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亮;魏宁;徐浩;祖茂衡;张庆桥;许伟;崔艳峰;高志康;肖晋昌;王勇;王洵;吕墩涛;神斌
随着内镜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应用ERCP介入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胰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等已取得良好效果[1].2012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该技术治疗慢性胰腺炎5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采用内镜介入技术治疗慢性胰腺炎患者共5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9例.年龄28~68岁,平均46.8岁.患者均因上腹部刀割样剧痛入院,5例伴有发热,8例伴有黄疸,22例伴有恶心、呕吐或腹泻,11例伴有糖尿病.全部患者均有酒后或脂肪餐后腹痛发作既往病史.酒精性胰腺炎患者28例,慢性胆源性胰腺炎24例.其中伴有胆囊胆管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9例,有胆道手术史者11例.
作者:张成;安东均;冯金鸽;崔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回顾性总结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的219例术中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IEST)和鼻胆管引流术(IENBD)治疗胆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及行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IEST和IENBD 198例,开腹完成21例.腹腔镜下IENBD成功治疗186例,鼻胆管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7例,鼻胆管早期滑脱5例.腹腔镜术后发生胆汁漏4例,轻症胰腺炎3例,误扎鼻胆管头部1例.21例开腹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再手术或死亡.结果显示,只要患者选择合适,术中行IEST和IENBD治疗胆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及一期缝合术,在腹腔镜下或开腹下均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陈安平;周华波;高原;李华林;索运生;易斌;刘安;刘进衡;张胜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肝肺综合征(HPS)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20例成人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HPS患者91例,非HPS患者329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5年随访结果和生存情况.结果 非HPS与HPS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无肝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血清白蛋白[(29.6±1.2) g/L比(26.4±1.6) g/L]与血氧分压[(61.0±9.0)mmHg(1 mmHg =0.133 kPa)比(87.0±6.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S患者肝移植术后1年的治愈率为65.9%(60/91).非HPS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3%、90.9%和80.3%,死亡原因主要为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心血管事件和原发病复发或肿瘤等.HPS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9%、59.3%和56.0%,死亡原因主要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脑血管事件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HPS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率显著低于非HPS患者(P<0.05).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合并HPS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短期病死率高.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HPS患者肝移植术后生存率.
作者:何金丹;李世朋;王振;于瑶;张海明;崔子林;喻文立;朱志军;杜洪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保留十二指肠和胆管完整性胰头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5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肝胆外科保留十二指肠和胆管完整性胰头切除术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1例患者均完成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4例,开腹手术27例.开腹组27例中,1例中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5.3±63.6) min,平均术中出血(258.1±156.9) ml.患者术后并发腹腔出血致再次手术1例.胆漏1例、A级胰漏13例(48.2%),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住院时间(11.7±6.3)d.腹腔镜组4例,平均手术时间350.0(280.0 ~450.0)min,平均术中出血425.0 ml(250.0 ~ 600.0) ml,术后并发A级胰漏3例,均保守治疗治愈,无其他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 d.术后病理:胰头部结石12例,胰头部浆液性囊腺瘤8例,导管内分支型乳头状粘液瘤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黏液性囊腺瘤2例.随访1 ~48个月,无糖尿病和脂肪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保留十二指肠和胆管完整性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符合脏器功能保护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洪德飞;林志川;张宇华;陈宇峰;沈国樑;成剑;卢毅;张军港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肥胖及脾长径对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周血管离断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1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周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指数将患者分为肥胖组(BMI≥25 kg/m2)和非肥胖组(BMI< 25 kg/m2),并根据脾长径将患者分为脾AC线>20 cm组及脾AC线≤20 cm组.结果 (1)肥胖患者手术时间、中转手术率、术后并发症出现率均高于非肥胖组[分别为(184.0 ±49.0) min比(142.0 ±39.0) min、26.1%比8.0%、26.1%比6.7%,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及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AC线长径≥20 cm患者,肥胖组术中中转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2.9%比11.7%,33.3%比8.8%,均P<0.05);脾AC线<20 cm患者肥胖与非肥胖组多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肥胖患者中,脾AC线长径≥20 cm亚组手术时间及中转手术率高于脾AC线长径<20 cm亚组[分别为(224.0±42.0)min比(152.0±44.0) min,42.9%比12.0%,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脾长径并未影响非肥胖患者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肥胖延长了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周血管离断的手术时间,增加了中转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而脾长径对肥胖患者中转手术率及并发症的发生作用明显.
作者:徐教邦;李国强;王希超;李鹏;袁庆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例成人活体间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受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术前和术后抗血型抗体水平、供肝体积/受者标准肝体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7例受者供肝体积/受者标准肝体积平均为52.0%.4例患者有脾切除史(3例肝移植术中,1例术前).7例患者均予血浆置换和利妥昔单抗、巴利昔单抗治疗.7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无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年生存率85.7%(6/7).结论 科学评估供受者状态,制定严格的手术方案,术前采用血浆置换,围手术期综合采用利妥昔单抗、巴利昔单抗和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使成人活体间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受者获得相对满意的预后.
作者:王维伟;薛焕洲;孙建军;魏思东;赵会博;谢占涛;汤高枫;徐华恩;陈建斌;陈国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脾脏损伤的发生率在腹部创伤中高达40% ~ 50%.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 ~ 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1].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的深化,尤其是婴幼儿对感染的抵抗力减弱,切除脾脏后甚至可发生以肺炎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的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而致患者死亡.随着现代脾脏外科观念的建立和选择性非手术治疗的出现,在坚持“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下,尽量保留脾脏或脾组织的基本原则已被多数外科医生接受.我院肝胆外科2009年7月至2016年3月对13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采用脾动脉介入栓塞进行治疗,达到了止血与保脾的双重目的,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段建峰;刘晓晨;豆发福;赵喜荣;李光华;丁建龙;周亚东;段昌虎;杨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他克莫司(FK506)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FK506低剂量组(L组)、FK506高剂量组(H组).缺血60 min,再灌注6h取材,比较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印迹法观察FK506预处理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IR组相比,L组和H组大鼠血清ALT[(424.0±137.4) U/L、(291.0 ±42.0) U/L]、AST[(554.2±127.7) U/L、(410.2±7.0) U/L]及炎症因子TNF-α[(115.1±49.0) ng/L、120.4±28.5)ng/L]、IL-1 β[(424.5±105.2) ng/L、(612.1 ±49.6) ng/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L组和H组较IR组肝血窦淤血、肝细胞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减轻.L组和H组中HMGB1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IR组,但高于S组(P<0.01).上述观察指标在L组和H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K506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肝脏IR损伤后HMGB1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少细胞坏死,从而减轻肝脏IR损伤.
作者:陈峰;王建;张雅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髓外造血组织增生是发生于骨髓腔以外的造血组织增生现象,是机体对骨髓造血功能不足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性病变,常继发于慢性贫血性疾病[1].例1,患者,女性,43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个月”入院.血常规检查:RBC 3.76×1012/L、Hb 103 g/L、HBsAg(-)、AFP 690 μg/L,肝功能、尿便常规均正常.胸片示:石骨症.腹部MRI(图1A):平扫示肝右叶一团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动脉期肝脏右叶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信号减低,病灶边缘延迟期可见环状强化,椎体及肋骨骨密度普遍显著增高.考虑原发性肝癌、石骨症.术中所见:肝脏Ⅷ段近第二肝门处可触及一7.0cm×8.0 cm暗红色肿块,边界清晰,质地中等,表面欠光滑.行Ⅷ段肿瘤切除术,肿瘤切面呈暗红色.病理检查(图1B):肝脏髓外造血.免疫组化结果:CD43(+)、CD20(灶性+)、CD15(+)、UCHL-1(灶性+)、S-100(散在细胞+)、Ki-67(+).骨髓穿刺:三系未见异常骨髓象.
作者:张轩;章新桥;刘丹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乙肝病毒(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纳入2012年8月至2015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TACE治疗的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且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的患者.统计分析HVB激活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在纳入研究的99例患者中,随访期间发生HBV再激活24例(24.2%).与HBV未激活患者比较,HBV再激活患者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HbeAg阳性、肿瘤数目>3个是HBV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存在HBV再激活风险.
作者:王凯;倪才方;蒋国民;刘一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臭氧氧化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8只SD大鼠(雄性,8周龄,250 ~ 3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臭氧预处理组(O3+ I/R组),每组6只.O3+I/R组于术前5天连续腹腔注射臭氧和氧气混合气体(臭氧浓度为50 mg/L,1 mg·kg-1 ·d-1).采用结扎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分支45 min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3h后抽取腹主动脉血样测定血清ALT和AST水平;处死大鼠取肝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O3+I/R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组织MDA含量升高,I/R组肝组织SOD活性降低(P<0.05),O3+ I/R组肝组织SOD活性升高(P<0.05);与L/R组比较,O3+ I/R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组织MDA含量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结论 臭氧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李粮辉;陈文华;李丽珍;陈燕凌;王兰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低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患者围手术期HBV再激活以及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HBV-HCC患者分两组.抗病毒治疗组患者术前4天开始使用恩替卡韦抗HBV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不使用核苷类药物抗HBV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V DNA水平、肝功能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平均住院日.结果 对照组患者(n=44)围手术期有16例发生HBV再激活,抗HBV治疗组(n=44)只有1例发生HBV再激活.与对照组比较,抗HBV治疗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更快(术后8天ALT水平53.7 U/L比90.3 U/L,P<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P<0.05).抗HBV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术后平均住院日均更短(11.4 d比16.8d,P<0.05).结论 HBV DNA低载量HBV-HCC患者有围手术期HBV再激活风险.围手术期联合核苷类药物抗HBV治疗安全性好,能有效防止HBV再激活,促进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使患者获益.
作者:袁宝红;李汝红;钟鉴宏;向邦德;袁卫平;黎乐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封堵外科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HA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7例外科术后并发腹腔大出血急诊血管造影确诊HAPA后置入Viabahn覆膜支架封堵载瘤动脉的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术后随访1个月.结果 7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HAPA,全部为肝外型.Viabahn覆膜支架封堵成功率100%.1例支架近端肝动脉出现一过性痉挛样改变.术后1周内复查肝动脉CTA,7例均未提示再次出血.术后随访1个月,病情稳定.结论 应用Viabahn覆膜支架封堵HAPA载瘤动脉是一种微创、简单、有效的急诊止血治疗HAPA的方法.
作者:王文亮;魏宁;徐浩;祖茂衡;张庆桥;许伟;崔艳峰;高志康;肖晋昌;王勇;王洵;吕墩涛;神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对脾脏解剖及功能了解的深入,不少外科专家尝试在脾动静脉离断后仍然保留脾脏.本文报道5例离断脾动静脉后保留脾脏患者的手术及随访情况.5例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均较满意.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探讨了离断脾动静脉后保留脾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作者:曹勤;丁佑铭;徐军辉;陈辰;汪磊;周瑜;戈建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门静脉栓塞与结扎后大鼠纤维化肝再生的差异.方法 肝纤维化大鼠50只随机取10只作为术前对照,另外40只随机分为:肝纤维化门静脉栓塞组(A1,n=20)、肝纤维化门静脉结扎组(A2,n=20),分别栓塞或结扎门静脉右支.术前及术后各观察时点取外周血检测血清ALT、AST.称取各叶肝脏及全肝重量,计算术后不同时间未栓塞及未结扎肝叶占整个肝脏的百分比.分别取大鼠栓塞、结扎侧肝叶及未栓塞、未结扎侧肝叶行HE染色观察肝脏显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及Ki-67的表达.结果 A1、A2两组大鼠术后ALT、AST呈一过性升高.门静脉栓塞及结扎术后第1天ALT、AST较术前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ALT,A1组(66.5±6.3)U/L比(491.5 ±48.0) U/L,A2组(62.8±5.7) U/L比(433.7±41.0)U/L;AST,A1组(113.4±12.5) U/L比(685.2 ±65.7) U/L,A2组(110.4±11.1) U/L比(623.9±75.2) U/L,P<0.05],第3天开始下降,第14天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大鼠未栓塞及未结扎侧肝重/全肝重百分比均随时间增加.术后1天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4天(A1组,50.2±5.0、57.7 ±5.7、61.8 ±6.6;A2组,49.6±3.5、55.7 ±6.9、63.0±5.1)较术前(A1组,34.4 ±4.0;A2组,34.4±4.0)明显增加(P<0.05).A1与A2组各时点未栓塞叶肝重/全肝重、未结扎叶肝重/全肝重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术后未栓塞及未结扎侧肝叶增殖细胞核抗原及Ki-67表达较术前明显增加并于术后第3天达高峰(P<0.05).以后缓慢下降,14天恢复至术前水平.A1与A2两组PC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纤维化大鼠选择性门静脉栓塞、门静脉结扎后对侧肝脏均有再生能力.门静脉栓塞与结扎两者均能有效诱导纤维化肝脏再生,增生程度无明显差异.门静脉栓塞及结扎诱导纤维化肝脏再生是可行及安全的.
作者:陈骋;郑进方;覃伶伶;张震生;孙启刚;刘俊;李灼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新陈代谢是细胞生长、存活的必要过程.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的代谢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变化称之为沃伯格效应.谷氨酰胺在其代谢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谷氨酰胺酶作为谷氨酰胺代谢过程的关键酶也因此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谷氨酰胺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成林;杨雨;刘持稳;江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趋化因子参与体内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免疫炎症反应、各种代谢反应、损伤应激反应等.其在肿瘤进展过程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影响肿瘤的增殖、转移、侵袭、肿瘤组织微血管形成,介导肿瘤治疗耐受等以及影响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渗透等.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早期即可发生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导致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近年来,趋化因子CXC亚家族及其受体(CXCR)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瞩目的研究结果.本文就趋化因子CXC亚家族及其受体在胰腺癌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杨勇;安勇;蔡辉华;孙冬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lymphoma)是来源于结外边缘区B细胞的一类淋巴瘤.MALT淋巴瘤低度恶性,发生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 ~ 13%.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胃肠道,其他较常见部位包括眼眶、鼻、涎腺、乳腺、甲状腺、肺等[1].肝脏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极为少见,仅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016%左右[2].肝脏MALT淋巴瘤则更为罕见,占PHL的1.6%~3.0%[3].本院曾收治1例原发性肝MALT淋巴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建勇;卢军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门静脉栓塞(PVE)联合扩大肝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7例BismuthⅢ型和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采用PTCD及PVE促进残留肝增生,再联合扩大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Ro切除21例,R1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患者.8例患者死于肿瘤复发.结论 术前PTCD减黄及门静脉栓塞联合扩大肝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安全有效,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根治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张隽;乔岐禄;吴问汉;佟小强;郭小超;赵建勋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