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危重症肝移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围手术期治疗

王孟龙;卢实春;池萍;郭庆良;刘晋宁;朱岳;李宁

关键词:肝移植, 急性肾功能衰竭, 血浆置换, 静脉转流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预防危重肝病病人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方法 有肝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肝病病人90例,含Child C级肝功病人42例,慢重肝44例,暴发性肝衰4例.所有病人术前均需利尿剂治疗,术前血肌酐水平超过1.2 mg/dl者8例,高为2.06 mg/dl.采用了术前行血浆置换、术中体外静脉转流及背驮术式等三项措施中至少一项者42例,无一项者48例.结果 90例肝移植病人无一例手术死亡.选择性采用了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至少一项者无一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无任何这类预防措施之一的48例中,有5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经血滤或血透后仅1例存活.结论 针对晚期肝硬化失代偿及慢重肝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术前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损害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及术后血滤等是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原位肝移植中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对BCL-2和VCAM-1影响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后BCL-2和VCAM-1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模型,将大鼠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ZnPP组(B组)和CoPP组(C组).三组分别于3 d和7 d处死,取肝脏标本.荧光实时RT-PCR检测HO-1及VCAM-1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SP)检测BCL-2的表达.结果 (1)HO-1在C组表达明显升高,B组不明显,A组介于两组之间.(2)VCAM-1在3 d时C组与A或B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B组与C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或C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L-2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率(-x±S,%)统计学分析显示,3 d和7 d时C组与A或B组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O-1过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VCAM-1的表达.

    作者:范伟;伍晓汀;谢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再次肝脏移植

    目前肝脏移植已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法,挽救了大量终末期肝病病人的生命.但是仍然有部分病人在肝移植手术之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急性或慢性移植肝失功,需要进行再次肝脏移植(liver retransplantation).

    作者:张雅敏;饶伟;朱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受体性别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受体性别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受体性别将21例肝移植病人分为2组:男性(M)和女性(F)组,比较两组术后7 d ALT、AKP,ALB的水平.结果 F组肝移植效果优于M组病人,两组术后7 d ALT及AK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白蛋白(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对肝移植病人术后早期肝功能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作者:刘崇忠;胡三元;姜旭生;朱民;靳斌;王可新;张光永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肝脏肿瘤和肝移植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特点和用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真正执行者,各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伴有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早于症状出现之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提供大量完整的蛋白质谱变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者:秦建民;陈大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72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待供肝时间、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血清肌酐水平、肾动脉阻力指数、血清总胆红素水平、PT、APTT,术中失血量、补液量、低血压总时间、腔静脉完全阻断时间、是否应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是否使用人工肝等,并进行多因素分析,寻找术后早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 18例术后发生早期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为25%;术前肌酐水平升高、肾动脉阻力指数增大、术中大量失血、术中低血压时间长、术中补液量大以及未使用术中人工肝等因素为早期肾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结论 术前尽可能改善肾功能,术中尽量减少出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充分发挥术中人工肝持续血液滤过的作用,可有效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作者:张小进;江艺;吕立志;胡还章;杨芳;蔡秋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术前肝功能评价在肝癌肝移植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估各种术前肝功能评价系统及指标在肝癌肝移植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近5年来289例肝癌肝移植病例,Kaplan-Meier生存率统计分析术前Child-Pugh-Turcotte(CPT)分级、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及其他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INR、肌酐、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汁酸与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不同CPT分级、MELD评分、血清总胆红素、INR、肌酐及白蛋白水平间在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前血清总胆汁酸(P=0.001)及前白蛋白水平(P=0.034)与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 术前CPT分级及MELD评分系统不能作为肝癌肝移植预后判断的依据和术前病例筛选的指标;术前血清总胆汁酸>100 μmol/L和(或)前白蛋白<0.18mg/dl是肝癌肝移植危险因素,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徐泱;樊嘉;周俭;邱双健;吴志全;余耀;黄晓武;汤钊猷;王玉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菌群变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菌群变迁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三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485例病人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分离株及其耐药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256例病人出现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率为52.9%(256/485),共分离出菌株356株,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占60.1%(214/356),革兰阴性(G-)杆菌占39.9%(142/35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1%(66/82)和66.7%(28/42),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6.6%(16/24),肺炎克雷伯菌为61.1%(11/18).近两年G+球菌的菌株构成无明显差异,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菌两者的构成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以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菌为主.非发酵菌的感染率明显上升,应注意根据菌群变化特点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作者:李敏如;蔡常洁;陆敏强;杨扬;易慧敏;许赤;易述红;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继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是由移植物中成熟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而致敏,进而增殖分化,攻击受者皮肤、消化道、骨髓等靶器官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作者:张晓君;傅志仁;丁国善;王正昕;郭闻渊;施晓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短程CsA对肝移植大鼠生存期和Th1/Th2平衡偏移的影响

    目的 采用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的联合免疫治疗,观察其对大鼠肝移植受体生存时间和Th1/Th2细胞因子谱变化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将整个实验分为4组.A组(同基因对照组):SD→SD;B组(同种异体基因免疫排斥组):SD→Wistar,不用任何治疗措施;C组:SD→Wistar,CsA应用d1~d5;D组:SD→Wistar,CsA应用d1~d5加抗CD-40L(CD-154)单抗应用d0、d2.观察各组大鼠肝移植受体生存时间,移植后第7天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组、D组受体大鼠均可长期存活,B组生存时间仅为(13.8±2.4)d.IL-2、IFN-γ在B组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TNF-α在B组的表达水平高于不同免疫抑制组,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IL-4、IL10较A组均有所增加,尤其D组的IL-10表达水平较B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伴或不伴DSBT)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延长大鼠肝移植受体的生存时间,Th2类细胞因子的高水平表达与诱导移植耐受、抑制排斥反应有重要关联,有助于大鼠肝移植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作者:刘骅;吴志勇;曹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实验大鼠胰岛分离移植技术方法的比较分析

    目的 探索高效的大鼠胰岛分离移植技术方法.方法 应用Wistai-Furth大鼠,于体内或体外胶原酶经胰管灌注膨化胰腺,联合不同密度Ficoll液或Histopaque液纯化胰岛细胞,评估胰岛的数量、纯度、胰岛当量以及肾被膜下胰岛移植的有效性.结果 体外经胰管灌注膨化胰腺结合Histopaque液纯化提取胰岛的数量、纯度和胰岛当量值均显著高于体内灌注组各数值(P<0.01),其提取时间无显著差别.1000个胰岛细胞移植进入左肾被膜下,有效的逆转了糖尿病大鼠高血糖,其远期糖耐受结果优于500和800个胰岛细胞移植组.结论 体外灌注膨化消化胰腺结合Histopaque液纯化胰岛的分离方法是一种满意的分离技术.1000个胰岛细胞是保证肾被膜下胰岛移植成功的低有效数量.

    作者:宋京海;韦军民;朱明伟;黄美雄;苏伟;李大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硬化肝移植术后贫血的病因及防治

    贫血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共完成的26例肝移植,受体为肝炎后肝硬化14例,14例中10例术后早期出现贫血,5例术后1个月后复诊时仍存在贫血.

    作者:吴烈;孙宁东;陈世洪;陈小平;张永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HLA监测在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规范化制定中的应用

    20世纪以来,由于器官移植技术、移植免疫基础研究以及各种新的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器官移植已成为临床治疗器官功能哀竭的有效治疗手段,成为21世纪医学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张业伟;王学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危重症肝移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 探讨有效预防危重肝病病人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方法 有肝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肝病病人90例,含Child C级肝功病人42例,慢重肝44例,暴发性肝衰4例.所有病人术前均需利尿剂治疗,术前血肌酐水平超过1.2 mg/dl者8例,高为2.06 mg/dl.采用了术前行血浆置换、术中体外静脉转流及背驮术式等三项措施中至少一项者42例,无一项者48例.结果 90例肝移植病人无一例手术死亡.选择性采用了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至少一项者无一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无任何这类预防措施之一的48例中,有5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经血滤或血透后仅1例存活.结论 针对晚期肝硬化失代偿及慢重肝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术前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损害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及术后血滤等是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

    作者:王孟龙;卢实春;池萍;郭庆良;刘晋宁;朱岳;李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半离体肝部分切除、自体肝移植技术探讨:附二例成功的病例报告

    目的 探讨半离体肝部分切除、自体肝移植应用技术.方法 对2例难以常规切除的病人施行半离体肝部分切除自体肝移植术,2例手术分别在转流和非转流术下完成,在持续低温灌洗过程完成肝部分切除、修整,后恢复残肝再灌注和再植术.结果 2例病人术后残肝代偿好,无小肝综合征.结论 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中应用转流更完全,为难以常规肝切除的病人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径路.

    作者:叶启发;明英姿;佘兴国;牛英;任祖海;成柯;玛娜;袁金忠;马颖;万齐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膀胱出血诊治体会:附二例报告

    术后出血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的术后出血多发生于血管吻合口、胸腔、腹腔以及颅脑等[1,2],其它出血部位的报道很少.

    作者:常华;傅宏;郭闻渊;施小敏;王正昕;丁国善;傅志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术前脾切除对原位肝移植的影响及对策

    目的 探讨术前脾切除对原位肝移植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行肝移植185例,其中术前有脾切除史者14例,对该1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病人中单纯脾切除1例,脾切除加断流术9例,脾切除加脾肾分流3例,脾切除加脾腔分流1例.14例病人中,并发门静脉血栓(PVT)5例,占35.7%,明显高于其它171例病人的7.1%(P<0.01),其中Ⅱ级2例,Ⅲ级3例.术中行血栓切除术1例,血栓剥脱术4例;4例门体分流者中,分流阻断3例,另1例未能阻断.术后2例病人PVT复发,经溶栓治疗血栓消失,但其中1例术后30个月PVT再次复发.结论 术前脾切除易导致PVT的形成,给原位肝移植手术及术后处理带来困难,准确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是减少不利因素的关键.

    作者:王小明;彭承宏;鲁正;沈柏用;周光文;陈皓;严佶祺;邓侠兴;李宏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

    目的 探讨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在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对9例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伴胆汁瘘)的病人进行治疗,其中4例胆管明显扩张、胆汁淤积者先行经皮胆管引流术.9例中2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成形术,7例反复球囊扩张无效者行胆道支架置入术.术后利用临床、化验及影像学手段进行观察与随访.结果 所有行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的病例均获成功,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胆红素在1个月内全部降至正常,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减轻,胆汁瘘在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后消失.随访期间1例于支架置入术3个月后死于肿瘤复发,其余病人均健在,未出现与管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均未出现再次黄疸,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胆管扩张,支架通常.结论 管腔内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应在外科术前首先考虑.

    作者:邵海波;徐克;张曦彤;苏洪英;张睿;吴刚;刘永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性脊髓病诊治现状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肝脏疾病晚期以双下肢的渐进性痉挛性瘫痪为表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隐匿起病,病人多有肝硬化门体分流术后或自然分流后伴肝功能不全病史,也可见于急性肝炎、脂肪肝及婴儿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1].

    作者:张启龙;代文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的手术时机

    目的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估病人病情,比较病人入院时MELD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MELD值与病人3个月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病人入院时MELD值为37±7,存活组为26±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病人接受治疗2周后△MELD值为1.6±2.2,存活组为-1±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人入院时MELD值和接受治疗2周后△MELD值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3个月内死亡率的c-statistic分别为0.903和0.760.如MELD值<25,病人3个月后死亡率为1.8%;25≤MELD值≤30,死亡率为7.4%;30<MELD值<35,死亡率为42.9%;MELD值≥35,死亡率为80.6%,各组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值>0组和≤0组的死亡率分别为51%和13.1%,两组间死亡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 MELD分值和△MELD分值与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死亡率呈正相关,MELD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病情转归,临床医生可以结合病人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后的△MELD分值来决定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转肝移植的手术时机,MELD值≥35时应该行肝移植治疗.

    作者:陆敏强;蔡常洁;易述红;陈湖岸;崇雨田;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我国再次肝脏移植的若干问题探讨

    近年来肝脏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每年的肝移植例数成倍增加,而且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高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成功预防,术后长期存活的病人不断增多,而各种原因造成移植肝失功需再次移植的病人数也不断增加.

    作者:沈中阳;朱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