术前8.41±0.67分降至术后1.35±0.59分.本组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1.25° ±1.50°矫正至术后的15.60° ±7.06°,术后6个月矫正度未见丢失(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63.97%±11.23%矫正至术后的79.29%±10.76%,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比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骨填充网袋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改善疼痛、恢复伤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等方面疗效满意,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椎体外渗漏率.
作者:彭传华;罗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并评价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86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并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健康护理路径,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健康教育路径,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对护理结果的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因而治疗费用明显比对照组低,且由于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较少,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的护理效果较好,患者对结果的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推广使用.
作者:林细琴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对比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运用切开复位Schanz螺钉内固定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所接收的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经皮椎弓根钉)和对照组(切开复位Schanz螺钉内固定),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出院时间和椎体前缘的高度比和椎体后缘的高度比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不一定有优势)、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和椎体后缘的高度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效果良好,值得运用.
作者:李世渊;曾明;关宏业;杨林;吴锐辉;曾志超;杨健齐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治疗股骨距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本院股骨距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联合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40例患者平均手术用时64.28±5.19分钟,平均出血量216.37±16.94ml,术后仅有1例切口浅层感染患者,没有患者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髋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治疗股骨距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提升内固定质量,提升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可推广应用.
作者:欧耀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析超早期微创脑出血清除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0例,根据接受手术治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发病后6小时内(超早期)实施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6小时~12小时内(早期)实施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70%;观察组术后1个月神经缺损功能评分为8.69±1.10分,对照组术后1个月为15.64±1.55分;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无依赖、轻度依赖、中度依赖、重度依赖比重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再出血率为10%,对照组再出血率为15%.结论:超早期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减小术后再出血率,可推广应用.
作者:赵丁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干预性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增大的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临床纳入进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35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术前情况(GCS评分、瞳孔状态、实验室检查以及头颅CT等)、术后血肿增加量、预后(GOS评分)等指标,观察血肿增大组与血肿未增大组各参数间的临床差异.并进行Rotterdam CT评分与GO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35例患者中,血肿增大组患者120例,血肿未增大组患者115例.纳入影响因素12项,结果显示性别、致伤原因、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骨瓣大径与挫伤性脑出血增大无明显关联,而年龄、首次Rotterdam CT评分、GCS评分、瞳孔状态、外伤到开颅时间、血糖值以及疝出幅度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tterdam CT评分与GOS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头颅CT的严重程度、血糖水平以及外伤至开颅间隔时间可作为预测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挫伤出血增大的风险因素,而Rotterdam CT评分综合基底池形态、中线移位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其水平上升则GOS评分下降这一现象可知Rotterdam CT与患者的预后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作者:相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个性化疼痛护理对断指再植术后预防血管危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行断指再植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镇痛处理与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个性化疼痛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个性化疼痛护理有利于降低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蔡云霞;黄碧彦;张春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层CT与X线片对腕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X线片检查及多层CT检查,采用图像质量评分评价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同时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结果:多层CT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P<0.05.X线片检查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为84.13%(106/126),多层CT检查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为98.41%(124/126),经x2检验,多层CT检查的腕关节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片检查,P<0.05.结论:与X线片检查相比,多层CT检查在腕关节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好的图像质量与影像学征象,且检出率更高,可作为腕关节隐匿性骨折的可靠性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万载鑫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钢板内固定术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种手术方式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9月~2016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病例共90例,其中48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4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2周Neer评分与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与constant-Murley评分均低于术前,术后2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种手术方式对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相当,但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较短,在临床治疗时,可优先选择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作者:刘勇;雷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建立山羊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为后期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山羊4只,麻醉成功后取侧卧位,切取左侧髂骨骨块应用MICRO-CT测量去势前骨密度,然后经腹腔切除双侧卵巢去势,术后0.5小时及术后3天肌注头孢唑啉钠1.0,2次/d.术后1个月开始肌注甲基强的松龙(0.45mg/d/kg),连续注射9个月后逐渐减量至停止(共10个月).观察1个月无不良反应后再次切取右侧髂骨测量骨密度.以山羊骨密度明显下降且下降超过25%为确定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死亡、截瘫、感染动物,术前后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结论:应用卵巢去势和长期应用大剂量激素的方法可实现山羊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建立,为后期动物实验打下基础.
作者:王尔天;杨大志;黄峥;曾娘华;王敏;刘东宁;罗万荣;刘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以短刺针法,配合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仪(DMS)治疗下腰痛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6月~12月泗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中选取80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短刺结合DMS组(观察组)及常规针刺组(对照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疗效问卷评分(JOA)作为评定标准,3方面对治疗前后,以及2组间疗效进行评估,2周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周后,2组VAS、ODI、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VAS、ODI、JOA 3方面评估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刺针法结合DMS治疗慢性下腰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史中亚;张春海;陈勇;陈旭园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合并严重感染糖尿病足患者应用持续负压吸引保肢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合并严重感染糖尿病足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负压吸引保肢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61.90%,P<0.05,组间差异明显.观察组保肢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负压吸引保肢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合并严重感染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截肢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推广.
作者:邵韦;傅华军;张少林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量化康复训练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首次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早期量化康复训练组和普通居家护理组,分别在手术前后及3、6、9、12个月时采用简式Harris评分量表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或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在早期量化康复训练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在手术前后对比和各个随访周期对比中均要明显优于普通居家护理组.结论:通过早期量化康复训练干预患者的术后恢复,能够加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减少并预防并发症产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利;张俊;徐志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8例术后采取常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28例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测定关节活动度以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患者术后3、6个月进行评定.结果:2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有效性,安全性.
作者:王弢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