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艾;周跃;闫仁福;王建华
对颈椎病的外科治疗要综合考虑才可制定好治疗决策,笔者认为有9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1)首先要考虑有无手术指征?对于脊髓型颈椎病要选择积极尽早手术;神经根型如症状重、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经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疗效不好的才考虑手术;对明确诊断的椎动脉型、交感型如症状重、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也应手术.
作者:王海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各类颈椎疾患患者179例,观察患者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终板处理情况、钢板类型、植骨及椎体撑开情况等.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有17例患者发生钛网沉陷,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钛网修剪放置不当、术中过度撑开、终板刮除过多、使用非限制性钢板、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螺钉进钉深度过浅和方向不当、钢板放置位置偏斜等.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3.5分(P<0.01),162例未发生钛网下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4.4分和4.7分;发生钛网下沉患者中,6例有临床症状者沉陷时和沉陷3个月时的JOA评分为2.9分和3.8分,7例无临床表现者为3.3分和3.9分,4例有临床症状行翻修手术者翻修术后1周和3个月时JOA评分比翻修前提高3.3分和3.7分.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可发生钛网下沉,骨质疏松患者应该避免使用钛网,手术时应尽可能增加钛网与终板接触面积,多保留相邻终板,选用限制性钢板,尽量选择自体骨植骨,避免椎间过度撑开等,防止术后钛网沉陷.
作者:孔金海;吕国华;康意军;王冰;李晶;韦超;唐明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万例颈椎病患者接受各式各样的手术治疗.目前,对1~2个节段的颈椎病选择经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普遍认可的标准术式.但对多节段(3个或3个以上)颈椎病采用前入路手术好还是后路手术好,各家认识不一.
作者:杨有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模拟颈黄韧带病变对颈脊髓后方致压,观测颈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的关系,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5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C2~C7)通过后方C4/5间骨窗置入直径9.58mm的半球形致压物模拟颈椎黄韧带病变时对颈脊髓后方所形成的压迫,硬膜囊前方测压杆与硬膜囊接触端为直径18mm弧形圆柱形面,圆柱形面纵轴与颈脊髓纵轴相吻合.实验对颈脊髓由后向前致压,致压深度分别为椎管中矢径的10%~60%,依次增加10%,分别测量不同致压深度下,颈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结果:不同致压深度时,脊髓前方所受压力变化为0.0003±0.0028N~0.1065±0.0628N,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前方所受压力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后方所受压力变化为0.0003±0.0032N~0.7355±0.3340N,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10%~3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致压深度为椎管中矢径的30%~60%时各相邻致压深度间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致压深度的增加颈脊髓后方所受压力明显加大,二者呈非线性关系,相同致压深度时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脊髓后方致压时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比较差异显著,脊髓前后方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密切相关呈非线性关系,以致压局部所受压力大,提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应以直接减压为主.
作者:赵斌;马迅;范永贵;陈维毅;张学锋;孙麟;赵轶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与患者自身因素、融合方式、内固定物性质、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于峥嵘;李淳德;刘宪义;刘洪;马忠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中四肢不全瘫2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固定融合方式:对C2椎体容易显露的7例Ⅱ型或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且牵引后C2、C3椎体间成角纠正不理想且合并椎体骨囊肿的1例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C2/3椎间融合器(solis)置入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但术前复位理想的3例Ⅱ型骨折患者采用C2、C3椎体螺钉内固定椎体表面颗粒状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术前颈痛及颈部活动障碍明显缓解,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中1例脊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部分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后C2、C3椎体间仍有轻微成角,但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定期随访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术后2个半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合理的内固定融合方式行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李浩淼;刘少喻;梁春祥;陈柏龄;于滨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咽瘘是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手术后伤口逐渐破溃渗出,颈部出现皮下气肿,吞咽困难,声嘶,颈痛,吞咽时伤口有唾液或食物残渣流出.一旦发生,处理比较棘手,会直接影响到对原发疾病的治疗.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唐华民;肖增明;黄成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枕颈融合手术在上颈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至2006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枕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固定系统治疗11例上颈椎手术后因上颈椎不稳、残留颈髓压迫或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的患者,其中9例患者获得随访,原发疾病包括先天性枕颈融合畸形3例,上颈椎肿瘤2例,上颈椎结核2例,颅底凹陷2例.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评价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根据术后当时以及随访时的X线片评价融合情况.结果: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随访7~28个月,平均25个月,9例患者均获得了骨性融合,无断钉以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枕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组成的枕颈固定器具有坚强的固定作用,是对常规枕颈融合手术的一种补充,适用于上颈段病变因第1次手术后导致上颈椎不稳、残留颈髓压迫需再次手术者,尤其适用于枕骨缺损、颅底骨质薄和骨质疏松的患者.
作者:谭明生;蒋欣;移平;韦竑宇;杨峰;梁立;邹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20世纪50年代初期,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实施并报道了颈椎前路手术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开创了颈椎外科新纪元.此后,对颈椎病的临床和病理变化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尤其近20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学者们对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研究表明,早期诊断、选择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及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提高颈椎病远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贾连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较多,每一种手术方法均有严格的适应证.自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贾卫斗;白桂有;郑铁钢;杨博贵;许英杰;云得才;孙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颈椎病手术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全国各个地区都积极开展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综合疗效,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决.
作者:孙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我院自2002年6月以来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41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项良碧;祖启明;曹艳;周大鹏;韩天宇;陈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从1982年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颈椎手术--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以来,颈椎病手术方法不断变化,手术入路改变、术式改良、器械发展、内置物应用、微创技术问世等这些变化都是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颈椎病手术根本目的是解除神经等组织的压迫、重建颈椎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基于这一目的人类不断探索,使颈椎外科治疗逐步发展.
作者:王海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造成神经受压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疾患之一.Radhakrishnan报告每年每十万人口新增病例为83.2例,每年每十万50~54岁人口新增病例为202.9例,为各年龄组高,与脊髓型颈椎病(8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高)有明显不同[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为单侧颈痛、放射性上肢痛和手指麻木.一般认为颈痛为前驱症状.体格检查中一般可见单侧上肢肌力下降、腱反射下降或消失和感觉障碍.压颈试验(Spurling征)和臂丛牵拉试验常为阳性,但在病史较长的患者阳性率下降[2].
作者:朱庆三;顾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脊柱先天性畸形、退变、获得性不稳以及脊柱肿瘤等疾患治疗过程中都需要通过骨移植来促进脊柱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虽然自体骨移植是促进脊柱融合的金标准,但仍然有5%~35%的单节段脊柱融合患者发生骨不融合,而多节段脊柱融合的骨不连发生率则更高[1].此外,自体骨、异体骨以及生物替代材料移植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临床亟须进一步研究骨再生的生物学机制以寻求更好地促进脊柱融合的方法[1].应用局部基因治疗技术可在脊柱特定的解剖区域释放成骨递质以刺激新骨的形成从而大程度地促进脊柱融合,该方法是一种较有希望替代传统自体骨移植的新型治疗技术.现就近年来基因治疗促进脊柱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民;马庆军;党耕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管形态学改变和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颈椎病患者(A组)黄韧带标本84块;颈椎外伤患者(B组)黄韧带标本30块;颈椎病患者中椎间不稳节段(C组)的黄韧带标本为22块;椎间稳定节段(D组)的黄韧带标本为62块.利用CT测量A组和B组的椎管及硬膜囊横截面积,CTM测量A组俯卧过伸位脊髓横截面积;盐析法测定各标本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将其与椎管、硬膜囊及脊髓的横截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组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硬膜囊横截面积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值较D组显著增加,而脊髓横截面积及脊髓/椎管横截面积之比则显著下降(P<0.05).A组黄韧带中Ⅰ型/Ⅱ型胶原含量比与仰卧过伸位的脊髓横截面积/椎管横截面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硬膜囊和脊髓横截面积的下降可能与Ⅱ型胶原过度增加、黄韧带代偿性肥厚有关,同时椎间节段不稳可加速黄韧带的这种退变.
作者:王长峰;蒋华平;胡玉华;钱金用;章庆峻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脊髓型颈椎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外科治疗在我国已由大城市中的大医院更广泛地向其他地区和二、三级医院普及.从总体上看,诊疗水平日益提高.有关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的中、长期随诊结果报道表明,优良率或脊髓功能改善率(JOA评分)达到80%左右.
作者:党耕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自30年前首例以切除骨赘为目的的颈椎前路扩大性减压术成功实施以来,由于其有效性和手术操作程序、切骨工具等持续发展,使颈椎病手术疗法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现已遍及各地、县医院,使数以万计患者受益,且有更加扩大之势.由于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并发症及翻修术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这就为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即在当前广泛开展这一高风险手术的同时,如何更进一步从理论上、技术上加深认识,在杜滥的同时尽大努力减少一切不良后果.笔者对与手术相关的几个问题提出己见,以求抛砖引玉.
作者:赵定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寰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等.结果: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6.5±1.9 mm、枢椎椎体骨窗宽为14.5±1.9 mm、寰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36.0±2.4 mm和30.0±2.1 mm;枢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18.0±1.0 mm和16.0±1.4 mm.结论:自行研制的人工寰齿关节在形态学上具有置换的可行性.
作者:胡勇;杨述华;谢辉;徐荣明;阮永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70岁.因左下肢麻木、疼痛1年,右下肢麻木4个月于2006年3月27日入院.1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左下肢麻木、疼痛,疼痛呈搏动性,烧灼样,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4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肢麻木,疼痛、麻木呈进行性加重.3个月前患者因左下肢静脉曲张行左下肢浅静脉剥离结扎术,术后恢复较好.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时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左下肢膝平面以下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正常,生理反射存在,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胡殿峰;杨福兵;谭洁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