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在脊髓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郭树章;任先军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组织工程, 多向分化潜能, 医务工作者, 全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种子细胞, 治疗方法, 世界各地, 工程研究, 更新能力, 靶细胞, 医学, 选择
摘要: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世界各地医务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兴起,为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种子细胞的选择是组织工程中研究的热点.全能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组织工程中重要的靶细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Nogo基因及其相关蛋白与脊髓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几乎无再生能力[1].神经缺血、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的大量上、下行纤维束阻断,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缺失,髓磷脂的破坏,以及脊髓损伤后疤痕的病理生理特点均直接影响到脊髓神经再生[2、3].

    作者:李红宇;袁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Runx2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从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水平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病的机制.方法:40例12~18岁志愿者,AIS患者2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10例,正常对照组10例.分别从髂前上棘处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3代时行表型鉴定,采用RT-PCR法检测3组MSCs中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mRNA的表达强度.结果:分离所得单个核细胞传至P3代经流式细胞仪鉴定表型与MSCs表面标记相符.AIS组Runx2的mRNA表达强度与CS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C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转录因子Runx2在MSCs水平表达强度的异常可能与AIS发病有关.

    作者:孙强;邱勇;刘臻;陈军浩;王斌;俞杨;陈蕾蕾;马薇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椎间盘细胞Sox9 和Ⅱ型胶原基因的调控关系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椎间盘细胞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浓度BMP-2对培养的人椎间盘细胞中软骨特异性基因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BMP-2浓度为100ng/ml和1000ng/ml时,椎间盘细胞中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与0ng/ml组(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在蛋白水平的检测中,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结论:BMP-2可以按照剂量依赖方式正向调节椎间盘细胞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提示BMP-2可能对退变早期的椎间盘具有修复功能.

    作者:赵勇;王文波;李吉友;卢宇;霍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计算机辅助手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辅助手术(computer-assisted surgery,CAS)是综合当今先进的成像设备(如CT,MRI)、计算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及融合,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情况,规划手术路径、方案,模拟手术,术中追踪手术器械,引导手术,确定手术范围,从而使外科手术更精确、安全、微创的综合性技术.

    作者:谭平先;李健;高梁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见的病因之一.目前,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椎间盘修复术在临床上也有应用[1].利用成人自体椎间盘细胞、软骨细胞或干细胞移植到椎间盘,即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方法正处于研究的前沿.笔者就有关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宁斌;胡有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脊髓组织工程构建中的种子细胞

    目前对脊髓损伤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策略主要有:(1)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轴突的存活与再生;(2)应用下游信号分子促进轴突的再生;(3)中和使轴突再生失败的抑制性分子;(4)细胞移植.

    作者:王树森;罗卓荆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siRNA干扰大鼠神经元Nogo受体mRNA 表达的时程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Nogo受体(NgR)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在原代神经元干扰其mRNA表达的时程效果.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原代皮层和海马细胞,应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转染针对2个基因片段(199和964位点)的大鼠NgR特异性siRNA和对照siRNA,分别于转染后24h、48h、72h和96h,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gR mRNA表达情况.结果:2对siRNA(siNgR199和siNgR964)均能够下调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24h、48h、72h和96h,NgR mRNA表达分别为对照siRNA组的38.12%、12.47%、3.96%、18.4%(siNgR199)和49.54%、24.25%、13.17%、37.93%(siNgR964),与对照siRN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R特异性siRNA能够在原代皮层和海马细胞下调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且基因沉默效果在转染后3d显著.

    作者:张涛;袁文;刘百峰;曹莉;肖林;陈公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初步诱导分化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方法和初步诱导BMSC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方法.方法:采用正常成人献髓者骨髓,分离扩增BMSC,原代培养后将传1~4代细胞按1×104/ml种于24孔板,绘制生长曲线、贴壁率,观察细胞生长及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BMSC的作用.以全反式维甲酸(RA)和bFGF为诱导剂,观察诱导前后BMSC的变化.结果:原代BMSC生长状态良好,传至第5代仍保持干细胞特性,bFGF可明显促进BMSC增殖,且呈剂量依赖关系.RA和bFGF诱导12h,BMSC逐渐向神经样细胞转化,胞体收缩成锥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细胞伸出细长突起,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呈Nestin阴性,NSE阳性,GFAP阳性,且NSE阳性细胞数较GFAP阳性为少.结论:BMSC可在体外稳定扩增,且能保持干细胞特性,RA和bFGF可诱导其分化为神经细胞.

    作者:胡学昱;罗卓荆;田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在脊髓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世界各地医务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组织工程研究的兴起,为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种子细胞的选择是组织工程中研究的热点.全能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组织工程中重要的靶细胞.

    作者:郭树章;任先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中遗传学研究进展

    虽然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的病因未知,但是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早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文献中就有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的临床报道.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中有重要作用[1~8].笔者就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遗传模式及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邱旭升;邱勇;王亚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GM-1预防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随机将126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42只.A组(正常组):行椎板切除术但不损伤脊髓;B组(对照组):行椎板切除术,同时予脊髓损伤打击;C组(GM-1组):术前应用GM-1,行椎板切除术,同时予脊髓损伤打击.脊髓损伤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术后24h、48h和72h采用胥少汀6级行为学评分及Rivlin斜板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价;1h和72h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进行分析;8h、24h、48h和72h对损伤部位脊髓通过光镜和电镜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GM-1组与对照组相比,行为学评分障碍率及斜板障碍率较对照组低,神经功能评分提高;术后MEP潜伏期较对照组短,波幅下降较对照组小,MEP得到改善;光镜、电镜下见脊髓损伤轻.结论:预防性应用GM-1可能对减轻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钱列;李家顺;贾连顺;杨建东;邵将;曹师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硫酸镁对继发性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组,仅行L1~L3椎板减压;B组和C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行L1~L3椎板减压后采用Allen′s重物打击法致伤脊髓,伤后30min时B组经腹腔注射蒸馏水600mg/kg,C组经腹腔注射硫酸镁600mg/kg.48h后切取伤段脊髓组织分别测定水、钙、镁含量,观察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超微结构变化及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结果:与A组比较,B、C组伤段脊髓组织水、钙含量增多,镁含量减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破坏严重,细胞凋亡数上升,且C组较对B组轻.结论:早期应用硫酸镁治疗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

    作者:任亮;申勇;张国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征文与倡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动力内固定融合术对失稳脊柱稳定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动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优越性.方法:18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仅作脊柱后路皮肤切开,L2~L4节段椎旁肌剥离)、动力固定融合组(B组,在A组基础上切除L3后部结构后行动力固定融合)和坚强固定融合组(C组,同B组但改为坚强固定融合).术后24周处死动物,截取L1~L6节段脊柱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固定节段运动范围,然后在MTS 858试验机上进行压缩刚度测试.A组标本测试完后切除L3后部结构作为损伤组(D组)重复稳定性和刚度测试,B组和C组取出内固定器后重复刚度测试.结果:与D组相比,B组和C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活动范围明显减少(P<0.01),而且在屈伸、侧弯方向上比A组更稳定.与D组相比,B组和C组刚度均显著性提高(P<0.01);B组和C组内固定器取出后与取出前刚度之比的均值分别为85.51%、74.49%,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力内固定和坚强内固定融合均能恢复山羊失稳脊柱的稳定性,但动力内固定能增加载荷分享.

    作者:宋红浦;徐华梓;池永龙;王向阳;林焱;黄其杉;毛方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颈椎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的特点和治疗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是一种常见的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的疾病.目前国内流行病学资料匮乏,国外资料显示在超过40岁的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3.8%,而女性为2.6%[1];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0%.大多数颈椎DISH并不引起症状[2];少数颈椎DISH可产生了一系列特殊临床症状,已引起学者的重视.

    作者:王长峰;贾连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诊断与病理变化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MRA影像与病理变化进行比较观察.方法:26只犬建立颈椎屈曲损伤的撞击伤模型,撞击后摄颈椎X线片,24~36h后行椎动脉二维时间飞逝效应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检查,然后切取椎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对319例闭合性颈椎损伤患者,采用2D TOF MRA技术进行前瞻性检查.结果:26只犬中,14只在屈曲撞击暴力下发生小关节脱位,MRA发现7只犬一侧椎动脉损伤,2只犬一侧椎动脉成像不完整,MRA诊断可疑阳性.17只犬MRA椎动脉成像正常.病理检查显示MRA诊断为阳性的7只犬中,4只犬椎动脉内膜、中膜有撕裂,附壁血栓形成;3只犬椎动脉内膜撕裂伴血栓形成.MRA诊断为阴性的17只犬椎动脉内膜均正常.MRA诊断为可疑阳性的2只犬,1只椎动脉内膜完整无损伤,另1只椎动脉内膜撕裂,迟发性附壁血栓形成.临床319例颈椎创伤患者,52例伴发有椎动脉损伤,单侧椎动脉损伤51例,其中左侧22例,右侧29例;双侧椎动脉损伤1例.结论:2D TOF MRA是诊断闭合性椎动脉损伤的有效方法,但在损伤早期难以准确鉴别血管痉挛和小面积内膜损伤.

    作者:任先军;蒲渝;张峡;王卫东;王敏;蒋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的应用进展

    目前在颈椎前路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术中,无论是在颈椎退行性变、创伤还是颈椎肿瘤的治疗中都广泛使用钢板[1~10].颈椎钢板的使用可以提供前路融合术后的即刻稳定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植骨块脱出、终板的骨折塌陷以及迟发的颈椎后凸畸形的产生[7].但过度坚强的内固定伴发的植骨块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并开始使用非限制性钢板进行固定融合.笔者就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超;阮狄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左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和骶正中静脉的解剖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左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解剖学变异情况,为前侧腹膜外入路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提供该区域的解剖学依据,以减少术中血管副损伤.方法:解剖40例成人尸体标本L3椎体以下左侧以及骶前的下腔静脉属支,重点观察左侧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解剖学特点.结果:左侧L3、L4、L5静脉存在于85%、97.5%和67.5%的标本中,位置与外径相对恒定,内侧汇入下腔静脉或左髂总静脉,外侧与左腰升静脉相交通;左腰升静脉存在于47.5%的标本中,位置较恒定,但起点、外径以及形态均有较大的变异;所有标本中均可找到骶正中静脉,其外径变异不大,但是数目及止点均有明显变异,并且可不伴行骶正中动脉.结论:下腔静脉于下腰椎水平左侧及骶前的属支变异多样,从左侧腹膜外手术入路暴露下腰椎间盘时,需要术前了解左腰静脉、左腰升静脉及骶正中静脉的情况并在术中做相应处理.

    作者:王志为;苏庆军;王庆一;王昊;曲铁兵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纯化培养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原代纯化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制成单细胞悬液,加入阿糖胞苷以纯化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与重组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DF12培养基中,观察神经元生长状况,用细胞计数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测定细胞纯度.结果:培养的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状态正常,有神经突起生长和标记蛋白的表达,可达到90%左右的纯度.结论:本培养方法简单、稳定、高效,为对神经元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作者:禹晓东;罗卓荆;张琳;李亮;白崇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