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诊治经验:附四例报道

王璐;林栋栋;赖威;王孟龙;卢实春

关键词:肝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摘要: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临床特点,探讨肝移植术后GVHD的诊疗措施.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9月期间实施的480例原位肝移植中,有4例受者术后发生GVHD,回顾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 4例急性GVHD患者都具有以下特点:早期肝功能恢复快;术后2~6周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但病原体检查均阴性.例2及例4有皮肤活检结果,例4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检测到了供体T淋巴细胞嵌合.例4以渐进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并在好转期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给予早期激素冲击,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联合使用IL-2受体抑制剂后,2例患者痊愈,分别已存活24个月和7个月;2例患者死于重症感染.结论 肝移植术后GVHD发病原因不明,易与其他发热性并发症相混淆.急性GVHD患者预后不佳,死亡率与骨髓抑制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联合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是我们治疗GVHD的初步临床经验.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检查低位梗阻性黄疸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低位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发生在胆总管远侧段.其病因复杂,良恶性病变均有可能,治疗方案和预后转归截然不同.术前准确评估胆道情况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关系到胆道探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冠定;孙银鸿;陈润子;徐雪青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腹腔镜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脉高压)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10年1月12例行腹腔镜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完全腹腔镜手术成功,4例中转开腹.12例患者手术时间190~470 min,平均350 min,术中出血200~2200 ml,平均1300ml.8例成功腹腔镜手术时间190~410 min,平均313 min,术中出血200~1700ml,平均700ml,术后排气时间3~5 d,术后10~20 d出院.结论 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可作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一种术式选择.

    作者:张豫峰;孔德才;陈壬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肠源性内毒素与Treg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肠源性内毒素(ET)及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和SAP组.逆行性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造模.分别于术后3、6、12 h留取标本,检测血淀粉酶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鲎试剂法测血浆内毒素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Treg百分数,肝脏及胰腺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肝脏组织Foxp3表达,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证实,SAP组肝脏出现病理性形态改变.与SO组相比,SAP各组Treg百分数显著升高(SAP组3、6、12h分别为:2.26%±0.32%、2.36%±0.48%、2.8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各组ET水平与SO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12 h(0.85±0.11)相比,3 h(0.74±0.11)和6 h(0.78±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各组肝脏Foxp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Treg的表达与ET呈正相关(r=0.89,P<0.01).结论 SAP可致肝损伤,ET与Treg细胞在SAP肝损伤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文星;熊泽翼;郭建红;闫浩;范晓彬;张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胰腺癌与糖尿病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胰腺癌与糖尿病的相互关系以及胰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符合胰腺癌诊断标准的患者151例作为胰腺癌组,抽取同期住院的年龄、性别匹配的非内分泌系统、非消化系统、非肿瘤相关疾病患者19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胰腺癌与糖尿病的相互关系;将所有胰腺癌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分析胰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OR值为3.678(95% CI 2.30~6.69).糖尿病病程2年以内者患胰腺癌的OR值为5.91(95% CI 3.03~8.00),P<0.05;糖尿病病程为2~5年者患胰腺癌的OR值为1.308 (95% CI0.37~4.60),P>0.05;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患胰腺癌的OR值为胰腺癌1.16(95% CI 0.44~3.19),P>0.05.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两组胰腺癌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是否存在梗阻性黄疸、是否发生转移及肿瘤部位方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胰腺癌与糖尿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一种临床表现.对于病程在2年以内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应警尿糖尿病可能为胰腺癌发生的早期信号.(3)胰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是否存在梗阻性黄疸、肿瘤部位及是否远处转移方面无特殊性.

    作者:田力;曾繁利;季德刚;王展鹏;李巍;张学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诊治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避免误诊,并采取正确治疗SPN的措施.方法 收集2001年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4例手术治疗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及手术治疗特征.结果 本组24例中,23例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1岁.SPN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和腹部肿块.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腺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病变,大部分肿瘤位于胰腺头部和尾部.24例均行肿瘤切除,22例获得根治性切除,术后获得长期生存,无复发征象;1例R1切除患者死于术后42个月,另1例R1切除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后获得长期生存.结论 SPN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SPN的正确诊断需要综合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根治性切除能够阻止术后复发,减瘤切除手术对提高患者生存是有益的.

    作者:周泉波;郭宁;林笑丰;林青;陈汝福;王捷;陈积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手术切除治疗肝尾状叶巨大肿瘤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肝尾状叶巨大肿瘤的手术疗效及佳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治疗的33例肝尾状叶巨大肿瘤(≥10 c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单独尾状叶切除与联合切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结果、并发症、远期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33例患者中15例(45.5%)接受了全部或部分尾状叶切除,18例(54.5%)接受了全部或部分尾状叶切除联合部分肝切除.手术切除常用于原发性肝癌(HCC)(51.5%)、其次为血管瘤(21.2%)、肝内胆管癌(9.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1%)、肝腺瘤(3%)、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结肠癌肝转移(3%)和肉瘤(3%).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2.3(范围10.2~21)cm.与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比较,单纯尾状叶切除患者有较长的手术时间(280 min比170 min)及住院天数(17 d比12 d),失血量较多(1250ml比670 ml).两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单纯肝尾状叶切除术与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别为26.7%与16.7%.恶性病变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单纯肝尾状叶切除术组分别为25.9%、0%、0%,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组为74.3%、46.7%、31.2%.两组恶性病变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8.6%、19.7%、0%和100%、66.5%、41.8%.结论 肝尾状巨大肿瘤切除术的术式取决于病变的大小、位置及肝脏的功能储备.肝功能储备良好的病例,肝尾状叶切除联合其他部分肝切除是首选.而对于肝功能储备处于临者值的患者,惟一可行的术式是单纯的肝尾状叶切除术.

    作者:刘鹏;隋承军;牛文洋;周彦明;杨甲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的诊治进展

    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HCC-CC)是一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原发性肝癌.根据WHO肿瘤分类定义,HCC-CC为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共存于同一肝脏同一瘤体中.在HCC-CC中,两种肿瘤成分的并存比例及形式存在高度异质性.确定性HCC-CC病理诊断,必须建立在明确的HCC和CC分化证据之上,通常可借助于免疫组化、粘液染色和电镜检查等手段.根据临床症状不能作出HCC-CC诊断,其影像学表现亦无特征性.虽然部分病例可出现AFP和CA19-9同时升高,但确诊仍有待术后病理诊断.HCC-CC的临床特点,既类似HCC常合并肝炎病毒和门静脉癌栓,又像ICC具有血供差、淋巴结转移等特点.HCC-CC的预后一般较HCC差,但与ICC相比结论不一.本文对HCC-CC近年来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储开建;陆崇德;姚晓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诊治经验:附四例报道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的临床特点,探讨肝移植术后GVHD的诊疗措施.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9月期间实施的480例原位肝移植中,有4例受者术后发生GVHD,回顾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结果 4例急性GVHD患者都具有以下特点:早期肝功能恢复快;术后2~6周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但病原体检查均阴性.例2及例4有皮肤活检结果,例4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检测到了供体T淋巴细胞嵌合.例4以渐进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并在好转期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给予早期激素冲击,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联合使用IL-2受体抑制剂后,2例患者痊愈,分别已存活24个月和7个月;2例患者死于重症感染.结论 肝移植术后GVHD发病原因不明,易与其他发热性并发症相混淆.急性GVHD患者预后不佳,死亡率与骨髓抑制程度密切相关.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联合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是我们治疗GVHD的初步临床经验.

    作者:王璐;林栋栋;赖威;王孟龙;卢实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肝脏炎性假瘤的病因与诊治

    炎性假瘤就是在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上酷似肿瘤,而在显微镜下未见到癌细胞的一种炎性增生性病变.炎性假瘤可发生于不同脏器.以前其命名比较混乱,大多根据病理改变命名.例如:肺血管内皮瘤、卵巢浆细胞肉芽肿、肺亚急性肉芽肿、肝黄色肉芽肿.直到70年代末炎性假瘤这一名词才开始在世界上统一应用.国内1991年冯玉泉教授报道了5例,1994年李国辉医师报道了8例,2002年杨才华报道了6例.

    作者:杨才华;冯中华;王子昱;刘玉国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根治性切除胰头癌150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分布和特点

    目的 研究胰头癌淋巴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影响因素,为胰头癌手术合理的淋巴清扫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验证手术显微镜法在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标本中淋巴结检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 根据日本胰腺学会制定的胰头癌淋巴结分组标准,对150例胰头癌根治性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D2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标本,应用已建立的手术显微镜法进行标本淋巴结检查,研究胰头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布、各组淋巴结转移发生频率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将研究结果与2004年46例标本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并分析手术显微镜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的有效性.结果 经病理证实,150例患者均为胰头导管腺癌,手术显微镜法每例找到淋巴结数平均为38.2枚,其中101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7.3%).转移频率较高的淋巴结组有第13组(64.5%)、14组(51.7%)、17组(38.6%)、12组(25.8%)和16组(20.8%).研究表明肿瘤大小、局部浸润、分化程度以及术前糖类抗原19-9和糖类抗原72-4水平与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每例标本获取的平均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各组淋巴结的转移频率与2004年的研究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手术显微镜法是一稳定有效的胰腺癌淋巴结检出方法.结论 可切除胰头癌患者存在较为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应该进行根治性的淋巴清扫,以减少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手术显微镜法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胰腺癌淋巴结检出方法,有助于获取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研究所需的信息和准确的临床病理分期.

    作者:蒋永剑;阎九亮;金忱;周仲文;杨峰;狄扬;李骥;姚洌;郝思介;唐峰;傅德良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外科医生读片的艺术

    研究外科医生提高影像诊断的艺术.首先,影像医生与外科医生读片在方法上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影像医生读片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看图说话”,而外科医生读片既“看图说话”做出诊断;又“离图说话”,通过临床资料、病理学认知、联想与直觉,推断片外的病变.其次,总结外科医生读片的艺术.外科医生读片有四种艺术,分别是用眼看片、用脑读片、用心想片和用智识片.外科医生应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通过基础知识与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创造性联想与分析,进一步提高读片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外科决策的正确性.

    作者:冯变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半肝血流完全阻断预防肝癌切除术中肿瘤播散的作用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完全阻断预防肝癌切除术中肿瘤播散的有效性.方法 对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符合筛选标准的281例肝癌切除病例资料.其中89例采用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法控制术中出血(A组),192例采用Pringle法控制术中出血(B组).比较两组术后1、2、3年肝内复发率、肺转移发生率和总体无瘤生存率.结果 A组患者术后1年肺转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6.7%比15.1%,P=0.048).两组患者术后2、3年肺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5.7%、32.6%比25.0%、30.7%)及术后1、2、3年肝内复发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0.2%、51.7%、68.5%比31.8%、60.3%、79.2%)(P>0.05).A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5.9个月,B组为21.7个月,A组总体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35).结论 半肝血流完全阻断法可有效降低肝癌切除术后早期肺转移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近期无瘤生存率,对预防术中肿瘤播散并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作者:童颖;杨甲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大功率高频电刀切肝技术的临床应用

    高频电刀作为一种基本的手术器械,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利用高频电刀,在较大输出功率(120 W)条件下,单独利用电刀进行肝切除手术,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朱春富;包蔚雷;吴文泽;王克俊;朱俊强;张京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合并胆胰系统疾病的壶腹周围憩室临床漏诊分析

    目的 总结合并胆胰系统疾病的壶腹周围憩室(PAD)的漏诊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94例合并胆胰系统疾病的P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PAD的漏诊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胆胰系统疾病首次至第四次发作时,PAD的漏诊率分别为75.3%、37.7%、21.8%和0.比较胆胰系统疾病首次发作时48例PAD确诊病例(确诊组)和146例漏诊病例(漏诊组)的临床资料,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合并的胆胰系统疾病类别三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诊疗组别、诊疗时间、CT、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应用频度方面,确诊组明显高于漏诊组(P<0.05).CT、MRI、MRCP、上消化道造影和十二指肠镜/ERCP对PAD的诊断率分别为30.0%、31.5%、36.3%、64.5%和100.0%.本组病例中,首次、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胆胰疾病发作时十二指肠镜/ERCP检查的应用率分别为18.0%、33.6%、70.9%和91.7%.与漏诊组比较,确诊组1年、2年、3年症状复发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合并胆胰系统疾病的PAD的临床漏诊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对PAD的认识不够和重视不足,导致在胆胰系统疾病的临床处理中,CT、MRI、MRCP和上消化道造影对PAD的诊断率较低,十二指肠镜/ERCP检查应用不足.

    作者:丁雪梅;李建超;高君;柯山;王劭宏;孙文兵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