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容;陈学香;夏向南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以它的快速、安全、操作简单和成功率高而得以普遍开展,为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的观察和预后的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科首例行肝穿活组织检查获得成功,通过临床治疗和精心护理未出现迸发症.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周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尖锐湿疣(condy lona acumcnata CA)是由人乳头病毒(human papiuoma virus, HPV)感染引起鳞状上皮疣状增生病变的性传播性疾病,近年我国发病率明显上升,仅次于淋病居第二位,常与疾病同时存在.
作者:李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手术对病人来说在躯体上是个创伤,在心理上是个重要的应激源.一般情况下,在术后病人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而子宫全切术后的病人的心理反应尤为突出,这些心理反应长期存在不仅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身体康复,而且还会继发其他疾病.
作者:王凤荣;马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早期胃肠内营养(EN组);B、57例,早期肠外营养(PN组).分别比较两组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g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 ,同时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院内感染发生率及GCS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以上三个时间点的各项蛋白、免疫功能及GCS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且A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早期适量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重残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汪朝阳;郑佳坤;谢家斌;高晓英;杨立业;林小聪;蔡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方法.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痛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针康组、针灸组和康复组,针灸组只进行康复手法治疗,康复组只进行针灸治疗,针康组同时进行以上两种治疗.结果:经4周治疗后,针康组与针灸组,针康组与康复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针灸组与康复组无差异.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手法对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显著.
作者:李晶;王艳;刘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腹部闭合性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小肠所占腹部面积大,小肠损伤的发病率占空肠脏器伤的第一位,我院自1998年以来,共收治闭合性腹部损伤伴小肠破裂68例,现就诊治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德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症、动作迟缓等原因,易发生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月采用手术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处理此类疾患106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陈又年;刘莉;陈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颅脑外伤手术中对脑脊液压力(CSFP)、脑灌注压(CP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Ⅱ-Ⅳ级的颅脑外伤病人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足背动脉穿刺测MAP,L3-4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测CSFP.持续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芬太尼和咪畦安定后、静脉注射异丙酚后2分钟与5分钟时的MAP、HR、SpO2、PERCO2、CSFP、CPP.结果:CSPP在静脉注射异丙酚后2分钟较麻醉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5分钟时下降更为显著(P《0.01),10分钟时仍有显著下降.CPP在静注异丙酚后也有显著下降(P《0.01和P《0.05).MAP在静脉注射异丙酚后2分钟、5分钟较麻醉诱导前显著下降(P《0.01).HR较麻醉前仅有轻度降低.结论:异丙酚能降低CSFP、CPP和MAP,抑制插管反应,是颅脑手术麻醉的较好选择.
作者:高晓英;黄晓光;郑佳坤;汪朝阳;蔡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护理文件书写缺陷,查找原因,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方法:对1019份住院病历和出院病历进行检查分析.结果:护理文件书写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为病情记录不具体、重点不突出;病情记录缺乏连续性、前后不呼应;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相符;记录简单、相关护理内容记录少;项目填写不全或有误.结论:通过培训、考核、评价和有效的改进措施,可较快地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护理文件书写缺陷是能够有效控制的.
作者:柳秀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降低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方法:总结62例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从病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抬高患肢,减少局部压迫,早期积极活动,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预防性的抗凝治疗,以促进静脉回流等,并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一旦有DVT发生,及早治疗.结果: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2例中,仅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6.45%.结论:明确病因,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可大幅度地降低无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作者:梁晓芬;朱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2年10月~2005年4月我科确诊的59例VMC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采用卧床休息,给予病毒唑、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FDP)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给予(-2a干扰素,3岁~5岁30万u/d,》5岁50万u/d,1次/d,肌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心律失常治愈率分别为60%和86%;S-T段和T波恢复率分别为63%和8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VMC疗效显著.
作者:张素丽;王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碘造影剂是泌尿系造影检查的必用药物,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因碘过敏试验的可靠性有限,部分患者即使碘过敏试验阴性,在推注过程中也有发生迟发过敏反应的可能,因此,在推注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及时处理,以保证造影检查安全、顺利进行,保证患者的安全.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在推注碘造影剂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预见性护理措施,撰文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曹绒霞;乔够梅;梁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传统习俗沿袭下来而形成的被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礼节和仪式.护士的职业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礼仪在急诊护理工作中作用.
作者:魏丽萍;彭绍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介绍H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Hizarov技术治疗31例下肢畸形患儿.其中,2例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以往植骨内固定治疗失败;4例为骨髓炎后骨不连,植骨后短缩;11例为下肢短缩;8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例为下肢骨折;1例为骨纤维发育异常;1例为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结果:31例均达到预期目的.结论:尽管手术方法的改进和固定架的不断革新,延长中及延长后的并发症仍然很高.其中,针道感染7例;肌肉关节挛缩6例;再骨折2例;轴向偏移8例;延迟愈合1例.现在将护理此类疾病中出现的常见和特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取得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作者:陈翔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性脑血管意外可引导颅内压升高,甘露醇可使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是目前临床上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物,但药用不当,可引起肾损害.现将我院2年内近18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在急性期应用甘露醇后出现肾损害14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伟;孙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经洗胃、导泻、利尿及应用特殊解毒剂等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出院,但对于一些中毒剂量较大的患者,在药物、毒物排泄出机体之前已并发了一些重要脏器的功能衰竭,或药物毒物与蛋白结合率较高,机体清除较慢的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作者:王晓辉;李艳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麻醉不仅为于术病人消除疼痛,而且为手术操作提供便利条件,保障病人安全,并为术后康复奠定基础.然而,麻醉的实施并非总能恰如其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发生-些风险.
作者:黄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拔牙后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防止牙槽嵴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于术后1周、1月、3月、分别复诊,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观察牙槽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48例患者拔牙创均顺利愈合,未发生术后出血、感染、羟基磷灰石微粒移位等术后并发症,同术前相比,46例牙槽嵴高度无明显降低,2例降低1mm.结论:拔牙后拔牙创内即刻植入羟基磷灰石微粒人工骨可以维持牙槽嵴的高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为以后进行义齿修复及种植义齿提供了良好的基骨条件,而且操作简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黄田河;刘继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如今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很多,脑出血就是常见的危及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较高并常伴有偏瘫的发生.患者肢体与动发生障碍,同时护理工作也就更加复杂,相对也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作者:黄亦红;蒋荣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内固定肱骨中段及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时,将桡神经经位于中段的骨折断端移至肱骨内侧,防止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方法:分析桡神经在肱骨段的走行,桡神经各分支的发出点,确定桡神经在绕过肱骨时无分支发出的安全区段.术中将此安全区段分离、游离,经位于肱骨中段的骨折断端将桡神经移至肱骨内侧.有效防止首次手术后内固定物压迫或支撑桡神经及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物产生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结果:从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3例肱骨中段及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病人内固定治疗时,将桡神经经位于肱骨中段的骨折断端移至肱骨内侧.2000年12月至2004年11月将16例骨折愈合病人内固定物取出,手术入路安全有效地避开桡神经.未发生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结论:以钢板等固定物内固定肱骨中段及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时,将桡神经经位于肱骨中段的骨折断端内移,可有效防止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作者:张勇;潘琦;于泉;崔明宇;张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