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林;朱志军;张雅敏;杨涛;淮明生;蔡金贞
自武田和宪报告区域动脉灌注(RAI)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至今已历经16年[1],目前RAI作为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一种增效非手术方法正逐渐被胰腺外科所接受.
作者:周蒙滔;张启瑜;孙洪伟;金约朋;宋其同;施红旗;徐正铿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运用基因转染技术,观察DPC4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表达DPC4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胰腺癌细胞BxPC-3,获取稳定表达DPC4的子代胰腺癌的细胞株BxPC-3/DPC4.观察5-Fu、吉西他滨(作用72 h)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胰腺癌细胞内Mdr-1、Chk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DPC4基因转染并稳定表达后,BxPC-3细胞对5-Fu、吉西他滨的IC50浓度(72 h)分别降低了1倍左右.同一浓度下,5-Fu、吉西他滨联合DPC4基因转染对BxPC-3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癌细胞内的Mdr-1、Chk1基因的mRNA表达明显下调.显示单独使用pLXSN/DPC4、5-Fu、吉西他滨,均能在体外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但pLXSN/DPC4联合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结论 DPC4基因转染能够提高胰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Mdr-1、Chkl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沈伟;陶国清;陆培华;李德春;白霞;蔡兵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与胰腺内皮细胞共培养时C3A细胞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C3A细胞与胰腺内皮细胞的密度比例为10:1分别进行直接和间接共培养7 d,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观察各实验组细胞生长和形态特征,分别用杜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放射免疫分析法和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AST、ALT漏出量,白蛋白含量和安定代谢量.结果 C3A细胞与胰腺内皮细胞直接共培养第5、7天能显著降低ALT、AST的漏出量,第7天提高白蛋白合成量高达12.977μg/ml和提高安定代谢能力;C3A细胞与胰腺内皮细胞间接共培养在第5、7天也能显著提高白蛋白合成量到7.380μg/ml、10.773μg/ml.结论 与胰腺内皮细胞直接与间接共培养均能明显改善C3A细胞的功能.
作者:李治国;崔雪仪;汪艳;杜江;康玉占;高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脾动脉缩窄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脾脏iNOS、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随机分3组(n=10):假手术组(SOG)、脾动脉缩窄术组(SAC)和脾动脉结扎术组(SAL);正常大鼠10只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NCG).免疫组化法测脾脏iNOS表达,RT-PCR法测脾脏IFN-γ、IL-4mRNA表达,对iNOS与IFN-γ、IL-4表达量作相关分析.结果 SOG脾脏iNOS明显高于NCG(P<0.01),SAC和SAL明显低于SOG(P<0.01).SOG脾脏IFN-γmRNA和IFN-γ/IL-4明显低于NCG(P<0.01),IL-4mRNA明显高于NCG(P<0.01);SAC脾脏IFN-γmRNA高于SOG(P<0.05),SAC和SAL脾脏IL-4mRNA低于SOG(P<0.05),而IFN-γ/IL-4高于SOG(P<0.05).iNOS与IFN-γ负相关(r=-0.672,P<0.01),与IL-4正相关(r=0.634,P<0.01).结论 脾动脉缩窄术后门静脉高压大鼠脾脏iNOS表达降低,IFN-γ/IL-4升高,脾脏Th1/Th2失衡改善可能与术后iNOS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王金金;王志斌;黄智铭;吴金明;吴建胜;张启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生长激素(GH)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及对肿瘤宿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体内外实验差异的原因.方法 体外应用GH(50 ng/ml)24 h,48 h,72 h后计数胰腺癌细胞SW-1990,PANC-1及P3;选用BALB/C雌性裸小鼠35只,以SW-1990成瘤,测量瘤体积,成瘤裸鼠随机分为注射GH的实验组(GH组)及对照组(NS组),荷瘤裸鼠在后依次注射GH后第1小时、2小时、6小时及24小时处死动物,心室穿刺抽血,切除肝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GF-Ⅰ,-Ⅱ水平(P<0.05),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肝脏IGFBP3的相对光密度(ROD)变化.结果 GH在体外可加速胰腺癌细胞增殖但在体内不促进肿瘤生长;GH上调荷瘤宿主血清IGF-Ⅰ、Ⅱ水平;与GH刺激前(NS)相比,肝脏IGFBP3表达在GH刺激后1 h、2 h、6 h有显著提高(P<0.05),24 h有所减弱.结论 GH对胰腺癌细胞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体内外差异;GH在体内通过提高IGF-Ⅰ、Ⅱ水平发挥效应,GH不刺激在体肿瘤生长可能与IGFBP3上调有关.
作者:石毅;孙跃明;白剑锋;陆文熊;傅赞;赵翰林;苗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目前治疗胰头及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由于手术范围广,创伤大,并发症多,其病死率较高[1].尤其对老年病人,更是严峻的挑战.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院从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施行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8例,其中33例超过70岁,年长者达85岁,体会如下.
作者:段云飞;秦锡虎;朱峰;江勇;邹岩;陈昌泽;孙冬林;张彤;张东;吴宝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 MSC)旁分泌物质在体外对肝细胞再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Ⅳ型胶原酶和胰酶消化法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含有HUCMSC旁分泌物质的条件培养基(mesenchymal stem cells-conditioned medium,MSC-CM),采用低浓度胶原酶原位循环灌流法分离肝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2%MSC-CM组和8%MSC-CM组三组.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MSC-CM对正常肝细胞增殖的影响.测定上清中尿素、白蛋白的含量,观察不同浓度MSC-CM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利用放线菌素D和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肝细胞凋亡,采用细胞活性分析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MSC-CM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MSC-CM组吸光度(A)540nm值(P<0.01)以及上清尿素和白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存活率增加(P<0.05);8%MSC-CM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低浓度的MSC-CM在体外可以刺激正常肝细胞再生,抑制受损肝细胞凋亡,改善肝细胞功能.
作者: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前胰腺癌化疗效果不尽人意,引起化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为明确耐药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本实验检测糖基化神经酰胺合成酶(GCS)、P-糖蛋白(P-gp)和MDR相关蛋白(MR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作者:王佐正;陈本栋;赵琳;李明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的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以下简称为AdKDR-CDglyTK)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胰腺癌细胞系Capan-2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组方法:Ⅰ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与前药5-FC与GCV;Ⅱ组:仅注射前药5-FC与GCV;Ⅲ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Ⅳ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采用瘤体内多点注射,5-FC与GCV给药方法采用腹腔内注射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况及肿瘤体积、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常规病理等指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较观察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并对各组的肿瘤组织行RTPCR的检测,以了解有无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表达.结果 第Ⅰ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第Ⅱ、Ⅲ、Ⅳ组肿瘤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别.第Ⅰ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34.20±4.60)%,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结论 AdKDR-CDglyTK联合前药5-FC及GCV对人胰腺癌Capan-2细胞具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诱导裸鼠体内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的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
作者:韩新军;陈旭;闫振宇;黄宗海;俞金龙;厉周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临床资料:病人,男,68岁.出现中上腹部及左背部隐痛不适,未向它处放射,伴纳差,无畏寒发热.病人有血吸虫病、曾行锑剂治疗史50年.
作者:任培土;方兴良;许焕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节段性脾切除治疗脾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总结近两年笔者对6例脾良性肿瘤实施的保脾手术.结果 全部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平稳,未发生急性凶险感染.经彩超检查残脾血供好,周围血象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只要熟悉了脾脏的血管解剖,实施保脾手术是安全、可靠和可行的.
作者:黄博;冯变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病人,女,10岁.2008年7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持续数小时后稍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CT检查显示肝右叶巨大囊样低密度影,内见两个液平,液平后部密度略高.
作者:林伟;路平;钱明珠;王占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胆汁中sLAIR-1及IL-2R的表达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3周应用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55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sLAIR-1及sIL2R水平.结果 在22例移植肝功能正常的受体中(对照组),胆汁sIL-2R在(23.1±3.5)~(55.1±6.1)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sLAIR-1则波动于(3.2±1.1)~(6.1±1.4)ng/L范围之内,亦呈低水平表达.在急性排斥反应(AR)组,胆汁sIL-2R水平在排斥反应确诊前2 d为(116.1±10.3)ng/L,确诊前1 d则为(136.8±12.7)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则下降至(74.2±6.2)ng/L,明显低于确诊前1、2 d水平.在对照组,胆汁sLAIR-1在(3.2±1.1)~(6.1±1.4)ng/L范围之内呈较低水平的波动;在AR组确诊前3 d为(18.1±2.2)ng/L,确诊前2 d为(25.1±3.5)ng/L,确诊前1 d则为(31.1±5.5)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激素冲击治疗3 d时,胆汁sLAIR-1水平下降至(8.1±2.5)ng/L,接近对照组水平,且sLAIR-1的下降早于sIL2R.结论 胆汁sLAIR-1在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人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波动较sIL-2R大,将二者联合进行监测,可望成为早期预测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及转归的诊断指标.
作者:李州利;石炳毅;蔡明;金海龙;陈莉萍;张云;徐竹蔚;金伯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并发急性胰腺炎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胰胆管合流异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中急性胰腺炎发生7例,占31.8%(7/22),其中C-P型5例(71.4%,5/7),P-C型2例(28.6%,2/7).7例均行ERCP+EST+ENBD,2例伴胆总管结石者行网篮取石,2例伴胆囊结石的病人在急性胰腺炎稳定后行胆囊切除术.所有病人均成功治愈,随访一年,未有胰腺炎复发.结论 胰胆管合流异常常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C-P型及合并胆石症者更常见;ERCP+EST+ENBD+胆囊切除术是防治此类胰腺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平;张啸;张筱凤;郭英辉;林秀英;吕文;范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腹腔镜技术在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相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简称LC),技术要求更高,操作程序也更为复杂.现就2003年7月至2008年9月笔者开展的37例针对肝外胆管结石症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简称LCBDE)工作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刘卫怀;李吉;胡志霞;王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FOLFOX-6方案全身化疗与传统以氟尿嘧啶为主的肝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人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人的预后因素.方法 46名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病人随机分配到全身化疗组(实验组)和介入治疗组(对照组),对比观察近远期疗效、毒副作用和生活质量.将影响预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个月和11.2个月(P<0.05);治疗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和10%;P=0.011);两组治疗期间的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毒副作用除骨髓抑制、腹痛外,其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灶是否浸润浆膜、肝转移灶分布、肝转移病灶大直径、肝转移灶数目、原发癌有无淋巴结转移以及治疗方式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肝转移灶大直径、肝转移病灶数目、原发癌灶是否浸透浆膜层和治疗模式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以草酸铂为主的FOLFOX-6方案比传统的以氟尿嘧啶为主的肝动脉灌注化疗有更好的治疗缓解率和远期疗效;肝转移灶大直径>5 cm、肝转移灶多发和原发病灶浸透浆膜层提示病人预后不良,采取以草酸铂为主的全身化疗,预后更好.传统药物介人治疗需要改进,局部介入与全身治疗结合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究.
作者:牛建永;孙永红;冯毅;常文凯;侯生槐;李耀平;白文启;梁小波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大鼠肝脏隔离灌注模型探讨逆行隔离灌注(RIHP)较顺行隔离灌注(IHP)能否减少正常肝组织损伤及化疗药物外周泄漏率.方法 将90只体重300~35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经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液,以下腔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B组行IHP,经肝动脉灌注含有350 mg/kg的氟尿嘧啶(5-Fu),门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液,以下腔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C组行RIHP,经肝动脉灌注含有350 mg/kg的氟尿嘧啶(5-Fu),经下腔静脉灌注乳酸林格液,以门静脉为灌注液流出道.术后1、3、5、7 d分别行血清ALT测定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检测B、C组术中外周血药浓度.结果 三组术后3 d存活率分别为90.0%、86.7%和90.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血清ALT均在术后第一天达到峰值,A组为(481.6±207.6)μmol/L;B组为(1641.6±658.0)μmol/L;C组为(913.0±353.5)μmol/L.B、C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B组与C组术中外周血药浓度峰值分别为(131.2±29.4)μg/ml和(65.3±28.4)μg/ml.两组外周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肝脏病理改变较轻,术后7 d基本恢复正常;B组术后肝脏病理学改变相对严重,术后7 d局部仍可见坏死灶;C组术后肝脏病理改变后较A组严重,但较B组轻,术后7 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RIHP较之IHP能够显著减轻化疗药物对正常肝组织的毒副作用和药物的外周泄漏,有望成为一种对肝癌更加有效安全的区域化疗方法.
作者:房炯泽;陆才德;黄静;吴胜东;卢长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胃肠动力的变化是一个临床研究较少的领域,但SAP时病人腹胀、肠麻痹等胃肠动力紊乱现象却十分常见.继发于SAP之后的胃肠动力改变的机制复杂,胃肠激素紊乱、血浆钙离子水平的下降、炎症因子大量释放、腹内高压(IAH)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胰腺炎相关腹水(PAAF)以及SAP时的胃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改变可能是产生该现象的部分原因,探讨SAP时胃肠动力的改变机制,有利于促进对该现象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为临床治疗SAP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SAP时病人胃肠动力变化的相关概念、机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卢义展;王湘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Gruber-Frantz瘤)为少见病.因胰体尾部疾病行胰体尾切除术时,传统术式常将健康的脾脏一并切除,称之为无辜性脾切除[1].近年来,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国内外已有报道[2-4],经CBM、CNKI、维普数据库查询,新疆自治区尚无报道.笔者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了1例该手术,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舒桂明;艾尼瓦尔 苏力旦;达吾尔 古力汗夏;木沙江 阿布都克力木;阿力木江 阿布都热依木;张传山;宋全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是否会发生胰瘘并发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参考国外的经验和手术方法,对黏膜对黏膜端侧胰肠吻合方法进行了改进.
作者:卞建民;姚平;张磊;吕成余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