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启动子区甲基化对miRNA-122表达及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邢同京;徐洪涛;余文庆;姜丹凤

关键词:微小RNA-122, 甲基化调控, 肝细胞癌,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对肝特异性miRNA-122表达调控以及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甲基化测序检测肝细胞中miRNA-12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细胞中miRNA 122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与CCK8检测去甲基化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人原代正常肝细胞[(21.9±11.4)%]比较,Huh7、HepG2、QSG-7701细胞系miRNA-12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分别为(87.6±9.3)%、(89.0±14.3)%、(69.5±11.5)%],均明显升高(P=0.000),尤其以Huh7、HepG2两种癌细胞系升高为明显.与人原代正常肝细胞[(2.83×104±3746)]比较,三种细胞系miRNA-122的表达明显下降,其中以Huh7和HepG2两种癌细胞系降低明显(P=0.007).与空白对照比较,在10 μmol/L的5氮杂-2′-脱氧胞苷作用下,Huh7和HepG2两种癌细胞系甲基化程度明显降低(P=0.038,0.025);而其miRNA-122表达明显升高(P=0.008,0.00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uh7细胞与HepG2细胞经去甲基化处理后细胞的凋亡均明显增加(P=0.001,0.027).结论 肝特异性miRNA-122的表达受DNA甲基化的明显调控,且与肝癌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miRNA122的甲基化调控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二甲双胍对人胰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在体外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 3、AsPC 1生长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抗肿瘤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胰腺癌BxPC-3、AsPC 1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二甲双胍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对于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IC50值.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UNEL)法检测处理后细胞的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COX-2、bcl-2、Survivin的表达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显示,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均可抑制BxPC-3、AsPC-1两种人胰腺癌细胞增殖,两种胰腺癌细胞IC50分别为68.882 mmol/L和90.984 mmol/L.TUNEL法检测人胰腺癌细胞BxPC-3,正常对照组及二甲双胍干预组(以1/2 IC50浓度处理胰腺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4±0.57)%和(17.52±0.75)%,P<0.05;胰腺癌细胞AsPC-1在正常对照组及二甲双胍干预组凋亡率分别为(5.35±0.92)%和(45.76±1.87)%,P<0.05.RT-PCR结果显示:人胰腺癌细胞BxPC-3在正常对照组及二甲双胍干预组COX-2的mRNA灰度值分别为0.769±0.006和0.305±0.009,P<0.05; bcl-2的mRNA灰度值分别为0.401±0.022和0.129±0.010,P<0.05;Survivin的mRNA灰度值分别为0.943±0.029和0.143±0.050,P<0.05.人胰腺癌AsPC-1细胞在正常对照组及二甲双胍干预组COX-2的mRNA灰度值分别为1.232±0.011和0.831±0.022,P<0.05;bcl-2的mRNA灰度值分别为0.400±0.053和0.129±0.032,P<0.05;Survivin的mRNA灰度值分别为0.983±0.017和0.174±0.029,P<0.05.结论 二甲双胍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bcl-2及Survivin的mRNA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李鹏;刘江伟;韩振魁;斯坎德尔·努尔买买提;许永华;张燕;杨珍珍;董翔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雷公藤甲素诱导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及机制的研究

    近年研究表明,雷公藤甲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但对其诱导人胰腺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小组应用雷公藤甲素干预人胰腺癌PAC-1细胞,探讨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刘养岁;齐敦峰;李欢送;姜新春;孟凡军;张昕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成人肝错构瘤一例报告

    肝脏错构瘤(Mesenchymal hamartoma of the liver,MHL)是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MHL多见于儿童,超过50%的病例是一岁以内儿童,极少部分为成人[1].我科曾收治1例成人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永平;戴途;陈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脏器保留原则下胰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遵从脏器保留原则对胰腺良性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传统胰腺肿瘤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加脾切除术(简称传统手术组,共24例)与遵从脏器保留原则手术(简称脏器保留原则组,共53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脏器保留原则组手术方式包括胰腺肿物摘除术、节段性胰腺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及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病理诊断:胰岛素瘤30例,黏液性囊腺瘤16例,浆液性囊腺瘤10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7例,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导管内腺瘤样增生1例.胰漏发生率,传统手术组5例(20.8%)和脏器保留原则组9例(17.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两组术后新发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加重分别为20.8%、20.0%和13.2%、3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P=1.000).结论 脏器保留原则指导下胰腺切除术对于胰腺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此原则指导下手术能大限度地保留胰腺实质,避免胰腺的内外分泌和脾脏功能的过度丧失.

    作者:田伟军;杨志强;章志翔;王鹏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肝移植知情同意权纠纷特点

    肝移植手术涉及医疗环节较多、手术复杂,具有不同于一般外科手术的一系列特点.其医疗风险高,相关的医患纠纷集中于知情同意权方面.分析纠纷的成因,特别是通过相关司法判例的研读,提示我们应在知情同意权方面高度完善,从而防范和避免纠纷发生,提高临床诊疗质量.

    作者:马新耀;贺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输血与未输血者356例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输血与未输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等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56例资料,其中输血组242例,未输血组114例.结果 输血组与未输血组的胰瘘发生率、肺感染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7.8%、16.5%、6.4h、920 ml、29.1d与8.8%、6.1%、5.4h、150 ml、25.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胆瘘、出血、胃排空延迟、手术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未输血组具有显著降低的胰瘘发生率、肺感染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引进先进的手术设备、精准操作、成立胰腺诊治中心或专业组,有利于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俊超;孙备;李军;谭洪涛;白雪巍;陈华;王刚;孔瑞;李泮泉;武林枫;刘杰;吴祥松;姜洪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在肝癌肝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在肝癌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21例肝癌肝切除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结果 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在21例患者均获得成功.三维解剖学评估结果精确,并且可量化分析.预测的切除肝体积与实际切除肝体积显著相关,误差率3.5%.肝切除的类型包括解剖性肝切除15例,局部肝切除6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零,并发症发生率14.3%(3/21).结论 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可以可靠分析肝脏脉管结构并预测切除肝体积,因此有助于推动实施精准与安全的肝切除.

    作者:王彦铭;杨世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异甘草酸镁与化疗药的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

    目的 观察动脉持续灌注化疗状态下,异甘草酸镁与不同化疗药按不同次序给药对肝癌细胞系HepG-2和肝细胞系7702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在体外培养的HepG-2和7702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检测10种化疗药物与异甘草酸镁联用/序贯使用时,对不同细胞系的抑制率,同时观察Mg2+与化疗药共同孵育对HepG-2细胞系的作用.结果 异甘草酸镁对泰索帝、健择、培美曲塞二钠、表柔比星、5-Fu等有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在异甘草酸镁提前给药或者与化疗药共同孵育时更为明显.4种化疗药与硫酸镁联合有轻度的协同作用.结论 异甘草酸镁与部分化疗药联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作用,且不同的给药顺序对药物间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其机理需进一步明确.

    作者:朱林忠;宁涛;朱旭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启动子区甲基化对miRNA-122表达及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对肝特异性miRNA-122表达调控以及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甲基化测序检测肝细胞中miRNA-12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细胞中miRNA 122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与CCK8检测去甲基化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人原代正常肝细胞[(21.9±11.4)%]比较,Huh7、HepG2、QSG-7701细胞系miRNA-12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程度[分别为(87.6±9.3)%、(89.0±14.3)%、(69.5±11.5)%],均明显升高(P=0.000),尤其以Huh7、HepG2两种癌细胞系升高为明显.与人原代正常肝细胞[(2.83×104±3746)]比较,三种细胞系miRNA-122的表达明显下降,其中以Huh7和HepG2两种癌细胞系降低明显(P=0.007).与空白对照比较,在10 μmol/L的5氮杂-2′-脱氧胞苷作用下,Huh7和HepG2两种癌细胞系甲基化程度明显降低(P=0.038,0.025);而其miRNA-122表达明显升高(P=0.008,0.00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uh7细胞与HepG2细胞经去甲基化处理后细胞的凋亡均明显增加(P=0.001,0.027).结论 肝特异性miRNA-122的表达受DNA甲基化的明显调控,且与肝癌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miRNA122的甲基化调控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邢同京;徐洪涛;余文庆;姜丹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

    急性肝衰竭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生理过程.由于病因复杂、诊断困难,因而死亡率很高.目前急性肝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和人工肝辅助治疗,而肝移植是治疗的佳选择.本文就目前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方法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王建锋;李霄;韩炜;张卓超;姜楠;李伟民;窦科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闭襻式间置空肠在肝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肝门胆管癌根据Bismuth分型,分为Ⅱ、Ⅱ、Ⅲ、Ⅳ型,根治性手术仍然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手段.在肝门胆管癌根治手术中,肿瘤切除后肝门部胆管与空肠行R-Y吻合是恢复胆汁引流的主要手段.但是,胆-肠R-Y吻合术后,由于丧失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使得肝内胆管逆行感染的概率增加,这是降低此类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自2010年2月始,我科对17例肝门胆管癌患者在根治术后,利用闭襻式空肠行胆道重建,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加起;李森;郭玉林;李明建;丁伟;丁维宝;马永彪;林洪峰;庄冠一;杜福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对我国胆囊癌临床诊治现状的种种思考

    收集国内88篇公开报道的7882例胆囊癌临床分析资料,以了解国内胆囊癌诊治概况,探讨如何面对胆囊癌诊治的相关问题.文献收集范围与要求:(1)国内1980年1月至2008年6月刊出的胆囊癌文献;(2)病例分析报告均大于50例以上;(3)病例均来自国内一家单位(医院);(4)同一作者(单位)重复报道病例按多病例数计.资料分析表明,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女性多于男性.该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虽然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手术切除率仍低.文中对胆囊癌诊治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些讨论.

    作者:石景森;孙学军;郑见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肝移植术前择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前择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2012年5月前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PubMed发表的比较HCC肝切除术前行TACE与未行TACE治疗的前瞻性随机(RCT)和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NRCT).对筛选、提取的资料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571例患者,其中326例术前行TACE治疗,245例未行TACE治疗.术前择期TACE与未做TACE比较,移植术后l、3、5年生存率的OR值分别为1.90、1.19、1.23,95%CI分别为0.09~3.33、0.67~2.14、0.63~2.39.移植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的OR值分别为1.36、0.91、1.16,95%CI分别为0.65~2.83、0.48~1.75、0.76~1.79.移植术后复发率OR值为1.60,95%CI为0.65~3.89.结论 术前择期TACE仅提高了移植术后1年的生存率,术后3、5年生存率和1、3、5年无瘤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并没有明显改善.TACE后1个月CT检测肿瘤的坏死程度,有助于判断移植手术的预后.

    作者:周轶;张佳林;崔燕;李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169例成人胆总管囊肿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国人成人胆总管囊肿的发病趋势,探讨降低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合理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7年7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169例成人胆总管囊肿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影像学检查及手术记录的描述,按改良Todani分型,分为Ⅰ型110例(65.1%),Ⅱ型1例(0.6%),Ⅳ型56例(33.1%),2例因临床资料缺乏无法分型.在所有病例中,手术治疗163例,其中行囊肿切除术119例,内引流术33例,胆道探查并T管引流术5例,手术探查活检5例,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1例.结果 随着诊断方法的进步与普及,成人胆总管囊肿在80年代表现为发病率显著增加,90年代后期至今则趋于稳定.由于对该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既往因误诊而行多次胆道手术的患者近年来逐渐降至25%左右.癌变率由1977年至1995年间的l6.5%降为1996年至2008年间的9.7%.胆总管囊肿行囊肿切除治疗的主要远期并发症为吻合口狭窄引起的肝内胆管结石及反复发作胆管炎.结论 近年,成人胆总管囊肿的发病率趋于稳定.囊肿切除并胆肠吻合术是治疗成人胆总管囊肿的主要方法,可降低癌变率.为防止吻合口狭窄,应该根据肝门部胆管的不同情况术中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隽;乔岐禄;叶木林;吴问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Snail诱导肝卵圆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诱导肝卵圆细胞(WB-F344)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促使其迁移能力增强的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卵圆细胞的干细胞标志物.应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TSA、NaBu)处理肝卵圆细胞,诱导EMT,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划痕试验观察肝卵圆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检测肝卵圆细胞上皮和间质Marker变化及EMT关键转录因子Snail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检测Snail入核情况.siRNA干扰Snail后,Western blot检测EMT Marker的变化,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在培养过程中肝卵圆细胞干细胞性能未发生改变.HDACi可以诱导WB-F344细胞的EMT,包括形态改变、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下调和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上调.HDACi可以促进EMT的关键转录因子Snail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增加,以及促进其核转录.siRNA干扰Snail可以抑制HDACi诱导肝卵圆细胞EMT过程.划痕试验显示HDACi可以提高肝卵圆细胞的迁移能力.结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促进snail表达和入核来诱导肝卵圆细胞EMT,提高其迁移能力.

    作者:黄庆;胡荣林;焦兴元;彭和平;蒋晓峰;杜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