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KTP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徐月敏;张炯;金重睿;撒应龙;张心如;陈嵘;谢弘;李涛;司捷旻

关键词:激光, 前列腺汽化术, 前列腺增生
摘要:目的研究使用高能磷酸钛氧钾晶体(KTP)激光治疗梗阻性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5月采用平均功率80 W的KTP激光行前列腺汽化术治疗80例有梗阻症状的BPH患者.患者年龄58~92岁,其中80岁以上者28例(35%);前列腺体积30~137 g,平均62 g;术前已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者5例,留置导尿管者27例,其余患者平均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1分,平均大尿流率8.4 ml/s.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54 min,术中3例出现较明显出血,均为大体积的BPH者(>100 g);术后1~5 d后拔除导尿管,5例出现短期尿频、尿急,均为中叶明显增生者;5例出现暂时性尿储留.术后随访1~3个月,IPSS下降到平均11分;大尿流率出院时平均14.3 ml/s,1个月后平均17.8 ml/s.结论KTP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治疗B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性方法,尤其适合高龄或高危患者.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欢迎订阅《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作者:《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培训中心更名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

    作者:梁丽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附81例报告)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肾盂及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施行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81例88侧.男51例,女30例.年龄12~65岁,平均36岁.结石直径0.8~3.0 cm.左侧41例,右侧33例,双侧7例.其中肾盂结石1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68例,中段2例.3例为输尿管阴性结石.21例曾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或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URL)或两者联合治疗;1例曾行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1例行URL致输尿管穿孔,中转腹腔镜手术.结果结石均一次取净.手术时间30~21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10~60 ml,平均25 ml.30例合并其他泌尿系疾病者术中一并施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住院时间4~10 d.60例获随访1~16个月,无结石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可成为较大、质硬、阴性、慢性嵌顿性肾盂输尿管上段结石,尤其在孤立肾时的一线治疗;可作为ES-WL和腔内治疗失败的补救治疗措施;并可同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并发疾病.

    作者:邹晓峰;黄明;袁源湖;肖日海;伍耿青;王晓宁;罗道升;肖运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新型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新型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naftopidil)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对224例BPH患者进行了为期6周的观察.治疗组服用萘哌地尔25 mg,每日1次;对照组服用盐酸坦索罗辛0.2 mg,每日1次.结果服药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IPSS较治疗前平均降低11.03分(P<0.001),QOL平均降低1.46分(P<0.001),Qmax较治疗前平均增加3.40 ml/s(P<0.001),Qave平均增加1.13 ml/s(P<0.001);对照组IPSS较治疗前平均降低9.56分(P<0.001),QOL平均降低1.22分(P<0.001),Qmax较治疗前平均增加2.32 ml/s(P<0.001),Qave平均增加0.67 ml/s(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剩余尿量治疗组平均减少4.3 ml(P<0.05),而对照组则增加5.1 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例(2.68%),对照组为10例(8.9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萘哌地尔可明显改善BPH患者的排尿症状、增加尿流率、减少剩余尿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PH的新药.

    作者:李宁忱;张晓春;王晓峰;吴宏飞;那彦群;郭应禄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双镜联合治疗后尿道闭锁

    1987年3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对后尿道闭锁患者采用腔内方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泽民;张伟;刘忠剑;李治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不同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肾移植后淋巴囊肿发生及治疗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前列腺钬激光剜出术与电切术安全性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研究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33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分为2组,185例行HoLEP术,152例行TURP术;测定术中冲洗液吸收量、出血量;比较2组术中冲洗液吸收量、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重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比较2组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等指标的变化.结果HoLEP组、TURP组术中冲洗液吸收量、出血量、前列腺切除重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604.8±97.6)ml及(1095.0±209.8)ml、(124.3±24.1)ml及(330.3±36.9)ml、(17.4±2.2)g及(25.2±3.4)g、(54.9±20.0)min及(45.1±18.0)min、(2.2±0.2)d及(3.4±0.3)d、(5.2±1.1)d及(8.8±1.3)d,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oLEP组术中1.6%(3/185)需输血;TURP组11.8%(18/152)需输血.HoLEP组术后需要膀胱持续冲洗者占6.5%(12/185),TURP组占95.4%(145/152).TURP组有55.3%(84/152)出现术后低血钠,其中5.3%(8/152)发生严重的低钠血症;HoLEP组无低钠血症发生,但有4例使用Morcellator粉碎前列腺组织时损伤膀胱黏膜致出血者.组织病理检查结果:HoLEP组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TURP组有6例前列腺偶发癌、5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术后3个月152例HoLEP患者和106例TURP患者获随访,Qmax,PVR,IPSS,QOL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oLEP术与TURP术相比,手术安全性更好,疗效相似;组织标本获得率的下降可能影响前列腺偶发癌的检出率.

    作者:杜传军;白福鼎;陈继民;裘益青;经霄;罗尉;顾才校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成人尿道下裂成形术后性行为和性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单纯腹腔镜切取右侧供肾的技巧、适应证和效果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武汉市2811例男性下尿路症状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成年男性人群下尿路症状(LUTS)的年龄分布与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调查问卷(IPSS)调查武汉市东湖周边地区自然村、街道居委会、工厂、行政机关和高校男性2811人,占其成年男性人数的71.7%.年龄20~82岁,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为6个年龄组,评估被调查者LUTS.结果各组LUTS发生情况:20岁~组798人中有轻度(IPSS 1~7分)LUTS仅5人(0.6%);30岁~组453人中有轻度LUTS 55人(12.1%);40岁~组537人中有LUTS者143人(26.6%),其中轻度118人,中度(8~19分)20人,重度(20~35分)5人;50岁~组465人中有LUTS者244人(52.5%),其中轻度109人,中度117人,重度18人;60岁~组366人中有LUTS 240人(65.6%),其中轻度78人,中度138人,重度24人;≥70岁组192人中有LUTS者162人(84.4%),其中轻度47人,中度68人,重度47人.不同年龄组男性LUTS发生率与年龄相关(x2=998.385,P<0.001).各年龄组间LUTS IP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0.472,P<0.001).IPSS评分与LUTS困扰评分呈正相关(r=0.829,P<0.001).结论LUTS在成年男性中普遍存在,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症状越重.

    作者:万少平;胡礼泉;刘源;李世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应用血清蛋白谱对组织学确诊人群中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作用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5-氨基乙酰丙酸诱导荧光膀胱镜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附34例报告)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诊断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34例血尿患者行5-ALA诱导荧光染色膀胱镜检及活组织检查:以5-ALA缓冲液灌注膀胱,2~3 h后,用D-LIGHT系统进行荧光膀胱镜检,对荧光阳性区域及白光下肉眼观有异常但荧光阴性的区域进行活检.活检结束后行经尿道电切术(TUR).结果31例呈荧光阳性,其中26例为尿路上皮癌,5例为良性病变;3例呈荧光阴性,其中腺性膀胱炎2例,出血性膀胱炎1例.11例移行细胞癌患者于癌旁或远处发现普通膀胱镜下无法识别的微小荧光阳性区域,经活检均证实有肿瘤存在,其中2例为原位癌.61处活检结果经统计分析,该诊断方法对膀胱肿瘤的灵敏度为97.6%(41/42),特异性为47.4%(9/19).结论5-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诊断对膀胱肿瘤诊断有较高价值,能发现早期肿瘤,同时可彻底进行电切除.

    作者:宋晓东;叶章群;周四维;杨为民;刘继红;马扬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压力-流率测定在诊断老年男性排尿困难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压力-流率测定在老年男性排尿困难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老年男性排尿困难伴前列腺增大者125例,年龄56~83岁,平均68岁,均行尿动力学全项检查,对成功排尿并获得满意尿流率曲线者行压力-流率测定,结果分为膀胱出口梗阻(BOO)、可疑梗阻、无梗阻3类,并将逼尿肌收缩功能分为很弱、弱、正常、强烈4级.结果125例患者中87例获满意压力-流率测定结果,其中BOO 39例,可疑梗阻18例,无梗阻30例.BOO组、可疑梗阻组和无梗阻组的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分别为(99.2±34.3)cmH2O(1 cmH2O=0.098 kPa)、(46.9±9.9)cmH2O和(30.8±10.0)cmH2O,膀胱开口压分别为(99.4±39.6)cmH2O、(43.7±9.9)cmH2O和(29.9±9.7)cmH2O,排尿期小逼尿肌压分别为(61.3±27.5)cmH2O、(33.9±14.1)cmH2O和(22.1±12.5)cmH2O,大逼尿肌压分别为(113.0±42.1)cmH2O、(55.8±14.9)cmH2O和(38.4±11.3)cmH2O,BOO组与无BOO组和可疑BOO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01).BOO组、可疑梗阻组和无梗阻组逼尿肌收缩功能正常级以上者分别占74.4%(29/39)、27.8%(5/18)和26.7%(8/30),BOO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01).结论压力-流率测定是目前诊断BOO的惟一方法和金标准,对老年男性BOO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喆;尹鉴淳;张和平;李黎明;强万明;韩树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晚期生殖细胞肿瘤化疗后坏死的预测:德国睾丸恶性肿瘤研究组织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表阿霉素加卡介苗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表阿霉素(EPI)和卡介苗(BCC)膀胱腔内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4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为两组:①EPI加BCG组(24例):术后1周内单次EPI膀胱腔内灌注,第2周后开始定期BCG膀胱腔内灌注.②单用BCG组(20例):术后1周内开始单用BCG定期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定期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随访.结果44例术后随访24个月,单用BCG组3例分别于术后5、9、12个月复发,复发率15%(3/20).EPI加BCG组未见复发,x2检验,P<0.05.两组均无严重药物反应和并发症.结论EPI早期单次膀胱内灌注加BCG定期膀胱内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对预防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毒副反应不明显,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向波;王志平;段建敏;王家吉;秦大山;岳中瑾;王一辰;刘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利用膀胱黏膜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尿动力学评价

    目的评价利用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2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患者行利用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16例,女9例.年龄4~14岁.21例获随访6~24个月.手术前后行IVU、尿动力学检查及临床评价.结果手术后膀胱容量(242.62±60.04)ml、膀胱顺应性(8.10±3.00)ml/cmH2O(1 cmH2O=0.098kPa)、大尿流率(7.60±2.90)ml/s均较术前[分别为(142.14±45.88)ml、(3.26±1.57)ml/cmH2O、(3.00±1.00)ml/s]增加,逼尿肌压力降低[术前(52.00±14.11)cmH2O、术后(33.33±15.39)cmH2O],剩余尿/膀胱容量较术前减小(术前0.33±0.11、术后0.16±0.10),P均<0.01.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和尿道闭合压无改变,无抑制收缩减轻.7例恢复尿意,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结论利用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降低逼尿肌压,减轻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程度.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闭合压低是影响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孙小兵;张丽;陈雨历;李金良;陈维秀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武汉市某社区尿失禁人群调查

    目的调查武汉市某社区居民成人尿失禁发病率,了解当地成人尿失禁人群易发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抽样法以问卷方式对武汉市某社区426例18岁以上成人尿失禁现状进行调查,男195例,女231例,年龄18~82岁,平均(46.6±16.7)岁.结果尿失禁发生率为31.9%(136/426),其中男、女性尿失禁分别占各自人群的22.1%(43/195)和40.3%(93/231).男性以急迫性尿失禁为主,女性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其中只有34.0%(145/426)的调查对象有就诊意向,求助对象依次为泌尿外科医师、中医师、妇产科医师、药店及其他手段.结论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在不同人群中有不同分布,应加强针对尿失禁的卫生宣教和治疗.

    作者:陈忠;陈立功;叶章群;张旭;杜广辉;蔡丹;章慧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儿童胱氨酸结石一例报告

    患儿,男,20个月.1年前因腹痛、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诊断为尿路结石,行左输尿管下段切开取石术,膀胱造瘘术,包皮环切术,右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术后恢复良好.2个月后在我院复查:右肾66 mm×22 mm,肾盂分离约15mm,可见增强光团约为8 mm.左肾78mm×19 mm,肾盂分离约16 mm,可见增强光团约为7 mm.右输尿管下段可见增强光团16 mm.

    作者:贾建业;陈方;徐卯升;耿红全;谢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Silibinin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和PSA分泌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目的观察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17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5岁.平均病程27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及膀胱区疼痛.膀胱镜检见黏膜下点状出血15例,Hunner溃疡2例.按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ICSI)8~18分,平均(13.4±3.5)分;问题评分(ICPI)3~12分,平均(8.2±3.4)分.所有患者均使用肝素钠105U膀胱灌注,每周3次,疗程4周.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症状缓解14例,其中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9例,评分下降7分;症状部分缓解5例,评分下降>3分;无效3例.2例于治疗7个月及9个月症状复发.有效率82%.治疗后1、2个月ICSI分别降至(6.1±3.4)、(6.3±3.5)分,ICPI分别降至(3.5±2.9)、(3.6±2.7)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期间发生一过性尿道灼痛者2例,轻微肉眼血尿1例.结论肝素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缓解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亮;陈昭颉;王庆堂;曹文峰;刘祥丹;陈卫国;汪俊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