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
目的从生物力学和骨矿含量测定研究芪藿肾宝胶囊对类固醇性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3月龄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基础对照组、年龄对照组、激素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后2组给醋酸泼尼松4.5 mg·kg-1,ig,2次/周;治疗组还给芪藿肾宝胶囊5 ml·kg-1(330 g·L-1),ig,6次/周.3个月后取股骨和第5腰椎行骨密度测定,再行扭转、三点弯曲和压缩试验.结果与年龄对照组比较,激素模型组股骨和第5腰椎的总骨密度减少了14.64%(P<0.01);股骨干在三点弯曲试验时所承受的载荷减少了17.1%(P<0.05);其余的力学参数都出现减少的趋势.芪藿肾宝预防组股骨和第5腰椎的总骨密度有所增加,股骨扭转角度明显增加40.3%(P<0.05),其余的力学参数都出现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GC)会使大鼠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骨密度和力学性能下降,从而易致骨折;应用芪藿肾宝则能阻止GC所致的力学性能下降及骨密度减少.
作者:廖进民;李青南;吴铁;胡彬;黄连芳;李忠华;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前,骨质疏松(OP)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病人数超过2亿人,美国、西欧、日本有7500万人,而中国目前OP患者已超过9 000万,即每14人中有1人患不同程度OP.
作者:赵伟业;董碧蓉;欧雪梅;张玉芳;周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rhIGF-1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明确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在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作用机理及rhIGF-1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2代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在rhIGF-1为 0 ng/ml,10 ng/ml,20 ng/ml,50 ng/ml的浓度中培养.观察细胞的生长及钙结节的形成,MTT法、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测定细胞增殖和分化,RT-PCR测定rhIGF-1对成骨细胞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在7 d可铺满瓶壁,30 d可形成钙结节,rhIGF-1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ALP和OGN的分泌,促进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基因的表达,以促进骨保护素表达明显,在rhIGF-1为10 ng/ml时作用明显.结论rhIGF-1可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基因mRNA的表达,骨保护素mRNA表达显著.rhIGF-1可能通过影响骨保护素、骨保护素配体而调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平衡,使骨重建,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
作者:石义刚;陶天遵;陶树清;刘枫晨;徐强;王立春;吉光荣;吴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菊粉和低聚果糖作为功能性食品成分的开发在国外已作了较多的研究.
作者:孙晓红;Vonk RJ;孙建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刘培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Graves病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用单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146例年龄21~60岁Graves病(GD)患者右跟骨骨密度,并以1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GD组BMD与对照组比较,P<0.001,二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GD组骨量减少的发病率为78.08%,对照组为47.50%,P<0.001,二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GD组BMD减少两性差异无显著性.GD组骨质疏松(OP)发病率为33.50%,对照组为7.50%,P<0.001,二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GD组OP男女二组差异无显著性.GD组和对照组男女各按每10岁为一年龄段再分亚组进行BMD及T-Score的比较,除51~60岁亚组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年龄段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对GD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地(农村或城市)、甲亢是否控制及病程与BMD作Logistic回归相关分析,仅提示甲亢病情是否控制与BMD降低有关,OR=2.8676(95%CI 1.0993~7.5216).结论 GD患者BMD明显减低,骨量减少、OP发病率明显增高,并且无性别差异;BMD的降低仅与GD患者甲亢是否控制有关.
作者:汪大望;周素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复方尼尔雌醇片(Compound nylestriol tablet, CNT;每片含尼尔雌醇0.5 mg,左炔诺酮0.15 mg)对去卵巢(OVX)大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建立OVX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分组分剂量予以CNT,尼尔雌醇和左炔诺酮治疗14周,观察其对全身、左股骨骨密度校正指数(ADJBMD;adjusted bone mineral density),骨Ca、P和血清Ca、P、ALP的影响.结果 CNT0.039~0.39 mg/kg可增加全身及离体左股骨ADJBMD,且具有剂量依赖性;CNT 0.117~0.39 mg/kg可增加骨Ca含量,增高血Ca水平(P<0.05或P<0.01).单用CNT中所含相应剂量的尼尔雌醇,也可增加ADJBMD,增加骨Ca含量及增高血Ca水平的作用,但程度不如CNT.结论 CNT对OVX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有预防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尼尔雌醇及左炔诺酮.
作者:廖慧娟;廖二元;伍贤平;刘锡玖;孙瑞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分析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MI)对辽宁地区正常中老年人群骨矿含量的影响.方法在辽宁地区年龄在40~79岁的中老年人群中随机抽样1 731例,除外可能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各种疾病,应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腰椎及股骨上段的骨密度(BMD),全部资料输入微机,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身高与腰椎及股骨上段的BMD相关性较差(r=0.087~0.197, P<0.05),体重与腰椎及股骨上段的BMD相关性较好(r=0.226~0.352 P<0.01).体重指数与腰椎的相关性好,其次是大转子.腰椎及股骨颈的BMD在超体重组(BMI>25 kg/m2)明显大于低体重组(BMI≤19 kg/m2),其差异有显著性,该特点在腰椎为明显.结论体重是影响中老年人骨矿含量的重要因素.对低体重的中老年人(BMI≤19 kg/m2)可作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人群,及时监测BMD,早期预防及治疗.
作者:孙国强;郭庆生;闻久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正常人群腰椎、髋部骨密度(BMD)的年龄变化规律,为当地骨质疏松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0年9月~2002年7月,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年龄在20~89岁之间的491例正常人L2~L4椎体前后位和左髋部BMD,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软件数据库,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两性BMD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约在40岁左右开始减低,其中女性在50岁后下降速度加快,但男性腰椎BMD随年龄的增高下降并不明显.结论 BMD达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减低,但在男性腰椎这一趋势并不明显.
作者:陈志信;徐香玖;黄刚;胡洁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正常人髋部骨密度变化,为建立北京地区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Norland 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北京地区20~92岁正常人进行髋部骨密度测量,男性449人,女性717人,按5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的峰值骨密度在30~34岁,男性峰值骨密度在20~24岁: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的骨密度男性峰值骨量比女性高;随年龄增长男性女性骨密度值逐渐降低,女性55岁以后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结论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骨质疏松发病率随之增加,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治疗应及早入手.
作者:朱玲;尹大庆;李瑾;李武;周风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原代人成骨细胞共同培养体外转化为破骨细胞样细胞的条件,并观察其体外生长、功能情况.方法分别分离培养人成骨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并在含1,25(OH)2D3(10-7 mol/L),地塞米松(10-8 mol/L)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25 ng/ml)的条件液中共同培养,用相差显微镜,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观察破骨细胞样细胞生长情况,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骨片陷窝以反映其功能.结果共同培养中的单核细胞逐渐融合;TRAP染色阳性多核细胞在第7天明显增多;骨片陷窝呈现多种形态.结论人原代成骨细胞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培养可以诱导出破骨细胞样细胞,但应该选择分化程度较低的细胞以及控制接种密度.
作者:杨旭;杨庆铭;邓廉夫;许福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根据全国营养调查表明,中国人群每日钙实际摄入量仅为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钙适宜摄入量(AI) 的一半.
作者:周建烈 刊期: 2003年第01期
Graves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病例不多,导致自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尤其是颈椎骨折更加少,现将我院近期收治1例报道如下.
作者:廖学权;高方;薛耀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胫骨骨超声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及绝经妇女骨折的阈值.方法对北京城区40岁以上健康女性399名和70例有骨折史的绝经妇女进行胫骨骨超声速率的测定. 结果胫骨骨超声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用20~40岁健康年轻人胫骨骨超声速率的平均值分别减去2.0SD和2.5SD,165名45岁以上的健康人中低于2.0SD的占16.7%,骨折患者中占80.0%;低于2.5SD的占12.7%,骨折患者中占67.1%.结论用本地女性胫骨骨超声速率的峰值减去2.0SD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较适合;用20~40岁年轻女性胫骨骨超声速率均值减去2.0SD,作为本地区绝经妇女骨折的阈值.
作者:刘怀成;邢小平;夏维波;胡莹莹;孟迅吾;周学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尾吊脱负荷对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负重骨骨代谢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方法将年幼2月龄和成年6月龄雄性SD大鼠分别随机分至尾吊组(S2M、S6M)和对照组(C2M、C6M).4周后,生物材料试验机测负重骨生物力学性能,灰化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骨矿盐和钙含量.结果 (1)尾吊引起鼠胫骨体积、湿重、干重和骨矿物盐含量明显减少(P<0.01),其中,胫骨体积、湿重减少与年龄有关(P<0.05);(2)2月龄和6月龄尾吊鼠骨矿盐含量分别减少4.32%、2.78%,与骨钙丢失程度0.53%、3.05%并不一致;(3)除弹性负荷外(P>0.05),尾吊使负重骨各力学指标显著下降(P<0.01),且大桡度和大负荷下降与月龄有关(P<0.05);结论肢体废用对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负重骨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作者:谭雄进;王前;郑磊;孙永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昆山地区胫骨定量超声骨量峰值的建立提供标准化方法并积累数据. 方法以社区24~43岁青年健康志愿者336例为研究对象,用QUA测定胫骨定量超声骨量值.结果昆山地区男、女性人群的定量超声骨量峰值均出现在32~35岁年龄段,其值分别为(4 042.6±76.6)m/s(男性)和(4 034.8±70.2)m/s(女性).40岁以前,SOS值无明显性别差异,40岁以后,女性SOS值明显低于男性.结论胫骨定量超声骨量峰值无明显性别差异,建立的峰值骨量值可作为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参考值.
作者:金清;陈良;孙良;许东峰;张玉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多关节的全身破坏性疾病.
作者:陈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有用的数据和措施.方法调查和分析133例年龄在65岁以上,受伤后两周内入院治疗的男女性不同类型的髋部骨折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分析及提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阈值.结果无论何种类型的股骨颈骨折男性的骨密度均比女性高,差异有显著性,虽然男性股骨颈骨折平均BMD≥-2.31SD;但其中73%病例有1个部位骨密度≤ -2.5SD.女性股骨颈骨折和男、女性粗隆间骨折髋部骨量损失相近似,都明显低于男性股骨颈骨折.结论股骨颈骨折的类型以及粗隆间骨折Garden分型与骨量无关;外伤后女性发生股骨颈骨折或粗隆间骨折与骨量无关.男性发生粗隆间骨折与骨量丢失更多有关;男女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都可以用骨密度减低2.5SD作为骨折的阈值.
作者:区品中;刘红光;刘兴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骨质疏松症是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性疾病,其特点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皮质变薄,海绵骨骨小梁数目及大小均减少,髓腔增宽,骨荷载功能减弱,从而产生腰背、四肢疼痛、脊柱畸形甚至骨折.
作者:王复兴;王熙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海宁市成人骨量的分布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DOVE3000骨密度测量仪对3 365例对象的跟骨骨量进行测定,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海宁市成人骨量约在25~35岁达到峰值,50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年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变化呈正相关(r=0.823);在50岁前男性骨量虽比女性高,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O.05),50岁后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且女性骨量的丢失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绝经1~3年骨量开始快速丢失,约15年后趋缓.结论海宁市成人骨量25~35岁达到峰值;女性骨量低于男性,50岁后骨量丢失的速率明显快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与绝经时间密切相关.
作者:何永清;沈宝发;张金海;戴耀明;顾宣歆;陈顾江;徐伟明;徐松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