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病综合征合并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及下肢动脉栓塞一例

佟铸;张建;谷涌泉;李建新;李学锋;郭连瑞;崔世军;吴英锋;郭建明;汪忠镐

关键词:肾病, 综合, 动脉血栓形成, 左下肢, 尿蛋白, 血浆白蛋白, 实验室检查, 总胆固醇, 下肢疼痛, 湿性坏疽, 患者, 血肌酐, 突发性, 入院前, 治疗, 诊断, 臀部, 皮肤, 规律, 查体
摘要:患者男,56岁,因突发性左臀部及左下肢疼痛、皮肤苍白4 d,青紫2 d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未规律治疗.查体:左下肢呈湿性坏疽.实验室检查:尿蛋白++++,24h尿蛋白10.75 g,血浆白蛋白15.71 g/L,总胆固醇10.46 mmol/L,血肌酐660 μmol/L.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阴道内窥镜经阴道切除阑尾一例

    我们于2008年6月应用自行研制的经阴道内窥镜手术器械成功完成切除阑尾一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度,脉搏84次/min,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

    作者:黄建军;唐浩莎;尧良清;方长文;李娜;李坝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胰腺损伤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胰腺细胞凋亡的关系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胰腺损伤的影响.方法 33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盐水对照和胰腺炎组.以3.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制作ANP模型,于造模前、后1 h应用NAC,12 h后取材,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胰腺组织NF-κB活性、改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观察血淀粉酶、脂肪酶、胰腺组织湿/干重比率及病理改变. 结果盐水对照组NF-κB活性很低(2.00±0.33),胰腺炎组NF-κB明显活化(6.03±0.41),造模前使用NAC抑制NF-κB活性(3.28±0.42),降低淀粉酶及胰腺湿/干重比率,促进胰腺细胞凋亡(P<0.05).NF-κB活化与凋亡呈负相关(r=-0.96,P<0.01),与胰腺损伤病理呈正相关(r=0.63,P<0.01);胰腺损伤病理分级与凋亡呈负相关(r=-0.98,P<0.01).结论 NAC可能通过抑制胰腺NF-κB活化、促进胰腺细胞凋亡,减轻胰腺损伤.

    作者:朱斌;孙家邦;李凯;张东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胃淋巴瘤巨大溃疡穿孔及肝转移一例

    患者男性,15岁,主因间断上腹部不适4月,伴发热、消瘦1月于2008年8月1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反复上腹部不适,进食后加重伴有呕吐,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8.0℃~38.7℃,体重下降20 kg.

    作者:杨鹤鸣;崔彦;韦军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腔镜手术和开放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比较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传统开放修补术需广泛分离皮下组织,对患者创伤较大.而腹腔镜修补术避免了切开原手术切口,创伤较轻,目前有关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研究尚较缺乏.

    作者:陈定伟;牟一平;章鲁艇;徐晓武;陈其龙;严加费;严焕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腔镜下生物补片修补成人脐疝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生物补片修补成人脐疝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腹腔镜下用生物补片修补脐疝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36~73岁,平均56岁.疝环直径3~7.5 cm,平均5.2 cm.手术均采用全麻,术前1 d行清洁肠道准备,术前30 min预防性静脉应用抗生素1次.选用巴德Composix E/X复合补片,根据疝环大小选取适当规格补片,要求其边缘超过疝环缺损3~5 cm.将补片置入腹腔后平铺,聚丙烯而朝向腹壁,其中心点对准疝环中心点,用钉枪将补片固定于腹壁上,内外2圈,内圈沿疝环,外圈沿补片边缘.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96 min,平均52 min.术后出现明显腹胀2例,术后2~3 d自行缓解;1例术后出现修补区域腹壁的明显疼痛不适感,给予对症处理,1周后疼痛逐渐缓解消失.无浆液肿.无切口及补片感染.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4.2 d.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32个月,无肠梗阻,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生物补片修补成人脐疝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飞德;李基业;姚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溃疡周围缝扎术治疗慢性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的下肢溃疡

    目的 探讨溃疡周围缝扎术在治疗严重阻寒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下肢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收治32例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缝扎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外加行溃疡周围缝扎术.记录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局部反流交通支缝扎组(1.0±0.8)支,对照组(2.5±1.2)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血氧分压(39±7)mm Hg,对照组(32±6)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后溃疡部位经皮氧分压缝扎组(71±12)mm Hg,对照组(63±11)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缝扎组治疗后线粒体数量增多,局部浸润白细胞减少,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溃疡愈合时间(12±6)d,复发率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缝扎术可减轻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局部血流淤滞、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组织营养状况及氧供,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对静脉阻塞性溃疡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常规物理治疗联用可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鹏;郭曙光;周兴立;方伟;尹存平;陈翠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内胆管腺纤维瘤一例

    患者女,65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0年余,发现肝占位性病变13 d入院.体格检查:腹软,未触及包块,未触及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肿瘤标记物均未见异常.

    作者:徐力;王福顺;陈雷;孙昆昆;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12例

    目的 探讨疝补片感染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发生补片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筋膜前(或腹膜前)肌下置入补片8例,补片置入在筋膜缺损缘间2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例,平片修补术1例.单纯聚丙稀补片7例;聚丙稀与聚四氟乙烯双面复合材料4例;聚四氟乙烯材料1例.根据感染的程度、材料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8例全部去除补片;2例部分去除补片;2例仅开放换药.去除补片后3例给予一期缝合,封闭式引流.结果 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过程中无大出血和膀胱损伤.手术后无疼痛和尿潴留及其他并发症.换药时间7 d至6个月,中位时间2周,选择性使用抗生素3~7 d,平均4.5 d,随访时间18~78个月,平均38.5个月,未见感染,部分或完全取出补片的患者未见疝复发.结论 预防感染的发生为重要,治疗方法应个体化,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材料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小强;李小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肝硬化患者腹股沟疝的治疗探讨

    目前肝硬化合并腹股沟疝的确切发病率还不清楚,但由于肝硬化常出现腹水、凝血功能障碍、术后高腹压、腹水渗漏等因素,易导致疝修补术失败和术后复发,其治疗远较普通腹股沟疝困难.我院1999年2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合并肝硬化的腹股沟疝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清华;潘万能;徐刚;张雪峰;叶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术中热凝固治疗晚期胰体尾癌27例体会

    我科从2002年10月至2009年4月采用术中热凝固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胰体尾癌患者27例,取得较好疗效,同时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包善华;殷凯;潘一明;谢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用于胃癌TNM分期

    目的 探讨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在胃癌TNM分期中的应用.方法 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FCC),并进行5年的随访.用MedCalc软件分析FCC佳阳性判定值,大于此值表示FCC的存在,标记为FCC(+),然后把FCC(+)当作远处转移(M1)重新进行分期,并作新的生存曲线图.结果 (1)在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时约登指数高;(2)把FCC(+)当作M1重新进行分期,各分期之间的5年生存曲线显示:Ⅰ~Ⅱ期P=0.134;Ⅱ~Ⅲ期P=0.004;Ⅲ~Ⅳ期P=0.022.新分期各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100%(18/18),Ⅱ期88%(7/8),Ⅲ期24%(4/17),Ⅳ期9%(2/22).结论 (1)FCC佳阳性判定值为31.21拷贝/ml;(2)现行TNM分期中加入FCC检测结果则可使其更加完善,能更准确地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手术预后.

    作者:张岩松;王荣朝;董雪伟;许军;李忠;罗光华;朱江;徐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肾上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54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上腹包块1个月于2009年3月7日入院.查体:血压190/150 mm Hg,左上腹可及一直径15 cm肿块,质韧.增强CT提示左上腹占位性病变,病灶侵及胰尾、左侧肾上腺、左侧膈肌、左侧腹膜及左肾周间隙,右侧肾上腺内侧肢见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约2.2 cm×1.3cm.

    作者:王涛;闫旭;王权;曹雪源;王银萍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微波消融结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微波消融结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微波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63例.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经皮或经腹)消融治疗,疑有病灶消融不完全或复发者,再次行消融治疗或行TACE治疗.结果 本组63例患者分别接受1~5次消融治疗,共82例次.围手术期死亡2例,手术相关死亡率为3.2%.随访时间为2~54个月.随访患者中22例存活,38例死亡,1例失访.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其1年、2年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3%、42.1%、26.5%.分层分析显示:(1)初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0.0个月.(2)早期患者(Ⅰ期和Ⅱ期)患者的生存期要明显长于晚期(Ⅲ期和Ⅳ期)患者.(3)病灶单发且其直径≤3 cm的小肝癌患者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3%、86.7%和65.0%,均明显高于其他非小肝癌患者.(4)肿瘤复发组患者中,肝内仅有单个复发灶且没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9例,其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9%和35.6%,其他14例复发患者的1、2、3年的生存率则分别为21.4%、10.7%和0%(P<0.01).结论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结合TACE是治疗肿瘤直径≤3 cm小肝癌患者的较好选择,其疗效与手术治疗效果接近;肿瘤复发患者中仅有单个复发病灶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其生存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复发组患者.

    作者:彭吉润;朱卫华;张大方;公磊;甘丽云;李澍;金仲田;王福顺;陈雷;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直肠类癌29例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家医院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内镜黏膜下切除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14例、局部扩大切除4例,经骶尾直肠部分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4例.结果 本组29例直肠类癌患者的年龄32~71(54±11)岁,随访时间3至136个月,平均(61±4)个月,随访率为76%.随访期内,直径小于1 cm的13例手术切除后无复发,直径1~2 cm的5例复发1例,直径大于2 cm的4例中3例因类癌肝转移死亡.5年、10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87%、80%.结论 手术治疗是直肠类癌的佳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取决于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受累及是否存在肝脏转移等情况.

    作者:王墨飞;张德巍;胡祥;李震;张健;谢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腹部Castleman病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治研究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Castleman 1956命名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和小血管肿瘤样增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又名巨大淋巴结增生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腹部CD 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韩少良;李俊霖;郭圣聪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吻合口腔内主动引流法在高危胆肠吻合手术中的应用

    胆肠吻合术是肝胆外科常见手术,广泛应用于肝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胆道良恶性疾病.一般而言,胆肠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操作.但在胆道多次手术、肝门部胆管整形后,或恶性肿瘤局部条件较差时,操作常常较为困难,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胆汁漏[1].我们将针对吻合口的腔内主动引流法应用于高危胆肠吻合手术患者以确保吻合口愈合,减少胆漏的发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可洲;闫洪涛;骆助林;王华;刘湘林;戴睿武;田伏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脐疝嵌顿伴肝硬化腹水15例的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之嵌顿性脐疝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嵌顿性脐疝伴肝硬化腹水1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及随访资料.15例患者均行急诊手术,11例因脐部皮肤坏死而行局部皮肤切除,探查疝内容物后发现11例疝内容物坏死,给与切除,其中小肠坏死5例、大网膜坏死6例.彻底冲洗术野后应用聚丙烯补片进行疝修补,其中对11例疝环长径超过3 cm患者行Sublay修补,对4例疝环长径小于3 cm者行Onlay修补,同时在围手术期补充人血白蛋白及新鲜冰冻血浆、利尿、放腹水等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2 min.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穿刺、换药等保守治疗治愈;1例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治愈出院,住院日在15~30 d,平均21.5 d.14例生存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5年.无脐疝复发,无局部不适,其中1例患者术后2年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嵌顿性脐疝可行急诊手术用聚丙烯补片完成一期无张力疝修补,但须注意彻底清除感染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在围手术期针对肝硬化腹水进行有效治疗.

    作者:费阳;李基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管腔内微波和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照研究血管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和血管腔内微波热凝固(endovenons microwave coagulation,EMC),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65例(男30例,女35例)患者共70条肢体,平均年龄47.52岁,按照性别、年龄、CEAP分级等配对,每组35条肢体,由同一医生分别用腔内激光和微波热凝固治疗.术后分别于72 h、4周、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肢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通过多普勒检查评价疗效,对比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EMC组[(59±15)min]明显少于EVLT组[(7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 h,皮肤瘀斑EVLT组(54.29%)较EMC组(17.1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烧伤EVLT组(20.00%)少于EMC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0/28例术前色素沉着患者明显变浅,25/25例水肿的患肢明显减轻,4例患肢溃疡的患者全部愈合.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下肢麻木、硬结和曲张静脉残留、复发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C和EVLT均能有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两种治疗方法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禄韶英;魏光兵;祁光裕;杨林;王智;聂会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原位肝移植手术中的急性肾损伤与多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背驮式肝移植术,由于无肝期完全阻断下腔静脉,对肾功能影响尤为明显,我们通过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linastatin),探讨其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贺强;李立新;陈大志;金中奎;韩东冬;吴天鸣;郎韧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肠系膜血管压迫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6岁.主因上腹部胀痛、嗳气13年,烧心、胸背痛、厌食7年,加重伴咳嗽、咳痰和夜间憋醒8个月于2008年6月9日入院.以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入胃食管反流中心.入院后上消化道造影检杳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可见2个腔外囊状充钡影,水平部扩张,逆蠕动频繁,笔杆征阳性.

    作者:卞策;汪忠镐;李震;侯高峰;崔琦;陈秀;王利营;吴继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