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有关问题探讨(附104例临床分析)

朱莹;汪洪林

关键词: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围产儿死亡率, 先天性畸形, 发生率, 妊高征, 新生儿窒息, 妊娠合并症, 染色体异常, 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 羊水过少, 出生体重, 胎儿因素, 胎儿窘迫, 胎儿畸形, 双胎, 对照分析, 产前检查, 存活率, 孕妇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发生和死亡有关的因素,寻求降低其发生率,提高存活率的途径.方法:IUGR组104例,与正常组20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孕周及出生时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密切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IUGR组中并发妊高征、双胎、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而先天性畸形、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导致IUGR发生的因素复杂而繁多,妊高征是常见的重要原因,而双胎是造成IUGR的又一重要因素.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是引起IUGR的重要的胎儿因素.强调孕妇定期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畸形,进行早期治疗和必要的引产是减少IUGR的发生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钙离子拮抗剂抗大鼠皮瓣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钙离子拮抗剂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壁下动脉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和汉防己甲素(Tetrandcin,Tet)前后,皮瓣脂肪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Ver和Tet可以明显地提高皮瓣的SOD活性和GSH-Px活性,并可显著降低MDA的含量.结论:钙离子拮抗剂能减轻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安宇;杨国华;贾继峰;王广斌;陈文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目的:探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我科1985年以来经手术治疗10例本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获痊愈,近,远期(术后2年~1 5年)随访表明患儿排便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发育营养状况良好.结论: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表现根据机体代偿能力分为完全代偿期,不完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以慢性便秘和间歇性腹痛为主要症状;诊断应根据X线钡灌肠检查,部分病例应与先天性巨结肠相鉴别;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症状严重者可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

    作者:钟麟;向波;刘菊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的脂质代谢分析

    目的:研究脂质代谢在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高血压患者血脂进行分析,并检测其24h尿蛋白定量等,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高血压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脂质代谢异常,以CH、LDL-C、TG增高为著,且高血压合并蛋白尿与CH、LDL-C、TG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6;0.354;0.337,P均<0.01).结论:高血压病人中高脂血症的存在可能是促进肾脏损害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常卫国;梁玉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介入放射环境影响人T-Sub、CD25、CD16的观察与防护

    目的:观察介入放射诊疗人员防护前后的T细胞亚群、IL-2R(CD25)、NK细胞(CD16)的影响.方法:在32名放射科人员中选择从事介入放射诊疗10年以上,慢性疲劳症状突出者10人为观察对象;使用功能性食品抗疲Ⅰ号胶囊防护,设防护前组(BG)、防护后组(AG)、对照组(CG),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防护前后的T细胞亚群、CD25、CD16结果:AG与BG相比,总T细胞CD3上升,亚群中的CDs呈上升,CD4略有下降,CD4/CD8下降,CD25和CD16上升(P<0.05,P<0 01);BG与CG相比,CD3、CD4、CD8、CD16、CD25均呈低下水平(P<0.05.P<0 01),CD4/CD8比值出现异常升高等.结论:长期从事医疗辐射环境在危害机体造血的同时,也危害T细胞亚群及T细胞CD16 、CD25的表达,Ⅰ胶囊有明显的改善造血、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抗辐射作用.

    作者:肖永良;欧剑峰;印建国;赵红斌;乔宁生;董银生;王先华;刘玲;刘彩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自体游离骨膜块与骨块复合应用治疗创伤性长骨骨缺损

    创伤性长骨骨缺损常由严重创伤所致,其软组织条件差、病程长、功能障碍、治疗困难.本院自1993年4月~1999年6月采用自体游离骨膜块与骨块复合应用治疗创伤性长骨骨缺损23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林国叶;郭文荣;欧大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肝素抑制儿童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肝素液在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对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术毕前将浓度为20U/ml肝素乳酸Ringer液冲洗前房,手术结束时应用乳酸Ringer液灌吸前房,将残留的肝素吸出,对照组用相同液灌吸前房.结果:对照组反应性色素膜炎、人工晶体表面颗粒状纤维蛋白沉积、纤维蛋白膜、术后三月后囊混浊等均高于实验组.结论:肝素对儿童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人工晶体前膜及后囊混浊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莺;邵淑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腹部多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

    目的:探讨腹部多皮瓣修复多指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1990年10月~2001年12月收治手多指损伤36例,在腹部设计皮瓣进行修复.结果:修复2指25例,3个指11例,皮瓣大5cm×3cm,小2cm×2cm,无1例皮瓣坏死,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于多个手指小的皮肤缺损使用腹部多个随意皮瓣修复,是安全、可靠的一理想方法.

    作者:杨建申;常明;柳建忠;王桂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脑膜瘤的X刀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X-刀治疗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德国Leibingex-Fisher X刀系统治疗脑膜瘤共76例,资料完整并有影像学随访者68例,肿瘤周边剂量平均1332Gy,视神经和视交叉大剂量<10Gy~13Gy,脑干大剂量<12Gy,均随访1年以上.结果:11.8%肿瘤缩小,79.4%无变化,8.8%增大,病灶局部控制率在1、2、3、4、5年分别为94.1%、92.7%、92.7%、92.7%和91.2%.结论:X刀治疗脑膜瘤的局部控制率好,是脑膜瘤极有希望的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陈苏;张锡增;王如密;王守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婴儿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婴儿自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8例颅内自发性出血形成血肿的婴儿患者选择采用开颅血肿清除、钻孔、尿激酶灌注冲洗引流等外科治疗,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外科手术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27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其中19例生长发育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不完全偏瘫4例,弱智2例,脑瘫、癫痫、死亡各1例.结论:维生素K缺乏所致凝血酶原减低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及时手术治疗是降低本病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作者:蔡智基;高如生;吴光辉;郑兆聪;王如密;张锡增;杨朋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节段式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少儿肿性骨缺损的护理

    目的:探索少儿不同骨肿瘤应用节段式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980年以来共收治26例少儿长骨低度恶性肿瘤、巨大伴有肢体畸形的良性肿瘤及肿瘤样变;采用肿瘤骨段全部或部分切除,然后分别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予以修复.术前着重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疾病的一般知识教育;术后注意患肢(包括供区与受区)制动,观察未梢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进行皮肤护理,抗感染,功能锻炼指导等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及康复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肿瘤性骨缺损修复均获牢固愈合,邻近关节处骨缺损修复其功能恢复令人满意;所有切除骨肿瘤经半年至10年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依据肿瘤切除后腔性骨缺损、大块纵向骨缺损及整段骨缺损不同,采用一套血液供给的单根或多节段腓骨移植,既可根治性切除骨肿瘤,又扩大了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范围,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幼儿视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幼儿视力发育现状,寻找幼儿视力低常形成的原因.方法:通过对309名24月~66月幼儿,采用常规视力检查方法及对其双亲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幼儿视力低常检出率为24.6%,并随月龄增长逐渐提高.幼儿视力发育还受父母学历、职业、围产期情况、喜欢甜食程度,家长对幼儿视力知识了解程度等诸因素的影响.结论:幼儿的视力有一发育过程,视力低常普遍存在,在学龄前采取综合措施,有助于幼儿视力的良好发育.

    作者:赖丽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570例眼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术式选择、手术技巧、人工晶体植入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手术效果等.方法:对1570眼白内障复明手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570眼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随访(一周内),视力≥0.3为1429眼,脱残率91.02%,视力>0.05为1524眼,脱残脱盲率97.08%,植入人工晶体1434眼,植入率为91.39%.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患者复明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不需昂贵的复杂仪器设备,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相对缩短,经济省时,掌握对术式、切口、手术技巧、人工晶体植入方法等,具备很少的设备就可让患者恢复眼的正常屈光状态和全¨的重建视功能.

    作者:鄢秀菊;唐国利;杨巧琳;付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有关问题探讨(附10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发生和死亡有关的因素,寻求降低其发生率,提高存活率的途径.方法:IUGR组104例,与正常组20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孕周及出生时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密切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IUGR组中并发妊高征、双胎、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而先天性畸形、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导致IUGR发生的因素复杂而繁多,妊高征是常见的重要原因,而双胎是造成IUGR的又一重要因素.先天性畸形染色体异常是引起IUGR的重要的胎儿因素.强调孕妇定期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畸形,进行早期治疗和必要的引产是减少IUGR的发生和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朱莹;汪洪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弹力纤维反应的意义

    目的:研究弹力纤维反应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乳腺癌病理切片进行Masson、VG染色并进行光镜观察.把乳腺癌弹力纤维反应分为四级0,+,++,+++,并根据远离癌区域有无弹力纤维反应分为:周围弹力纤维反应(0)和周围弹力纤维反应(+).结果:乳腺癌弹力纤维反应阳性(+~+++ )病例,其淋巴结转移率(57.6%)明显高于弹力纤维反应阴性病例(17.1%),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乳腺癌淋巴结阳性率与弹力纤维分级数呈正相关.周围弹力纤维反应(+)病例,其淋巴结阳性率(78.8%)明显高于本组平均淋巴结阳性率(45 8%).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弹力纤维反应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一项指标,可能预示乳腺癌的浸润与转移.尤其是远离癌灶区域的弹力纤维反应可能更有意义.

    作者:汪美华;汪水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15例的治疗体会

    1991年1月~2001年1月作者就所在医院15例脑室出血病人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同时对不同病情者施以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外引流.术中尽量同时行脑室尿激酶灌注及冲洗、脑室内置管引流,术后早期持续尿激酶灌注冲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常艳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汽车安全气囊所致的眼外伤

    目的:报告了因汽车安全气囊造成的眼外伤及化学性烧伤,希望引起眼科同仁的高度重视.方法:4例病人均是进口高档小卧车,在发生碰撞时因汽车安全气囊高速膨胀打开及气囊破裂所致的眼损伤及化学烧伤.分析了汽车型号及种类,事故发生时的速度,眼损伤的类型和视力情况.结果:第一例病人为碱性化学性角膜炎伴虹膜根部离断及瞳孔括约肌破裂而造成瞳孔扩大;第二例病人为近视镜片致角巩膜板层撕裂伤;第三例病人为广泛角膜擦伤伴前房出血;第四例病人为视网膜水肿出血伴后极部脉络膜裂伤.结论:安全气囊能保护生命降低致伤率,但因气囊的冲击力量引起的机械损伤和气囊中强碱性气体导致的化学烧伤更要引起国内眼科医生的注意.

    作者:魏世辉;李星星;马志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PV、MCV、PLT、RBC 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CD-1600型血液分析仪对BDR、Ⅱ型糖尿病(DM),对照组共60例,测定MPV、MCV、PLT、RBC.方差分析.结果:对MPV、RBC分析,各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性,BDR组的PLT显著低于DM组(P<0.05),BDR组的MCV显著大于DM组.结论:MCV增大,引起红细胞通过微循环阻力增大,导致血流速率减浸、阻滞,以及增大的MCV对血小板的凝集和粘连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加重或促进BDR的产生.

    作者:戚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颞区眼轮匝肌皮瓣修复眼睑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颞部眼轮匝肌皮瓣修复同侧眼睑皮肤软组织缺损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缺损原因:疤痕切除后创面7例,色素痣切除后创面1例,化学烧伤2例.均为下睑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所有病例皮瓣成活良好,外形效果满意.结论:颞部眼轮匝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皮肤质地、厚度与眼睑皮肤相近,是一个修复眼睑皮肤缺损的理想的皮瓣.

    作者:童仁联;李叶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以腹部伤为主的多发伤62例救治体会

    目的:探讨以腹部伤为主的多发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62例以腹部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诊断性腹穿、B超、CT的诊断阳性率各为98.0%、88.1%、80.8%.腹部伤中肝、脾破裂占74.2%,合并伤中颅脑及胸部损伤占58 1%.全组均手术治疗.手术死亡13例(20.9%),主要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MOF、ARDS.结论早期诊断,迅速有效地手术治疗,严防并发症发生,是多发伤救治的主要措施.

    作者:李留峥;何启良;张履荣;段世儒;罗开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附987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运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对临床不同年龄和不同眼科疾病诊断的应用,了解该检查技术对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作用,以及应用注意点.方法:987例门诊和住院病人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具体方法如下:987只眼,按≤20岁,21岁-40岁,41岁~60岁,61~80岁,>80岁五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病种按黄斑病变,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申经乳头病变,色素上皮病变,脉络膜病变,外伤6组病变分析.结果:987例中男性眼454例,女性眼533例,男女之比女性稍多,其中年龄小4岁大86岁,平均57 6岁.不同年龄疾病诊断阳性率:≤20岁为100%,21岁~40岁为87.2%,41岁~60岁为85.9%,61岁~80岁为86%,>80岁为90%.不同疾病检出率:视网膜血管病变为62.3%,黄斑病变为23.8%,色素上皮病变为8.5%,视神经乳头病变为3.4%,脉络膜病变为1.8%,外伤为0.2%.6类中恶心感31例,占3.1%,呕吐6例,占0 6%,皮疹2例,占0.2%,晕厥1例,占0.1%.无喉水肿,气管痉挛,心血管反应及死亡等重症反应.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眼科疾病诊断中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作者:任建萍;张明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