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述新

关键词: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桥式缝合固定术, 关节镜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隐形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采用肩关节功能测试评分表及UCLA评价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手术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内旋、外旋、外展、前屈得分均明显提高,且肩关节功能测试得分及UCLA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隐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中实施关节镜下桥式缝合固定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提高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膝关节骨关节炎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50例患者给予急性期制动基础上口服舒筋活血片的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急性期制动的基础上配合运动疗法和理疗.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积分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在30天的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症状积分评定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许同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浅析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急性脊柱创伤手术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急性脊柱创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收治的急性脊柱创伤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CT、X线、MRI检查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应用镇痛药的几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在应用CT、X线以及MRI检查进行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给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作者:刘海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探析髋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研究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应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对照组3组,观察组A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B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3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观察组A治疗有效率为97.5%,观察B的治疗有效率为95%,均明显比对照组的80%高,且观察组A与观察组B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5%,均明显比对照组的22.5%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相较于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疗效较为确切,并发症发生的几率较低,可行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薛红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56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治疗,32例患者行部分切除成形术治疗,18例患者行次全切除术治疗,6例患者行全切除术治疗.通过Ikeuchi膝关节评分系统来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发现,全部56例患者中,36例为优,15例为良,5例为可,临床优良率为91.1%(51/56),并没有患者发生并发症.结论:临床中采用关节镜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微创、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早发现、早诊治,尽量保留一定长度的稳定性理想的健康半月板组织则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作者:刘杨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观察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6例,根据置换术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比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半年、1年随访检查患侧髋关节侧位片及双侧髋关节正位片,对照组髋臼完好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但髋臼磨损、增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2组生物假体松动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半年、1年对照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髋臼生物假体前倾角、髋臼生物假体外展角的情况明显差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总引流量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患者选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地减少髋臼磨损及增生的发生率,改善假体髋臼的外展角及前倾角的功能情况,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连俊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

    目的:研究并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抽取法将这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中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术中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痛觉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麻醉药物注入前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明显更小(P<0.05),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完善时间均明显更短(P<0.05),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痛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更低(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注药前相比,2组患者注药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出现明显的波动(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在高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过程中,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可快速发挥麻醉阻滞效果,同时,其对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意识干扰相对较小.

    作者:班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和对比.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2例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椎板开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对本次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板开窗治疗效果差距不大,但是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温应辉;袁和森;高洪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益气活血补肾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关系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补肾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功能活动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脊柱骨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者,且均同意参加试验,其中对照组50例术后仅接受单纯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50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补肾方(党参、丹参、当归、土鳖虫、牛膝、杜仲、自然铜、川芎、骨碎补、续断、菟丝子、甘草),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对2组的功能活动情况及生活质量作出评价.结果:2组术后的腰椎功能评分均明显较术前上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从术后4周开始的腰椎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的疼痛评分均明显较术前下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2周~8周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WHO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应用益气活血补肾法治疗,有利于促进腰椎功能活动的改善,减轻疼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开来.

    作者:吕颖智;由显;李朝旭;崔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实施关节镜微创技术.方法:随机性收集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40例,将其随机性的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的数量均为20例.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组均取得了一定治疗效果,但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的低于观察组,同时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同时对照组患者在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明显高于观察组,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膝关节骨损伤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通过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时有着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同伴教育在糖尿病患者骨折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索同伴教育在创伤骨折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需手术治疗的创伤骨折糖尿病患者80例分组对比,实验组患者采用同伴教育,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知识认知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健康知识认知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大力推进同伴教育在糖尿病患者骨折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应用.

    作者:霍艳红;李晶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的效果

    目的:分析将手术室人性化护理作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综合效果.方法:以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的顺序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行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就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综合性比较和分析.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后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另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上较之对照组明显占优(P<0.05),2组数据比较统计学结果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理念作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排解负面情绪,在提高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方法值得借鉴.

    作者:马慧慧;杨雪;唐冬雪;纪淑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治疗严重的足踝部皮肤缺损

    目的:总结应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治疗严重的足踝部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月,应用VSD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治疗严重的足踝部皮肤缺损20例患者.创面外露时间5~36天,均伴有骨、肌腱、神经、血管或钢板外露.切取皮瓣范围5cm×7cm~16cm×18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获随访3个月~1年,皮瓣色泽、弹性均正常.供区愈合良好,足功能恢复良好,行走正常,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VSD能够实现对感染的有效控制,减少换药次数,促进肉芽组织的生成,为腓肠神经皮瓣移植创造基础条件.从临床医学上来看,腓肠神经皮瓣能实现对足部皮肤的良好覆盖,促使足部耐磨功能的恢复.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

    作者:崔大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伴或不伴外侧壁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采用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的老年患者80例.术前患者均进行CT检查,依据CT成像显示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伴外侧壁骨折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不伴外侧壁骨折40例,2组患者均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中的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的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切口感染和螺钉松动以及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完整患者疗效明显优于股骨转子间合并外侧壁骨折患者.

    作者:黎文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浅析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对肋骨骨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深入探讨将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理念作用于肋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中,对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肋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在征求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其入院先后的顺序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结果:经过系统的护理,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3项关键指标的比较上,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肋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入个性化健康教育护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经过试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作者:刘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显微镜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与显微镜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ESSYS下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及间盘内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后采用MacNab法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测定2组患者VAS和ODI评分,以及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腓总神经和胫后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和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和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SSYS下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下肢神经功能,疗效优于显微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及间盘内减压术.

    作者:李学涛;张东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方法: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了创伤性骨折患者282例,所有患者均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对照组141例仅限于此,另外的试验组141例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疼痛控制护理,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舒适程度以及术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的疼痛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的中度不适率与重度不适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术后8周的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后12周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为16±4天,愈合时间为14±4周;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1±6天,愈合时间为18±6周;经统计学分析,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积极开展疼痛控制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更快出院,骨折更快愈合,具有临床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作者:周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康复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96例老年股骨胫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给予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48例给予临床康复护理,对比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58%)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总愈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速度,因此值得采纳应用.

    作者:任媛媛;赵西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比较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颈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其中对照组应用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基本手术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愈合率: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为90%,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Harris评分功能等级划分,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83.3%,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50%,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相比较,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优势更加明显.因此笔者建议使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术作为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术式.

    作者:陈永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骨关节损伤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骨关节损伤康复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不同因素对骨关节损伤康复的影响,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方向.方法:本组研究中以我院骨科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骨与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治疗与康复治疗方案,并于治疗后采用关节活动功能量表对所有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康复良好组(151例)与康复无效组(49例),分析影响康复无效组康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对康复无效组再次进行康复治疗,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经分析发现,影响骨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骨折、软组织损伤、疼痛、关节固定以及康复活动等;其中年龄过大、合并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疼痛明显、关节固定不当以及不合理活动是影响骨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独立风险因素.(2)改变康复治疗方案后,康复无效组的平均关节活动指数评分为9.75±1.52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关节损伤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复杂,在治疗中通过针对患者的病情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改良小剂量骨水泥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目的:分析探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择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治疗的77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使用常规剂量(4~6ml)进行治疗(参照组,共有38例)以及使用改良小剂量(2~4ml)进行治疗(研究组,共有39例).结果:研究组的椎体高度恢复率以及高度的恢复值较参照组存有显著差异,研究组骨水泥的外渗率较参照组存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使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以及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好,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滕玉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