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患者腹股沟疝的治疗探讨

张清华;潘万能;徐刚;张雪峰;叶宇

关键词:肝硬化患者, 腹股沟疝, 凝血功能障碍, 现报告如下, 术后复发, 疝修补术, 腹水渗漏, 高腹压, 发病率, 治疗, 困难, 化合
摘要:目前肝硬化合并腹股沟疝的确切发病率还不清楚,但由于肝硬化常出现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术后高腹压、腹水渗漏等因素,易导致疝修补术失败和术后复发,其治疗远较普通腹股沟疝困难.我院1999年2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合并肝硬化的腹股沟疝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莫匹罗星软膏外科应用案例征集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二例

    例1 女,50岁,因心慌、胸闷不适6 d,加重1 h于2007年3月19日入院.无高血压病史.查体:脉搏、血压正常,左上腹扪及直径约8.0 cm大小囊性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

    作者:惠希增;郑海燕;秦朝阳;袁宗怀;郑志伟;张念亮;郑升法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肠系膜血管压迫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6岁.主因上腹部胀痛、嗳气13年,烧心、胸背痛、厌食7年,加重伴咳嗽、咳痰和夜间憋醒8个月于2008年6月9日入院.以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入胃食管反流中心.入院后上消化道造影检杳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可见2个腔外囊状充钡影,水平部扩张,逆蠕动频繁,笔杆征阳性.

    作者:卞策;汪忠镐;李震;侯高峰;崔琦;陈秀;王利营;吴继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一期杂交手术治疗弓部和胸腹段主动脉病变

    目的 总结单中心手术结合微创的杂交技术,同期治疗弓部、胸腹段主动脉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应用杂交技术,同期治疗主动脉病变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胸降主动脉瘤累及半弓合并夹层1例,弓降主动脉瘤1例,Debarkey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累及双侧髂总、髂内动脉的肾下腹主动脉瘤2例.弓部近端锚定区分类,ZAP 0区2例,ZAP 2区1例.弓降主动脉瘤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至双侧颈总人工血管搭桥+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同期导管室血管造影(digital seduction angiogram,DSA)下经股动脉释放Zenith覆膜支架.Debakey Ⅲ型夹层行左颈总至左锁骨下动脉搭桥后释放覆膜支架封闭破口.对于累及双侧髂内动脉的腹主动脉瘤,预先髂内、外动脉搭桥后释放腹主动脉分叉支架.结果 手术5例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和随访CTA无内漏发生,随访期2~10个月.出血量约200~600 ml之间,均未输血.1例弓部杂交术后相继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及急性左心衰,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因心肌梗塞死亡.2例弓部杂交治疗病例各颈动脉阻断时间均小于10 min,均无神经并发症或者轻微神经症状.另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杂交术后恢复正常,无并发症.结论 应用手术结合微创这一新型杂交技术治疗胸腹各段主动脉病变,有利于减少外科创伤和体外循环等所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郑月宏;蔡念;邓鸿儒;郭昌宇;Rui Furtado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脐疝合并腹水的疝修补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脐疝合并腹水时腹水的控制、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脐疝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少量腹水以口服利尿药为主,中等量腹水以联合利尿为主,顽固性腹水给予腹腔放液(3000 ml/次)治疗,同时给予适量的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静脉扩容及小剂量的多巴胺和联合利尿等综合治疗,如腹水重新有积聚,间隔2~4 d再次腹腔放液.待腹壁张力下降,腹围缩小,疝囊壁松软出现皱缩,再开始手术.术前经过1~2次放液治疗后如仍有较明显的腹水,术中需缓慢腹腔放液控制在4000 ml以下,术后继续联合利尿巩固治疗.本组21例,行传统缝合修补1例,无张力疝修补20例.结果 本组21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25~90 min,平均45 min.术后切口感染1例,为脐疝破裂患者,3周后死于肝功能衰竭;血清肿1例自愈;余患者末发现肝肾及心脑肺并发症.术后随访19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2~52个月,平均2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对脐疝合并腹水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时机,无张力疝修补术同样具有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刘素君;陈杰;申英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溃疡周围缝扎术治疗慢性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的下肢溃疡

    目的 探讨溃疡周围缝扎术在治疗严重阻寒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下肢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收治32例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缝扎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外加行溃疡周围缝扎术.记录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局部反流交通支缝扎组(1.0±0.8)支,对照组(2.5±1.2)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血氧分压(39±7)mm Hg,对照组(32±6)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后溃疡部位经皮氧分压缝扎组(71±12)mm Hg,对照组(63±11)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缝扎组治疗后线粒体数量增多,局部浸润白细胞减少,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溃疡愈合时间(12±6)d,复发率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缝扎术可减轻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局部血流淤滞、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组织营养状况及氧供,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对静脉阻塞性溃疡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常规物理治疗联用可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鹏;郭曙光;周兴立;方伟;尹存平;陈翠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成人左侧Amyand疝一例

    患者男,71岁,发现左腹股沟处可复性肿块1年入院.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可及回复性肿块,约4 cm×5 cm×6 cm大小,外环扩大,压迫内环肿块不复现,指尖有冲击感,质地偏硬无压痛,入院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于2009年2月1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疝内容物为阑尾,其色泽正常、且无炎症改变,仅行Lichtenstein术,术后诊断Amyand疝,于第4天愈合良好出院.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复发.

    作者:郭圣聪;韩少良;刘志;李俊霖;沈贤;张培趁;蓝升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原位肝移植手术中的急性肾损伤与多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背驮式肝移植术,由于无肝期完全阻断下腔静脉,对肾功能影响尤为明显,我们通过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探讨其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贺强;李立新;陈大志;金中奎;韩东冬;吴天鸣;郎韧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肾病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及下肢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男,56岁,因突发性左臀部及左下肢疼痛、皮肤苍白4 d,青紫2 d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未规律治疗.查体:左下肢呈湿性坏疽.实验室检查:尿蛋白++++,24h尿蛋白10.75 g,血浆白蛋白15.71 g/L,总胆固醇10.46 mmol/L,血肌酐660 μmol/L.

    作者:佟铸;张建;谷涌泉;李建新;李学锋;郭连瑞;崔世军;吴英锋;郭建明;汪忠镐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移植术后耐激素冲击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SRAR)的诊疗方法.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施596例成人肝移植中,共有96例患者发生113次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其中11例患者出现SRAR,回顾性分析以上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6.1%(96/596),发生时间3~410 d,中位时间为17 d.11例发生SRAR的时间6~72 d,中位时间为19 d,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8例患者接受IL-2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7例患者治疗后排斥反应逆转.2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与SRAR相关的死亡率为36.4%(4/11),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OKT3治疗后严重感染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差,IL-2单克隆抗体和OKT3对部分患者有效.

    作者:巫林伟;何晓顺;鞠卫强;朱晓锋;马毅;王东平;邰强;胡安斌;王国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髂静脉介入联合动静脉瘘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介入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左股总及髂静脉狭窄段、置入支架并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方法治疗,其中15例2周后行大隐静脉结扎抽剥术,5例小腿溃疡直径>3 cm者再行植皮手术.术后口服华法林6个月并穿弹力袜. 结果所有病例髂静脉介入及动静脉瘘手术取得成功,术中取出血栓较少,多为陈旧性.出院时26例肢体肿胀明显缓解,4例轻度肿胀,5例缓解不明显.随访26例,时间3~24个月,22例患肢肿胀基本消退,4例仍有肿胀.11例原有足靴区溃疡愈合良好,色素沉着而积缩小,1例溃疡植皮术后12个月复发,再行静脉交通支离断及植皮术后愈合.随访时均以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肢深静脉通畅情况,20例髂股静脉通畅情况良好;2例左髂静脉内膜粗糙、管径狭窄;4例左髂静脉内无血流信号.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髂静脉病变多以狭窄为主,可以通过介入联合动静脉瘘的方法治疗.股胭静脉的再通情况决定治疗效果.

    作者:段鹏飞;吴浩荣;李晓强;钱爱民;戎建杰;于小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微波消融结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微波消融结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微波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63例.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经皮或经腹)消融治疗,疑有病灶消融不完全或复发者,再次行消融治疗或行TACE治疗.结果 本组63例患者分别接受1~5次消融治疗,共8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2例,手术相关死亡率为3.2%.随访时间为2~54个月.随访患者中22例存活,38例死亡,1例失访.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其1年、2年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3%、42.1%、26.5%.分层分析显示:(1)初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0.0个月.(2)早期患者(Ⅰ期和Ⅱ期)患者的生存期要明显长于晚期(Ⅲ期和Ⅳ期)患者.(3)病灶单发且其直径≤3 cm的小肝癌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3%、86.7%和65.0%,均明显高于其他非小肝癌患者.(4)肿瘤复发组患者中,肝内仅有单个复发灶且没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9例,其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9%和35.6%,其他14例复发患者的1、2、3年的生存率则分别为21.4%、10.7%和0%(P<0.01).结论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结合TACE是治疗肿瘤直径≤3 cm小肝癌患者的较好选择,其疗效与手术治疗效果接近;肿瘤复发患者中仅有单个复发病灶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其生存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复发组患者.

    作者:彭吉润;朱卫华;张大方;公磊;甘丽云;李澍;金仲田;王福顺;陈雷;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胃淋巴瘤巨大溃疡穿孔及肝转移一例

    患者男性,15岁,主因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伴发热、消瘦1月于2008年8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反复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加重伴有呕吐,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8.0℃~38.7℃,体重下降20 kg.

    作者:杨鹤鸣;崔彦;韦军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疝外科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疝和腹壁外科是普通外科的一个新的分支,许多临床和基础的问题在不断发现和不断解决中,如对腹股沟疝的补片修补和组织修补的评价;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修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腹壁疝手术治疗中的难点以及对感染的和困难的腹壁外科疾病的处理;胶原代谢障碍和疝的发病以及胶原治疗的趋势等.

    作者:马颂章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内胆管腺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65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0年余,发现肝占位性病变13 d入院.体格检查:腹软,未触及包块,未触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肿瘤标记物均未见异常.

    作者:徐力;王福顺;陈雷;孙昆昆;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管腔内微波和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照研究血管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和血管腔内微波热凝固(endovenons microwave coagulation,EMC),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65例(男30例,女35例)患者共70条肢体,平均年龄47.52岁,按照性别、年龄、CEAP分级等配对,每组35条肢体,由同一医生分别用腔内激光和微波热凝固治疗.术后分别于72 h、4周、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肢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通过多普勒检查评价疗效,对比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EMC组[(59±15)min]明显少于EVLT组[(7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 h,皮肤瘀斑EVLT组(54.29%)较EMC组(17.1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烧伤EVLT组(20.00%)少于EMC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0/28例术前色素沉着患者明显变浅,25/25例水肿的患肢明显减轻,4例患肢溃疡的患者全部愈合.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下肢麻木、硬结和曲张静脉残留、复发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C和EVLT均能有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两种治疗方法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禄韶英;魏光兵;祁光裕;杨林;王智;聂会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部胃肠道外间质瘤六例分析

    胃肠间质瘤是指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该肿瘤不仅可以发生在消化道,也可以发生在消化道外的软组织,后者又被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现回顺性分析我院从2005年2月1日至2008年7月30日期间收住院的6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王海波;时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吻合口腔内主动引流法在高危胆肠吻合手术中的应用

    胆肠吻合术是肝胆外科常见手术,广泛应用于肝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胆道良恶性疾病.一般而言,胆肠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操作.但在胆道多次手术、肝门部胆管整形后,或恶性肿瘤局部条件较差时,操作常常较为困难,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胆汁漏[1].我们将针对吻合口的腔内主动引流法应用于高危胆肠吻合手术患者以确保吻合口愈合,减少胆漏的发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可洲;闫洪涛;骆助林;王华;刘湘林;戴睿武;田伏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硬化患者腹股沟疝的治疗探讨

    目前肝硬化合并腹股沟疝的确切发病率还不清楚,但由于肝硬化常出现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术后高腹压、腹水渗漏等因素,易导致疝修补术失败和术后复发,其治疗远较普通腹股沟疝困难.我院1999年2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合并肝硬化的腹股沟疝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清华;潘万能;徐刚;张雪峰;叶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活体肝移植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开展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探讨进一步提高活体肝移植疗效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活体肝移植供受体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评估过程、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本组获取的供肝移植物包括左外叶2例、左半肝6例、扩大左半肝1例、右半肝5例和扩大右半肝8例.所有供体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2例受体中成年患者13例,儿童患者9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包括严重腹腔感染1例,肝功能恢复不良合并伤口感染1例,腹腔内出血继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此3例患者终均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功能衰竭的患儿术后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另外发生胆漏2例,顽固性腹水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均通过保守疗法治愈.18例受体病愈出院.手术后期发生胆道吻合口狭窄3例,行PTCD并留置支撑管治疗,Oddi括约肌失迟缓引起的梗阻性黄疸1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此4例患者病情稳定,肝功能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选择合适的供体、掌握关键的手术技术,才能使供受体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黄磊;栗光明;朱继业;李涛;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