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宁;李晓彬;郭建邦
目的:探讨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30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30位给予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治疗(观察组).将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6.66%(P<0.05).结论:在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治疗中选择微创liss钢板mippo技术治疗疗效显著,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冰;王国林;董树平;樊鹏晓 刊期: 2017年第16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车祸致多处疼痛伴左肩活动受限.查体:左肩肿胀,左锁骨畸形,压痛剧烈,伴活动受限.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左锁骨中段及远端粉碎性骨折,移位明显,肩关节在位,喙突骨折移位不明显,按照Ogawa分型[1]为Ⅰ型(图1);诊断为左侧喙锁韧带周围骨折.臂丛麻醉下探查见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和远端斜形骨折,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给予锁骨锁定钛板固定,远端骨折锁定钛板结合钢丝捆扎固定,探查喙锁韧带无断裂,术中透视下见左锁骨多段骨折复位固定满意,肩胛骨喙突骨折位置好,未固定.术后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复查左肩关节X片见左锁骨多段骨折复位固定好,肩胛骨喙突骨折位置满意(图2),指导肩关节功能锻炼.随访14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双肩对称,外观正常,无并发症.根据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 [2]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综合评分:98分.
作者:杨英果;班兴平;刘亚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观察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方法疗效.方法: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30例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2~5.3小时,平均4±0.5小时,术中出血量平均 450±80ml.术后6~24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脱位完全复位,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了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治疗后评分为11.82±2.80分.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减压充分、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复位良好,有利于脊髓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马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对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行关节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以103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为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一组接受保守治疗,为对照组;另一组行关节镜手术治疗,为观察组.对比并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显著升高(P<0.05),膝关节活动功能及VAS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通过对其展开关节镜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疼痛症状,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世亮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罗森塔尔效应对工伤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康复外科入院工伤患者6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接受常规系统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双盲实验,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对比2组工伤患者治疗前后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工伤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强患者自信心及训练积极性,提升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康复效果,缩短住院周期,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及工作岗位.
作者:赵锡楠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尺桡骨双骨折患儿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内固定组(n=40)和外固定组(n=40),对所有内固定组患儿采取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或尺桡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所有外固定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统计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外固定组患儿治疗优良率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高,外固定组患儿术后3个月X线评分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高,外固定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artland-Werley、PRWE评分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邵刚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比较脊椎转移瘤所致椎体骨折与单纯椎体骨折的低场MRI诊断价值,并探讨各扫描序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57例(共399个椎体)脊椎转移瘤及151例(共223个椎体)椎体单纯骨折的低场MRI特点,应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椎体形态、病变信号、椎弓根、椎间盘、椎旁软组织肿物等在脊椎转移瘤和椎体单纯骨折中的变化,及其在低场MRI不同扫描序列的表现.结果:T2加权水脂分离序列(WFS序列及STIR序列)对椎体转移瘤及急性和亚急性单纯椎体骨折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扫描序列,脊椎转移瘤不累及椎间盘,椎体单纯骨折可累及椎间盘.结论:应用低场MRI可准确诊断椎体转移瘤或单纯椎体骨折.扫描时应首选T2加权水脂分离序列(WFS或STIR序列),结合T1WI及T1增强序列,根据病灶信号特点,结合椎体形状、椎弓根改变及椎旁软组织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赵明范;李桂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索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7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将患者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观察组有34例患者,对照组有33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手术和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Cobb角、椎体高度、Prolo优良率、各时间段的疼痛评分、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中效果显著.
作者:瞿继林;陈海军;魏宝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不良情绪、疼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5例)和观察组(n=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护理,使用SAS量表、SDS量表评价护理前后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使用VSA评分评价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同时使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骨折患者中施以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刘译蔓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雷火炙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软伤科诊断为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3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雷火炙联合手法复位,2周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LVA、RVA及BA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雷火炙联合手法复位可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部血流动力学,且操作简单,便于掌握.
作者:张佳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分别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以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加以治疗后表现出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9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比对象;临床选择数字奇偶法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组;分别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以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开展疾病治疗工作;回顾性分析2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表现出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以及临床手术时间同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比较,呈现出明显增多(P<0.05);但是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疼痛出现概率同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呈现出的优势极为明显(P<0.05).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优良率95.65%,同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43%比较,升高优势显著(P<0.05).观察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2%,同对照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9.57%比较,降低程度极为显著(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在研究疾病治疗方案期间,不论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或者开展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终获得的手术结果各有利弊,在现实确定手术方案治疗期间,需要依据股骨颈骨折患者表现出的疾病程度、患者的自身情况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等确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以优化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安志刚;赵君;高吉俊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踝关节扭伤患者114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1.23%,对照组优良率56.14%,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3、7、14、21天的踝关节肿胀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踝关节扭伤的可行性较高,可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缓解患者症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李天源;慕宇;冼丽莹;莫柏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胫腓骨骨折后肢体肿胀消退及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于2007年5月~2010年5月本科收治胫腓骨骨折病例11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鹿瓜多肽组),对照组(伤科接骨片组),观察骨折后肢体肿胀消肿,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退、骨折愈合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胫腓骨骨折后肿胀消腿、骨折愈合疗效显著,该药物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对促进患者早期肢体功能恢复具有满意的效果.
作者:马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应用上皮生长因子在浅表外伤伤口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2015年11月外伤换药病人48例,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观察组采用上皮生长因子护理伤口,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法护理伤口,观察2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换药频率,换药次数.结果:(1)2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组患者伤口换药次数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组患者伤口疤痕愈合范围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皮生长因子可明显缩短浅表外伤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缩短伤口疤痕愈合范围,对损伤的皮肤有显著促进修复作用.
作者:许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4例我院2014年9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前外侧有限切开复位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2组患者并发症包括愈合畸形、感染以及内固定松动,观察组发生率仅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结论:前外侧有限切开结合内侧微创锁定板接骨术治疗Pilon效果较好,骨折愈合快、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减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白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取小剂量比重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明显减少,麻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均有P<0.05.结论: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使用小剂量比重腰麻-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减小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缩短麻醉阻滞的起效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龙武圣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术后早期感染的预防意义.方法:检测本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48小时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跟踪患者,将术后患者分为术后感染组和术后非感染组,比较2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人有无差异.结果:术后感染组红细胞沉降率为54.94±18.9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127.5±41.1mg/L,显著高于术后非感染组(红细胞沉降率为24.94±12.31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31.5±9.76mg/L)和健康人群(红细胞沉降率为7.91±3.78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2.54±1.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有助于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方冬青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4例术中行髌骨置换,对照组34例不行髌骨置换,对比2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KSS膝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评分(VAS),术后1年的影像学相关指标.结果:2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KSS膝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以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年的影像学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行髌骨置换,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作者:高德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正念减压训练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患者负性情绪中的成效.方法:选择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的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2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有效的功能锻炼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正念减压训练.比较2组患者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结果:正念减压训练前,观察组患者SAS及SDS得分分别为55.75±7.59分、57.26±6.29分,对照组分别为54.59±5.70分、58.44±5.54分,得分均超过标准分,属于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念减压训练后,观察组SAS和SDS得分分别为42.22±7.59分、45.76±5.83分,对照组分别为48.33±5.81分、51.21±6.51分,均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和SD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念减压训练有助于改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绝望等负性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席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接受有创血压测量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经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在有创血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施行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90例,随机分组为3组,每组病例为30例,A桡动脉穿刺, B肱动脉穿刺,C足背动脉穿刺.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按压时间、留置时间、穿刺并发症.结果:在穿刺成功率方面,3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留置时间方面,桡动脉A组和足背动脉C组明显长于肱动脉B组,A组桡动脉留置时间长,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穿刺并发症方面,桡动脉A组明显少于B组和C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穿刺置管应用于有创血压监测中,三者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和肱动脉对比,足背动脉和桡动脉留置时间更长,但是足背动脉并发症较多,因此选择桡动脉进行穿刺具有更加高的安全程度,留置时间长,为有创血压检测穿刺置管方法的佳选择.
作者:陈彩霞;刘畅;杨建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