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新概念:补充韧骨元素镁、锌、铜、锰

周建烈;陈声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镁, 锌, 铜, 锰
摘要:常规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防治骨质疏松,进一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骨强度由骨密度和骨质量决定,骨密度由高度矿化的无机盐(钙、磷、镁等)组成,骨质量主要由有机骨基质胶原纤维组成,而胶原蛋白合成必需有微量元素参加,特别是铜、锰和锌.本文主要介绍镁、锌、铜、锰对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作用和临床研究,提出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新概念:补充韧骨元素镁、锌、铜、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相关文献
  • 沈阳市2697名健康体检者超声跟骨骨密度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健康男、女的骨密度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216名女性和1481名男性沈阳市健康体检者的骨密度,检测方法为定量超声跟骨骨密度测定.结果 女性平均T值-1.216±0.960,男性平均T值-0.750±1.028,二者差异显著;女性骨质疏松93例,占7.65%,骨量减少663例,占52.56%;男性骨质疏松37例,占2.5%,骨量减少616例,占41.59%.结论 女性各年龄段T值均低于男性,随着年龄增加,男女T值均逐渐下降,进入围绝经期后女性T值下降更为迅速,定量超声跟骨骨密度测定可以作为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筛查手段.

    作者:马颖;韩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人髋部骨折临床发病特点及防治的研究

    目的 调查本地区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探讨髋部骨折临床发病特点及防治意义.方法 收集本地区三级医院2006年~2010年期间老年髋部骨折病例,设计调查表格进行登记研究,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老年人髋部骨折病例好发年龄为65~74岁,女性略多于男性,跌倒扭伤为主要骨折原因,髋部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近5 年发生率呈总体上升趋势(P<0.05).结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应根据其特点进行有效防治.

    作者:丁剑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外科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方面进展,特别是外科治疗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植入物以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对提高骨密度和降低髋部骨折风险的作用.

    作者:潘源城;李毅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绝经后妇女骨量减低筛查及早期干预研究

    目的 观察在骨量减低阶段进行干预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及骨折的预防作用,探寻佳的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原则,从而为更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到本医院行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DEXA NORLAND)测定的骨量减低绝经后的妇女273例,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研究时间为1年.所有数据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骨量减低阶段进行干预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及骨折的预防作用显著,探寻出佳的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原则.结论 在骨量减低期间即进行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程度,通过不同方式干预,骨量减低的绝经后妇女转归情况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为更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白颖;田营营;钟兰兰;胡晓;刘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降钙素基因多肽对骨代谢的影响

    根据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可分为绝经性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发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各型骨质疏松中,降钙素均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某些神经、血管活性肽,如降钙素基因多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在结构和功能上与降钙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将降钙素基因多肽对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樊孝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7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马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带自控镇痛泵.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行X线检查以评价骨水泥填充情况及有无渗漏.疗效判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级比较,观察手术并发症,以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7例出现骨水泥的渗漏,有6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74例患者平均随访19个月,疼痛未见加重,仅2个椎体高度出现少量丢失,2例患者邻近椎体发生骨折,再次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结论 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好,整个治疗过程痛苦小,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

    作者:孔凡磊;付秀信;聂志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合并骨质疏松颈椎病后路减压术颈5神经损伤的MEP监测研究

    目的 评估应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行术中脊髓监测在预测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部分节段运动麻痹的价值.方法 64例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骨质疏松,在本中心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脊髓监测下颈椎后路减压术.经颅电刺激经针型电极进行传送,胸髓及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诱发电位被完整记录.结果 术中诱发电位在57例患者的上述所有肌群被成功记录,在其余的7例患者中诱发电位未被完整记录.在57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诱发电位波幅的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然而,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结论 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中无异常出现,即使在合并有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的患者.这些结果提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与术中神经根或者脊髓的损伤无明显的关联,虽然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除.术者应清楚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是一可能的并发症,即使术中无明显的神经损伤.

    作者:谢恩;白璐;齐华光;郝定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糖尿病女性骨质健康状况及干预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骨量、骨代谢标志物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和血清钙、血清磷及其他骨量相关指标的差异,对糖尿病骨病目前的治疗状况进行分析,为糖尿病骨量异常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超声测量40例60岁以上老年女性非糖尿病患者及46例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跟骨骨密度,并检测两组人群的血清钙、血清无机磷、骨质疏松生化标志物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结果 糖尿病组的跟骨骨密度,血清钙均低于非糖尿病人群,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高于非糖尿病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0岁以上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骨量丢失显著重于同龄非糖尿病人群,对糖尿病性骨量减低的干预和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以期尽量减少和避免骨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马艳芬;刘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及靶基因的探索

    目的 ①观察依替膦酸二钠对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影响.②探求双膦酸盐类药物影响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缺损修复的靶基因.方法 取6月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加入空白对照组(N组),余下40只药物干预组(D组)、模型组(M组).D组、M组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N组予行假手术.首次造模成功后饲养3个月,然后3组均建立节段性骨缺损模型.药物组每周给予依替膦酸二钠(4.0 mg/kg)肌注1次;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周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肌注1次.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第2、4、6、8周建立4个观察时间点,分别观察:①骨缺损断端影像学(DR)表现;②骨缺损区组织学改变③骨缺损区域骨痂中OPG的基因表达.结果 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DR表现及组织学改变示:N组好,M组差,D组愈合介于两者之间并偏向于N组.OPG基因的表达随时间变化而增加,各组趋势与上述改变基本一致.结论 依替膦酸二钠作为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代表对骨质疏松症大鼠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有促进作用,OPG基因可能是其作用位点.

    作者:徐晓峰;陈海宁;陈琛;陈亮;赵镒汶;刘自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杜仲叶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通过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研究杜仲叶调节骨代谢防治骨质疏松.方法 80只200g雌性SD大鼠,随即分为模型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杜仲叶治疗组(10 g/kg-1·d-1)、雌激素治疗组(50 μg/kg-1·d-1).造模4周后连续治疗16周.结果 模型组大鼠机械力学检查使用显微CT(μCT)分析表明骨密度降低,骨关节面塌陷;组织学检查病理组织切片显示骨小梁减少;生化检查骨型碱性磷酸酶、尿钙尿磷反应骨代谢水平的下降,而采用杜仲叶醇提取物及雌激素治疗后,μCT分析表明骨密度相对增多,骨关节面平整,病理组织切片示骨小梁数量正常,生化检查示骨型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尿钙尿磷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杜仲叶可以维持骨代谢平衡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相对模型组其主要能增高骨密度、增加骨小梁数量、以及改善骨代谢平衡.

    作者:戴鹏;邓鸣涛;张立超;朱美兰;林思俭;刘荣华;罗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去势大鼠骨骼肌线粒体通透转孔调控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干预去势大鼠骨骼肌线粒体通透转孔的影响.方法 48只6月龄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治疗12周后收集左侧股骨、股直肌分别行骨矿含量、骨密度测量,同时进行骨骼肌线粒体通透转换孔的检测.结果 后纳入研究的动物40只.模型组的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均低于空白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骼肌线粒体通透转换孔方面,空白组的OD比值均相应高于模型组的OD比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药物干预后,观察组的OD比值与对照组的OD比值均相应低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OD比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去势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提高骨密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抑制骨骼肌细胞的凋亡.

    作者:李颖;吴伙燕;黄宏兴;白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炎症性肠病诱发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炎症性肠病的晚期并发症之一.随着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多种因素参与了炎症性肠病诱发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其中包括糖皮质激素、吸收不良及细胞因子等.因此,本文针对炎症性肠病诱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谢芳;许岸高;白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社区骨质疏松症老人预防跌倒研究进展

    目的 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出现,老年人骨质疏松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病人约有8400万,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发病率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有研究指出应将防止骨折的焦点从预防骨质疏松转为防止跌倒.本文试从体育锻炼、居家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来阐述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预防跌倒的措施.其目的 是为了预防社区骨质疏松症老人跌倒后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作者:于梅;马远征;唐雯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密固达对骨质疏松患者中短期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我国老年人数量居于世界首位,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用疗效确切、迅速起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减轻疼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尤为必要.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5月骨质疏松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密固达组和福善美组各26例,密固达组每年静脉滴注密固达注射液(诺华公司)5 mg;福善美组口服福善美,1片/次,每周1次,分析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1月、6月、1年VAS疼痛指数和诺丁汉健康量表变化.结果 52例患者治疗后VAS疼痛指数均有改善,半年治疗后,VAS改善比较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密固达组的VAS评分改善更为迅速,治疗后1周内VAS指数已有明显的下降(P<0.05).在诺丁汉健康量表分析方面,52例患者经治疗后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在躯体活动、精力、疼痛这3个条目方面(P<0.01),而密固达组下降更为迅速,治疗后1周已有显著性差异(P<0.05);密固达组在治疗后1年社会联系条目指数较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在睡眠与情感反应条目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密固达组治疗1年后,躯体活动、精力、疼痛条目得分较福善美组低,比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盐较口服阿仑膦酸盐有更好的止痛效果,其起效更为迅速,使患者更快的恢复自理,减少了卧床时间,从而减少了因疼痛长期卧床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恶性循环.同时,密固达每年仅需要一次静脉滴注,大大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青睐,是一种高效的人性化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作者:黄永明;徐逸生;肖春生;苏海涛;罗明海;徐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新概念:补充韧骨元素镁、锌、铜、锰

    常规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防治骨质疏松,进一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骨强度由骨密度和骨质量决定,骨密度由高度矿化的无机盐(钙、磷、镁等)组成,骨质量主要由有机骨基质胶原纤维组成,而胶原蛋白合成必需有微量元素参加,特别是铜、锰和锌.本文主要介绍镁、锌、铜、锰对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作用和临床研究,提出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新概念:补充韧骨元素镁、锌、铜、锰.

    作者:周建烈;陈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兔骨质疏松与骨坏死模型骨组织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

    目的 建立骨质疏松和骨坏死的大白兔模型,比较骨质疏松与骨坏死病理学变化的异同点.方法 取32只3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即A组(肌注激素组,8只.)B组(去势组,8只.)C组(去势+肌注激素组,8只.)D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肌注生理盐水组,8只.)B、C两组动物取下腹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双侧卵巢,A、D两组除未行卵巢结扎切除外,其余步骤同B、C两组.分别在给药后5周、10周后处死4只,取双侧股骨头,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造模后5周,A、B、C三组空骨陷窝阳性率(%)较D组明显增高(15.20±1.09、14.13±1.05、18.53±0.67 vs 10.40±0.97,P<0.05).A、B、C三组骨小梁可见不同程度的稀疏,部分断裂.造模后10周,A、B、C三组空骨陷窝阳性率较D组明显增高(22.43±0.78、21.20±1.19、26.78±1.21 vs 11.13±0.87,P<0.05).A、B、C三组股骨头成不同程度的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增生,骨小梁稀疏变细,结构紊乱、断裂,空骨陷窝增多.D组股骨头骨小梁致密,骨陷窝内骨细胞形态正常,分布均匀,骨髓腔内脂肪细胞形态正常,含量适中.结论 骨质疏松病变主要是骨小梁的超微结构退化;骨坏死的发生由脂肪细胞的增生、骨细胞脂肪变性起主导作用.这对进一步讨论骨坏死与骨质疏松的发病相关性及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王兆杰;杨晋;王吉博;赵俊彦;安荣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质疏松大鼠尾椎局部单次注射辛伐他汀强化骨骼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大鼠尾椎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刺激成骨的效果,探索疏松椎体局部给药,重点强化,预防脆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36只3月龄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加低钙饮食3个月,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在实验大鼠的第5、6、7尾椎内(C5-C7)单次注射空白载体、辛伐他汀溶液1mg、2 mg.分别在术后12天及24天每组随机处死半数大鼠(n=6)并取材.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骨组织形态改变、骨生物力学测试研究骨骼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 辛伐他汀局部注射后仅12天辛伐他汀注射组骨微结构参数如骨皮质厚度、骨小梁密度及连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椎体力学性能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4天效果依然明显.结论 骨质疏松大鼠尾椎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1mg与2 mg)可快速、强效地促进皮质骨形成及骨小梁改建,改善骨骼微结构,提高骨强度,可作为强化局部、防治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新选择.

    作者:杨宁;韩晓光;崔岳毅;冷慧杰;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宋纯理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生物力学评估

    目的 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骨密度、骨微结构及愈合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66只体重为200~250 g 的3月龄雌性SD大鼠卵巢去势制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后左腿胫骨制造开放性骨折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震波能量密度0.26 mJ/mm2,频率60次/分,冲击量为2000次治疗一次.结果 治疗后4周和8周行组织学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性骨痂所占比例较大,8周时骨小梁改建基本完成;而Micro CT检验数据结果显示治疗组骨密度(BMD);骨小梁体积(BV)、组织体积(TV)、骨体积分数(BV/TV)、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平均骨小梁数目(Tb.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8周后的骨密度改变存在显著差异(-3.6% vs 4.9%,P<0.05).且治疗组大压缩荷载在治疗后4周(48.1±5.6(治疗组)vs 21.8±4.8(对照组))、8周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57.5±6.1(治疗组)vs28.6±5.0(对照组)).结论 粗聚焦震波能够抑制骨折后的骨丢失,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伤组织的生长,改善骨小梁三维结构及骨组织的力学性能,可用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并改善骨质量,预防再骨折.

    作者:黄海明;李晓林;蒋梁华;丁国庆;刘葛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2011年河南地区部分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特点初步研究

    目的 了解2011年河南地区至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1~2011.12 于骨科及急诊外科住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0 岁以上)385例,男性127例,女性258例,并对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9岁达高峰,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85例患者中髋部骨折187例(占骨折总数的48.57%),脊柱骨折174例(占骨折总数的45.19%),腕部骨折6例(占骨折总数的1.56%),其他部位骨折18例(占骨折总数的4.68%).结论 2011年河南地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以髋部及椎体为主,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应加强防治.

    作者:王志芳;吴文迅;郑丽丽;韩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体会

    目的 回顾性文献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2月~2012年3月在急诊科收治的29 例单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全部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29例患者,治疗后的X光片影像学资料均得到追踪阅读.其中20例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得出PRWE评分结果,其平均值为33.12.桡骨远端与尺骨远端距离a平均值0.62 cm,掌倾角A3.930,尺偏角B19.170.其中有8例患者掌倾角A为负角,平均年龄71岁,其中7例患者PRWE评分得到随访,平均值为34.2.在治疗过程中无发生腕部皮肤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在复位治疗时要因人而宜、辩证施法.

    作者:刘毅;邓万溪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主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