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洪欣;张西坤;徐忠法;周钊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居恶性肿瘤第三位[1].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态学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模式的改变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素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及丰度的改变,进而引起肠道内致病性共生菌群占优势,并发生代谢特征改变,从而产生有毒的肠道代谢产物诱发肠道上皮细胞癌变[2].本文就大肠癌患者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模式改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志光;秦环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52岁.主因“胸痛8d”于2012年5月11日入院.患者8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骨后疼痛,与劳力无关,持续超过30 min.当地医院心电图提示ST-T改变,诊为“冠心病,急性右室心肌梗死?高血压病2级”,予抗血小板、调脂、抗凝等综合治疗后,胸痛症状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转来我院.既往史无心脑血管病史,无烟酒嗜好.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病2级”.
作者:张学民;曾庆福;李清乐;张韬;张小明;李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前,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我国所有肿瘤的第二位[1].临床研究发现,因肿瘤自身消耗、疾病对饮食的影响等原因,约有50%的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并进行性体重减轻,严重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2].研究表明,营养问题也是导致胃癌患者终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外科医生应重视胃癌患者的营养问题,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这对其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依据给药途径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i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itrition,PN).有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通常在术后12~24 h即可恢复[4],因此,术后早期EN支持日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作为胃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杨朝纲;熊斌;杨帅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umors,VIP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而引起严重水样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等表现.我院于2010和2011年收治2例该病患者,症状均典型,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均消失,报道如下.
作者:李健波;谢仁俊;刘胜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乳腺少见慢性炎症性疾病[1].本文旨在研究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术(mammotome)对于GLM的诊断及GLM的临床病理观察情况.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0.1岁(21~ 55岁),已婚28例,2例未婚,其中已婚28例中3例患有高泌乳素血症,8例患者曾服用避孕药.22例有哺乳史,其中18例哺乳时间>6个月.27例乳房有疼痛、肿胀.肿块直径0.5 ~8 cm(平均4.6 cm),单个肿块10例,双乳肿块2例,多发肿块20例.
作者:邓菊庆;于璐;杨倩;范方淑;孙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相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在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方面有很大优势,同时许多学者还认为,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都应首选经胆囊管途径.我们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入路对28例患者施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其中直接置入胆道镜探查取石25例;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处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步建;徐迈宇;陈峰;宋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91例接受标准的D2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组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术中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者45例(试验组),术中仅行常规腹腔冲洗者46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4周后按mFOLFOX6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8,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668、0.501、0.132,均P>0.05).试验组的1年复发率和总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733、0.501,均P>0.05),试验组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847、4.452,P<0.05).结论 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可降低3年局部复发率,提高3年生存率.
作者:宋展;钱国武;吕柯;张海洋;王新伟;孙晓林;王耿泽;赵玉亭;僧国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影像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随访评估为不可切除的25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放射性粒子植入组13例,非手术治疗组1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客观疗效、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生存情况等,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临床评价.结果 放射性粒子植入组与非手术治疗组相比:临床受益率分别为92% (12/13)和42%(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4,P<0.01);评价为有效的例数分别为6例(46%)和4例(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7,P>0.05);放射性粒子植入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后续化疗患者6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放射性粒子植入组3例(23%,3/13),非手术治疗组3例(25%,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3,P>0.05);两组生存率比较x2=0.001,P =0.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可明显缓解癌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牛洪欣;张西坤;徐忠法;周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酶1 (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的表达水平对结肠癌LoVo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通过LSD1-shRNA质粒瞬时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处理后LoVo细胞中KSD1的表达情况,黏附试验检测转染后LoVo细胞的同质性黏附和异质性黏附能力变化,RT-PCR检测处理后LoVo细胞TGF-β1、HES-1、VEGF-C、CD44v6、MMP7、β-catenin等分子的mRNA水平变化.多个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LSD1-shRNA质粒瞬时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1h及2h后,细胞的同质性黏附能力均增加(F=151.52和96.47,均P<0.05),异质性黏附能力下降(F=87.54和81.50,均P<0.05);RT-PCR检测显示VEGF-C、CD44v6、MMP7和β-catenin基因表达水平下降(均P<0.05).结论 LSD1下调可以引起LoVo细胞黏附能力改变,过程涉及到β-catenin分子信号通路.
作者:陈积贤;孙晓雷;张洁;薛迪新;陈澄亮;余铭;林道浙;马艳;林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划分小肝癌大小定义的阈值选择.方法 选择2003年12月至2013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的222例小肝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根据肝癌大小分为<2 cm组、2~3 cm组与>3~5 cm组.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应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9%、85.3%、67.8%及53.3%.肿瘤≤3 cm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0.1%及72.1%,肿瘤>3 ~5 cm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79.9%及62.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34,P=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肝癌分化程度,肝硬化,肿瘤被膜及肝癌直径(≤3 cm组与>3 ~5 cm组)为肝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本研究认为,在以2、3、5 cm为小肝癌的阈值划分中,以3 cm更具临床指导意义.该阈值与患者预后情况密切相关,同时可作为患者长期生存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荣维淇;吴凡;吴健雄;王黎明;田斐;安松林;冯莉;刘发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 ra)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结肠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癌细胞-基质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 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IL-1α、HGF和其受体c-Met在结肠癌细胞株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ELISA实验检测IL-1α、HGF及IL-1 ra之间的生物学关系.构建癌细胞-基质细胞共同培养系统,用细胞增殖、侵袭及新生血管实验检测HGF对结肠癌转移能力的影响,同时检测IL-1ra的作用.结果 IL-1α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细胞株的肝转移能力密切相关.IL-1α能够提高成纤维细胞HGF的分泌水平(P<0.01),而IL-1ra能抑制IL-1α的提高作用(P<0.01).HGF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而增强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IL-1 ra能够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结论 自分泌的IL-1α和旁分泌的HGF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结肠癌的转移;而IL-1 ra通过阻断IL-1α和HGF信号途径抑制结肠癌的转移.
作者:马家驰;陈泉;詹渭鹏;李一平;顾远晖;刘美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并鉴定抗多形上皮黏蛋白1(MUC1)单克隆抗体,将抗体应用于人乳腺癌组织、纤维腺瘤、囊性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的临床鉴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方法 用合成的MUC1重复序列短肽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及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后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杂交瘤技术筛选出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以ELISA、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法对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及亚类分析;将抗体应用于人乳腺癌组织、纤维腺瘤、囊性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的临床鉴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获得4株稳定分泌抗MUC1的杂交瘤细胞株,第1株反应性强,效价1∶10 7以上.抗体亚型3株为IgG1,1株为IgM,轻链均为κ型.经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证实抗体与乳腺癌细胞株MCF-7特异性结合,单抗检测MUC1在乳腺癌组织与纤维腺瘤、囊性增生症及正常乳腺组织之间表达差异明显(均P<0.01).结论 抗MUC1单克隆抗体经检测效价高、特异性强,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航;袁时芳;凌瑞;贠军;李永平;王辉;李郁;宋朝君;刘佩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62岁,因“突发腹痛不适12h”于2014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否认既往有胃病史、肝炎病史和外伤史.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min,血压120/90 mmHg.腹部略膨隆,腹肌不紧张,上腹部压痛明显,以左上腹为主,无明显反跳疼,Murphy征(+),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肝区叩击痛(+).血常规:红细胞3.98×1012/L,血红蛋白124 g/L,血小板140×109/L,白细胞16.13×109/L,中性粒细胞12.49×109/L.
作者:郝纪文;许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直径≥10 cm)的术中情况及结局,总结手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治疗的巨大肝血管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血管瘤剥除术组及肝切除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肝血管瘤特征,术中情况以及术后结局.结果 共纳入患者145例,其中剥除术组81例,肝切除术组64例.全组患者平均年龄(46.1±7.5)岁,男女比例为1:3.7.血管瘤剥除术组与肝切除术组在肿瘤直径(12.0 cm比15.5 cm,u=3.68,P<0.01),手术时长(210 min比280 min,u=3.89,P<0.01),行肝门阻断的比率(81.5%比56.3%,x2=10.91,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出血量(500 ml比800 ml,u=1.85,P=0.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比7.8%,x2=0.03,P=0.8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结论 血管瘤剥除术与肝切除术都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术式.根据血管瘤位置、大小选择切除术式,大化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并大化保留剩余肝实质,个体化患者手术方案,符合精准肝脏外科理念,值得推广.
作者:肖年军;余强;段伟东;董家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74岁,因“间断上腹不适5年”入院,诊断“胃近端癌”.术中未见肝、胆、脾、胰腺及大网膜转移,决定行胃癌根治加食管-胃吻合术.显露腹腔动脉干,起点外径约为11 mm,距起点1.5 cm处分为胃左动脉和脾动脉,外径分别约3 mm和6.5 mm.沿动脉干向中心侧解剖,切开肝胰皱襞被膜,发现脾动脉走行异常,于小网膜区形成一襻状,先向右下,然后转向左侧沿胃后壁走向胰腺上缘,走行约6 cm发出肝总动脉.结扎胃左动脉,处理胃小弯侧胃前、胃后壁相应分支.胃左动脉上方约4 cm处发出1支动脉,外径约2mm,向右走行于肝胃韧带的较高处,至尾状叶左侧肝左纵沟而入肝,确定左、右半肝均有完整的肝动脉血供后予以切断、结扎.完成第1、2、3、4sa、4sb、4d、7、8a、9、10、11p、11d、12a组淋巴结清扫,在肿瘤下缘5 cm处离断胃体,完成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肝功能及腹部彩超正常,术前螺旋CT检查见图1,2.
作者:刘刚;戚玉龙;蔡安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结直肠漏评分(Colon Leakage Score,CLS)系统对左侧结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海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二科接受左侧结直肠切除术的304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有吻合口漏和无吻合口漏两组,应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评价CLS评分系统对吻合口漏发生的预测价值并确定预测临界值.结果 有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的CL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8.23,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CI:0.913~1.00),OR值为2.9(CI:1.59 ~4.83,P<0.001),佳临界值为“11”,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和87.2%.结论 CLS评分系统对左侧结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CLS分值“11”可作为划分高低风险的佳预测临界值.
作者:喻学桥;周卫平;蔡国豪;方壮伟;王清华;黄有群;彭永红;袁波;叶木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联合电子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6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资料,术前利用可视化三维重建进行精确评估,采用精准肝切除联合电子胆道镜技术祛除病灶.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三维重建对胆管、结石及周围重要血管的解剖学评估结果与术中所见大致相符,术前预切除肝脏体积与术中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呈正相关(r =0.945,P<0.05).平均手术时间(221±65) min,平均出血量(267±78) ml.术后并发症8例(12%).随访时间为6~30个月,疗效优良,随访发现残留结石5例(8%),2例(3%)复发.结论 精准肝切除联合电子胆道镜的应用是治疗肝胆管结石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军利;耿小平;李文岗;陈福真;苏昭杰;刘斌;夏晓刚;肖林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2/3.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脾动脉瘤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能明显增加脾动脉瘤变的概率[1].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的临床症状隐匿,但动脉瘤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继涛;余灵祥;雷光林;张绍庚;李志伟;王冰;孙佳轶;孙百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前D2根治术被认为是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但是对胃下部癌手术中是否需要清扫第12p组淋巴结仍未达成共识[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进展期胃下部癌第12p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胃下部癌D2根治术清扫第12p组淋巴结的必要性.
作者:金太欣;邵永胜;孟庆彬;肖新波;冯燕;李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患者男,33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d于2014年9月21日入院.体格检查:腹部饱满,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肌略紧张,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Murphy征(-),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min.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7×109/L,中性粒细胞77.2%.腹部CT提示:回盲部肠壁水肿增粗,大网膜包裹.入院诊断:(1)急性阑尾炎;(2)急性局限性腹膜炎.拟急诊行腹腔镜探查+阑尾切除术,术中探查见大网膜与回盲部及右侧腹膜粘连致密,阑尾位于盆位,长约5 cm,直径约0.5 cm,表面不充血,阑尾正常(图1).仔细对盲肠及回肠末段进行探查,发现盲肠前壁距离盲肠末端约5 cm处有一长约2 cm、根部粗约1 cm的憩室,末端化脓穿孔(图2),大网膜包裹.术中诊断盲肠憩室炎穿孔并周围脓肿,术中中转开腹行盲肠憩室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王冬冬;魏亚元;金学林;吴相柏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