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王林峰;张静涛;雷涛;申勇

关键词:胸椎, 腰椎, 手术部位感染
摘要:背景:胸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手术疗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1100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伤口早期感染患者65例,其中浅表感染40例,深部感染25例。深部感染患者中进行一次清创患者14例,多次清创患者11例;移除内固定患者9例,保留内固定患者16例。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BMI、病原菌种类、糖尿病、营养状况、激素使用、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异体输血及远处感染等情况。结果:与浅表感染患者相比,深部感染患者合并糖尿病及发生多重细菌感染的比率较高。多次清创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远处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一次清创者。内固定移除患者中,营养不足的比率高于内固定保留者。结论:深部感染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及发生多重细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远处感染常需多次清创,营养不足可能是内固定保留失败的危险因素。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术中实测椎弓根螺钉扭矩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椎弓根螺钉锚定强度不足与术后松动等并发症相关,明确椎弓根螺钉强度影响因素对于术前计划、患者告知及术中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腰椎术中实测椎弓根螺钉扭矩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共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134例。术中分别测量双侧L4螺钉拧入时的大扭矩,记录平均值。以扭矩1.25 Nm作为界值将研究病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3、1,25羟维生素D3、β-胶原降解产物、髋关节及腰椎各部位骨密度。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结果:术中实测L4双侧扭矩平均值为(1.28±0.43)Nm。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低扭矩组,高扭矩组有更高的甲状腺素、25羟维生素D3、1,25羟维生素D3水平,股骨颈、大转子、L1椎体、L2椎体、L3椎体、L4椎体、L1-L4平均骨密度以及L2-L4平均骨密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4椎体骨密度、1,25羟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椎弓根螺钉置入椎体骨密度、1,25羟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是腰椎术中实测椎弓根螺钉扭矩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评估腰椎椎弓根螺钉强度有重要预测价值。

    作者:庄乾宇;李书纲;盛林;许德荣;任志楠;陈鑫;蒋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病,手术治疗较为常用,但不同术式取得治疗效果是有差别的。切开内固定术可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但术中是否保留旋前方肌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不切开旋前方肌对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7例实施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47例接受不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尺偏度、旋后度、旋前度)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患侧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尺偏度、旋后度、旋前度)、握力(患侧/健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切开旋前方肌的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术可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方盛;余伟林;孙晓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附加接骨板联合自体植骨治疗下肢长骨髓内钉术后不愈合

    背景:临床上髓内钉固定技术广泛应用于下肢长骨骨折的治疗,并且疗效显著。但是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发生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目的:探讨附加接骨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髓内钉固定后下肢长骨不愈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应用附加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28例股骨或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不愈合患者。男20例,女8例;年龄19~65岁,平均(34.6±11.3)岁;左侧骨折12例,右侧骨折16例;股骨骨折13例,胫骨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骨折20例。结果:全部2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平均(19.3±4.3)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已达到骨性愈合。13例股骨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为(8.7±1.3)个月,15例胫骨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9.1±1.6)个月。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保留髓内钉给予侧方附加接骨板固定的同时,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是治疗髓内钉固定下肢长骨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楚鹰;何久盛;张永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背景:极外侧椎间融合(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DLIF)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失稳性疾病赢得了许多外科医师的支持,但少有数据提供这方面的临床研究。目的:比较DLIF椎弓根螺钉固定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失稳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治疗腰椎失稳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30~65岁,平均44.6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例,行DLIF椎弓根钉固定术。B组:34例,行TLIF。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ODI)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椎间高度、矢状位、冠状面Cobb角;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4.9个月。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DLIF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TLIF组(P<0.05)。同时,DLIF在椎间高度恢复、保持矢状位冠状面平衡优于TLI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术后随访10个月时,DLIF组椎体间融合率(80%)小于TLIF组(94.1%)。结论:DLIF与TLIF在治疗腰椎失稳性疾病方面均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与TLIF相比,DLIF在恢复椎间高度、保持矢状位冠状面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融合率DLIF低于TLIF。

    作者:李彬彬;张海参;陈志达;林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脊柱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背景:近几年,脊柱布氏杆菌病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脊柱布氏杆菌病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鉴别诊断较困难。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脊柱布氏杆菌病患者特点,观察脊柱布氏杆菌病的诊断规律、治疗要点、预后情况。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6例脊柱布氏杆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血清学、细菌学、影像学改变以及临床治疗与预后。结果:男女各8例,平均年龄49.25岁,主诉以剧烈腰背痛或臀部疼痛为主,均有牛羊接触史。平均病史3个月。实验室检查:14例(87.5%)红细胞沉降率增快,15例(93.75%)单核细胞或单核细胞百分率升高,所有16例患者的CRP升高、白细胞计数正常(100%)。血培养全部为阴性,活检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50%。病变主要累及腰椎(13例,81.25%)。影像学检查:7例(63.6%)X线片及CT出现“鹦鹉嘴样”改变,10例(71.4%)MRI表现T2等信号、T1低信号、压脂像高信号。9例患者手术治疗,保守治疗7例,随访2.5~197.0个月,平均20.22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有以下特征时应高度怀疑脊柱布氏杆菌病:剧烈腰背痛,单核细胞升高,有牛羊接触史,X线椎体前缘“鹦鹉嘴样”改变、MRI上T2等信号、T1低信号、压脂像高信号,血清学检查明确确诊。除严重脊髓或神经压迫者,保守治疗可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

    作者:李小鹏;马学晓;岳斌;张国庆;相宏飞;陈伯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外翻短期疗效分析

    背景:随着足踝专业的发展和对外翻畸形的深入认识,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术已被改良。基于此,收集我院近年相关患者资料,对改良Chevron截骨术疗效分析研究。目的:探讨并总结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外翻的经验和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行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外翻患者43例(58足),比较术前和随访终点时的外翻角(HVA)和第一、二跖间角(IMA),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79个月。HVA由术前的38.6°±4.54°矫正至随访终点时14.9°±2.768°(P<0.05),IMA由术前的14.96±1.681°矫正至随访终点时7.63°±0.956°(P<0.05),AO-FAS评分由术前46.63±10.03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5.42±7.841)分(P<0.05)。1例术后疼痛未见明显缓解,2例第一跖趾关节僵直,1例出现内固定不适。结论:对中重度外翻采用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软组织松解术,近期临床疗效及术后影像学角度改善明显。

    作者:何巍;任鹏;程二林;艾合买提江·玉素甫;买买艾力·玉山;陈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膜外腔镜治疗化脓性腰椎间盘炎1例

    化脓性腰椎间盘炎(pyogenic spondylodiscitis)是指椎间盘、软骨终板及相邻椎体的感染性病变。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炎的方法主要包括前路和后路两种。前路手术的优势包括直视下病灶清创,能够充分清除坏死组织,有效保护腰椎前方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同时后柱完整性的保留有利于脊柱术后稳定性。但前路手术的缺点是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我们既往的经验提示,采用腹膜后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炎能有效减少腰椎前路手术的创伤,提高疗效[1]。在此基础上,2016年2月29日我院完成1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膜外腔镜技术治疗化脓性腰椎间盘炎,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勇;黄健;刘浩;叶记超;侯景义;马梦君;蔡兆鹏;高梁斌;黄霖;王鹏;陈铿;沈慧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咖啡酸苯乙酯对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背景: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磨损颗粒介导的骨溶解等骨吸收类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目前临床上治疗骨溶解性疾病的药物以西药为主,而中草药成分的研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的:观察天然蜂胶提取物咖啡酸苯乙酯(CAPE)对核因子(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CAPE与RANKL单独或共同处理RAW264.7细胞。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观察TRAP阳性多核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测定破骨细胞TRAP、MMP-9基因mRN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及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α表达水平。结果:CCK-8结果表明75、150、300 nmol/LCAPE对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无影响。CAPE可抑制RANKL诱导的TRAP阳性多核细胞形成,下调RANKL诱导的TRAP和MMP-9基因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APE能下调RANKL诱导的NF-κB表达水平。结论:CAPE能有效地抑制RANKL诱导的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

    作者:郭昆;李洪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短缩截骨下S-ROM假体联合真臼位关节成形在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疗效评估

    背景:CroweⅣ型髋臼发育不良(DDH)存在严重解剖结构异常,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中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目的:探讨解剖位髋臼重建、S-ROM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截骨对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2月至2015年10月,采用S-ROM假体联合转子下截骨、真臼水平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5例(17髋) CroweⅣ型DDH。比较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骨盆倾斜角、双下肢长度差、股骨颈/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前倾角和联合前倾角的变化。结果:15例DDH患者平均随访(24.53±17.17)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9±5.07)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81.36±11.91)分;术前患肢短缩(58.0±15.38)mm改善为随访时患肢延长(11.78±7.99)mm;骨盆倾斜角由术前3.06°±2.21°减小至随访时1.93°±1.83°;股骨颈前倾角由术前44.77°±11.68°减小至随访时25.25°±8.11°;髋臼前倾角由术前27.84°±9.19°变为随访时14.92°±2.69°;联合前倾角由术前71.81°±14.84°减小至随访时39.45°±7.26°。术后1例发生截骨处骨不愈合,随访时2例患者遗留轻度跛行,无假体松动、下沉及翻修病例。结论:短缩截骨下组配式S-ROM假体联合真臼位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DDH,预后良好。

    作者:范峥;李岩;杨礼庆;付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直接前入路与后方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背景:经直接前入路(DA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及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应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度过学习曲线后DAA和后方入路(PA)对THA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内关于DAA与PA对THA疗效及安全性影响的对照试验,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检出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2软件对可以合并分析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对不能合并的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入选患者1612例,其中DAA组817例,PA组795例。DAA组患者术后需使用助行设备的时间明显短于PA组(WMD=-11.05,95%CI:-17.79~-4.31,P=0.001)。描述性分析发现DAA在术后早期功能恢复以及活动能力上优于PA。两组术中及术后1年的并发症发生率(OR=1.48,95%CI:0.69~3.20,P=0.32)、术中骨折发生率(OR=1.31,95%CI:0.50~3.45,P=0.58)、术后脱位发生率(OR=0.34,95%CI:0.09~1.28],P=0.11)、异位骨化发生率(OR=1.01,95%CI:0.26~3.94,P=0.99)、腹股沟区疼痛发生率(OR=2.73,95%CI:0.62~12.06],P=0.19)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且两组的手术时间(WMD=10.25,95%CI:-6.33~26.83],P=0.23)、住院时间(WMD=-0.34,95%CI:-0.76~0.07],P=0.10)、Lewinnek安全区内髋臼假体的数量(OR=2.08,95%CI:0.65~6.72,P=0.22)也无统计学差异。同时,DAA具有预防术后脱位的潜在优势,DAA术中使用X线透视会避免出现明显异常的髋臼假体位置。结论:在熟练掌握DAA THA技术的前提下,DAA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手术入路。

    作者:刘新光;王卫国;张念非;郭万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中国骨科好医生读片大赛(第二季)”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多途径应用氨甲环酸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背景:氨甲环酸(TXA)可有效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已被广泛认可,但当前对于如何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氨甲环酸尚无统一定论。目的:探讨不同途径使用TXA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接受THA治疗的髋骨关节炎患者42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41例。静点TXA组:手术切皮前5 min使用15 mg/kg TXA,关闭伤口前再次给予15 mg/kg TXA。局部TXA组:使用TXA总剂量为2 g(关闭切口前1 g;深筋膜关闭后,经引流管灌注1 g)。静点联合局部TXA组:结合应用前两组的使用剂量。各组术后均安置引流管1根,引流管夹闭2 h后打开,记录引流量,术后24 h拔除。记录各组不同时间点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总失血量、输血率、DVT及PE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术前Hb、Hct、FIB、PT、APTT、D二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静点与局部应用TXA相比均无统学差异(P>0.05)。三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的Hb、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Hb在术后第3天达低值。三组下肢远端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一例PE发生。结论:静点联合局部应用TXA能更加安全有效地减少THA围术期出血和输血率。

    作者:鲁超;郭浩;郝阳泉;陈雪松;蔡元真;许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较单纯颈椎或单纯腰椎病变诊断难度更高,治疗选择上也存在争议。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共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42~73岁,平均59.3岁。仅行颈椎手术20例,仅行腰椎手术7例,颈椎、腰椎都进行手术18例,其中一期手术者4例,二期手术者14例。漏诊3例,误诊1例。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病和下腰痛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45例中有4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5个月。颈椎病JOA评分由术前的(9.6±2.5)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4.6±1.7)分,平均改善率为78.4%;下腰痛JOA评分由术前的(13.7±3.9)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22.5±4.5)分,平均改善率为71.3%;ODI由术前的58.1%±23.8%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2.4%±15.6%。术前JOA评分和ODI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对脊髓型颈椎病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尤其是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神经系统的全面查体是避免漏诊、误诊及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手术先后的选择一般是先做临床症状相对较重的,颈腰椎疾病症状并重时先做颈椎手术。对身体健康状况可以耐受并且对生活质量有较高期望值的患者,可选择一期颈腰椎同时手术。

    作者:金新蒙;刘杰;吕枫;田纪伟;王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直接前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结果

    背景:直接前入路(DAA)在人工髋关节置换中愈来愈流行,但该手术入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早期并发症仍是关注重点。目的:分析DAA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9月,采用DAA微创技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7例(20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55~84岁,平均62.4岁。患者BMI(:23.9±4.5)kg/m2。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7例,股骨颈骨折4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髋骨关节炎3例,原发性髋骨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1例。患者术前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1~2分11例,3分6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6±1.3)分,Harris评分平均为(43.4±5)分。分析本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及患髋疼痛改善、功能康复情况。结果:行一期双髋置换3例(6髋),单侧置换12例(左、右侧各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例。术中均未使用特殊牵引床。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单侧置换:手术时间90~195 min,平均140.7 min;出血200~1000 ml,平均520 ml。双髋置换:手术时间242~295 min,平均265.0 min;出血:800~1500 ml。术者行X线透视13例。术后异体输血5例。放射学测量结果:髋臼外展角42.3°±5.7°,髋臼前倾角19.4°±5.3°,下肢长度差值为(3±2)mm,股骨偏心距差值为(3.1±0.6)mm。围手术期并发症:术中股骨距骨折4例,股外侧皮神经暂时性损伤3例,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及伤口相关并发症。随访时间5~12个月,中位时间6个月。术后1、3个月患侧单腿站立试验阴性率76.5%(13/17)、100%(17/17)。弃拐行走时间3~6周,平均4.3周。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1.6±6.7)分。出现股骨假体轻微下沉1例。结论:DAA髋关节置换学习曲线的早期病例显示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功能康复快,临床结果良好,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假体位置在可接受范围,但需警惕早期手术操作复杂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彭慧明;钱文伟;翁习生;冯宾;蒋超;叶灿华;肖刻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兔骨缺损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骨缺损动物模型在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应用广泛。目前骨缺损动物模型常选择新西兰兔,建模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桡骨干、股骨干及股骨髁。三种建模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就兔骨缺损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芮敏;郑欣;李成宇;郭开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自体髂骨移植重建治疗锁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侵蚀性、病因未明的良性骨肿瘤。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占全身骨肿瘤的1.3%[1],常见发病部位为长骨骨端,其次为脊柱、骨盆、面颅骨等部位,发生在锁骨的较为少见,约占全身骨肿瘤的0.87%[2]。临床认识相对不足,无规范的诊疗方案可遵循。本病复发率高,预后多不佳。我科收治锁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进行了肿瘤整体切除,自体髂骨移植锁骨重建,术后2年随访效果良好,未见肿瘤复发,患侧肩关节功能保留完好。

    作者:王叶武;张勇;金玉梅;任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骨科好医生读片大赛(第二季)启动会圆满召开

    2016年3月25日由《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主办、蒙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骨科好医生读片大赛(第二季)”启动会在北京雁栖酒店圆满完成。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背景:胸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手术疗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伤口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1100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伤口早期感染患者65例,其中浅表感染40例,深部感染25例。深部感染患者中进行一次清创患者14例,多次清创患者11例;移除内固定患者9例,保留内固定患者16例。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BMI、病原菌种类、糖尿病、营养状况、激素使用、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异体输血及远处感染等情况。结果:与浅表感染患者相比,深部感染患者合并糖尿病及发生多重细菌感染的比率较高。多次清创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远处感染的发生率高于一次清创者。内固定移除患者中,营养不足的比率高于内固定保留者。结论:深部感染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及发生多重细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远处感染常需多次清创,营养不足可能是内固定保留失败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林峰;张静涛;雷涛;申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疼痛与睡眠管理专家共识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核心是在围术期应用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降低疼痛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快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而疼痛和睡眠障碍是影响患者加速康复的重要原因。基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数据库大样本数据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本共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疼痛的管理,重点包括疼痛的评估,疼痛管理的目的、原则和疼痛管理的常用方法以及疼痛管理流程;后一部分介绍围术期睡眠障碍的分类、原因、临床表现和境遇性失眠、慢性失眠及焦虑型失眠的诊断和处理。

    作者:沈彬;翁习生;廖刃;曲铁兵;张先龙;曹力;严世贵;廖威明;钱齐荣;朱振安;田华;钱文伟;袁红斌;刘斌;黄宇光;王坤正;孙学礼;邱贵兴;裴福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双相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

    背景:使用富血小板血浆(PRP)等凝胶样物质作为接种介质的双相接种法可优化组织工程骨构建,但PRP的促成骨作用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进一步探讨自体PRP凝胶用于双相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及其促成骨性能。方法:实验组利用自体PRP凝胶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于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构建组织工程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DMEM静态接种法构建。体外实验:通过MTT实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骨钙素(OC)放免测定,比较两种方法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影响。体内实验:将构建材料植入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组织学观察、X线检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构建材料的成骨性能。结果:体外实验表明PRP组MSCs显示良好的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体内实验表明PRP组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PRP具有良好的促成骨性能,可有效构建组织工程骨。

    作者:扈延龄;王向阳;王开;陈峰;张升波;金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