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初步探讨雄激素受体(AR)基因CAG重复多态性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维吾尔族BPH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标本,应用PCR和直接测序法行AR基因CAG重复长度测定.分析评价CAG重复长度与BPH的关系.结果BPH组CAG重复次数范围13~30,平均22.78.对照组CAG重复次数范围14~29,平均22.3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CAG重复长度<22和≥22比较,其OR值为1.06(95%CI 0.46~2.48,P>0.05).CAG重复长度与BPH患者年龄(γ=-0.06,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γ=0.11,P>0.05)无相关性,而与前列腺的体积相关(γ=-0.26,P<0.05).在BPH患者,前列腺体积随着CAG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趋势检验P<0.05),CAG重复长度≤20与≥25相比,前列腺体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R基因CAG重复长度与BPH腺体的增长有关.
作者:古力米热;李鸿伟;王军起;那彦群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型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萘哌地尔(naftopidil)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方法,对224例BPH患者进行了为期6周的观察.治疗组服用萘哌地尔25 mg,每日1次;对照组服用盐酸坦索罗辛0.2 mg,每日1次.结果服药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组IPSS较治疗前平均降低11.03分(P<0.001),QOL平均降低1.46分(P<0.001),Qmax较治疗前平均增加3.40 ml/s(P<0.001),Qave平均增加1.13 ml/s(P<0.001);对照组IPSS较治疗前平均降低9.56分(P<0.001),QOL平均降低1.22分(P<0.001),Qmax较治疗前平均增加2.32 ml/s(P<0.001),Qave平均增加0.67 ml/s(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剩余尿量治疗组平均减少4.3 ml(P<0.05),而对照组则增加5.1 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例(2.68%),对照组为10例(8.9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萘哌地尔可明显改善BPH患者的排尿症状、增加尿流率、减少剩余尿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BPH的新药.
作者:李宁忱;张晓春;王晓峰;吴宏飞;那彦群;郭应禄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成年男性人群下尿路症状(LUTS)的年龄分布与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调查问卷(IPSS)调查武汉市东湖周边地区自然村、街道居委会、工厂、行政机关和高校男性2811人,占其成年男性人数的71.7%.年龄20~82岁,以10岁为一年龄段,分为6个年龄组,评估被调查者LUTS.结果各组LUTS发生情况:20岁~组798人中有轻度(IPSS 1~7分)LUTS仅5人(0.6%);30岁~组453人中有轻度LUTS 55人(12.1%);40岁~组537人中有LUTS者143人(26.6%),其中轻度118人,中度(8~19分)20人,重度(20~35分)5人;50岁~组465人中有LUTS者244人(52.5%),其中轻度109人,中度117人,重度18人;60岁~组366人中有LUTS 240人(65.6%),其中轻度78人,中度138人,重度24人;≥70岁组192人中有LUTS者162人(84.4%),其中轻度47人,中度68人,重度47人.不同年龄组男性LUTS发生率与年龄相关(x2=998.385,P<0.001).各年龄组间LUTS IPS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0.472,P<0.001).IPSS评分与LUTS困扰评分呈正相关(r=0.829,P<0.001).结论LUTS在成年男性中普遍存在,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症状越重.
作者:万少平;胡礼泉;刘源;李世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们自1988年1月至2003年8月采用无萎缩性肾切开取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6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卫列;何恢绪;吕军;李清荣;王元利;曹启友;谭尚恒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47~74岁,平均57岁.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pT1N0M06例,pT2N0M05例,pT3bN0M02例,pT1N2M01例,pT2N2M01例.病理分级:G210例,G35例.11例获随访,随访2~31个月,平均19个月,1例死于心脏病,1例局部复发,9例无瘤生存.结论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肾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肾嫌色细胞癌的首选方法.与同期、同级的其他类型肾癌相比,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
作者:刘雨;孙光;徐勇;畅继武;韩瑞发;马腾骧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TCS)患儿术后尿动力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TCS患儿术后行尿动力学测定,分析影响术后下尿路症状改善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因素.结果40例患儿中5例手术前后均无下尿路症状,术前35例有尿失禁伴夜间遗尿者中术后8例尿失禁减轻,24例无变化,3例加重.尿动力学测定示膀胱顺应性降低21例,剩余尿增加21例,逼尿肌无力19例,膀胱容量减小1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13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8例,漏尿点压力>40 cmH2O(1 cm H2O=0.098 kPa)4例.自述无下尿路症状5例中,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2例,基本正常1例.术后尿失禁改善率原发性TCS(28.6%,8/28)高于继发性(0%,0/7,P=0.048),非脂肪瘤型(100%,3/3)高于脂肪瘤型者(15.6%,5/32,P=0.004),脊膜膨出型(36.4%,8/22)高于脊髓脊膜膨出型(0%,0/6,P=0.047),出生时无泌尿系症状者(80%,4/5)高于出生时有泌尿系症状者(17.4%,4/23,P=0.019).尿动力学测定示术后原发性TCS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发生率(24.2%,8/33)低于继发性TCS(71.4%,5/7,P=0.015),非脂肪瘤型(12.5%,1/8)低于脂肪瘤型TCS(56.3%,18/32,P=0.027),脊膜膨出型脊髓栓系膀胱顺应性下降发生率(37.0%,10/27)低于脊髓脊膜膨出型TCS(100%,6/6,P=0.0052),出生时无泌尿系症状者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顺应性下降及逼尿肌无力的发生率均低于出生时有症状者,P分别为0.032、0.031和0.017.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是评价TCS患儿术后排尿功能的客观指标,患儿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尿动力学改变,病理类型和出生时有无临床症状影响术后排尿功能.
作者:杨屹;王伟;王常林;侯英;候翔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6个微卫星位点组合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0个微卫星位点(D9S162、D9S171、IFNA、D9S176、D9S195、D14S51、ACTBP2、D14S267、D17S695、D21S1245),应用PCR-SSLP法检测32例膀胱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膀胱冲洗液沉渣微卫星改变,15例非膀胱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结果32例膀胱肿瘤组织中,微卫星改变阳性30例,敏感性为93.8%(30/32),对照组膀胱冲洗液沉渣微卫星改变均为阴性.微卫星改变与膀胱肿瘤分期、分级无相关性.选取微卫星改变发生率高的D9S171、IFNA、D14S51、D17S695、D21S1245、ACTBP2 6位点组合微卫星改变阳性率为90.6%(29/32例),与10个微卫星位点组合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此6个微卫星位点组合检测膀胱肿瘤可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赵军;贺大林;杨林;何辉;南勋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骶神经调节治疗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骶神经调节技术治疗2例慢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排尿日记和症状改善评价疗效.结果经皮穿刺测试结果表明:例1患者每日排尿次数降低7.3%,排尿量增加118.2%,尿急程度减轻72.0%;例2患者排尿次数降低34.3%,排尿量增加65.7%,尿急程度减轻68.1%.2例分别随访26和17个月,各项排尿参数持续改善,例1排尿次数减少46.8%,排尿量增加45.3%,尿急程度减轻67%;例2排尿次数减少39.7%,排尿量增加65.6%,尿急程度减轻86%.随访期未发现并发症.结论骶神经调节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治疗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方法,对某些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
作者:谢克基;姜少军;汤平;廖利民;杨勇;魏鸿蔼;王良圣;胡建波;钟惟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调查武汉市某社区居民成人尿失禁发病率,了解当地成人尿失禁人群易发趋势.方法采用两阶段抽样法以问卷方式对武汉市某社区426例18岁以上成人尿失禁现状进行调查,男195例,女231例,年龄18~82岁,平均(46.6±16.7)岁.结果尿失禁发生率为31.9%(136/426),其中男、女性尿失禁分别占各自人群的22.1%(43/195)和40.3%(93/231).男性以急迫性尿失禁为主,女性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其中只有34.0%(145/426)的调查对象有就诊意向,求助对象依次为泌尿外科医师、中医师、妇产科医师、药店及其他手段.结论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病,在不同人群中有不同分布,应加强针对尿失禁的卫生宣教和治疗.
作者:陈忠;陈立功;叶章群;张旭;杜广辉;蔡丹;章慧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利用膀胱黏膜双层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25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性膀胱患者行利用膀胱黏膜的小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男16例,女9例.年龄4~14岁.21例获随访6~24个月.手术前后行IVU、尿动力学检查及临床评价.结果手术后膀胱容量(242.62±60.04)ml、膀胱顺应性(8.10±3.00)ml/cmH2O(1 cmH2O=0.098kPa)、大尿流率(7.60±2.90)ml/s均较术前[分别为(142.14±45.88)ml、(3.26±1.57)ml/cmH2O、(3.00±1.00)ml/s]增加,逼尿肌压力降低[术前(52.00±14.11)cmH2O、术后(33.33±15.39)cmH2O],剩余尿/膀胱容量较术前减小(术前0.33±0.11、术后0.16±0.10),P均<0.01.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和尿道闭合压无改变,无抑制收缩减轻.7例恢复尿意,9例输尿管返流减轻.结论利用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可增加膀胱容量及顺应性,降低逼尿肌压,减轻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程度.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逼尿肌反射亢进、尿道闭合压低是影响临床结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孙小兵;张丽;陈雨历;李金良;陈维秀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作者:《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近年来,国外神经泌尿学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以下就神经泌尿学的现状与前景作一概述.
作者:廖利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作者:《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估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原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损伤平面在骶髓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岁.均表现为肾积水、输尿管返流及严重尿失禁.将300U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 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三角区以外的膀胱壁,0.5 ml/点.治疗前后记录排尿日记、行尿动力学检查,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第3周,31例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4.2次/d降至2.5次/d,平均导尿量由124 ml/次增至495ml/次,尿动力学结果表明平均大膀胱测压容积由133 ml增至475 ml、平均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62.7 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17.1cmH2O.起效平均时间为6.8 d(3~14d),6.5%(2/31)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改用其它方法,12.9%(4/31)患者因症状再次加重而接受第2次肉毒素治疗,12.9%(4/31)患者因症状改善有限而同时服用托特罗定治疗.随访1~15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期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和神经原性尿失禁的有效、安全、可行、可重复的微创方法.
作者:廖利民;李东;熊宗胜;韩春生;黄悦;史文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表阿霉素(EPI)和卡介苗(BCC)膀胱腔内灌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44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分为两组:①EPI加BCG组(24例):术后1周内单次EPI膀胱腔内灌注,第2周后开始定期BCG膀胱腔内灌注.②单用BCG组(20例):术后1周内开始单用BCG定期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定期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和随访.结果44例术后随访24个月,单用BCG组3例分别于术后5、9、12个月复发,复发率15%(3/20).EPI加BCG组未见复发,x2检验,P<0.05.两组均无严重药物反应和并发症.结论EPI早期单次膀胱内灌注加BCG定期膀胱内灌注的免疫化学疗法对预防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毒副反应不明显,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向波;王志平;段建敏;王家吉;秦大山;岳中瑾;王一辰;刘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使用高能磷酸钛氧钾晶体(KTP)激光治疗梗阻性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5月采用平均功率80 W的KTP激光行前列腺汽化术治疗80例有梗阻症状的BPH患者.患者年龄58~92岁,其中80岁以上者28例(35%);前列腺体积30~137 g,平均62 g;术前已行耻骨上膀胱造瘘者5例,留置导尿管者27例,其余患者平均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1分,平均大尿流率8.4 ml/s.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54 min,术中3例出现较明显出血,均为大体积的BPH者(>100 g);术后1~5 d后拔除导尿管,5例出现短期尿频、尿急,均为中叶明显增生者;5例出现暂时性尿储留.术后随访1~3个月,IPSS下降到平均11分;大尿流率出院时平均14.3 ml/s,1个月后平均17.8 ml/s.结论KTP激光前列腺汽化术(PVP)治疗BP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侵袭性方法,尤其适合高龄或高危患者.
作者:徐月敏;张炯;金重睿;撒应龙;张心如;陈嵘;谢弘;李涛;司捷旻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