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

段鹏飞;李晓强;吴浩荣;桑宏飞;钱爱民;朱礼炜;戎建杰;孟庆友;于小滨;雷锋瑞

关键词:创伤与损伤, 支架, 血管疾病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介入方法 治疗血管损伤13例.损伤部位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静脉和股动脉,病变类型表现为刀刺伤后动静脉内瘘形成3例、血管裂伤伴周围血肿4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损伤修复术后狭窄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9例(10枚)、网状支架置入1例、球囊封堵2例、弹簧圈栓塞1例.结果 13例介入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内漏、左锁骨上动脉-颈内静脉瘘患者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造影剂从颈内静脉渗出,均未作进一步处理,患者痊愈.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6个月,平均9.3个月.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少量咯血,CTA检查无明显异常.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变形或支架内狭窄,无病变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1997-2007年间24例胰管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胰管结石中行胰管纵行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17例,其中附加主胰管外引流2例,附加胆管空肠吻合3例,附加胰腺囊肿空肠吻合1例,1例术后并发胰肠吻合口出血,1例术后早期出现应激性溃疡,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1例并发吻合口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胰体尾切除2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1例,胰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1例,术后均无并发症.全组21例得到随访,17例效果优良.结论 胰管纵行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是治疗胰管结石的合理术式,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和胰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用于治疗胰管结石是可行的.

    作者:俞世安;许龙堂;张家敏;毛根军;吴荣进;厉学民;吴晓康;郑樟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应用新的手术并发症分级系统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

    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手术并发症分级系统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间1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同时探讨影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武彪;肖卫东;李勇;李学明;杨兴龙;揭志刚;彭承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肾功能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并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61例成人尸肝肝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本组肝移植术后受者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肌酐(SC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移植术后1 d的各参数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患者肝移植术后1~7 d,TB由116.2 mmol/L降至66.7 mmol/L(Z=5.901,P<0.01),PT由19.4 s降至15.0 s(Z=11.657,P<0.01),ALT由285 U/L降至100 U/L(Z=12.619,P<0.01),AST由264 U/L降至50 U/L(Z=9.776,P<0.01),SCr由103.4 mmol/L降至86.6 mmol/L(Z=1.353,P 0.05).COX分析结果 显示,SCr(RR=3.477,P<0.01)和TB(RR=2.088,P<0.05)为受者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由此建立肝移植受者预后评分公式为1.276×lnSCr(mmol/L)+0.730×lnTB(mmol/L).结论 肝移植术后受者肝功能可早期恢复,肝移植术后1 d的SCr与TB水平影响受者预后.

    作者:徐骁;吴健;凌琪;高峰;周琳;郑树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肝内胆管乳头状囊腺癌伴左侧甲状腺癌和右侧不典型腺瘤一例

    患者女,61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0年,反复右上腹痛1年入院.查体:左侧甲状腺下极肿块1 cm×1 cm,质地硬,右侧下极肿块约3 cm×3 cm,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CA199轻度升高.B超提示右侧甲状腺结节囊性变,左侧结节钙化.磁共振提示胆总管结石伴胆道扩张,左肝内胆管结石.入院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左侧结节钙化,肝内外胆管结石.行左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右侧甲状腺部分切除及颈部淋巴结清扫,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左肝外叶切除.术中见左侧甲状腺下极直径1 cm肿块,质地硬,侵犯颈前肌群,右侧甲状腺下极2.5 cm×3 cm肿块,囊实性.

    作者:张维建;蒋飞照;屠金夫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胸腔腹膜后联合入路治疗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

    近10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逐渐增多,腹主动脉瘤(aorta aneurysm,AAA)的病例数在我院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suprarenal aorta aneurysm,SRAA)的患者也较以前明显增多.SRAA如果非手术治疗,2年内患者发生死亡的可能性为76%[1].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采取主动脉置换的手术方式治疗SRAA患者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晨曦;赖传善;金毕;李毅清;王维慈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三例

    例1 女,2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20 h急诊入院.疼痛时伴恶心、呕吐,伴有便意.既往有脂肪肝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在用雌激素治疗期间.查体:T 36.8℃,P 80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 Hg.腹部微隆起.右上腹部轻度压痛,右下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右侧肾区叩痛(+),下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妇科检查:宫体后位,轮廓清楚,双侧附件无压痛.B超:肝胆脾无异常,胰腺无肿大,胰周积液;右上腹肝肾隐窝少量积液,右下腹部及盆腔积液较多,双侧卵巢均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囊肿,未发现囊肿扭转.腹部平片检查无异常.

    作者:任培土;陈志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腹膜后肿瘤切除及血管重建

    患者,女,59岁,因乏力伴双下肢酸胀及腰背部疼痛2月入院.腹部超声检查提示:上腹部腹膜后低回声包块,大小7.6 cm×6.4 cm×4.9 cm,外形不规整,呈分叶状,包绕右肾动脉、腹主动脉前壁及内侧壁,彩色多普勒超声于包块内可探及少量动静脉血流,血流阻力指数(RI)0.75~0.79.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CT检查:腹膜后见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欠清;中腹小肠炎性病变、慢性胆囊炎.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腹主动脉旁肿物穿刺少许组织,富于粘液性、胶原性间质,细胞组分少,呈梭形,轻度异型.个别细胞呈空泡性胞浆,脂母细胞样.

    作者:王白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胰腺癌扩大根治术中的血管处理

    目的 探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 ,以及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组(n=51),B组为术中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组(n=5),C组为未行血管处理组(n=186),比较三个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血管阻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分析.结果 三个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42.85±102.32)min、(348.62±92.31)min和(315.00±83.43)min,术中平均输血量为(1430.83±1092.43)ml、(1420.22±794.41 ml)和(928.19±571.57)ml,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8.4个月,不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组的胰腺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6.1个月,生存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P 0.05).51例联合血管切除的患者中,行血管壁部分切除7例,行血管节段切除44例,44例血管节段切除患者中38例行端端吻合,6例行间置移植物,血管切除长度平均(2.92±1.35)cm;5例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血管分别为肝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腹腔干3例,处理方式为4例行端端吻合,1例行局部修补.结论 积极合理的开展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扩大根治术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局部的解剖关系复杂,术中较易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应引起术者重视并加以正确处理.

    作者:鲁正;彭承宏;陈泉宁;周光文;沈柏用;严佶祺;程东峰;王小明;韩宝三;陶宗元;李宏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 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1例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结果 11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7~76岁,平均60.5岁.8例以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1例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2例伴有黄疸.肿瘤标志物CA199均升高,6例超过正常值的5倍.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胰腺密度不均的实性占位病变,边界不清.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体尾6例,直径4~11 cm,平均6.5 cm.11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4例伴肝转移,1例伴腹腔广泛转移,9例行姑息性手术,2例行根治性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免疫组化MUC-1均为阴性、MUC-2均为阳性,PCNA和Ki-67均为阳性.术后2例姑息性手术患者失访,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期10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非囊性癌主要依赖病理学诊断,预后差,其生物学特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曲辉;孙跃民;王成锋;单毅;赵东兵;邓国华;赵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配体抑制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PPARγ)配体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只)和罗格列酮组(20只).所有动物使用饮水中加人质量比0.3‰硫代乙酰胺的方法 制作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喂饲普通颗粒饲料.罗格列酮组喂饲含200 ppm罗格列酮的颗粒饲料.喂饲6个月后,用RT-PCR方法 检测肝纤维化大鼠肝脏PPARγ、TGF-β 1 及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用Westernblot法检测PPARγ、TGF-β 1 、Ⅰ型胶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用Van Gieson(VG)染色的方法 检测肝组织切片的胶原表达情况.结果 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相比,PPARγmRNA表达显著增强(t=6.93,P<0.01),TGF-β 1 mRNA(t=3.89,P<0.01)和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显著降低(t=5.67,P<0.01).PPARγ、TGF-β 1 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所得结果 与RT-PCR结果 相一致.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相比,α-SMA表达显著降低(t=3.12,P<0.01).罗格列酮组肝组织切片的胶原染色低于对照组(t=3.47,P<0.01).结论 PPARγ配体能够抑制大鼠纤维化肝脏的胶原产生,在体内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郭晏同;赵景明;宋磊;周迈;焦岗军;彭吉润;李涛;冷希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探讨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或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生长缓慢,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往往可达到治愈的目的.本文分析12例SPTP的CT表现,并探讨了图像后处理技术在SPTP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旨在提高对这一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保东;刘恩宇;马祥兴;王青;王茜;于永梅;于富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 检测43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 2 =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 2 =8.488,P<0.05)、浸润深度(x 2 =6.473,P<0.05)及临床分期(x 2 =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尤关.结论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李宇;周岩冰;李玉军;刘相萍;孙琦;李世宽;徐克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胆总管腺肌症二例

    例1 男性,73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加重1个月入院.5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疼痛间断发作,无放射性,休息后疼痛可自行缓解.入院前1个月,自觉疼痛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无压痛.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均正常.乙肝系列阴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CA125、CA153、CA50、CA242均正常.超声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壶腹部胆管末端见1.3 cm稍强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考虑为胆管末端癌可能性大.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稍大,胆总管全程扩张,大截面直径2.3 cm,下端胆管管壁增厚,十二指肠降部近胆总管开口处见一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稍高强化(图1-2).

    作者:高君;张延峰;王保强;丁雪梅;柯山;孙文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第十三届全国普通外科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mucinous tumors of the pancreas,IPMT)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外分泌肿瘤,但与同样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胰腺导管腺癌不同,IPMT有着较好的预后.1982年日本学者Ohhashi等[1]首先报道了4例能够分泌黏液的胰腺癌,此后又有多例相同的报道,由于当时对本病的认识不清,在形态上和影像学上肿瘤又多表现为囊性的肿块,所以此后文献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性质多归类于一般的囊腺瘤或囊腺癌.

    作者:曲辉;王成锋;赵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的诊治

    目的 探讨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137侧肢体)重症下肢缺血(Fontaine Ⅳ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及疗效,患者平均年龄(74±9)岁,男79例,女44例,33.33%有吸烟病史,43.09%合并冠心病,50.41%合并高血压,29.27%合并脑血管病,52.33%合并糖尿病.其中介入治疗15侧肢体,手术治疗118侧肢体,介入联合手术治疗4侧肢体.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率4.88%.随访率88.89%,随访时间2~74个月,平均(18±1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13.01%.术后1、2、3年通畅率分别为(81±4)%、(68±6)%、(61±7)%.动脉闭塞25例,再手术4例,截肢9例.溃疡或坏死创面术后半年愈合率78.85%(82/104),1年愈合率83.65%(87/104).术后1、2、3年保肢率分别为(81±4)%、(71±5)%、(65±6)%.结论 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通过介入及或手术方法 动脉重建可以达到满意的血管通畅率,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平面,提高保肢率.

    作者:施娅雪;张皓;张纪蔚;张柏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26例

    目的 总结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无外括约肌受侵的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加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2 cm者,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1.0 cm、<2.0 cm者,行内括约肌次全切除;肿瘤距齿状线<1.0 cm或侵及齿状线者,行内括约肌全切除,结肠肛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26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为0~3 cm.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6例.乳头状癌1例,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巨大绒毛状腺瘤2例.病理分期:pTNM Ⅰ期11例,ⅡA期8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8例,T2 15例,13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大便3~10次.术后1年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患者排便次数减少,少为每日1次,或每日2~4次.但内括约肌全切除者仍偶然粪污.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肿瘤复发1例,术后10个月肝转移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对于癌灶局限于直肠壁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并保留肛门功能.

    作者:宋华羽;李激;左志贵;徐昶;倪士昌;陈绍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促进作用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建立强力霉素诱导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裸鼠肝癌HepG2 Tet-on-HIF-1α 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荷瘤裸鼠口服强力霉素(Dox)后,观察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荷瘤裸鼠口服强力霉素可以上调裸鼠皮下移植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肿瘤体积Dox(+)组vs.Dox(-)组为(513.545±276.229)mm 3 vs.(166.506±110.142)mm 3 (P<0.05),肿瘤重量(1.251±0.438)g vs.(0.640±0.296)g(P<0.05),肿瘤生长速度Dox(+)组明显超过Dox(-)组,肿瘤内面积坏死率明显小于Dox(-)组(31.360%±2.728%)vs.(36.640±3.804%)(P<0.05);同Dox(-)组相比,Dox(+)组裸鼠体重下降更为明显(P<0.01).两组荷瘤鼠均无肝、肺转移发生.结论 强力霉素可以诱导裸鼠肝癌HepG2 Tet-on-HIF-1α 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促进肿瘤的生长.

    作者:金炜东;陈孝平;杨盛利;张万广;靖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腋下副乳巨大纤维腺瘤一例

    患者,女,27岁.因右腋窝肿物2年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右腋窝肿物,如蚕豆大小,无不适,未治疗.后肿物逐渐增大,但仍无疼痛等症状,现因影响美观而求治.此期间患者未怀孕亦未服用避孕药物.查体:右腋窝可及约9 cm×4 cm大小肿物,位于皮下,近椭圆形,分叶感,质韧光滑,界限清,无压痛,活动好.皮肤表面未见乳头样结构,双乳腺及左腋窝未及肿物,未发现颈部、滑车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作者:蔡伟;滕梁汉;罗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莫匹罗星软膏外科应用案例征集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