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研究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效果观察

常青

关键词:颅脑损伤, 昏迷, 鼻饲, 并发症, 防范, 护理
摘要: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发生鼻饲并发症中应采取的防范及护理对策.方法: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选取在我院收治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共7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鼻饲并发症发生的诱因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提供针对性的防范及护理对策,大大提升了对并发症的控制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论:针对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开展相应的鼻饲活动后,应提供完善的防范并发症发生的护理对策,以维持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非搏动灌注相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鲁氏四联症治疗的32例患儿,将其按照年龄、病情等情况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2组,每组孕妇16例.对照组采用非搏动灌注治疗方式,试验组采用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治疗方式,比较2种治疗方式对患儿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治疗方式对儿童体外循环的搏动灌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搏动灌注对血液破坏的程度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方式可以在儿童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顺利实施,可以有效减少炎性因子的浓度,维持微循环的良好状态以及身体器官的功能.

    作者:丁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3种疗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比3种疗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A、B、C3组,A组患儿61例,B组患儿61例,C组患儿60例.A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进行治疗,B组患儿采取桡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进行治疗,C组患儿采取双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3组患儿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与合并症发生几率,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佳疗法.结果:3组患儿的骨折愈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合并早期筋膜室综合征及肘内翻的几率较低,3组患儿的合并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疗法均能保证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愈合良好,但双侧交叉克氏针固定法能够有效预防患儿出现肘内翻与筋膜室综合征等合并症.

    作者:叶洪战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86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厄贝沙坦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硝苯地平,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压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尿微量血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的25.58%,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显著,既可以降低患者血糖、血压值,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永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Florida探针对牙周炎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Florida探针对牙周炎基础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牙周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炎基础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2个月后采用Florida探针为患者进行检查,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探诊深度以及临床附着丧失的变化情况.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探诊深度以及临床附着丧失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探诊深度以及临床附着丧失有明显改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牙周炎患者的探诊深度以及临床附着丧失则未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于中度以及重度牙周炎患者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对于轻度牙周炎患者而言临床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且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尽量不要过度使用器械,以免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另外Florida探针可准确、有效的评价患者的牙周状况,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胸腔镜单孔隐蔽切口治疗手汗症60例分析

    目的:探讨胸腔镜单孔隐蔽切口治疗手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5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60例手汗症患者,给予胸腔镜单孔隐蔽切口,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短的是20分钟,长的是65分钟,平均手术时间40.2±4.8分钟;本组患者手汗症均基本消失,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术后住院时间2~4天;手术后有1例患者表现胸背部代偿性多汗,经过给予相关措施,症状得以明显缓解,其他患者未出现明显代偿性出汗症状.本组患者未并发感染、心律失常等疾病.本组患者进行5~18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双手多汗症状均消失,未出现病情复发病例.结论:胸腔镜单孔隐蔽切口治疗手汗症效果显著,具有切口隐蔽、安全可靠特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千益;曲艳;赵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在中西医治疗产后尿潴留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中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则为73.3%,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尿潴留有效率高,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

    作者:宋玉波;姜淑芝;周平;曲亚杰;姜雅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围生期的护理

    目的:观察并探究施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产妇围生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产妇为研究对象,在围生期间给予其优质综合护理服务.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围生期护理后,本组产妇采取剖宫产术,共娩出20例健康婴儿.其中,新生儿体重为2500~3800 g,13例为早产儿,4例出现窒息.母婴健康,且产妇产后恢复良好.结论:加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围生期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基础上,促进产妇的身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晓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超声评价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采用经胸冠脉超声方法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进行检测,并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TTE方法对冠状动脉的3支血管进行检测,统计病变血管数、检出人数、硬化斑块的形态、血管狭窄程度,并与冠脉CT检查或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同时统计212例健康体检者冠状动脉各支血管的检出率.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冠状动脉硬化的检出例数、多支病变的检出例数均比非糖尿病病人多,单发、多发梗阻性狭窄节段也均比非糖尿病病人高,非糖尿病病人单支病变的例数高于糖尿病病人,检测结果与CT、冠脉造影符合率较高.健康体检者中右冠脉的检出率为87.3%、左回旋支的检出率为68.9%、左前降支的检出率为97.7%.结论:经胸冠脉超声方法对2型糖尿病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检出效果良好,2型糖尿病病人更容易出现复杂病变、多支病变、硬化斑块等.

    作者:孙华怿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脑血栓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7.1%),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栓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减轻不良情绪影响,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红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无创性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心脏彩超无创性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间临床疑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就诊后1周内给予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心脏彩超无创性辅助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将60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54)和非冠心病组(n=6),观察这些无创性辅助检查组合在冠心病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指标.结果: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心脏彩超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敏感性分别为22.2%、70.4%、85.2%,特异性为50.0%、74.1%、87.0%,准确性分别为31.5%、74.1%、88.9%.结论:平板运动实验和心脏彩超在冠心病诊断中有着安全、有效、无创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检出率相对降低,在冠心病的具体诊断中,应将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心脏彩超无创检查组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作者:杨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早期肾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和研究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早期肾肿瘤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3年2月~2014年2月早期肾肿瘤患者68例,将其按住院病历编号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手术保留肾单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将2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组患者术中指标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出血量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肾脏热缺血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指标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复发率相比较:2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方法应用于早期肾肿瘤患者治疗中,其具有对机体创伤程度轻、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减轻患者痛苦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泽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胺碘酮治疗应用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急性的心肌梗死伴存高危快速型的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临床的研究,根据随机的方式平均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给予胺碘酮的药物治疗,研究2组冠心病急性的心肌梗死伴存高危快速型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0%)比对照组患者(82.0%)更高,组间差异十分明显(P<0.05).结论:相比较常规方式的治疗,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的心肌梗死伴存高危快速型的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柏冬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2例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手术治疗恢复患者关节功能,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21例患者肢体存活,2例患者截肢,截肢患者的诊断时间较晚,1例患者肢体缺血时间较长导致截肢,1例患者肢体软组织损伤严重导致截肢.结论:通过本文研究可知,对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保证患者肢体存活,避免截肢.所以,早期诊断作用非常明显,通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肢体损伤程度,确保肢体存活.

    作者:李贵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产前超声诊断CHD及其价值分析.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接受产前检查的64例(69例胎儿)孕妇的临床资料与声像图表现.结果:本组64例孕妇(69例胎儿)中,共64例胎儿的血流与心脏形态为正常状态,5例出现血流和心脏形态异常现象,其中1例单心房,2例三尖瓣闭锁,2例心内膜垫缺损.随访64例经产前超声检查未表现CHD的正常胎儿出生后情况,共2例出现漏诊.其中1例动脉导管没有关闭,另外1例心脏简单畸形.CHD检出率7.25%(5/69),产前超声的诊断准确率为92.75%(64/69).结论: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胎儿CHD是一种经济、有效、且安全性高的诊断方法,对提高CHD优生优育、产前确诊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故产前超生检查可作为检查胎儿CHD的初步诊断技术.

    作者:宋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分期围绝经期牙周病妇女外周血性激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的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分期围绝经期牙周病妇女性激素、相关血清离子及骨代谢指标.方法:连续选择84例围绝经期牙周病妇女,入选对象按牙周病指数(PDI)分为牙周炎组(25例,PDI 1~3)、牙周病组(31例,PDI 4~5)和晚期牙周病组(28例,PDI 6~7),对照组选择27例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结论健康同龄女性.4组对象接受了血钙(Ca2+)、血磷(P)、血清雌激素(E2)、卵泡刺激素(FSH)、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AKP)等指标测定.结果:各个分期的围绝经期牙周病妇女血清钙离子和E2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BGP和AKP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重度牙周病组的钙离子和E2测定值均明显低于牙周炎组和牙周病组,而血清BGP和AKP测定值也明显高于后2组(P均<0.01~0.05).结论:不同分期围绝经期牙周病妇女均存在明确的外周血钙离子和E2低水平表达,同时各项骨代谢指标增加,其中晚期牙周病患者上述改变更为显著.

    作者:田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腔镜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胃癌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和探讨腹腔镜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胃癌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90例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观察和比较2组胃癌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蠕动时间、切口长度均与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且2组患者淋巴结清除个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4年,2组患者无瘤生存率与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胃癌患者中,腹腔镜D2根治术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比传统开腹术更胜一筹,但远期临床疗效2组方法相似.

    作者:陈义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对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体检的健康人群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采用迈瑞BC5380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常规分析,比对2组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血小板等结果.结果:静脉采血45例血常规结果为白细胞(WBC):(10.31±2.98)×109/L;红细胞(RBC):(3.29±1.03)×1012/L;血红蛋白(HGB):(116.12±15.69)g/L;红细胞比容(HCT):(41.85±19.9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02±19.01)g/L;血小板(PLT):(229.03±81.32)×109/L.末梢采血45例血常规结果为白细胞(WBC):(8.91±3.21)×109/L;红细胞(RBC):(3.79±0.83)×1012/L;血红蛋白(HGB):(122.38±29.02)g/L;红细胞比容(HCT):(31.51±21.5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5.02±18.01)g/L;血小板(PLT):(213.53±81.39)×109/L.2组血常规检测结果中MCHC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等项目检测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不同采血方式得到的血常规结果差异很大,同时采用静脉采血具有更高的检验准确性和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李明;林发波;金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共情技术在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本文就共情技术在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患者70例,将其分为共情应用组与对照组,同时予以共情应用组35例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患者采用共情技术,予以35例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35例急性闭角形青光眼患者采用共情技术,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相比较,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并发症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闭角形青光眼中引入共情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术后心理,如心情焦虑以内心恐惧等,同时还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以及术后的并发症大大减少,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郭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分析探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系统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之间收治的48例行手术治疗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实施术前和术后的系统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关键护理对策.结果: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48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其中有29例患者在1周之内治愈出院,12例患者在2周之内治愈出院,其余7例患者也在20天之内陆续出院.结论:对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患者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高春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自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产科行剖宫产足月、健康分娩产妇108例.根据完全随机法分为2组,即腰硬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分别采用相应的麻醉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同时评价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时间、新生儿评分、肌肉松弛满意率、婴儿分娩时间、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起效时间、麻醉诱导、不良反应方面时间方面相比,连续硬膜外麻醉组均大于腰硬联合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评分方面,2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在麻醉满意度方面,连续硬膜外麻醉组满意率为62.96%,腰硬联合麻醉组满意率为83.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满意度高,麻醉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红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