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患者的动脉栓塞化疗

龙清云;周云峰;刘骏方;张卫兵

关键词:恶性嗜铬细胞瘤, 术后复发, 患者, 动脉化疗栓塞, 现报告如下, 复发或转移, 临床处理, 治疗, 方法, TACE
摘要: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或转移,临床处理较为棘手.2004年至2007年我们采用动脉化疗栓塞方法(TACE)治疗5例,现报告如下.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肾盂血管瘤四例报告

    肾盂血管瘤临床罕见,2002年至2007年我院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29~61岁,平均48岁.右侧2例,左侧2例.临床表现为间断全程肉眼血尿3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左肾盂占位1例.病程5 d~2年.瘤体大小1.2 cm×1.0 cm×0.8 cm~4.6cm×2.2 cm×3.1 cm.CT检查平扫加增强均表现为肾盂占位.1例误诊为左肾盂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直视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单纯右肾切除术1例.

    作者:毕建朋;杨锦建;贾占奎;赫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癌伴肾盂输尿管癌一例报告

    患者,女,69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周于2006年12月1日入院.患者无血尿、腰痛.查体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见左肾中部低回声肿块,大小65mm×56 mm,伴左肾盂分离18 mm.CT增强扫描提示左侧肾癌,累及肾蒂.术前诊断左肾癌.全麻下行经腹左肾癌根治术,术中见左肾盂输尿管上段僵硬,快速病理检查示肾盂输尿管肿瘤,遂行左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术.

    作者:张豪杰;盛璐;丁海雍;孙忠全;钱伟庆;宋建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血管周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心慌、出汗2 d于2006年10月12日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未及结节.空腹血糖2.37mmol/L,血清胰岛素0.2 mU/L.甲状腺功能:TSH 0.31 mU/L,FT3 4.68pmol/L,FT4 14.7 pmol/L.甲状腺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未探及结节及团块回声.CT检查示左肾上腺区及左肾下极2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光滑、有包膜,大小为8 cm×9 cm×7 am、7 cm×7 cm×7 cm,增强后病灶边缘轻度强化,中心不均匀强化.IVU显示左肾上下盏受压变形,未见充盈缺损,双肾功能良好.

    作者:李刚;迟玉友;刘少青;尹洪山;张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全程指导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合并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IDO)的疗效.方法选取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SUI合并IDO女性患者70例.平均年龄(40±7)岁.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电刺激,每次60 min,每周3次.联合盆底肌训练,每次30 min,每天2次,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和尿动力学测定,并随访3个月疗效.结果 50例(71%)完成全程治疗.其中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8例(16%),IDO消失10例(20%),漏尿点压测定无漏尿发生6例(12%).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ICI-Q-SF评分、大逼尿肌不随意收缩压和持续时间分别为(28±5)次/72 h、(10±5)次/72 h、(10±3)、(18±8)cm H2O和(8±3)s,显著低于治疗前的(43±8)次/72 h、(20±6)次/72 h、(17±3),(27±9)cm H2O和(13±6)s(P<0.01);大排尿量、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漏尿点压和大尿道闭合压分别为(225±48)、(210±48)、(247±48)ml、(94±11)和(59±8)cm H2O,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59±37)、(141±39)、(178±36)ml、(81±15)和(55±8)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3个月后有效率为66%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治疗女性SUI合并IDO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会范;丰贵文;张瑞莉;王庆伟;王晓瑾;文建国;魏金星;宋东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特发性高草酸尿症大鼠肝脏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研究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索特发性高草酸尿症(IH)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导致其发病的相关基因.方法应用含有26 962条大鼠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研究3只IH模型大鼠和3只正常大鼠肝脏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性,同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IH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肝脏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147条,其中上调基因123条,下调基因24条,包括细胞受体、免疫相关、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蛋白、发育相关等多种基因.结论 基因芯片能有效筛选出IH模型大鼠肝脏中的差异基因,显著的基因差异表达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夏丁;陈志强;朱旋;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高特异性生化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前列腺癌(PCa)早期治疗效果良好.但大多数PCa确诊时已是进展期或晚期,终可能转变为激素非依赖型PCa(HRPC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目前PCa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但特异性较低,现将一些特异性较高的PCa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逸;陈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丁冠雄;华立新;徐郑;冯宁翰;宋宁宏;张炜;吴宏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沉痛悼念侯树坤教授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本刊副总编辑侯树坤教授.侯树坤教授1935年8月出生于天津,2009年5月4日因病逝世,享年74岁.侯树坤教授1956年考入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62年毕业就职于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担任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1993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1990-1998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

    作者:《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编委会/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合并精原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儿,男,8岁.因发现双侧睾丸肿块2周于2006年1月入院.患儿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5.4 kg,身高51cm.患儿4岁时较同龄儿童生长快,智力发育欠佳.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血压148/100mm Hg(1mm Hg=0.133 kPa),身高150 cm,体质量39 kg.全身皮肤色素沉着,第二性征发育,有胡须和喉结,会阴部呈男性阴毛分布,阴茎成人型.双侧睾丸质地硬,结节感,可触及实性肿块,右侧约2.5 cm×2.0 cm,左侧约2.0 cm×1.5 cm,无压痛.

    作者:隋蕾;李素梅;叶山东;周林玉;孙致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膀胱血管肉瘤一例报告

    患者,男,42岁.因尿频、血尿、下腹部肿物1个月于2007年6月17日入院.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下腹部膨隆,可触及20 cm×15 cm×13cm大小肿物,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肿瘤上界达脐上2 cm,不易推动.双侧精索静脉增粗.实验室检查:血t-PSA 0.55 ng/ml,f-PSA 0.13 ng/ml.

    作者:成凤韬;苏军;陈予军;马为民;李连鹏;郝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四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病理确诊的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37~62岁.临床表现:高血压3例,其中伴有阵发性心悸1例;血压正常1例.B超、CT检查提示肿瘤均为单发,直径分别2.5、3.8、6.3、15.0 cm.行131Ⅰ-间位碘代苄胍显像检查2例,均为阳性;99Tcm-奥曲肽显像检查2例,阳性1例.24 h尿儿茶酚胺检查,去甲肾上腺素(196.1±92.2)nmol/24 h,肾上腺素(26.6±8.9)nmol/24 h,多巴胺(1957.9±913.5)nmol/24 h,其中轻度升高2例,正常2例.术前α受体阻滞剂准备2~4周.结果 3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1例行开放手术切除.病理报告: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4例随访15~38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未见复发、转移;3例高血压患者中2例血压正常.结论 肾上腺组合性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与嗜铬细胞瘤相似,儿茶酚胺稍升高,无恶性倾向,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柳金顺;李汉忠;严维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的关系

    目的 探讨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的关系,为生态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1990至1992年中国第二次死亡原因调查报告中膀胱癌的死亡资料及各调查地区的经纬度和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数据,统计学分析膀胱癌死亡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强度有明显关系,死亡率随年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增高而降低,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死亡率下降0.56%(P=0.0013).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存在相同的负相关,男性和女性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949和0.9934(P值分别为0.0161和0.0239),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0.9945和0.9942(P值分别为0.0332和0.0102).结论 紫外线照射可以降低膀胱癌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体内维生素D水平增加有关.

    作者:陈万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前列腺液中炎症因子差异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AP/CPPS)患者前列腺液(EPS)中炎症因子差异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CAP/CPPS诊断标准的患者EPS标本38例(CAP 18例,CPPS 20例),20例健康者EPS标本作对照.应用抗体芯片检测EPS中4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P患者7种炎症因子包括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 TNF R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白细胞介素(IL)-1β、IL-11、IL-6、MCP-2表达增高了1.50倍以上,CPPS患者5种炎症因子包括MCP-1、PDGF-BB、MCP-2、s TNF RⅡ、IL-11表达增高了1.50倍以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CP-1、PDGF-BB为后聚合的炎症因子,CAP组中分别上调3.47、2.07倍,CPPS组中分别上调2.25、2.19倍;与CPPS组比较,CAP组IL-1β,MCP-1、S TNF RⅡ表达分别上调1.85、1.55、1.67倍.结论 CAP/CPPS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增高,CAP的炎症反应程度高于CPPS,MCP-1、PIX;F-BB有可能成为CAP/CPPS诊断的炎症标志物.

    作者:周青;田雪飞;袁轶峰;袁博;皮硕煌;龚秀英;王述湘;徐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房性囊性肾癌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多房性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多房性囊性肾癌患者1例,男,49岁.体检B超偶然发现右肾下极多囊性肿物1个月.囊内无回声区,其间混杂低回声区;CT检查右肾下极见多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光整,内见薄壁分隔,增强扫描分隔可见强化;MRI检查示右肾下极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行右肾部分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病理报告:肾被膜下见多房状肿物,大小约3.0 cm×2.0 cm×2.0 cm,囊壁光滑,腔内含清亮的浆液性及血性液体,囊壁厚约0.1~0.2 cm,与肾周脂肪粘连.镜下多数囊腔内衬单层或复层立方状透明细胞,细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无明显核仁;有的囊腔内衬扁平上皮细胞或无内衬上皮,偶见由透明细胞覆盖的小乳头;囊腔间隔由胶原纤维组成,部分间隔内可见灶状透明细胞,但未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病理诊断:多房性囊性肾癌.术后随访20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多房性囊性肾癌是肾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发病率低,是一种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直接依据,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鲁力;马建辉;李长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雄激素剥夺条件下阻断自噬增加LNCaP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雄激素剥夺条件下阻断自噬后LNCaP细胞凋亡变化与半胱天冬酶(caspase)激活的关系.方法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T-PCR方法观察雄激素剥夺致细胞自噬增加后,利用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变化及药物抑制caspase后对凋亡的影响.结果 ①雄激素去除后LNCaP细胞自噬体增加,标准培养基(CM)培养下LNCaP细胞自噬体数量为1.90分;无血清培养基(SF)中细胞自噬体数量增高为2.64分;加入双氧睾酮(SFA组)后细胞自噬体下降至1.85分(P<0.01).CM中LNCaP细胞LC3 mRNA表达率为23%,血清饥饿12 h后,LC3表达量上调至100%,而SFA组LC3 mRNA表达量为86%;血清饥饿24 h后,SF组LC3 mRNA表达量为62%,SFA组为35%.②SF组和SFA组LNCaP细胞基础凋亡率分别为(3.19±1.09)0A和(3.01±0.33)%,加入3-甲基腺嘌呤(3-MA)阻断自噬24 h后,SF组凋亡率为(10.90±2.91)%,SFA组为(4.63±1.69)%.SF+3-MA组中加入Z-VAD-FMK后,细胞凋亡减至(1.16±0.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剥夺雄激素后LNCaP细胞中自噬明显增加,阻断自噬后凋亡发生率增加.

    作者:李梦强;姜学军;席志军;那彦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目前认为,基因改变如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前列腺癌(PCa)恶性转化和进展的2大机制,其中表观遗传学机制如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PCa发生发展以及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2],并且由于其改变的可逆性,可能成为PCa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现就:PCa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王小海;夏术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割处理引流管误缝五例报告

    引流管误缝临床处理较棘手.2001年9月至2007年1月,我科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割处理引流管误缝5例,现报告如下.海医院泌尿外科

    作者:高旭;鲁欣;任善成;许传亮;孙颖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上尿路结石患者368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116例,结石大小(2.1±0.8)cm;肾结石252例,结石大小(4.6±1.4)cm,其中非鹿角形结石190例,结石大小(3.2±1.1)cm,鹿角形结石62例,结石大小(7.6±1.6)cm.均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或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对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8例患者中单通道取石356例(96.7%),双通道12例(3.3%).一期取石344例(93.5%),二期取石24例(6.5%).总结石取净率为88.6%(326/368).平均手术时间73 min.一期取净结石者住院时间4~8 d,平均6 d.术后发热14例(3.8%);输血5例(1.4%);2例肾结石术后出血严重者经输血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治愈.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可重复取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段.

    作者:王大伟;鲁军;文伟;张琦;张捷;夏术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磷酸化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前列腺穿刺标本中磷酸化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表达在前列腺癌(PC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接受重复穿刺的PCa患者初次穿刺未检出癌的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癌灶标本(29例)、重复穿刺确诊PCa时的非癌灶标本(29例)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初次穿刺标本(29例)中P-STAT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及对PCa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P-STAT3在PCa患者癌灶标本、非癌灶标本及初次穿刺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1%(27/29)、82.8%(24/29)和86.2%(25/29),在BPH标本中阳性表达率为10.3%(3/29),前三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X2=60.123,P=0.000);如以初次穿刺标本中P-STAT3表达阳性作为PCa的诊断标准,该方法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89.7%.结论 检测穿刺标本P-STAT3表达可以作为前列腺穿刺活检的辅助诊断方法,用于PCa的早期诊断,预测PCa的发生.

    作者:韩刚;高江平;洪宝发;王晓雄;文载律;唐杰;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上海浦东新区上尿路结石住院患者10年调查分析

    为探讨上尿路结石住院患者发病情况及治疗方式,我们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第七人民医院、浦南医院、东方医院等5家综合性医院1995、1997、1999,2001、2003和2005年度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138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宁;章璟;王国增;盛畅;周磐石;王健;王跃闽;杨佳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