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腔内注射不同蛋白酶建立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对比研究

邓宇;伍筱梅;任医民;钱元新;吴玉新;杨通

关键词:骨关节炎, 膝, 模型, 动物, 兔, 木瓜蛋白酶, 胶原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蛋白酶诱导的骨关节炎(OA)模型的异同.方法 12只新西兰兔被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经皮右膝关节腔内注入1.6%木瓜蛋白酶0.3 ml (4.8 mg)或Ⅱ型胶原蛋白酶溶液0.5 ml(2 mg)各两次建立模型,末次注射后第6周行右膝放射学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两组模型大体及显微镜病理检查均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关节软骨呈骨关节炎样退变,其中胶原蛋白酶组的软骨退变程度较木瓜蛋白酶组严重,Mankin评分分别为(10.2±1.9)分及(4.3±1.0)分(t=-4.699, P<0.01),胶原蛋白酶组的关节边缘还可见骨赘形成,而木瓜蛋白酶组无可见骨赘.结论 两种蛋白酶关节腔内注射均可成功建立起骨关节炎动物模型,低剂量的胶原蛋白酶可较稍高剂量的木瓜蛋白酶诱导出更为严重的软骨退变.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踝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踝关节镜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MIPPO)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47例患者运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行MIPPO治疗.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10.6±5.4)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创口愈合良好,均在术后2周拆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8周,平均(9.5±4.2)周,无骨折不愈合.随访X线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无畸形愈合,仅有3例胫骨远端关节面尚不平整,出现轻度骨关节炎的表现;仅1例主诉长距离行走后踝关节肿痛.按Mazur等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24例,良19例,可4例.结论 运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尽可能保证重建后的踝关节面接近正常解剖,防止日后创伤性踝关节炎的发生.MIPPO的微创方法 可以避免软组织广泛剥离,大限度保留软组织的覆盖和血液供应,提高局部抗感染能力,促进骨折的愈合.

    作者:史定伟;侯筱魁;王友;孙月华;俞超;龚伟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现状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明显上升.随着医疗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对此类骨折的治疗又有一些新的方法,现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唐尚权;杨述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进展

    关节内骨折是指骨连续性的中断累及关节囊内,可累及或不累及关节软骨面,在诊断和处理上的要求要高于骨干骨折,其解剖连续性的恢复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较大.重建关节面的平滑完整无疑是评价关节内骨折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治疗不当或关节面的广泛损伤可导致创伤后关节病的结局,其发生的潜在原因有关节面的不平整,载荷通过损伤的软骨面传导,肢体对线不良,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以及重复负荷损伤等.

    作者:张海宁;侯筱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治疗成人膝关节内翻畸形并发单间室退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对11例(男7例,女4例,平均39岁)存在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退行性改变伴内翻畸形患者进行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术前膝内翻畸形4°~18°,平均10.5°;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6例伴有内、外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断裂,行韧带重建手术后二期进行截骨矫形术.术前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8例行闭合型楔形截骨术,3例行开放型楔形截骨术,手术前后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大小,并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1.5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22.5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出现,截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矫正角度5°~17.5°.X线检查下肢力线维持在术后水平,关节间室均未发现明显退变进展.手术总体效果优良率为90.9%,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72.5分(t=-26.65,P<0.01),内翻角度术后为1.05°(t=4.49,P<0.01).结论 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可有效用于中青年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单间室退行性改变患者.

    作者:张海宁;王英振;吕成昱;王湘达;王昌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必须重视关节骨折的稳定性评估

    关节骨折即涉及关节内结构的骨与软骨的骨折.随着损伤暴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不同,骨折块发生一定的位移或脱位,即使仅仅存在脱位趋势,也可以对骨、软骨、韧带、关节囊、肌肉肌腱等结构有不同程度损伤.例如当外侧暴力致膝外翻损伤,形成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往往伴发内侧副韧带或前交叉韧带损伤.可见发生关节损伤病理变化的不仅是骨与软骨的创伤,也常常并存韧带或其他软组织损伤,如不能及时诊断和修复,必将影响膝关节的稳定状态,不能理想地康复,以致后期产生关节不稳性创伤性骨关节炎.可见,当关节创伤、骨折后,必须进行全面的稳定性评估.关节的稳定性依靠三种因素来维持,即骨骼、韧带和肌肉(腱).

    作者:侯筱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后外侧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一种安全、创伤小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方法 观察后外侧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等指标,并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较.结果 后外侧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传统术式更安全.

    作者:欧阳红先;朱慧强;林红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关节镜监视下微创内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

    作者:史定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236 例分别接受了DHS、PFN-A、PFN 内固定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4个月,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作比较.结果 PFN-A较PFN、DHS手术时间短,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愈合快.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DHS组88.7%,PFN 组90.2%,PFN-A组优良率91.6%.结论 各种固定各有其自身特点,PFN-A是治疗各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高龄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和合并症较多的患者.

    作者:张殿英;姜保国;傅中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老年人(≥85岁)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本组在2004年至2007年共收治67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其中17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余50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随访3个月~4年,平均3.1年.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等明显要多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并发症、关节功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老年人(≥85岁)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尽可能采用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半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可以满足该类患者的需求.

    作者:吴梅祥;白波;钱东阳;董伟强;吴景明;余楠生;林志雄;卢伟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比较

    目的 探讨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Fixion-PF 型可膨胀髓内钉等4种髓内钉固定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手术操作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等情况方面的比较.方法 对本组134例接受髓内钉系统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Gamma钉治疗46例,PFN治疗29例,PFN-A治疗51例,Fixion-PF 钉治疗8例.术后复查X线片判断骨折愈合的情况,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关节优良率,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FN-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其他三组(P<0.05),而PFN、Gamma钉、Fixion-PF 钉组三者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134例患者中共有9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个月(4~28个月),所有随访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各组愈合时间、关节优良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4种髓内钉系统中,PFN-A相对操作简单,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少;但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禹宝庆;马辉;韩凯伟;苏佳灿;张春才;隋征;李伟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氨酚曲马多治疗骨科中重度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氨酚曲马多片治疗骨科常见中重度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本组100例正在经历疼痛的骨科患者给予氨酚曲马多片1片治疗,连续观察5 d,评价疼痛的缓解度及疼痛强度.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平均年龄(49.6±17.4)岁( 18~81岁),患者就诊时疼痛平均评分(5.12±1.10)分(4~8.5分),5 d后评分为(1.78±0.94)分.33%患者自我评价获较大程度缓解,67%患者的自我评价获中等程度缓解.患者、医师对治疗的总体满意度为61%和75%.有15%的患者发生一般不良事件,停药后无后遗症.结论 氨酚曲马多起效快,显效率高,医患满意度高,安全性好,是骨科急性疼痛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金勋杰;李贵涛;陈为坚;徐汪洋;齐勇;罗狄鑫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5至2007年间,本组共收治疗65岁以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79例,笔者对其中因闭合复位失败,行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加外侧小切口置入内固定空心钉并获随访的2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1~58岁.受伤原因为高处跌落、摔伤或交通事故,手术时间为伤后2~14 d;骨折分型:Garden Ⅲ型15例,Garden Ⅳ型7例,其中经颈型17例,头下型5例.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 22例患者中复位优良者7例,复位良好者1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有5例(22.7%),未发现骨不连患者,骨折愈合且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17例(77.2%).5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中,仅3例有轻度疼痛或无明显疼痛而不需要行关节置换,均建议行体外震波治疗,另外2例股骨头坏死塌陷明显,建议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1例为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结论 虽然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未能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但由于其与传统的切口相比,仍然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作者:李宏斌;陈雪荣;曾青东;骆剑敏;范洪辉;骆宏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双极射频治疗山羊髌骨软骨退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双极射频在治疗髌骨软骨退变中价值.方法 采用髌骨外侧支持带紧缩和内侧支持带松解的方法 制造16只山羊髌骨软骨退变的动物模型.3个月后对右髌骨退变的软骨进行双极射频成形手术,左膝为对照侧,两侧同时进行恢复髌股关节对合的手术.观察双极射频对退变软骨的即刻效应和后期效应.结果 造模方法 可以造成山羊髌股关节倾斜,3个月后发生以髌骨内侧面Outerbridge Ⅰ级和Ⅱ 级为主的病变.即刻观察发现射频处理后的软骨表面光整,小的裂隙被融合.浅层的少量软骨细胞死亡,深层细胞受到的影响比较小.3个月后发现治疗侧髌骨软骨表面仍光滑,改良Mankin's软骨评分结果 显示治疗侧(8.50±2.51)分,对照组(11.00±4.15)分(t=2.57, P<0.05),治疗侧软骨损伤比对照侧轻.流式细胞学检测发现治疗侧软骨细胞死亡率(18.69±7.26)%,和对照侧(25.66±13.0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 P>0.05).结论 一个能级的双极射频不会对软骨细胞造成明显的损害,软骨成形术是治疗髌骨软骨退变的有效方法 之一.

    作者:张峻;王友;侯筱魁;史定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组28例有明显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老年患者,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并成功获得随访.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术后2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37个月,平均12.5个月,未发现有患者出现髋内翻情况,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结论 应用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粗隆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具有功能恢复好、能及早功能锻炼、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黄炳生;陈立安;陈健民;黄炯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特殊类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特殊类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创伤病理特点和下胫腓韧带损伤的处理方法 .方法 1998~2008年,笔者对24例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特殊类型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患者(Maisonnuve骨折4例,Dupuytren骨折18例,Bosworth骨折2例)作了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47.3岁(21~ 6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腓骨骨折22例,内踝21例,后踝5例),下胫腓联合采用单个或双螺钉固定 24 例,手术后用石膏外固定6周.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5年(6个月~8年),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按Baird和Jackon踝关节评分系统,优良(91~100分)19例,可(81~90分)3例,差(0~80分)2例;平均84.5分(20~100分).结论 骨折的解剖复位,胫距之间正常的对合关系,应依据不同骨折类型处理下胫腓韧带损伤,是取得优良结果 的关键.

    作者:胡向军;刘双会;安志军;张文远;史立强;刘沂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股骨远端三维截骨测量及假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分析

    目的 探讨在三维螺旋CT重建下,男女性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对于关节表面假体形态的不同要求.方法 80侧正常成人膝关节,男、女各40侧,年龄18~72岁,行三维螺旋CT下 0.625 mm薄层扫描,在Geomagic Studio三维图像处理系统上进行模拟截骨,测量股骨经上髁轴线宽度、内外侧髁高度及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比较各测量值性别间的差异.结果 男女性经上髁轴线宽度、外侧髁高度及内侧髁高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各值均大于女性.股骨远端横径与纵径的比值亦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男性股骨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均大于女性,均值差分别为1.05 mm和0.7 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男女性之间股骨髁形态存在一定差别,股骨远端关节面假体形态的设计应该性别差异化,使假体与截骨面更好的吻合,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作者:罗吉伟;覃承诃;胡岩君;金丹;余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正常腕骨三维运动学的在体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腕关节在屈伸、桡尺偏运动时各腕骨的三维运动学.方法 选健康志愿者10名,在各种体位下行腕关节CT扫描后,在自行开发的外科手术模拟系统内三维重建,计算出各腕骨的质心、转动惯量轴,在桡骨建立参照坐标系,用有限螺旋轴表达各腕骨相对于桡骨远端的旋转及平移运动.结果 腕关节在冠状面运动时各腕骨有较大的非平面运动,腕关节在矢状面运动时各腕骨运动主要为屈伸运动,非平面运动较小.远排腕骨运动学相近,可视为一个整体;近排腕骨运动相差较大.结论 腕关节在屈-伸和桡-尺偏时各腕骨的运动是三维的,并不是传统的横排和纵列的单一运动模式.该研究的结果 与过去文献资料报道相似,为在体研究腕骨三维运动学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技术参考.

    作者:樊志强;徐永清;孟伟正;李晶;刘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又称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属于关节囊外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 1.

    作者:严广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全髋关节翻修置换的髋臼重建

    作者:曲广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