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和经皮三维超声胆道造影技术在胆管解剖变异诊断中的价值

许尔蛟;毛仁;廖梅;李凯;任杰;苏中振;郑荣琴;陈规划

关键词:超声造影, 三维, 胆道, 变异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和经皮三维超声胆道造影技术(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ic cholangiography,3D-CEUSC)对胆管变异的诊断能力和价值.方法13例健康活体肝移植供体开腹术中胆囊管插管,14例因胆管梗阻性病变经皮留置T管或PTCD管,分别经引流管注入稀释的超声造影剂后,行术中3D-CEUSC或者经皮3D-CEUSC,评估可分辨的高胆管分支级别、肝内第一、二、三级胆管分支的显示率及有无胆管解剖变异.结果术中3D-CEUSC可显示的胆管高分支级别的中位数是4级,而经皮3D-CEUSC为3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3D-CEUSC对肝内第一、二、三级胆管分支的显示率依次为100%(23/23)、96.2%(50/52)和82.7%(86/104),经皮3D-CEUSC则为100%(24/24)、94.6%(54/56)和60.7%(68/112),第一、二级胆管分支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1),第三级胆管分支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术中3D-CEUSC检出3例胆管变异,经皮3D-CEUSC检出4例胆管变异,均得到X线胆道造影的证实.结论术中及经皮3D-CEUSC可以准确诊断胆管解剖变异,均可作为肝胆手术术前及术中评估胆道解剖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XAGE-1b mRNA在肝癌、肝硬化、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液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液中XAGE-1b mRNA表达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采集1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3例肝硬化患者、34例良性肝病患者、41例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XAGE-1b mRNA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良性肝病患者、健康人血液中XAGE-1b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3.72(0.93,10.2)×10-5、0(0,0.56)×10-5、0(0,0)×10-5、0(0,0)×1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肝硬化、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人,肝硬化患者表达量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人,良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8.385×10-7为佳临界值,XAGE-1b mRNA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9.8%,阳性预测值90.9%,阴性预测值77.9%.肝癌患者的阳性率为80.0%,肝硬化患者的阳性率为30.4%.结论XAGE-1b mRNA可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诊断原发性肝癌,并有利于肝癌、肝硬化、良性肝病的鉴别.

    作者:侯振宇;潘泽亚;张经中;金同明;傅思源;周伟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术中和经皮三维超声胆道造影技术在胆管解剖变异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术中和经皮三维超声胆道造影技术(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ic cholangiography,3D-CEUSC)对胆管变异的诊断能力和价值.方法13例健康活体肝移植供体开腹术中胆囊管插管,14例因胆管梗阻性病变经皮留置T管或PTCD管,分别经引流管注入稀释的超声造影剂后,行术中3D-CEUSC或者经皮3D-CEUSC,评估可分辨的高胆管分支级别、肝内第一、二、三级胆管分支的显示率及有无胆管解剖变异.结果术中3D-CEUSC可显示的胆管高分支级别的中位数是4级,而经皮3D-CEUSC为3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3D-CEUSC对肝内第一、二、三级胆管分支的显示率依次为100%(23/23)、96.2%(50/52)和82.7%(86/104),经皮3D-CEUSC则为100%(24/24)、94.6%(54/56)和60.7%(68/112),第一、二级胆管分支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1),第三级胆管分支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术中3D-CEUSC检出3例胆管变异,经皮3D-CEUSC检出4例胆管变异,均得到X线胆道造影的证实.结论术中及经皮3D-CEUSC可以准确诊断胆管解剖变异,均可作为肝胆手术术前及术中评估胆道解剖的一种影像学技术.

    作者:许尔蛟;毛仁;廖梅;李凯;任杰;苏中振;郑荣琴;陈规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微创外科时代的机遇、挑战和思考

    创新是外科学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面对二十一世纪微创外科时代腹腔镜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勇于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多一些冷静的思考.一些传统外科的观念和方法可以进行重新评估和发展,但外科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不应随意改变.外科学是实用性的科学,创新应该建筑在实用的基础之上,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依托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者:徐大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对胆道梗阻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对胆道梗阻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胆道梗阻对照组(Con组)和bortezomib实验组(Bor组).Con组通过胆总管结扎建立大鼠胆道梗阻模型,Bor组同法结扎胆总管并于术前1 d、术后第3天腹腔注射bortezomib,假手术组仅行剖腹和胆总管游离.所有大鼠均于术后7 d处死,处死前采集血清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肝组织NF-κBp65含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测定肝脏组织中TNF-α mRNA水平.结果Con组与Bor组的TB和TBA水平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or组的ALT水平[(92.4±21.4)μmo1/L]明显低于Con组[(145.7±33.5)μmol/L],P<0.05.Bor组的NF-κB p65亚基阳性染色率(11.6%±2.7%)明显低于Con组(15.5%±4.3%),P<0.05.而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发现,Bor组TNF-αmRNA相对表达量(1.0±0.2)明显低于Con组(1.3±0.4),P<0.05.结论bortezomib可以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因胆道梗阻引起的肝脏损害.

    作者:苏松;伍佳莉;倪健斌;贺凯;李波;夏先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术中联合内镜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前景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腹手术.该术式有患者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缺点.腹腔镜与内镜技术的出现对外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单纯性胆囊切除的标准术式已经得到了公认,而内镜取石则是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治疗原则是腹腔镜结合内镜取石.在腹腔镜术中应用内镜可以同时解决胆囊与胆总管的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并且损伤小的方法.

    作者:张建;黄耀;吴孟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少见肝外胆道变异三例报告

    临床资料1.胆囊癌: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然后汇入胆总管.例1女,56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20余天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一),肠鸣音正常.

    作者:施宝民;梁荔;刘志强;耿文茂;盛红光;徐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肝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合干、脾动脉发自腹主动脉、腹腔干缺如一例报告

    胃癌根治术、胰头癌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时,因需要行淋巴结清扫,腹腔干、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常需要骨骼化游离.为此,相关血管解剖变异亦常有报道.我院曾遇1例患者肝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合干、脾动脉发自腹主动脉、腹腔干缺如,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翔;沈震;许淑华;朱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复发的手术选择

    壶腹周围憩室(periampullary diverticula,PAD)又叫乳头周围憩室.它是指以瓦特壶腹为中心,半径2~3 cm范围内的十二指肠憩室,包括含有瓦特壶腹本身或胆总管壁内部分的外腔黏膜的突起部分.根据憩室的位置可分为近壶腹憩室(juxtapapillary diverticula,JPD)和憩室内乳头(intradiverticular papilla,IDP).

    作者:朱克祥;李汛;周文策;李玉民;张磊;孟文勃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体会

    外科微创化是21世纪外科的发展趋向,而腹腔镜外科则是微创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报道逐渐增多[1],但由于肝脏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仍面临许多困难.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共行腹腔镜肝切除20例,现回顾报道如下.

    作者:吕游;彭心宇;张示杰;阿杜瓦一;潘晓琳;孙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先天性无胆囊症两例报告

    先天性无胆囊临床极为罕见,我院自1999-2009年以来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无胆囊症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63岁.因体检发现肝脏肿瘤,查CT提示为肝右叶肿物,胆囊息肉或肿物,收住入院治疗.经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后在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术中胆囊床处末发现胆囊,未见条索状纤维痕迹及粘连.胆总管形态正常.全肝呈肝硬化改变,可触及多发囊肿,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脏其他部位未发现胆囊样结构.术后恢复顺利出院.

    作者:何国林;王友顺;陈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不伴胆道扩张的重症急性胆管炎四例报告

    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之一.我科自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重症急性胆管炎66例,其中4例术前未发现胆道扩张及胆道内异物而是术中确诊,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现将其临床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转归报道如下.

    作者:赵昕;王明锋;金中奎;李立新;吴天鸣;郎韧;贺强;陈大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临床应用的经验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应用指征、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研究所463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2007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共完成各类腹腔镜肝切除手术463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5例,转移性肝癌29例,肝血管瘤143例,肝胆管结石病81例,其他肝脏良性占位病变(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慢性肝脓肿等)45例.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术93例,左半肝切除71例,超左半肝切除4例,右半肝切除29例,右肝后叶切除24例,Ⅵ段切除56例,超右半肝切除2例,中肝切除8例,特殊部位肝段切除(Ⅶ/Ⅷ段、Ⅳa、尾叶及Ⅵ段、Ⅶ段交界处)41例,病变局部不规则性切除121例,两个以上部位联合切除14例.手术时间(244.71±105.07)min,术中出血量(460.26±425.81)ml,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29%,平均住院时间(15.51±4.36)d.194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185例获得2~50个月随访,术后1年、3年总体生存率为90.8%和84.2%,无瘤生存率为87.9%和73.7%.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可选择性应用于肝脏各个部位、各类病变的手术治疗.该法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切口美容的优点.其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远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当.肝脏良性病变、小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是现阶段腹腔镜肝切除术较理想的适应证.

    作者:郑树国;李建伟;陈健;范毓东;田驹;郭鹏;邓昊;别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前景

    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作为先进的外科手术系统广受关注.本文介绍了机器人外科手术辅助系统的历史、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将此项技术与传统手术方法和腹腔镜手术方法进行了比较,展示了机器人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在全球及国内的应用现状,也对它的发展前景作了进一步的评估.

    作者:彭承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胆道镜联合体内微爆破胆道碎石仪治疗胆道残留结石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体内微爆破胆道碎石仪在治疗胆道术后较大残留结石中的作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应用胆道镜联合体内微爆破碎石器碎石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胆道术后残留结石经微爆破碎石和胆道镜取石术下全部完成碎石取石.结论对于较大的胆道残留结石、嵌顿结石和胆道取石篮套取困难的结石,利用微爆破将结石击碎,再用胆道镜套取出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罗惠林;李铸;吴淑媛;鲁瑞昆;刘静;冉江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对胰腺癌的体内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裸鼠胰腺癌肿瘤模型,在体内实验中进一步证实携带人内皮抑素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AsPC-1胰腺癌细胞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在瘤体内注射AdTPHre-hE治疗,观察肿瘤生长.ELISA法检测裸鼠血清中人内皮抑素浓度,肿瘤组织行Hexon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及微血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AdTPHre-hE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显著强于Ad-hE(P<0.01)和对照组(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裸鼠血清中内皮抑素表达量不断增加,明显高于Ad-hE组(P<0.01)和对照组(P<0.01).病毒Hexon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dTPHre-hE治疗组移植瘤内可见片状或弥漫性分布的阳性染色,AdTPHre-hE治疗组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为16.3±4.3明显少于Ad-hE组的33.8±6.2(P<0.01)和对照组的36.8±4.6(P<0.01).结论增殖型腺病毒AdTPHre-hE介导人内皮抑素的表达,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方益锋;单云峰;罗定存;张启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皮下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胆管黏液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胆管黏液腺癌是胆管癌中十分少见的病理类型,以分泌大量胶冻样物质,首发症状多以胆管炎、阻塞性黄疸为特征.术前不易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笔者收治2例,采用皮下盲襻式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曹明儿;李松林;王树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良恶性病变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治疗肝良恶性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部分切除术的67例患者进行可行性及疗效分析,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67例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50.6±16.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0.8±76.5)ml.术中无需阻断肝门血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8 h均能下床活动,术后1~3 d即能进食.术后住院5~7 d,平均(6.6±1.1)d;总住院费用(30767.4±150.1)元.结论对位于肝左叶、右肝表面、肝右叶下段的良恶性病灶,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是安全和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玉斌;卢榜裕;蔡小勇;黄飞;靳小建;晏益核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以磁吻合技术:迎接微创外科新未来

    磁性压迫吻合技术(magnetic compression anastomosis,MCA)是利用永磁材料制成的吻合装置间的引力压迫脏器壁层造成局部缺血坏死而使管腔再通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血管介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磁性吻合技术可以实现腔内动、静脉吻合,显著缩短吻合时间,减少组织器官缺血损伤.MCA在临床上还可用于实现空腔脏器间的吻合(如胃肠吻合、胆肠吻合)以及活体肝移植和胆肠吻合术后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的重建,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损伤小和并发症少的优点.MCA作为一种新的吻合技术将为微创手术的进一步发展开创崭新的未来.

    作者:吕毅;刘仕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序贯方案的临床研究

    肝外胆管结石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腔镜、内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得到了迅速发展.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3月应用我们总结的腹腔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序贯方案治疗了145例肝外胆管结石,获得良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戴途;陈波;竺来法;陈坚平;卞傲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合并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损伤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6.7%~61.1%.损伤多的是肝右动脉.血管损伤后不一定有症状,但严重者近期表现为肝缺血、坏死,远期可导致胆管狭窄、肝萎缩等.有的患者血管损伤后需行肝切除甚至肝移植治疗,因此对早期发现的血管损伤,必要时应做血管重建.

    作者:张吉祥;陈训如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