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桐;张媛媛;彭涛;王妍;姚建;张姗姗;武将;刘玉兰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原位肝移植术后有6例门静脉并发症(3.5%),门静脉狭窄发生率为1.2%,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且术前3例有门静脉血栓,3例有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史.2例患者成功放置血管内支架,3例患者行套扎术或硬化剂治疗后好转出院,6例中无1例死亡.结论 术前存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和门静脉血栓是门静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监测门静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确诊门静脉并发症则要依据门静脉CT血管成像.晚期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效果不佳,对单纯性门静脉狭窄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蒋水明;周光文;申川;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在正常及高胆红素血症情况下,大鼠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对肝功能、肝细胞能量代谢以及肝再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133只,将其中40只分为2组,每组20只,均行胆总管-十二指肠插管桥接,同时行70%肝切除或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另87只行胆总管结扎制备梗阻性黄疸模型.5 d后手术分为70%联合肝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组,及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2组.动态观察术后24 h、72 h、7 d肝功能和肝细胞能量代谢、肝组织HGF和bcl-2 mRNA含量及其蛋白表达、肝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的变化,并统计各组死亡率.另取6只作为假手术组,测定术后0 h肝功能和肝细胞能量指标.结果 正常大鼠能够耐受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术后肝细胞能量代谢和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肝再生良好.高胆红素血症时,大鼠术后肝再生受抑制,细胞凋亡增多.较之70%肝切除组,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对肝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更为显著,术后肝功能恶化,肝组织HGF和Bcl-2 mRNA含量显著减少,肝再生明显受抑制,细胞凋亡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正常大鼠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术后肝再生不受影响,高胆红素血症时,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的大鼠死亡率高,因此术前引流减黄应是必要的措施.
作者:李斌;张友磊;李东;章意亮;高春芳;许强芝;倪灿荣;侯元凯;王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合并疾病、栓塞部位、手术与非手术及治疗前缺血时间等因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1988年7月至2008年1月约20年问62例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采用累加Logit回归模型分析数据,以年龄、性别、心功能情况、栓塞部位、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缺血时间等为参数,分析这些因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关系.结果 本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龄35~86岁,平均63.5岁,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中37例接受了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2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而给予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其中55例(88.7%)的肢体缺血状态得到改善,截肢2例,死亡2例.累加Logit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治疗开始时间、心功能情况、手术取栓对决定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年龄、性别和栓塞部位对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手术的25例中,23例缺血状态得到改善.结论 对于急性上肢动脉栓塞,8 h以内Forty导管取栓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积极的药物治疗仍可能改善栓塞肢体的缺血状态.
作者:陈喆;胡海地;常青;刘翀;张健;段志泉;辛世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20岁,身高172 cm,体重61 kg.因无痛性肉眼血尿7个月于2007年12月3日人院.尿液镜检:红细胞满视野;CTA示: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水平汇合后沿腹主动脉左侧上行约13 cm,在第2腰椎上缘肠系膜上动脉(SMA)下方跨腹主动脉移行为正常下腔静脉(IVC)右侧,SMA明显压迫跨越腹主动脉前的异位IVC,该段IVC的远侧及在该处汇人的左肾静脉(LRV)明显扩张(图1);膀胱镜检示左输尿管开口喷血.全身麻醉下经降结肠外侧显露SMA、腹主动脉及沿其左侧上行的左位IVC和LRV(图2).
作者:李震;汪忠镐;陈秀;杨宝钟;韩冰;卞策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Vater壶腹腺癌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存活的101例Vater壶腹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TNM分期Ⅰ期42例(41.6%),Ⅱ期32例(31.7%),Ⅲ期27例(26.7%).中位随访时间为46(2~192)个月,25例(24.8%)复发转移,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20(2~93)个月.局部复发11例(10.8%),远处转移20例(19.6%),其中6例同时出现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复发转移的25例患者与未复发转移的76例患者的肿瘤大直径>2 cm(64%比39%,X2=4.56,P=0.033)、淋巴结阳性率(52%比17%,X2=11.98,P=0.001)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1%比20%,X2=7.50,P=0.006)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si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淋巴结转移(0R=5.14,P=0.0037)是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49(2~192)个月,淋巴结转移患者为32(12~152)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3,P=0.0198).结论 Vater壶腹腺癌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复发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铁成;邵永孚;单毅;吴健雄;徐立斌;赵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胃肠疾病手术吻合口或闭合残端出血是应用管状吻合器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院普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术中诊治11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危少华;邢春根;吕孝东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7年8月间共收治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17例(占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27.4%),均获病理证实.对所有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腺癌(以下简称球部腺癌)病例采取信访、电话或门诊形式进行随访,现总结如下.
作者:彭贵主;周福庆;单人锋;肖国胜;吴波;余伟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们为了在临床上开展磁铁压迫吻合术治疗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的肠梗阻,进一步探讨磁铁压迫吻合治疗的作用原理,建立了磁铁压迫吻合术治疗肠梗阻的模型.
作者:侯郑生;刘京山;赵期康;饶晓松;邓延杰;全昌斌;敖国昆;黎立;史迎昌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D1+β淋巴结廓清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与D1+α淋巴结廓清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的近期效果.方法 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以54例D1+α淋巴结廓清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和42例D1+β淋巴结廓清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两组间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所见、术后经过、并发症和实验室结果 .结果 D1+β淋巴结廓清比D1+α淋巴结廓清清扫了更多数量的第2站淋巴结[(5.9±3.7)个比(2.7±2.6)个,P<0.01),两组在清扫的淋巴结总数[(24.7±9.5)个比(22.2±11.3)个]和胃周淋巴结数[(18.9±7.6)个比(19.4±9.9)个]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1+β组与D1+α组在手术时间[(302±53)min比(289±68)min)、失血量[(160±195)ml比(141±312)ml]、并发症发生率(19%比13%)、首次下床步行、排气、进食和排便时间、镇痛剂给药频率、第7天进食量、体重下降量和术后住院时间[(19±12)d比(17±7)d]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伴D1+β淋巴结廓清与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切除术伴D1+α淋巴结廓清的短期效果类似.
作者:韦佳明;黄林平;贾振庚;Norio Shiraishi;Seigo Kitano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62例行根治术的N0期大肠癌患者的548枚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mRNA的表达.结果 本组62例N0期大肠癌患者的548枚淋巴结中,有24例(39%)共55枚(10.0%)淋巴结中检出微转移.其中第Ⅰ、第Ⅱ、第Ⅲ组淋巴结微转移率分别是15.8%、5.0%和3.3%.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和分化程度等尤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x2=5.462,P<0.05).结论 检测N0期大肠癌淋巴结中CK20mRNA的表达可对精确临床分期、了解淋巴结微转移分布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维香;费绍华;祝蕾;伍建;丁君;陶祥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治疗方式与时机的选择.方法 总结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5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分析介入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支架植入和再次肝移植对肝动脉并发症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5例,2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治疗,术后均存活;3例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1例再次出现HAT,并再次移植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1个月内出现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stenosis,HAS)者12例,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2例;支架植入10例(治疗后因胆道缺血性改变行再移植4例);6例再移植患者存活4例,因颅内出血和感染死亡2例.术后1个月后出现HAS者8例,行肝动脉支架植入5例,肝功能好转.因胆道缺血性改变接受再移植1例.另外2例行保守治疗,情况稳定未作处理.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治疗应根据并发症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HAT的治疗以再次肝移植为主,HAS以介入治疗为主,一旦出现胆道缺血性改变,应及时行再次肝移植.
作者:杨扬;许赤;傅斌生;李华;陆敏强;蔡常洁;汪根树;易述红;张剑;张俊峰;姜楠;姜华;姜在波;单鸿;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阻断或结扎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干、及患侧肝静脉并在肝后隧道置阻断带联合阻断进行肝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对14例肝肿瘤患者采取预先将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阻断或结扎并在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完成肝切除术.结果 全组14例患者在分离肝右静脉过程发生小破裂口2例,缝合后出血停止.本组患者无下腔静脉或肝短静脉意外损伤.在切肝过程中出血少100 ml,多600 ml,平均出血量280ml.并发少胸腔积液4例,1例通过胸穿抽液治愈,其余3例自行吸收.无肝功能严重损害、胆瘘和腹腔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预先进行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干、及肝静脉阻断或结扎方法 以及利用肝后隧道放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进行肝切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对侧肝再灌注损伤.
作者:覃谦;李洪;王力斌;欧阳杰;梁卓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导管-皮下药盒系统溶栓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5-2007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42例分为A、B两组:A组20例,通过门静脉导管.皮下药盒系统溶栓.以尿激酶1000 U?kg-1?h-1持续注入,维持3~6 d血栓溶解后改为低分子肝素100 AxaIU/kg,每12小时1次,持续7~10 d;B组22例,通过外周静脉溶栓,尿激酶剂量加倍,其他同A组.比较完全溶栓率、有效溶栓率、溶栓时间、远期再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A组血栓完全溶解率为75%,有效溶栓率为90%;B组血栓完全溶解率为41%,有效溶栓率为59%.两组之间血栓完全溶解率、有效溶栓率、溶栓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复发率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门静脉导管-皮下药盒系统溶栓治疗门静脉血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溶栓方法 .
作者:方和平;陈署贤;邓美海;潘卫东;凌云彪;许瑞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占甲状腺癌的大多数,且有20%~50%伴淋巴结转移.因残留的转移淋巴结(metastatic lymph node,MLN)占颈部复发的大多数,所以手术彻底切除原发病灶和MLN是重要的影响预后因素[1].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发现的颈部淋巴结特征与原发性DTC伴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提高MLN的发现和清除率并改善预后.
作者:王宁;王延海;龙锦;许元鸿;郭仁宣;张浩;郭克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4例,女10例,中位年龄41岁.肿瘤位于肝左叶者6例,右叶8例.术前行B超检查者12例,CT枪查8例,MRI检查7例,血管造影2例,5例影像学检查后考虑HAML.1例术前行细针穿刺活检,未能确诊.1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明确,HMB-45检测14例,S-100检测7例,SMA检测6例,检测结果 均为阳性.术后随访6个月至18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除1例术后因DIC及心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3例无病生存.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影像学检奁有助于建立术前诊断,但确诊率不高.免疫组化HMB-45阳性是重要的病理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有效手段.
作者:钟宇新;裴炜;王黎明;吴凡;荣维淇;吴健雄;邵永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胰腺类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我院从2006年5月到2008年3月间共收治胰腺类癌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谦;王力斌;李爱辉;欧阳杰;李洪;陈昌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术后胰岛素抵抗被证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1].本研究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围术期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及其与IL-1β、TNF-α的相关性,并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可能的抗炎机制.
作者:曹守根;周岩冰;李世宽;陈栋;牛兆建;王东升;吕亮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院1997-2006年实施胆道手术逾2000例,43例术后出现黄疸,其中有3例为胆道结石并发壶腹癌,且在初次手术时漏诊,现就其漏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专;钟法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在肝门区肿瘤切除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和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技术(NHVE)相结合切除16例肝门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和肝门区血管的毗邻关系、阻断次数、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本组16例患者采用Pringle法与NHVE相结合技术切除肿瘤,Pringle法平均阻断(3.8±1.6)次,平均阻断时间(46.6±28.8)min;NHVE平均阻断(1.6±0.4)次,平均阻断时间(23.5±8.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50±320)ml,输血量平均(860±245)ml;术中修补下腔静脉损伤4例,肝静脉损伤2例,门静脉主干损伤2例;术后均有肝脏酶学指标、胆线素不同程度的升高,经保肝等治疗后恢复正常,未发牛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ringle法与NHVE技术分步结合使用可减少全肝血流阻断时间、增加肝门区肿瘤切除的安全性.
作者:刘江文;夏军强;王奇;曾勇;程南生;严律南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玎分比,对照组为30例慢件胃炎患者.结果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8.7%±1.3%,与胃炎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调节性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30.3%±3.3%,明显高于胃炎患者的20.3%±2.7%.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在胃癌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王晶桐;张媛媛;彭涛;王妍;姚建;张姗姗;武将;刘玉兰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