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韶英;魏光兵;祁光裕;杨林;王智;聂会勇
目的 探讨免补片法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应用腹腔镜免补片法治疗92例腹股沟疝的手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并与同期91例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手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hemioplasty,TEP)的结果相比较.结果 免补片组与TEP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1±4)min与(70±16)min(t=28.01,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3.5±1.0)d与(4.8±1.2)d(t=7.96,P<0.05)、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0±0.5)d与(1.8±0.7)d(t=8.90,P<0.05)、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1.0±0.5)d与(2.5±0.7)d(t=16.69,P<0.05)、住院总费用分别为(4500±500)元与(8000±820)元(t=34.89,P<0.05),免补片组均明显优于T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补片组无皮下血肿及阴囊水肿发生,TEP组皮下血肿8例(8.7%)(χ~2=6.48,P<0.05).免补片组与TEP组术后48h 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3.9±0.3)mg/dl与(8.8±0.5)mg/dl(t=80.48,P<0.05).所有病例随访(56.9±6.2)个月,免补片组复发率为0,TEP组复发率为2.1%(χ~2=0.51,P>0.05).结论 腹腔镜免补片治疗腹股沟疝安全、可行,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
作者: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肖方联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胸骨后甲状腺肿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0%,依来源、部位及表而特征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995年-2008年我院共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27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宪东;刘大治;赖小刚;周恩涛;李光德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前肝硬化合并腹股沟疝的确切发病率还不清楚,但由于肝硬化常出现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术后高腹压、腹水渗漏等因素,易导致疝修补术失败和术后复发,其治疗远较普通腹股沟疝困难.我院1999年2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合并肝硬化的腹股沟疝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清华;潘万能;徐刚;张雪峰;叶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胰腺损伤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胰腺细胞凋亡的关系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胰腺损伤的影响.方法 33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盐水对照和胰腺炎组.以3.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制作ANP模型,于造模前、后1 h应用NAC,12 h后取材,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胰腺组织NF-κB活性、改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观察血淀粉酶、脂肪酶、胰腺组织湿/干重比率及病理改变. 结果盐水对照组NF-κB活性很低(2.00±0.33),胰腺炎组NF-κB明显活化(6.03±0.41),造模前使用NAC抑制NF-κB活性(3.28±0.42),降低淀粉酶及胰腺湿/干重比率,促进胰腺细胞凋亡(P<0.05).NF-κB活化与凋亡呈负相关(r=-0.96,P<0.01),与胰腺损伤病理呈正相关(r=0.63,P<0.01);胰腺损伤病理分级与凋亡呈负相关(r=-0.98,P<0.01).结论 NAC可能通过抑制胰腺NF-κB活化、促进胰腺细胞凋亡,减轻胰腺损伤.
作者:朱斌;孙家邦;李凯;张东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作者:王墨飞;张德巍;胡祥;李震;张健;谢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开展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进一步提高活体肝移植疗效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活体肝移植供受体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评估过程、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本组获取的供肝移植物包括左外叶2例、左半肝6例、扩大左半肝1例、右半肝5例和扩大右半肝8例.所有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受体中成年患者13例,儿童患者9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包括严重腹腔感染1例,肝功能恢复不良合并伤口感染1例,腹腔内出血继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此3例患者终均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功能衰竭的患儿术后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另外发生胆漏2例,顽固性腹水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均通过保守疗法治愈.18例受体病愈出院.手术后期发生胆道吻合口狭窄3例,行PTCD并留置支撑管治疗,Oddi括约肌失迟缓引起的梗阻性黄疸1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此4例患者病情稳定,肝功能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选择合适的供体、掌握关键的手术技术,才能使供受体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黄磊;栗光明;朱继业;李涛;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传统开放修补术需广泛分离皮下组织,对患者创伤较大.而腹腔镜修补术避免了切开原手术切口,创伤较轻,目前有关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研究尚较缺乏.
作者:陈定伟;牟一平;章鲁艇;徐晓武;陈其龙;严加费;严焕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男性,15岁,主因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伴发热、消瘦1月于2008年8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反复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加重伴有呕吐,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8.0℃~38.7℃,体重下降20 kg.
作者:杨鹤鸣;崔彦;韦军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SRAR)的诊疗方法.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施596例成人肝移植中,共有96例患者发生113次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其中11例患者出现SRAR,回顾性分析以上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6.1%(96/596),发生时间3~410 d,中位时间为17 d.11例发生SRAR的时间6~72 d,中位时间为19 d,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8例患者接受IL-2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7例患者治疗后排斥反应逆转.2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与SRAR相关的死亡率为36.4%(4/11),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OKT3治疗后严重感染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差,IL-2单克隆抗体和OKT3对部分患者有效.
作者:巫林伟;何晓顺;鞠卫强;朱晓锋;马毅;王东平;邰强;胡安斌;王国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单中心手术结合微创的杂交技术,同期治疗弓部、胸腹段主动脉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应用杂交技术,同期治疗主动脉病变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胸降主动脉瘤累及半弓合并夹层1例,弓降主动脉瘤1例,Debarkey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累及双侧髂总、髂内动脉的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弓部近端锚定区分类,ZAP 0区2例,ZAP 2区1例.弓降主动脉瘤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至双侧颈总人工血管搭桥+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同期导管室血管造影(digital seduction angiogram,DSA)下经股动脉释放Zenith覆膜支架.Debakey Ⅲ型夹层行左颈总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后释放覆膜支架封闭破口.对于累及双侧髂内动脉的腹主动脉瘤,预先髂内、外动脉搭桥后释放腹主动脉分叉支架.结果 手术5例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和随访CTA无内漏发生,随访期2~10个月.出血量约200~600 ml之间,均未输血.1例弓部杂交术后相继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及急性左心衰,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因心肌梗塞死亡.2例弓部杂交治疗病例各颈动脉阻断时间均小于10 min,均无神经并发症或者轻微神经症状.另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杂交术后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手术结合微创这一新型杂交技术治疗胸腹各段主动脉病变,有利于减少外科创伤和体外循环等所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郑月宏;蔡念;邓鸿儒;郭昌宇;Rui Furtado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微波消融结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微波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63例.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经皮或经腹)消融治疗,疑有病灶消融不完全或复发者,再次行消融治疗或行TACE治疗.结果 本组63例患者分别接受1~5次消融治疗,共8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2例,手术相关死亡率为3.2%.随访时间为2~54个月.随访患者中22例存活,38例死亡,1例失访.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其1年、2年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3%、42.1%、26.5%.分层分析显示:(1)初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0.0个月.(2)早期患者(Ⅰ期和Ⅱ期)患者的生存期要明显长于晚期(Ⅲ期和Ⅳ期)患者.(3)病灶单发且其直径≤3 cm的小肝癌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3%、86.7%和65.0%,均明显高于其他非小肝癌患者.(4)肿瘤复发组患者中,肝内仅有单个复发灶且没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9例,其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9%和35.6%,其他14例复发患者的1、2、3年的生存率则分别为21.4%、10.7%和0%(P<0.01).结论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结合TACE是治疗肿瘤直径≤3 cm小肝癌患者的较好选择,其疗效与手术治疗效果接近;肿瘤复发患者中仅有单个复发病灶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其生存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复发组患者.
作者:彭吉润;朱卫华;张大方;公磊;甘丽云;李澍;金仲田;王福顺;陈雷;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环氧合酶-2(COX-2)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体外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对40例胃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体外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行COX-2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原发灶中COX-2和Bcl-2强表达率分别为52%和45%,转移灶中分别为72%和60%.COX-2在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χ~2=4,P<0.05),而Bcl-2在转移灶与原发灶中表达强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P>0.05).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之间COX-2和Bcl-2表达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3403,0.4560,均P<0.05);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中,COX-2与Bcl-2之间表达强度均具有正相关性(r=0.6014,0.5330,均P<0.01).在原发灶中COX-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29、2.18、2.41,均P<0.05);Bcl-2强表达时,5氟尿嘧啶、紫杉醇、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46、2.23、2.22,均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COX-2强表达时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下降(t=2.17、2.35,均P<0.05);Bcl-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足叶乙甙、紫杉醇和甲氨蝶呤4种药物的抑制率均低于弱表达组(t=2.32、2.29、2.50、2.25,均P<0.05).结论 COX-2和Bcl-2参与了胃癌多药耐药,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化疗药敏性均呈现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术后辅助化疗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进行.
作者:檀碧波;孙丽君;耿玮;吕炳蓉;韩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脐疝合并腹水时腹水的控制、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脐疝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少量腹水以口服利尿药为主,中等量腹水以联合利尿为主,顽固性腹水给予腹腔放液(3000 ml/次)治疗,同时给予适量的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静脉扩容及小剂量的多巴胺和联合利尿等综合治疗,如腹水重新有积聚,间隔2~4 d再次腹腔放液.待腹壁张力下降,腹围缩小,疝囊壁松软出现皱缩,再开始手术.术前经过1~2次放液治疗后如仍有较明显的腹水,术中需缓慢腹腔放液控制在4000 ml以下,术后继续联合利尿巩固治疗.本组21例,行传统缝合修补1例,无张力疝修补20例.结果 本组21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25~90 min,平均45 min.术后切口感染1例,为脐疝破裂患者,3周后死于肝功能衰竭;血清肿1例自愈;余患者末发现肝肾及心脑肺并发症.术后随访19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2~52个月,平均2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对脐疝合并腹水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时机,无张力疝修补术同样具有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刘素君;陈杰;申英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胃肠间质瘤是指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该肿瘤不仅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也可以发生在消化道外的软组织,后者又被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现回顺性分析我院从2005年2月1日至2008年7月30日期间收住院的6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王海波;时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们于2008年6月应用自行研制的经阴道内窥镜手术器械成功完成切除阑尾一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度,脉搏84次/min,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
作者:黄建军;唐浩莎;尧良清;方长文;李娜;李坝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选择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对137例低位直肠癌按无瘤原则行保肛术,术中将血供良好的结肠断端无张力拉下吻合,恢复肠道肛管的连续性.结果 行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102例中,9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6~8 cm,1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5~6 cm,后者肿瘤均位于直肠后壁;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35例中,直肠癌基底距肛缘均为5~6 cm.Parks术19例均为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改良Bacon术16例均行降结肠经肛管拖出手术.结论 对肿瘤基底距肛缘6~8 cm和少数较瘦患者、基底距肛缘5~6 cm、且肿块位于直肠后壁的低位直肠癌可以采用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对肿瘤基底距肛缘5~6 cm的低位直肠癌,可以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其中乙状结肠较长时可以行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的Parks术;乙状结肠长度不够时可以游离结肠脾曲或左半结肠,行降结肠经肛管拉出的改良Bacon术.
作者:黄平;杨小冬;王锋;沈杰;李小腾;陈贤贵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科从2002年10月至2009年4月采用术中热凝固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胰体尾癌患者27例,取得较好疗效,同时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包善华;殷凯;潘一明;谢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疝和腹壁外科是普通外科的一个新的分支,许多临床和基础的问题在不断发现和不断解决中,如对腹股沟疝的补片修补和组织修补的评价;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修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腹壁疝手术治疗中的难点以及对感染的和困难的腹壁外科疾病的处理;胶原代谢障碍和疝的发病以及胶原治疗的趋势等.
作者:马颂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粘连是正常组织在遭受各种损伤引起炎性渗出液、出血等情况后,造成相邻分隔组织异常粘着,使伤处活动受限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术后组织粘连自有手术史以来一直存在.和愈合一样,粘连也是组织修复的一种结果;但不一样的是,粘连是修复过程中失代偿造成的.
作者:仲剑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女,56岁.主因上腹部胀痛、嗳气13年,烧心、胸背痛、厌食7年,加重伴咳嗽、咳痰和夜间憋醒8个月于2008年6月9日入院.以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入胃食管反流中心.入院后上消化道造影检杳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可见2个腔外囊状充钡影,水平部扩张,逆蠕动频繁,笔杆征阳性.
作者:卞策;汪忠镐;李震;侯高峰;崔琦;陈秀;王利营;吴继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