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完全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一例

张宏鹏;郭伟;刘小平;贾鑫;杜昕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技术重建, 最大横径, 髂内动脉, 脉搏, 髂总动脉瘤, 高血压病史, 重度狭窄, 髂外动脉, 附壁血栓, 动脉闭塞, 左下肢, 间歇性, 体检, 距离, 患者, 腹部, 查体, 跛行
摘要:患者男,52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2周于2010年9月15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距离100米.查体:双侧肱动脉搏动良好,腹部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右侧股动脉搏动良好,左侧股动脉搏动微弱.术前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大量附壁血栓,大横径6.5cm;双侧髂总动脉瘤,左侧大横径3 cm,右侧大横径2.8cm,左侧髂内动脉起始于瘤体,右侧髂内动脉闭塞,左侧髂外动脉近端重度狭窄(图1A).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术后引流管拔除困难原因分析及处理

    通畅引流是外科的基本原则,放置引流管是通畅引流的重要方法[1],但因各种原因,术后引流管拔除困难在临床上较为常见.2002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治疗63例术后拔除引流管困难患者,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均为术后拔除引流管困难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33~78岁,平均(60±4)岁.浅表部位手术4例,上腹部手术20例,下腹部及盆腔手术36例,胆道手术1例,膀胱手术2例.皮下引流管4例,平均放置时间2.25 d;腹盆腔引流管56例,平均放置时间4.74d;T管1例,放置时间22d,蕈状引流管2例,平均放置时间20.5d.乳胶管3例,硅胶管60例.

    作者:任莹坤;韩广森;赵玉洲;王刚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

    目的 评价分析腹腔镜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及疗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应用腹腔镜下RFA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全部病例均在腹腔镜超声引导下至少一个病灶穿刺活检确诊为肝细胞肝癌.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31~87岁(中位年龄57岁).统计分析肿瘤坏死情况、肿瘤局部复发对总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78例患者中位随访16个月.肿瘤直径、是否邻近大血管、周围是否有卫星灶及是否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影响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直径<3 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90.5%(38/42),明显比>3 ~5 cm的肿瘤消融率71.4% (20/28)高,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91,P=0.038).肿瘤未邻近大血管组的肿瘤消融率91.9% (61/67),高于肿瘤邻近大血管组的消融率63.6% (7/1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51,P=0.012).RFA组和联合TACE组的肿瘤消融率分别为75.0%和88.9%,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7,P=0.211).RFA治疗后平均总生存期(48.7±2.4)个月,术后1、2、3、4、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6.1%、76.9%、60.3%、51.8%、33.1%.结论 RFA是肝脏恶性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腹腔镜下RFA,能够更好的判断肿瘤大小、数目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使穿刺更加准确,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马仁;王文跃;彭维朝;李启东;李胜利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CT多平面重建诊断闭孔疝一例

    患者女,79岁.中下腹剧烈疼痛10b人院.疼痛呈阵发性,向右下肢放射.查体:腹部膨隆,全腹压痛,肠鸣音活跃.直肠指检:骨盆右前壁似可扪及肿块.腹部CT:小肠扩张见多数液气平面,盆部右侧闭孔外缘区见一囊状液体密度肿块影(图1).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该囊性肿块通过闭孔与腹腔内萎陷肠管相通(图2).诊断:肠梗阻,闭孔疝.急诊手术见:距回盲部约25 cm处有回肠嵌顿于右侧闭孔内,将嵌顿肠管复位后发现长约5 cm肠段已坏死.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

    作者:范傻;郭肖陵;熊燕;何荷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消化内镜外科微创治疗的进展

    发现与治疗消化道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1973年Dehle等[1]发明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1984年多田正弘等[2]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Strip 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 EndoscoMucosal Resection,EMR)”.此后,随着内镜技术的改进与器械的发明,EMR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透明帽法、套扎器法、黏膜分片切除术等内镜下手术方式相继问世.但EMR切除病变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促使着人们思考更新的技术去剥离更大、更完整的组织.1994年,Takeoshi等[3]发明了尖端带有陶瓷绝缘头的新型(Insulatedtip Knife,IT)电刀,它使医生对更大的胃肠道黏膜病变进行一次性完整切除成为可能.

    作者:时强;钟芸诗;姚礼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5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路径.方法 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43~63岁,平均(53±8)岁.除1例有明确的外伤史,余无明确诱因.所有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腔内支架治疗、保守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腔内支架治疗成功5例,未成功而转保守治疗9例.1例因疑有严重肠缺血的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开窗,恢复远端肠系膜上动脉血供.15例中1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为86.7%.随访时间12 ~60个月,平均(28±14)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慢性肠缺血症状.保守治疗的患者CT随访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内支架均通畅.结论 腔内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成功率不高;对于症状缓解的患者及无症状的患者,可在长期随访检测下进行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或出现肠缺血坏死征象时应尽早行开放手术治疗.

    作者:陈斌;符伟国;董智慧;史振宇;竺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妊娠并发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八例

    妊娠合并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HLAPIP)罕见,有报道HLAPIP约占所有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4%~6%[1],它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不典型而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对母婴均有极大的危害.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收治HLAPIP8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00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HLAPIP 8例.年龄23 ~37岁,平均年龄29.3岁,官内妊娠27 ~36周,平均妊娠期接近32周,初产妇6例,经产妇2例,均为单胎妊娠.8例均符合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诊断.

    作者:谢茂云;黄耀;陈衡;张卫星;杨莉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小肠动力的变化

    目的 观察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小肠动力的变化,探讨其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给予致石饲料(胆固醇含量2%),对照组给予正常颗粒饲料,8周造模结束后,利用多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豚鼠离体小肠肌条慢波和张力变化,分析其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豚鼠小肠离体肌条慢波频率实验组为5.70±1.05次/min,对照组为17.45±1.50次/min,振幅实验组为0.23±0.31 mv,对照组为0.78 ±0.17 my,实验组数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4.56×10-25,4.00×10-13,均<0.05;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27.083,-13.236;豚鼠小肠离体肌条肌肉收缩频率实验组为5.94±1.25次/min,对照组为15.85±1.76次/min,张力效应值实验组为0.78±0.02g,对照组为1.20±0.11g,实验组数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2.41×10-20,1.55×10-13,均<0.05;组间比较t值分别为:- 19.448,- 17.307.结论 致石组豚鼠小肠动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小肠动力异常可能在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殷振华;吴硕东;范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闭孔疝三例

    例1 女性,74岁.因腹痛、腹胀、呕吐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d于2003年6月5日入院.T37.3℃,体型消瘦,腹部明显膨隆,可见肠型.全腹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亢进.直肠指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平片示小肠明显扩张、积气,可见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诊断为急性肠梗阻而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为左侧闭孔疝,疝内容物为小肠,在还纳小肠时发生肠破裂,腹腔严重污染.肠管破裂后疝内容物还纳,见疝内容物为一长约2.5 cm的回肠壁,已坏死.清理腹腔后行回肠部分切除术.术后发生伤口感染,抗感染治疗3个月,痊愈出院.

    作者:袁小强;周上军;周学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原发性胆囊癌1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外科临床资料,提高PCG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111例PCG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术前诊断率为61.3%;111例胆囊癌患者中行单纯胆囊切除术22例,标准根治性切除术47例,扩大根治术18例,行姑息性手术12例,因腹腔内广泛转移而仅取活检12例.PcG术后3年生存率为29.7%(33/111),5年生存率为9.9%(11/111).结论 B超、CT仍是诊断胆囊癌的首选方法,高危人群放宽胆囊手术切除适应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胆囊癌的预后.

    作者:任培土;傅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修补复杂腹壁切口疝

    目的 探讨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对复杂的腹壁切口疝的修复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间使用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材料修补的7例复杂的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方法.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43~83岁,中位年龄53岁;7例中有2例伴有腹股沟斜疝,给予同时修补;5例同时进行了胃肠道手术,其中有2例伴有小肠瘘;疝环直径为9.2 ~16.5 cm,平均(11.6±2.8)cm;5例使用腹腔内修补(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2例为腹膜外修补(total extraperitoneal prothesis,TEP).结果 本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放置ADM补片至关腹结束的平均手术时间(33±1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4) ml;住院时间7~12d.所有使用ADM的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未发现有慢性疼痛、感觉异常、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切口无红肿、溃破、无血清肿.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 ~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浅部感染或深部感染,无疝复发.结论 脱细胞真皮基质材料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补片,适用于复杂腹壁切口疝,尤其是伴有污染的腹壁切口疝的修补.

    作者:李小军;王小强;龙延滨;邱健;张瑞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索拉非尼预防超米兰标准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

    目的 观察超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在肝移植术后应用索拉非尼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30例行肝移植手术的超米兰标准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口服索拉非尼400 mg,bid.对照组:口服卡培他滨1500 mg,bid,每个疗程服用14d后休息2周.术后18个月两组未复发者均停止用药,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者则维持原剂量直至患者不宜再继续服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减量或停药.结果 实验组1年复发率为53.3%,对照组8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8,P<0.05).实验组1年生存率为93.3%,对照组4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77,P<0.05).实验组的生存期为7~28个月,平均(24.6±1.7)个月,对照组的生存期为5~34个月,平均(16.4±2.7)个月,实验组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4,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毒副反应大部分为Ⅰ~Ⅱ级,其中实验组发生腹泻、手足综合征的机会较对照组高.结论 超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在肝移植术后预防应用索拉非尼可能会减少或推迟肝癌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药物的大部分不良反应患者可以耐受.

    作者:黄磊;朱继业;栗光明;李照;李涛;韩意;冷希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白细胞介素1蛋白在胆管损伤瘢痕修复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在调控创面修复方面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1)蛋白在胆管炎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良性胆道狭窄形成机制,为临床防治胆管炎性瘢痕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1)收集2002-2010年荆门市第二医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管狭窄瘢痕石蜡包埋标本53例,共分3组.

    作者:李新;任辉明;蔡崇元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非糖尿病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监控的临床意义

    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始终受到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控制血糖水平< 11.1 mmol/L可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但是非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水平的监控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我们以非糖尿病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围手术期血糖监控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入住我科同一治疗组的一期胃癌根治的非糖尿病患者共计178例(术前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作者:郜永顺;曹星;段小伟;张云飞;钱国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

    患者女,44岁,农民.因体检发现腹腔囊肿肿物3周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右下腹部可及一个儿头大小边界清楚肿物、质软、活动,无触痛.化验:血红蛋白123 g/L,白细胞5.2×109/L,血小板204 × 109/L,癌胚抗原1.4 μg/L,糖原抗原CA19-9 11 U/L.B超示右下腹部一个150mm×46 mm×98 mm团块样回声,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图1A).

    作者:王战伟;郭圣聪;吴秀铃;李旺勇;陈吉彩;王鹏飞;贾曾荣;韩少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Caveoli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caveolin-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05例乳腺癌和50例非癌乳腺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组织中CK5/6、EGFR、E-cadherin表达情况,研究其与eaveolin-1表达的关系,并对10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乳腺癌按基因分型分为基底细胞样乳腺癌20例,腔上皮A型乳腺癌22例,腔上皮B型乳腺癌23例,HER2高表达型乳腺癌23例,正常乳腺表型乳腺癌17例.Caveolin-1蛋白在乳腺癌和非癌乳腺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24.8% (26/105),88% (44/50).Caveolin-1在基底细胞样型,腔上皮A型,腔上皮B型,HER2高表达型,正常乳腺表型乳腺癌的表达率分别为75.0% (15/20)、4.8% (1/22)、17.4% (4/23),17.4% (4/23)、11.8% (2/17),Caveolin-1蛋白在基底细胞样型的表达水平强于腔上皮A、腔上皮B型、HER2高表达型和正常乳腺表型(P<0.01).基底细胞样型caveolin-1蛋白表达与CK5/6、EGFR水平正相关(P<0.01),与E-cadherin水平无关(P>0.05).乳腺癌中表达caveolin-1蛋白者淋巴结转移率亦高(69.2% vs.46.8%,P=0.047).乳腺癌患者中caveolin-1(±)5年无瘤生存率(10/26,38.46%)显著低于caveolin-1(一)患者(59/79,74.68%,P=0.0004).但多因素分析未证明caveolin-1为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 Caveolin-1可作为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一个筛选标记,可能促进癌细胞的转移,但不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高雪;关宏伟;蔡欣;李国生;孙志刚;高鹤立;胡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合并肾透明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55岁.因腹痛腹胀半个月,加重7d于2010年7月14日入院.入院查体:左侧腹部隆起明显,上起左侧肋弓,下至耻骨联合上,右至右锁骨中线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较差,无压痛.增强CT示:左侧肾门区近下极可见较大软组织肿块,大小约30 cm×15 cm×15 cm,CT值为18 HU,病变内低密度区- 48 HU,周围血管及脏器受压移位(图1).肾ECT示:左肾位置上移,肾实质功能中度受损,排泄延缓.于2010年7月23日行腹膜后肿瘤联合左肾切除术.术中见该肿物后方与左肾、左输尿管、左侧腰大肌完全浸润.

    作者:刘哲;许元鸿;郭克建;范建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检查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患者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57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患者进行随访,检测腔内治疗术后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本组57例均获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13±7)个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患肢动脉轻度狭窄31例,中度8例,重度6例,完全闭塞12例;57例中FontaineⅠ期7例,Ⅱ期42例,Ⅲ期6例,Ⅳ期2例;ABI≥1.0有2例,0.8≤ABI< 1.0有10例,0.5≤ABI <0.8有31例,ABI<0.5有14例.动脉狭窄程度与Fontaine分期和ABI指数均呈正相关性(r =0.47,P<0.01;r =0.66,P<0.01).29例同时接受DSA检查,超声和DSA检查结果具有显著一致性(Kappa值=0.61,P<0.01),超声诊断股腘动脉闭塞的敏感性92.0% (23/25),特异性75.0% (3/4),准确性89.7%(26/2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实时监测腔内治疗术后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是评估临床疗效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作者:陈佳俭;张纪蔚;张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主动脉瘤破裂腔内治疗的荟萃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血管腔内修复术(vascular edovascular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RAA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近年发表的中文期刊.对纳入文献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篇文献.1篇随机对照试验(RCT),8篇队列研究共24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手术比较,血管腔内修复术可明显降低术后30 d死亡率[OR =0.47,95% CI(0.39,0.57),P<0.01]和并发症发生率OR=0.47,95% CI(0.39,0.57),P<0.01.血管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在术后早期再手术率[ OR=0.86,95% CI(0.55,1.33),P=0.5]及中期死亡率[OR=1.24,95% CI(0.46,3.37),P<0.6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适的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腔内治疗是可行的,并且逐渐显现出相对传统开腹手术更大的优势,短期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作者:李晓勇;李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完全腔内技术重建髂内动脉一例

    患者男,52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2周于2010年9月15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距离100米.查体:双侧肱动脉搏动良好,腹部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右侧股动脉搏动良好,左侧股动脉搏动微弱.术前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大量附壁血栓,大横径6.5cm;双侧髂总动脉瘤,左侧大横径3 cm,右侧大横径2.8cm,左侧髂内动脉起始于瘤体,右侧髂内动脉闭塞,左侧髂外动脉近端重度狭窄(图1A).

    作者:张宏鹏;郭伟;刘小平;贾鑫;杜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腔镜保脾远端胰腺切除术

    由于脾动静脉与胰腺解剖关系密切,以致远端胰腺切除保脾难度增大,而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保脾技术则手术风险更大.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在总结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保脾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王广义;吕国悦;邱伟;刘亚辉;王英超;孙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