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手术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

冯静

关键词: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手术, 个性化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手术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从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选择88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患者,以随机、均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术后回访3~6个月,对比2组患干预前后的心理状体,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2组的SAS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回访观察组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患者中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分析

    目的: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过程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比分析麻醉效果.方法:本次探究中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66例行股骨颈骨折手术老年患者作为样本人群,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内患者例数是3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对比分析2组患者麻醉后的组间数据.结果:经过不同方法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性差异,组间数据对比分析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血液动力学分析结果、麻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性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过程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显著性优于全身麻醉,临床优势是起效时间短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钟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股骨踝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股骨髁锁定钢板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取80例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性分组,设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予以股骨髁锁定钢板治疗.汇总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2.5%(37/4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2.5%(29/30),观察组的优良率比对照组高,数据的比较满足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股骨髁锁定钢板治疗,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值得推荐.

    作者:王维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踝关节扭伤患者114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1.23%,对照组优良率56.14%,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3、7、14、21天的踝关节肿胀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的可行性较高,可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症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李天源;慕宇;冼丽莹;莫柏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罗森塔尔效应对工伤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分析

    目的:研究和探讨罗森塔尔效应对工伤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康复外科入院工伤患者6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接受常规系统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双盲实验,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对比2组工伤患者治疗前后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工伤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强患者自信心及训练积极性,提升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康复效果,缩短住院周期,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及工作岗位.

    作者:赵锡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Pilon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4例我院2014年9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复位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2组患者并发症包括愈合畸形、感染以及内固定松动,观察组发生率仅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结论: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Pilon效果较好,骨折愈合快、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减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白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手术室骨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围手术期护理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本次研究针对骨科患者在采取的手术治疗后出现的感染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临床围手术期间的护理及预防工作内容,提出科学的措施完善目前的护理工作水平,记录临床护理信息进行研究比对和总结讨论.方法:为本次研究收集相关病症的患者资料420例,针对以上收集的患者资料进行随机方式的分组,其中210例患者资料划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干预.另外210例患者资料划分为观察组,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舒适程度的护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信息,观察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护理干预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促进睡眠作用良好,对于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也呈现出良好的效果,以上药物作用与对照组呈现出相近的效果.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3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针对2组患者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模式,通过手术治疗后完善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工作质量,加强对患者临床环境的除菌处理,强调无菌理念,重视对手术室的整体环境整合,关注护理工作的完善性,对于骨科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围手术期的护理预防工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贾丽岩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使用全身麻醉,观察组使用椎管内麻醉,比较2组患者尿道感染率、切口感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的尿道感染率、切口感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椎管内麻醉,能有效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尿道感染率、切口感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迟玉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分析经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在有创血压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对我院接受有创血压测量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经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在有创血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施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90例,随机分组为3组,每组病例为30例,A桡动脉穿刺, B肱动脉穿刺,C足背动脉穿刺.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按压时间、留置时间、穿刺并发症.结果:在穿刺成功率方面,3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留置时间方面,桡动脉A组和足背动脉C组明显长于肱动脉B组,A组桡动脉留置时间长,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并发症方面,桡动脉A组明显少于B组和C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穿刺置管应用于有创血压监测中,三者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和肱动脉对比,足背动脉和桡动脉留置时间更长,但是足背动脉并发症较多,因此选择桡动脉进行穿刺具有更加高的安全程度,留置时间长,为有创血压检测穿刺置管方法的佳选择.

    作者:陈彩霞;刘畅;杨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骨结核患者恢复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探究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应用在骨结核患者恢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骨结核患者6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6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80%;观察组护理后VAS评分为2.32±1.31分,对照组4.31±1.32分.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在骨结核患者恢复的护理中,缓解患者疼痛,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张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4例术中行髌骨置换,对照组34例不行髌骨置换,对比2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KSS膝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评分(VAS),术后1年的影像学相关指标.结果:2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KSS膝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以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年的影像学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行髌骨置换,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作者:高德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30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当中抽取3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5例,采用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齐长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内热针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内热针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参考《神经病学》和《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选择5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组,各组病例为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观察组采用内热针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B评分、FDI评分、生活质量.结果:(1)和对照组(52%)对比,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2%明显更高,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2)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H-B评分9.50±3.50分明显更低,FDI评分(躯体)20.00±3.00分明显更高,FDI评分(社会)10.50±3.60明显更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和治疗前对比,观察组治疗后H-B评分明显降低,FDI评分(躯体)明显上升,FDI评分(社会)明显降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3)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和治疗前对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降低,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快且效果显著,无副反应,是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好方法.

    作者:覃修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尺桡骨双骨折患儿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内固定组(n=40)和外固定组(n=40),对所有内固定组患儿采取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或尺桡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所有外固定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统计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外固定组患儿治疗优良率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高,外固定组患儿术后3个月X线评分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高,外固定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artland-Werley、PRWE评分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邵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小切口联合Endobutton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采用小切口联合Endobutton带袢钢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科采用小切口联合Endobutton带袢钢板技术重建喙锁韧带治疗12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8~57岁,平均32.5岁,均为Rockwood Ⅲ~V型.利用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术后评估.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12个月,平均5.6个月,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0例,良1例,1例因术后半脱位翻修再次评价为优,无再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小切口联合Endobutton带袢钢板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近期疗效满意,复位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具有对肩关节功能影响少,术后肩痛发生率低,内固定残留不必取出等优点.

    作者:刘奕宁;李晓彬;郭建邦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个性化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不良情绪、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不良情绪、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5例)和观察组(n=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使用SAS量表、SDS量表评价护理前后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使用VSA评分评价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同时使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骨折患者中施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刘译蔓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雷火灸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雷火炙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软伤科诊断为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3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雷火炙联合手法复位,2周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LVA、RVA及BA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雷火炙联合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部血流动力学,且操作简单,便于掌握.

    作者:张佳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护理配合体会

    目的:探析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护理配合体会,旨在为今后临床使用麻醉护理作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硬币投掷法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麻醉护理配合模式;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给予麻醉护理配合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麻醉风险,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赵倩;苏芳;容淑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脊柱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总结脊柱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以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实施脊柱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70例患者为例,按照随机、均等法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比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住院天数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的疼痛评分及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2组的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低于观察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术中,对患者实施优质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刘晗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老年骨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联合检测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

    目的:研究老年骨折患者和中青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是否相同,探索老年骨折患者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联合检测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意义.方法:将本院骨折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青、中年组(30岁~59岁),检测患者骨折患者术后24小时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追踪2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以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深静脉血栓发生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有无差异.结果:老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为15.2%,中青年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为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深静脉血栓患者在骨折术后24小时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4.46±1.15g/L、D二聚体水平为3.67±1.78m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54±0.41g/L、D二聚体0.42±0.2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水平分别为255±64×109/L和232±47×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的概率较中青年骨折患者高,其在术后24小时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预测意义,血小板检测无预测意义.

    作者:杨晓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15例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经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随访观察6~36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显示:优6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3%.患者骨折端均愈合,无髋内翻畸形,未出现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结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显示: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凡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