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强;李小军
目的 探讨溃疡周围缝扎术在治疗严重阻寒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下肢溃疡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收治32例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缝扎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外加行溃疡周围缝扎术.记录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局部反流交通支缝扎组(1.0±0.8)支,对照组(2.5±1.2)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静脉血氧分压(39±7)mm Hg,对照组(32±6)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后溃疡部位经皮氧分压缝扎组(71±12)mm Hg,对照组(63±11)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缝扎组治疗后线粒体数量增多,局部浸润白细胞减少,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溃疡愈合时间(12±6)d,复发率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缝扎术可减轻阻塞性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局部血流淤滞、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组织营养状况及氧供,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对静脉阻塞性溃疡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常规物理治疗联用可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鹏;郭曙光;周兴立;方伟;尹存平;陈翠菊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行腹部手术时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1月至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要行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术前3 d开始停用华法林,术后36 h恢复华法林口服,如果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INB)>1.5则使用维生素K1对抗华法林,使之终止抗凝作用.停用华法林后,患者中前33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桥接围手术期(桥接组),后37例不用抗凝药物进行桥接(非桥接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及发生血栓并发症的风险.结果 桥接组术后伤口出血2例,非桥接组无术后伤口出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1,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瓣膜血栓形成.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行腹部手术时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是一种安全的方法,未增加出血的风险,在理论上降低了瓣膜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且使围手术期抗凝处理更加灵活安全.
作者:张树琦;梁杰雄;伍冀湘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们于2008年6月应用自行研制的经阴道内窥镜手术器械成功完成切除阑尾一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4度,脉搏84次/min,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明显.
作者:黄建军;唐浩莎;尧良清;方长文;李娜;李坝根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胰腺损伤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胰腺细胞凋亡的关系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胰腺损伤的影响.方法 33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盐水对照和胰腺炎组.以3.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制作ANP模型,于造模前、后1 h应用NAC,12 h后取材,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测定胰腺组织NF-κB活性、改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观察血淀粉酶、脂肪酶、胰腺组织湿/干重比率及病理改变. 结果盐水对照组NF-κB活性很低(2.00±0.33),胰腺炎组NF-κB明显活化(6.03±0.41),造模前使用NAC抑制NF-κB活性(3.28±0.42),降低淀粉酶及胰腺湿/干重比率,促进胰腺细胞凋亡(P<0.05).NF-κB活化与凋亡呈负相关(r=-0.96,P<0.01),与胰腺损伤病理呈正相关(r=0.63,P<0.01);胰腺损伤病理分级与凋亡呈负相关(r=-0.98,P<0.01).结论 NAC可能通过抑制胰腺NF-κB活化、促进胰腺细胞凋亡,减轻胰腺损伤.
作者:朱斌;孙家邦;李凯;张东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男,71岁,发现左腹股沟处可复性肿块1年入院.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可及回复性肿块,约4 cm×5 cm×6 cm大小,外环扩大,压迫内环肿块不复现,指尖有冲击感,质地偏硬无压痛,入院诊断为左侧腹股沟斜疝.于2009年2月1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疝内容物为阑尾,其色泽正常、且无炎症改变,仅行Lichtenstein术,术后诊断Amyand疝,于第4天愈合良好出院.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复发.
作者:郭圣聪;韩少良;刘志;李俊霖;沈贤;张培趁;蓝升红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粘连是正常组织在遭受各种损伤引起炎性渗出液、出血等情况后,造成相邻分隔组织异常粘着,使伤处活动受限或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术后组织粘连自有手术史以来一直存在.和愈合一样,粘连也是组织修复的一种结果;但不一样的是,粘连是修复过程中失代偿造成的.
作者:仲剑平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男,58岁.发现腹部肿快1个月,反复突发上腹部绞痛、柏油样便,再次发作伴休克1 d,于2003年3月23日入院.查体:血压60/40 mm Hg,腹部平脐偏左有一搏动性肿物,10 cm×7 cm.
作者:曹瑞实;陈道利;刘峰;徐金龙 刊期: 2009年第11期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Castleman 1956命名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组织和小血管肿瘤样增生,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又名巨大淋巴结增生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腹部CD 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韩少良;李俊霖;郭圣聪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患者女,56岁.主因上腹部胀痛、嗳气13年,烧心、胸背痛、厌食7年,加重伴咳嗽、咳痰和夜间憋醒8个月于2008年6月9日入院.以胃食管反流病,胆汁反流性胃炎收入胃食管反流中心.入院后上消化道造影检杳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可见2个腔外囊状充钡影,水平部扩张,逆蠕动频繁,笔杆征阳性.
作者:卞策;汪忠镐;李震;侯高峰;崔琦;陈秀;王利营;吴继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我科从2002年10月至2009年4月采用术中热凝固治疗手术不能切除的胰体尾癌患者27例,取得较好疗效,同时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包善华;殷凯;潘一明;谢敏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对照研究血管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和血管腔内微波热凝固(endovenons microwave coagulation,EMC),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65例(男30例,女35例)患者共70条肢体,平均年龄47.52岁,按照性别、年龄、CEAP分级等配对,每组35条肢体,由同一医生分别用腔内激光和微波热凝固治疗.术后分别于72 h、4周、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患肢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通过多普勒检查评价疗效,对比研究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EMC组[(59±15)min]明显少于EVLT组[(7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 h,皮肤瘀斑EVLT组(54.29%)较EMC组(17.1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烧伤EVLT组(20.00%)少于EMC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0/28例术前色素沉着患者明显变浅,25/25例水肿的患肢明显减轻,4例患肢溃疡的患者全部愈合.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下肢麻木、硬结和曲张静脉残留、复发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C和EVLT均能有效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两种治疗方法均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禄韶英;魏光兵;祁光裕;杨林;王智;聂会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胆肠吻合术是肝胆外科常见手术,广泛应用于肝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胆道良恶性疾病.一般而言,胆肠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操作.但在胆道多次手术、肝门部胆管整形后,或恶性肿瘤局部条件较差时,操作常常较为困难,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胆汁漏[1].我们将针对吻合口的腔内主动引流法应用于高危胆肠吻合手术患者以确保吻合口愈合,减少胆漏的发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可洲;闫洪涛;骆助林;王华;刘湘林;戴睿武;田伏洲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脐疝合并腹水时腹水的控制、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脐疝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少量腹水以口服利尿药为主,中等量腹水以联合利尿为主,顽固性腹水给予腹腔放液(3000 ml/次)治疗,同时给予适量的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静脉扩容及小剂量的多巴胺和联合利尿等综合治疗,如腹水重新有积聚,间隔2~4 d再次腹腔放液.待腹壁张力下降,腹围缩小,疝囊壁松软出现皱缩,再开始手术.术前经过1~2次放液治疗后如仍有较明显的腹水,术中需缓慢腹腔放液控制在4000 ml以下,术后继续联合利尿巩固治疗.本组21例,行传统缝合修补1例,无张力疝修补20例.结果 本组21例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25~90 min,平均45 min.术后切口感染1例,为脐疝破裂患者,3周后死于肝功能衰竭;血清肿1例自愈;余患者末发现肝肾及心脑肺并发症.术后随访19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2~52个月,平均2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对脐疝合并腹水的患者,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把握好手术时机,无张力疝修补术同样具有手术安全、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和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刘素君;陈杰;申英末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探讨乳腺癌组织中VEGF-C及癌周淋巴管密度(poritumoral lymph vesselsdensity,PLVD)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初步探讨其与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reastcancer-related lymphoedema,BCRL)发生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7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观察乳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计数,检测患者双侧上肢周径,判断有无水肿并分级.结果 47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者33例,VEGF-C阳性组的PLVD(30.39±10.46)较阴性组(23.16±11.67)明显增高(P<0.05).癌组织内VEGF-C半定量评分与PLVD呈正相关(r=0.334).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42.55%)及半定量评分(3.68±1.59)均高于未转移组(27.66%,2.48±2.31)(P<0.05);淋巴结转移组PLVD高于未转移组(32.12±10.29 vs.24.82±11.06),P<0.05.47例患者中一年内发生BCRL者17例,一年后仍有BCRL的8例.VEGF-C阴性组发生水肿者(5/14)较阳性组(3/33)增加(P<0.05).结论 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并且与PLVD呈正相关.乳腺癌组织中VEGF-C高表达可减少BCRL发生的机会.
作者:贺建业;吴庆华;伍冀湘;钟晨熙;陈东;王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疝补片感染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后发生补片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筋膜前(或腹膜前)肌下置入补片8例,补片置入在筋膜缺损缘间2例.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例,平片修补术1例.单纯聚丙稀补片7例;聚丙稀与聚四氟乙烯双面复合材料4例;聚四氟乙烯材料1例.根据感染的程度、材料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8例全部去除补片;2例部分去除补片;2例仅开放换药.去除补片后3例给予一期缝合,封闭式引流.结果 全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过程中无大出血和膀胱损伤.手术后无疼痛和尿潴留及其他并发症.换药时间7 d至6个月,中位时间2周,选择性使用抗生素3~7 d,平均4.5 d,随访时间18~78个月,平均38.5个月,未见感染,部分或完全取出补片的患者未见疝复发.结论 预防感染的发生为重要,治疗方法应个体化,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材料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小强;李小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生物补片修补成人脐疝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腹腔镜下用生物补片修补脐疝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36~73岁,平均56岁.疝环直径3~7.5 cm,平均5.2 cm.手术均采用全麻,术前1 d行清洁肠道准备,术前30 min预防性静脉应用抗生素1次.选用巴德Composix E/X复合补片,根据疝环大小选取适当规格补片,要求其边缘超过疝环缺损3~5 cm.将补片置入腹腔后平铺,聚丙烯而朝向腹壁,其中心点对准疝环中心点,用钉枪将补片固定于腹壁上,内外2圈,内圈沿疝环,外圈沿补片边缘.结果 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96 min,平均52 min.术后出现明显腹胀2例,术后2~3 d自行缓解;1例术后出现修补区域腹壁的明显疼痛不适感,给予对症处理,1周后疼痛逐渐缓解消失.无浆液肿.无切口及补片感染.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4.2 d.随访3个月至5年,平均32个月,无肠梗阻,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下生物补片修补成人脐疝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飞德;李基业;姚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环氧合酶-2(COX-2)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体外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对40例胃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体外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行COX-2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原发灶中COX-2和Bcl-2强表达率分别为52%和45%,转移灶中分别为72%和60%.COX-2在转移灶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灶(χ~2=4,P<0.05),而Bcl-2在转移灶与原发灶中表达强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P>0.05).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之间COX-2和Bcl-2表达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3403,0.4560,均P<0.05);在原发灶及转移灶中,COX-2与Bcl-2之间表达强度均具有正相关性(r=0.6014,0.5330,均P<0.01).在原发灶中COX-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29、2.18、2.41,均P<0.05);Bcl-2强表达时,5氟尿嘧啶、紫杉醇、表阿霉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弱表达组(t=2.46、2.23、2.22,均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COX-2强表达时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明显下降(t=2.17、2.35,均P<0.05);Bcl-2强表达组的5氟尿嘧啶、足叶乙甙、紫杉醇和甲氨蝶呤4种药物的抑制率均低于弱表达组(t=2.32、2.29、2.50、2.25,均P<0.05).结论 COX-2和Bcl-2参与了胃癌多药耐药,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化疗药敏性均呈现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术后辅助化疗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进行.
作者:檀碧波;孙丽君;耿玮;吕炳蓉;韩杰 刊期: 2009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之嵌顿性脐疝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嵌顿性脐疝伴肝硬化腹水1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及随访资料.15例患者均行急诊手术,11例因脐部皮肤坏死而行局部皮肤切除,探查疝内容物后发现11例疝内容物坏死,给与切除,其中小肠坏死5例、大网膜坏死6例.彻底冲洗术野后应用聚丙烯补片进行疝修补,其中对11例疝环长径超过3 cm患者行Sublay修补,对4例疝环长径小于3 cm者行Onlay修补,同时在围手术期补充人血白蛋白及新鲜冰冻血浆、利尿、放腹水等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85 min,平均122 min.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积液,1例发生切口感染,均经穿刺、换药等保守治疗治愈;1例患者术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治愈出院,住院日在15~30 d,平均21.5 d.14例生存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5年.无脐疝复发,无局部不适,其中1例患者术后2年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嵌顿性脐疝可行急诊手术用聚丙烯补片完成一期无张力疝修补,但须注意彻底清除感染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在围手术期针对肝硬化腹水进行有效治疗.
作者:费阳;李基业 刊期: 2009年第11期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传统开放修补术需广泛分离皮下组织,对患者创伤较大.而腹腔镜修补术避免了切开原手术切口,创伤较轻,目前有关这两种手术方式的比较研究尚较缺乏.
作者:陈定伟;牟一平;章鲁艇;徐晓武;陈其龙;严加费;严焕军 刊期: 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