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一例

国世刚;李国明;张骏;孙文兵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65岁,因“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8h”入院.近30多年来每日饮酒3~5两.无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病史.发病初为左侧腹部胀痛,后逐渐加重,弥漫至全腹.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左上腹胰腺投影区尤重.辅助检查:血淀粉酶773.2 U/L,白细胞17.5×109/L.平扫CT显示胰腺明显肿大,并可见散在低密度区,周围界限不清,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图1).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乳糜漏的预防与治疗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乳糜漏的发生情况,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现乳糜漏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 381例患者中23例患者发生乳糜漏,发生率约为6.04%;89例术中进行预防性结扎或缝扎处理淋巴管断端处理的病例均未发生乳糜漏;乳糜漏多发生在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21例),发生时间一般为术后5~8d,每日引流量约为260 ~450 ml,均行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有一定的乳糜漏发生率;手术过程中,对淋巴管道的物理结扎或缝扎可有效预防乳糜漏;术后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作者:纪伟平;王娟;邵卓;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大鼠实验性肝癌组织中Treg细胞与TGF-β1、IL-10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Treg细胞变化与TGF-β1、IL-10的表达水平之问的相关性.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3组,肝癌模型组(20只)、盐水对照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肝癌模型组大鼠按100 mg/kg给予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癌模型.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Treg细胞的百分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肝组织TGF-β1和IL-10的表达水平,并对Treg细胞、TGF-β1和IL-10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制备大鼠诱导性肝癌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肝癌模型组肝癌组织中Treg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为14.32%±4.84%,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5.64%±6.10%和盐水对照组的7.9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279,P<0.05).肝癌组织中TGF-β1和IL-10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FTGF01=250.740,FIL-10=152.744,均P<0.05).Treg细胞与TGF-β1 、IL-10的水甲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大鼠实验性肝癌组织中TGF-β1、IL-10和Treg细胞水平显著升高,Treg细胞与TGF-β1及IL-10水平显著正相关,共同参与机体对肝癌的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张志强;贺杰峰;张瑜;兰志伟;赵浩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外周血Th17细胞的变化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研究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17在乙肝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脏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的变化,以阐明Th17细胞在脾脏切除术前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及对肝脏炎症变化的影响.

    作者:曾强;刘文鹏;曹经琳;任贵军;赵鑫;王洋;窦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胰胃和胰肠吻合对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胰胃和胰肠吻合对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97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胰胃吻合52例,胰肠吻合45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 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如胆瘘、腹腔感染、出血及再入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胰瘘发生率(B级以上),胰胃吻合组少于胰肠吻合组(6.67%比28.85%,P =0.033);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胰胃吻合组高于胰肠吻合组(22.22%比5.77%,P=0.018),平均住院时间胰胃吻合组长于胰肠吻合组(19.28±11.04 d比15.09 ±6.21 d,P=0.034).胰肠吻合组中1例因术后胰瘘,致腹腔感染和出血死亡,胰胃吻合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胰肠和胰胃吻合均是安全的.胰胃吻合可降低胰瘘发生率,但有可能增加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从而延长住院时间.

    作者:童汉兴;王单松;匡天涛;吴文川;许雪峰;楼文晖;靳大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罕见并发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五例分析

    胆道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大出血属少见术后并发症,罕见报道,除手术应激,手术操作技术也会对溃疡及出血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其创伤小、恢复快、应激反应弱等特点在避免术后应激性溃疡方面展示了其优势,但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将我科收治的曾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并发DU大出血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高德康;危少华;刘洋;翟春涛;胡官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胰腺血管外皮瘤型胃肠道外间质瘤一例

    患者女,51岁,因“间断腰背部疼痛3个月”入院.患者疼痛为间歇性发作,可自行缓解.外院腹部B超提示胰头占位,遂就诊于我院.行腹部CT提示胰头钩突区与十二指肠间软组织结节,病灶中心见低密度影及斑点状钙化影,肿物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右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结石.钡餐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水平段局限性浅弧形压迹.于全麻下手术探查,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钩突软组织内,境界较清,呈膨胀性生长,取部分肿物冰冻病理报告为低度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由于肿物压迫十二指肠,且与肠壁浆膜粘连,胰腺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刘冰冰;刘贵秋;马喆;张勤;张传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枣核致老年人肠穿孔二例

    例1 男,73岁.因“上腹部疼痛、无排气排便8h”入院.患者进食后呃逆反酸,呕吐1次,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软,上腹部明显深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3~5次/min;无移动性浊音;直肠指检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2.0×109/L,中性粒细胞89.8%.腹部平片:腹部数枚小气液平面影.腹部B超:两侧腹及下腹部肠管稍扩张.术前诊断为腹痛待查.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胃韧带、肝肾隐窝、肝缘下、膈下、右侧结肠旁沟,盆腔积聚淡黄色浑浊液体约200 ml.

    作者:周宇;陈平;赵伟;石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一例

    患者男,65岁,因“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8h”入院.近30多年来每日饮酒3~5两.无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病史.发病初为左侧腹部胀痛,后逐渐加重,弥漫至全腹.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左上腹胰腺投影区尤重.辅助检查:血淀粉酶773.2 U/L,白细胞17.5×109/L.平扫CT显示胰腺明显肿大,并可见散在低密度区,周围界限不清,提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图1).

    作者:国世刚;李国明;张骏;孙文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X线和磁共振诊断导管原位癌及其微浸润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乳腺x线检查(MG)及磁共振检查(MRI)对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微浸润癌(DCIS-MI)诊断的敏感性和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72例DCIS及DCIS-MI的临床特点、MG和MRI的影像特征. 结果 MG诊断的敏感性为52.8%(38/72),主要表现为恶性钙化伴或不伴肿块;MRI诊断的敏感性为87.5%(63/72),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占76.2%(48/63).MRI对DICS和DCIS-MI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4.6%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有钙化灶(OR=23.785,P<0.001)是影响MG诊断敏感性的重要因素.结论 MRI对DCIS和DCIS-MI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MG检查.

    作者:连臻强;张嫣;王颀;谢四梅;张安秦;韩晓蓉;郜红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膜后及肌肉包虫病三例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包虫病可发生于人体各脏器,多发于肝脏,其他部位包虫病较为罕见,我院1989-2012年共收治腹膜后及肌肉多发包虫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杨金煜;唐明杰;代志毅;冯鹏才;秦长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全胰腺系膜切除理念应用于胰头癌根治术的初步体会

    目的 探讨全胰腺系膜切除理念以及基于动脉优先技术实施胰头癌全胰腺系膜切除的手术技巧和规范.方法 在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前后联合入路的动脉优先技术实施全胰腺系膜切除,切除标本后标记胰腺系膜切缘送快速切片联合常规切片病理检查.结果 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15例患者经探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其中2例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胰消化道重建采用捆绑胰胃吻合术4例,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7例.手术时间(297.7±57.2) min,术中出血(356±207.8) ml.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1例、胆漏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无出血、胰瘘、腹泻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报告:腺癌9例,未分化癌1例、鳞癌1例.累及十二指肠及胆管下段4例,仅累及十二指肠者6例;未侵犯周围组织者1例.神经侵犯(7/11),脉管侵犯(10/11),淋巴结转移(2.5±3.8/12.9±4.9),胰腺系膜切缘全部阴性.结论 基于动脉优先技术的全胰腺系膜切除策略应用于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不仅有助于提高腹膜后切缘阴性率,而且有助于规范胰头癌根治性切除.

    作者:洪德飞;彭淑牖;沈国樑;成剑;王知非;张军港;黄东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射频联合放射免疫或近距离放疗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

    原发性肝癌中病灶直径在3 ~ 10 cm左右,且病灶数量、位置、血管侵犯等原因不能手术切除,可选择介入治疗.我们采用介入综合微创治疗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分析治疗结果,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介入微创方式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涂建飞;纪建松;涂朝勇;张登科;王永辉;应希慧;赵中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大出血单中心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共1 554例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大出血,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胰体尾切除术3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腔内出血10例;再手术11例,介入止血2例,内镜止血3例;3例死亡,3例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0例治愈.结论 胰腺切除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病死率高,术后胰漏和应激性溃疡是可能的危险因素,腹腔内动脉性出血是主要致死原因.及时再手术和术后腹腔持续灌注是有效的处理方法.

    作者:沈岩;潘德标;夏伟良;王伟林;张珉;吴健;郑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处理胰头癌切除标本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标准化处理胰头癌切除标本的方法对肉眼判断边缘阴性而病理报告阳性(R1)切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0年11月-2013年6月,前瞻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同一手术组对胰头肿瘤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获得由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患者60例(标准化组,n=60),除取胰颈断端、胆总管断端、胃体空肠断端外,还用缝线或不同颜色标记胰头前表面、肠系膜上静脉(SMV)沟切缘、肠系膜上动脉(SMA)切缘与胰头后表面,采用规范的方法对标本进行取材.以切缘检出肿瘤细胞为R1.回顾分析我科同一手术组2006年1月一2010年11月68例胰腺导管腺癌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资料(非标准化组,n=68),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标准化组和非标准化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分级、肿瘤大小、T分期、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标准化组R1切缘发生率(24/60,40.0%)高于非标准化组(11/68,16.2%,x2=9.106,P=0.003).SMV沟切缘(12/31,38.7%)和SMA切缘(13/31,41.9%)是常受累及的切缘.29.2%(7/24)的患者同时累及两个切缘.结论 对胰头癌切除标本进行标准化处理能够显著提高R1切缘的发生率,其中SMV沟切缘和SMA切缘是R1发生率高的部位.

    作者:彭颖;修典荣;石雪迎;苏静;马朝来;蒋斌;原春辉;李磊;陶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下腔静脉滤器继发血栓形成的治疗

    目的 分析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继发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9月序贯治疗的10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滤器置入术后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6例,女4例,年龄(58±9)岁.本组10例患者中,滤器下方血栓形成9例,滤器内、上方及下方合并血栓形成1例;所有患者均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同时,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8例,静脉药物溶栓2例;CDT后分别造影,下腔静脉血栓完全溶解7例、部分溶解1例;临时性滤器顺利取出2例、放弃取出1例;本组患者治疗期间无肺栓塞发生;随访3 ~48个月,平均(22±10)个月,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死亡率为10%.经静脉药物溶栓2例,下肢、会阴部肿胀及疼痛仅略有减轻,而经CDT 8例,下肢、会阴部肿胀及疼痛均明显缓解,其中2例腰部胀痛完全消失.结论 ICVF继发血栓形成,应在充分抗凝同时,积极溶栓治疗,CDT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艳奎;陈剑秋;吴义生;李学东;高洁;张韬;李清乐;张翔宇;沈晨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颈部单中心型Castleman病一例

    患者女,33岁,因发现颈部左侧肿物一周入院.一周前劳累后出现头疼、头晕、咳嗽、咯痰伴发热,体温高38℃,且发现颈部左侧一肿物,至我院就诊行颈部彩超检查示颈部左侧实性包块收入我科.查体:颈部左侧胸锁乳突肌中部深面可触及一肿物,约5 cm×2 cm×2 cm大小,质中等,轻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稍有粘连.咽红,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余无阳性体征.颈部强化CT示颈部左侧孤立实性包块,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颈鞘外侧(图1).

    作者:胡耀杰;陈春悠;罗晓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

    目的 评价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为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305例因恶性疾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吻合(120例);对于胰管直径<3 mm者,进一步比较胰腺残端与空肠管口径,若胰腺残端较粗大且大于空肠管径者采用改良Child法胰肠吻合(80例),若胰腺残端直径小于空肠管径者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105例).统计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改良Child法胰肠吻合组胰腺残端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F=5.78,P<0.05).本组总体胰瘘发生率为11.1%(34/305).三组患者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功能异常、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51,2.78,1.16,3.75,1.94,F=2.13,P>0.05).结论 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胰腺残端直径及空肠管口径合理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

    作者:刘巍;花荣;陈炜;孙勇伟;吴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藏毛窦转移皮瓣技术研究进展

    藏毛疾病(pilonidal disease,PD)是多发于臀沟骶尾部的皮下感染[1],常反复破溃而形成窦道即藏毛窦.Herbert Mayo于1833年首先描述这种疾病,1880年Hodges以拉丁语pilus(毛发的)nidus(巢的)将其正式命名为藏毛窦(pilonidal sinus,PS),国外统计发病率为26:100000,好发于青春期,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多毛体质,肥胖,骶尾部皮肤外伤,久坐的习惯等[2].

    作者:侯孝涛;邵万金;陈玉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性瘤伴巨大钙化一例

    患者男,67岁.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2d入院.查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超声: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实性占位性病变.腹部CT:胰腺体尾处肿物直径约4.0cm大小,伴大量钙化,几乎占据整个肿瘤,图像类似一巨大结石(图1).全麻下切除胆囊,探查见肿物位于胰体尾交界处,且向后腹膜方向生长.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呈黄色,质地坚硬.将肿块自胰腺完整剥离.快速病理报告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且发现恶性病灶,行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大体所见:胰腺肿物大小3.5 cm×3 cm×3 cm,界限清楚,切面实性,部分出血、钙化(图2).

    作者:刘志毅;张维平;金虎;谷洋;刘明;孙铁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SIRT1差异性调节不同p53表型肝细胞肝癌的发生机制

    目的 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lent mating-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ue 1,Sirtuin1或SIRT1)在野生型及突变型p53肝细胞肝癌中差异性调节肿瘤形成的机制.方法 对PLC5(249位点突变型p53),HepG2(野生型p53)细胞株进行shSIRT1慢病毒转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信号转导通路,通过细胞生长和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动物实验等检测HepG2细胞,HepG2-shSIRT1细胞,PLC5细胞和PLC5-shSIRT1细胞肿瘤形成能力.结果 抑制SIRT1表达可降低HepG2(野生型p53)肝癌细胞的增殖,提高PLC5(突变型p53)肝癌细胞的增殖(t=3.595,P<0.01);敲除HepG2细胞中的SIRT1使得p53活化,激活p53下游蛋白p21的表达,敲除PLC5细胞中SIRT1能使乙酰化p53蛋白表达升高,但其下游蛋白p21不能被激活;在HepG2细胞中抑制SIRT1不能改变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功能(磷酸化AMPK蛋白),而在PLC5细胞(突变型p53)中抑制SIRT1可降低AMPK的功能(t=4.268,P<0.01).结论 在肝细胞肝癌中SIRT1激活后的作用及功能主要受到p53突变状态的影响.

    作者:关蛟;张正筠;周尊强;李浩;王书云;周光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