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二例

李健波;谢仁俊;刘胜兵

关键词:
摘要: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umors,VIP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而引起严重水样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等表现.我院于2010和2011年收治2例该病患者,症状均典型,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均消失,报道如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漏评分系统预测左侧结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分析

    目的 评价结直肠漏评分(Colon Leakage Score,CLS)系统对左侧结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海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二科接受左侧结直肠切除术的304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将患者分为有吻合口漏和无吻合口漏两组,应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评价CLS评分系统对吻合口漏发生的预测价值并确定预测临界值.结果 有吻合口漏组与无吻合口漏组的CL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8.23,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65(CI:0.913~1.00),OR值为2.9(CI:1.59 ~4.83,P<0.001),佳临界值为“11”,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4%和87.2%.结论 CLS评分系统对左侧结直肠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CLS分值“11”可作为划分高低风险的佳预测临界值.

    作者:喻学桥;周卫平;蔡国豪;方壮伟;王清华;黄有群;彭永红;袁波;叶木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套叠一例

    患者,男,45岁,因“间断腹部胀痛1个月”为主诉入院,腹部胀痛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腹部CT提示右下腹部局部小肠壁增厚,肠套叠(图1).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决定行单孔腹腔镜探查术.患者采取平卧位,行脐窝内切口,长约1 cm,置入10 mmTrocar作为观察孔,向下扩大脐部切口至3 cm,分别于两角处置入2枚5 mm Trocar(图2),置入无损伤肠钳,自回盲部交替钳夹探查小肠,距回盲部60 cm处见小肠套叠约10 cm,诊断为“肠套叠”.

    作者:朱任重;于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双向烟囱支架治疗破口位于弓部的A型主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男,52岁.主因“胸痛8d”于2012年5月11日入院.患者8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骨后疼痛,与劳力无关,持续超过30 min.当地医院心电图提示ST-T改变,诊为“冠心病,急性右室心肌梗死?高血压病2级”,予抗血小板、调脂、抗凝等综合治疗后,胸痛症状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转来我院.既往史无心脑血管病史,无烟酒嗜好.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病2级”.

    作者:张学民;曾庆福;李清乐;张韬;张小明;李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30例麦默通标本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理观察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一种乳腺少见慢性炎症性疾病[1].本文旨在研究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术(mammotome)对于GLM的诊断及GLM的临床病理观察情况.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0.1岁(21~ 55岁),已婚28例,2例未婚,其中已婚28例中3例患有高泌乳素血症,8例患者曾服用避孕药.22例有哺乳史,其中18例哺乳时间>6个月.27例乳房有疼痛、肿胀.肿块直径0.5 ~8 cm(平均4.6 cm),单个肿块10例,双乳肿块2例,多发肿块20例.

    作者:邓菊庆;于璐;杨倩;范方淑;孙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影像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影像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随访评估为不可切除的25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放射性粒子植入组13例,非手术治疗组1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客观疗效、并发症及毒副反应、生存情况等,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临床评价.结果 放射性粒子植入组与非手术治疗组相比:临床受益率分别为92% (12/13)和42%(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4,P<0.01);评价为有效的例数分别为6例(46%)和4例(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27,P>0.05);放射性粒子植入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后续化疗患者6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放射性粒子植入组3例(23%,3/13),非手术治疗组3例(25%,3/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3,P>0.05);两组生存率比较x2=0.001,P =0.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胰腺癌,可明显缓解癌痛,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牛洪欣;张西坤;徐忠法;周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通过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影响结肠癌的新生血管形成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 ra)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在结肠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癌细胞-基质细胞在微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 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IL-1α、HGF和其受体c-Met在结肠癌细胞株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ELISA实验检测IL-1α、HGF及IL-1 ra之间的生物学关系.构建癌细胞-基质细胞共同培养系统,用细胞增殖、侵袭及新生血管实验检测HGF对结肠癌转移能力的影响,同时检测IL-1ra的作用.结果 IL-1α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细胞株的肝转移能力密切相关.IL-1α能够提高成纤维细胞HGF的分泌水平(P<0.01),而IL-1ra能抑制IL-1α的提高作用(P<0.01).HGF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而增强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IL-1 ra能够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结论 自分泌的IL-1α和旁分泌的HGF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结肠癌的转移;而IL-1 ra通过阻断IL-1α和HGF信号途径抑制结肠癌的转移.

    作者:马家驰;陈泉;詹渭鹏;李一平;顾远晖;刘美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肝切除29例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10月行微波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先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肝组织固化止血后行肿瘤局部切除,观察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肝切除,为不规则性切除,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性肝癌18例,肝胆管细胞2例,直肠转移性腺癌2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1例,肝囊腺瘤1例.3例放置腹腔引流,腹腔引流管5~7d拔除.手术时间150(125 ~210) min,术中出血量120(30~250) ml.术后住院时间7(5 ~ 10)d.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等并发症.22例肝恶性肿瘤切缘均为阴性,随访3 ~3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微波消融可有效地控制肝断面的出血,能提高腹腔镜下肝切除的安全性,拓展了腹腔镜肝切除适应证.

    作者:何晓军;肖梅;张辉;孔亚林;赵刚;李文兵;张洪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主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腔内治疗的主髂动脉病变患者共220例(283条肢体),男189例,女31例;年龄46 ~ 85岁,平均(64±10)岁.回顾性分析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介入成功率为97.2%.7例患者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4.1%.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次(0.9%)、髂动脉破裂1例(0.45%)、远端动脉栓塞1例(0.45%)、穿刺相关并发症5例次(2.3%)(急性肱动脉血栓2例次,动静脉瘘1例,穿刺点血肿1例,穿刺动脉夹层1例).8例经腔内或手术补救治疗后好转,其中4例行腔内治疗(支架内置管溶栓2例、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球囊扩张术1例),4例行开放手术(动脉切开取栓3例、血肿清除术1例);另1例肱动静脉瘘患者因症状较轻未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2±17)个月,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0.8%、92.1%及99.2%.结论 根据术前对病变的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规范及轻柔操作是预防主髂动脉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倪冷;李拥军;郑月宏;刘暴;曾嵘;叶炜;刘昌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胃左动脉瘤破裂出血一例

    患者男,62岁,因“突发腹痛不适12h”于2014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否认既往有胃病史、肝炎病史和外伤史.查体:体温36℃,脉搏80次/min,血压120/90 mmHg.腹部略膨隆,腹肌不紧张,上腹部压痛明显,以左上腹为主,无明显反跳疼,Murphy征(+),肝脾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肝区叩击痛(+).血常规:红细胞3.98×1012/L,血红蛋白124 g/L,血小板140×109/L,白细胞16.13×109/L,中性粒细胞12.49×109/L.

    作者:郝纪文;许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肠道菌群变化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居恶性肿瘤第三位[1].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态学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模式的改变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素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及丰度的改变,进而引起肠道内致病性共生菌群占优势,并发生代谢特征改变,从而产生有毒的肠道代谢产物诱发肠道上皮细胞癌变[2].本文就大肠癌患者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模式改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志光;秦环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

    目前,胃癌作为消化系统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我国所有肿瘤的第二位[1].临床研究发现,因肿瘤自身消耗、疾病对饮食的影响等原因,约有50%的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并进行性体重减轻,严重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2].研究表明,营养问题也是导致胃癌患者终死亡的主要原因[3].因此,外科医生应重视胃癌患者的营养问题,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这对其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术后营养支持治疗的方式依据给药途径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i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itrition,PN).有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通常在术后12~24 h即可恢复[4],因此,术后早期EN支持日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作为胃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杨朝纲;熊斌;杨帅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相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在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方面有很大优势,同时许多学者还认为,无论是开腹还是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都应首选经胆囊管途径.我们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入路对28例患者施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其中直接置入胆道镜探查取石25例;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处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步建;徐迈宇;陈峰;宋洪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二例

    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tumors,VIP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胰腺内分泌肿瘤,由于D1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而引起严重水样腹泻、低钾血症、胃酸缺乏或胃酸过少等表现.我院于2010和2011年收治2例该病患者,症状均典型,手术切除肿瘤后症状均消失,报道如下.

    作者:李健波;谢仁俊;刘胜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局部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91例接受标准的D2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组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术中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者45例(试验组),术中仅行常规腹腔冲洗者46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4周后按mFOLFOX6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8,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668、0.501、0.132,均P>0.05).试验组的1年复发率和总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733、0.501,均P>0.05),试验组3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而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847、4.452,P<0.05).结论 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可降低3年局部复发率,提高3年生存率.

    作者:宋展;钱国武;吕柯;张海洋;王新伟;孙晓林;王耿泽;赵玉亭;僧国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查尔酮衍生物H175促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对经初步筛选证明具有生物活性的查尔酮类似物H175可能涉及的信号通道进行检测,进一步明确其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对于以查尔酮为先导物设计合成类似物,用MTT法检测其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杀伤作用,筛选出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H175.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175诱导CT26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周期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T26细胞中H175对于活性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al factor 4,ATF-4)及DNA损伤诱导基因(DNA damage-inducible gene 153,CHOP)表达的影响.利用siRNA技术敲除CHOP后,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175对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113个自行设计合成查尔酮类似物进行筛选,发现H175对CT26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IC50=1.9 μmol/L).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H175通过诱导CT26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细胞周期发挥其生物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175剂量依赖性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CHOP,并通过siRNA基因沉默技术进一步确证H175是通过刺激CHOP的过表达发挥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查尔酮类似物H175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信号通道中的关键蛋白CHOP发挥对结肠癌CT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孙余省;方军;金劲激;陶礼钧;周珠哈;朱冠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急性髂动脉血栓形成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一例

    患者男,81岁,“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1周”2014年5月21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52/87 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侧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CTA示: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累及右侧髂总动脉和双侧髂内动脉;右侧髂总起始部明显扭曲,横断面CT可见双影征(图1).完善术前检查后,局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中见:瘤颈直径28 mm,瘤颈长22.5 mm,瘤体大直径80 mm,右侧髂总动脉大直径40 mm,累及右侧髂总动脉分叉部,左侧髂总动脉直径15 mm,右侧髂内动脉大直径35 mm,左侧髂内动脉大直径19 mm.术中切开双侧股动脉行支架植入,封闭右侧髂内动脉,保留左侧髂内动脉(图2).

    作者:王铁皓;赵纪春;黄斌;袁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婴幼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10例KHE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CD31、GLUT-1、Ki-67、D2-40、SMA、ERG等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 本组10例KHE均为婴幼儿,年龄13 d~13个月,肿瘤均发生于浅表皮肤,并累及深部软组织,大径4 ~ 10 cm,其中8例位于四肢,4例病变皮肤累及范围广,8例合并卡麦综合征.肿瘤组织由增生的梭形和上皮样内皮细胞结节构成,结节周边可见新月形裂隙状血管.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D34、CD31、ERG,部分表达D2-40和SMA,总体Ki-67指数低,血管腔内滞留的红细胞表达GLUT-1.10例均行手术切除,1例术后第11天死亡,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术后无复发.结论 KHE是一种中间型血管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需要与好发于婴幼儿其他的相似良恶性肿瘤鉴别,卡麦综合征是其常见合并症.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明显提高KHE患儿的生存率.

    作者:刘秋雨;吴丹婷;李真;董长宪;贺慧;张梦阳;孙斌;孔令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痔及痔上黏膜环切肛门成形术用于环状混合痔Ⅳ度

    目前在环状混合痔病的手术治疗中,痔上黏膜切除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因疗效显著、痛苦轻、恢复快,是治疗痔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由于其使用吻合器费用较高,术后痔体残留多、在Ⅳ度混合痔治疗中尚有局限性.为此,我们采用痔及痔上黏膜环切、肛门成形术在环状混合痔Ⅳ度中应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诚;陈延林;苏庆;黄海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1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2/3.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脾动脉瘤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能明显增加脾动脉瘤变的概率[1].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的临床症状隐匿,但动脉瘤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使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例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继涛;余灵祥;雷光林;张绍庚;李志伟;王冰;孙佳轶;孙百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TASCⅡ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目的 探讨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治疗指南Ⅱ中D型病变腔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7月序贯治疗的148例(173条肢体)TASCⅡD型P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髂动脉病变108条肢体,股胭动脉病变55条肢体,主髂动脉与股胭动脉复合病变10条肢体,所有患者均接受EVT.结果 男60例,女88例;年龄(75 ±9)岁;EVT技术成功率93.6%;术前、术后1周平均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分别为(0.26±0.11)和(0.73 ±0.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3例1.7%,术后并发症5例2.9%,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4 ~ 50个月,随访率93.9%,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85.5%,二期通畅率为98.8%;2年一期通畅率为81.9%,二期通畅率为92.2%.随访期内小腿截肢4条,大腿截肢2条,截肢率3.5%,死亡率4.1%.结论 腔内治疗TASCⅡD型PAD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具有多种伴发病的老年患者.

    作者:李艳奎;陈剑秋;吴义生;李学东;张韬;李清乐;张翔宇;沈晨阳;张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