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植骨方法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刘锦波;唐天驷;杨惠林

关键词:植骨方法, 颈椎前路融合术, 髂骨植骨, 颈椎前路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术, 自体, 松质骨, 颈椎间盘疾病, 治疗颈椎, 融合支架, 异体骨, 骨植入, 自制, 填充, 螺纹, 环钻
摘要: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及颈椎间盘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自1996年4月,我们在颈椎前路减压后用自制的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allograft threaded fusion cage,ATFC)填充环钻减压时取出的松质骨来替代髂骨植骨,取得满意的效果[1].与自体髂骨植骨(autologous iliac crest graft,AICG)比较,作者认为ATFC加自体松质骨植入优于自体髂骨植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仰卧悬吊复位法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

    因外伤而造成椎体楔形压缩而无神经受压症状者临床上称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其治疗大多采取卧硬板床休息,逐渐功能锻炼的方法.但由于压缩的椎体没有得到复位而易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凸成角畸形.我院自1980年以来,设计并应用仰卧悬吊复位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准确复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作者:赵薇薇;张贯新;樊建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的肺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获得平均17.9个月随访,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评定分值和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通气功能障碍程度与其脊髓功能损害程度呈极显著的正性相关,P<0.001.(2)术后、术前通气功能(VC%)有显著性差异,P<0.001;通气功能(VC%)改善程度与脊髓功能的改善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可以导致肺通气功能的减退,脊髓损害程度或恢复程度与通气功能损害程度或恢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作者:孙宇;蔡钦林;党耕町;符孔龙;史志澄;郭维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椎间盘突出并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前后路手术效果比较

    本文作者自1987年起,采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间盘突出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而不作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①为了解颈椎间盘突出是否也象腰椎间盘突出一样可以发生自然退缩;②为了比较椎板成形术和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所致颈椎病的效果,从而根据这些结果来确定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策.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前路带锁钢板治疗严重颈椎损伤

    目的:评价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CSLP)在严重颈椎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例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或不全截瘫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采用CSLP内固定.结果:经平均 18个月随访,全组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CSLP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适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作者:张普国;黄必留;黄明光;曾秋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肛门反射与球海绵体反射的数量化测定

    目的:探讨对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进行数量化测量的检查方法.方法:被检查者肛管内放置水囊,与生理压力测试仪联通,测量上述反射时肛管收缩对水囊产生的压力,即为反射强度.对20名正常人及20名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测量.结果:正常人肛门反射强度为8.02±3.23mmHg,球海绵体反射强度为26.17±8.66mmHg.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两反射均可能减弱或消失,脊髓功能恢复时反射强度亦渐恢复.结论:此方法检查上述反射敏感、准确,能数量化表现反射强度.

    作者:王伟;汪功久;孙辉生;高成杰;赵相臣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分离性上肢运动障碍型颈椎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法:综合分析4例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和诊治过程及预后.结果:2例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均有恢复,另2例保守治疗的病人则无恢复.结论:该型颈椎病因症状、体征和常见的神经根型及脊髓型有较大差异而不易诊断,易与神经内科病特别是运动神经元病相混淆而漏诊、误诊,提高对这种少见的非典型颈椎病的认识,尽早明确诊断和选择手术治疗对该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晶;周江南;李康华;李贺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C3~C5脊索瘤切除后钛网固定1例报告

    患者男,51岁.颈前不适半年,伴吞咽困难,左肩疼痛,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和劳动3个月.查体:颈部活动受限,颈段气管前突,其后方两侧扪及固定性肿物,质硬,轻压痛.

    作者:柯楚群;司徒良;梁寒洁;何伟东;梁观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及尼莫地平对成鼠损伤脊髓的影响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尼莫地平(ND)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半切洞脊髓损伤后,随机分为3组:(1)单纯胚胎脊髓移植组(A组),(2)移植+NGF组(B组),(3)移植+NGF+ND组(C组).观察组织形态学、运动诱发电位及行为学变化.结果:C组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在早期比A组、B组皆有明显缩短(P<0.05).以后肢运动功能的Tarlov评分看,B组和C组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A组(P<0.05).病理观察显示,移植的胚胎脊髓可在宿主内分化、发育,并可挽救损伤神经元,同时可与宿主脊髓结构连接.结论:胚胎脊髓移植与NGF、ND合用,可能是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疗法.

    作者:邓少丽;廖维宏;袁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胸椎椎管内外肿瘤的分型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胸椎椎管内外肿瘤分型及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分析13例胸椎椎管内外肿瘤(神经纤维瘤6例,恶性神经鞘瘤、脊膜瘤、骨软骨瘤、脂肪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肝转移癌、肾转移癌各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肿瘤主体部位和涉及范围分为Ⅰ、Ⅱ、Ⅲ、Ⅳ型,Ⅱ、Ⅲ型采用经胸联合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Ⅰ、Ⅳ型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结果: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6例,Ⅳ型3例;12例获肉眼下全切,1例恶性神经鞘瘤因胸腔内广泛浸润次全切除.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将胸椎椎管内外肿瘤适当分型,选择相应手术方式,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高亮;徐启武;徐伟;于佶;姚亚琪;庞烈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远期疗效变化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手术后的远期疗效变化情况,探讨变化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随访CSM前路手术后10年以上的患者102例,至少2次随访,其中32例行颈椎动力X线拍片和CT扫描检查,2例行再手术治疗.结果:远期疗效变坏率为21.6%,其中81.8%为轻度变坏.32例中影像学异常的发生率为75%,影像学异常者33.3%变坏.结论:CSM前路手术远期疗效变坏的主要原因为减压区骨质再增生、相邻节段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椎体滑移或以上综合因素.

    作者:张佐伦;徐宝山;张兴凯;王大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椎后路手术头架的应用

    我科自行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操作灵活的颈椎后路手术头架,自1997年3月以来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梅伟;陈长安;杨勇;潘玉林;杜良杰;王春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也称为Beck综合征,1908年Preobranschenski首先报道.指脊髓前动脉发生闭塞,其供应的脊髓腹侧2/3至3/4区域缺血,引起病变水平以下中枢性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痛觉和温觉缺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保存)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1、2].

    作者:王康;王国相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腹主动脉阻断术在腰骶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为减少腰骶部肿瘤前路手术失血过多,以往采取的控制性低血压、髂内动脉阻断等措施往往因为骶前血液循环丰富,交通支较多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分析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应用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半体循环技术,经临床4例应用收到满意效果.

    作者:张永飞;张士中;孙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交感神经因素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因素对椎-基底动脉(vertebral-basal artery,VBA)血流的作用.方法:30只家兔分组进行颈上(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颈中(middle cervical ganglion,MCG)、颈下(inferior cervical ganglion,ICG)神经节电刺激和/或神经节阻滞,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基底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颈下和颈中神经节对VBA系统血流量的调节起主要作用;颈部交感神经节阻滞不能使正常状态下的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P>0.05),但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的缩血管作用;交感神经因素引发的基底动脉血流量变化与系统血压无相关性(P>0.05).结论:交感神经因素可能是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vertebraobasilar ischemia,VBI)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于腾波;夏玉军;周秉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的多折段肋骨移位重建胸椎椎体缺损

    目的:介绍带血管蒂的多折段肋骨移位重建胸椎椎体大范围缺损.方法:对胸椎结核10例,良性肿瘤2例采用经胸入路彻底清除胸椎病灶.胸椎椎体缺损长度2~2.5节4例,1.5~2节6例,1节2例.将带血管蒂的肋骨折叠2~3段以增加其抗压能力,置入椎体缺损处.结果:经术后1~4年随访,12例植骨全部融合.结论:带血管蒂的多折段肋骨移位是重建胸椎椎体大范围缺损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曹文德;王树锋;路培法;王明山;周忠水;吕占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黄韧带的病理和胶原含量变化及其与颈椎管狭窄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颈椎黄韧带退行性改变的病理和胶原含量变化的特点及其与颈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颈椎黄韧带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特点,并用Woessner′s法对其胶原含量进行生化测定.结果:患者组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代偿性增多,纤维排列紊乱,并出现较明显的变性及钙化;黄韧带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患者颈椎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且变性及钙化,而胶原含量却显著增高.前者引起黄韧带弹性下降,而后者则是黄韧带肥厚的主要原因.黄韧带弹性下降且肥厚可导致或加剧颈椎管狭窄,引起颈髓后方受压.

    作者:宋红星;杨敏杰;刘淼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颈前路内固定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1952年Leroy Abbott提出经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创伤、变性性疾病、感染和肿瘤等,继而Robinson(1955年)和Smith(1958年)提出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骨植入融合治疗,并由Cloward(1961年)应用此术式治疗颈椎外伤.

    作者:王柏川;朱青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双腔双侧孔硬膜外麻醉导管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双腔双侧孔硬膜外麻醉导管(以下简称双腔管)是一根由两个单腔管融为一体的导管,全长800mm,外径1.1mm,每个单腔管的内径各为0.35mm,双腔管能顺利通过18号硬膜外穿刺针.

    作者:王连征;李长生;胡啸海;周艳;张亚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新型头环石膏背心治疗颈椎脱位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头环石膏背心,报告应用其治疗颈椎脱位的效果.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头环石膏背心治疗18例颈椎外伤性脱位患者,其中单侧脱位14例,双侧脱位4例,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18例完全复位,植骨融合.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该固定器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易于调整,是颈椎外科中很有效的一种外固定方法.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张军华;陈新;荆浩;曾述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腰骶神经后根节卡压的临床观察及治疗

    临床上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但有关腰骶神经后根节受卡压引起腰腿痛的报告尚不多见.我院自1990年至1998年10月确诊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神经根管狭窄并接受手术病人739例,术中所见有神经后根节卡压的病例48例,占总数的6.48%,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一公;吕慧君;岳晓香;李德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