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细胞株细胞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许斌;王建伟;方河清;刘颖斌;牟一平;蔡秀军;李江涛;彭淑牖

关键词:癌, 肝细胞, 基因表达, 全反式维甲酸, Connexin基因
摘要: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肝癌细胞株CX26、CX32和CX4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4.分别用常规培养基和含ATRA(10-5 mol/L)的培养基培养两种细胞,在ATRA处理后的24、48、72 h提取细胞总m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CX26、CX32、CX43基因的表达.结果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SMMC-7721细胞不表达CX26 mRNA和CX32 mRNA,但是经ATRA培养48 h开始出现CX26 mRNA的表达,经ATRA培养72 h后出现CX32 mRNA的表达.常规培养的BEL-7404细胞没有CX26 mRNA和CX32mRNA的表达,但是经ATRA培养48 h开始出现CX26 mRNA和CX32 mRNA的表达.两种肝癌细胞株在经ATRA处理前后均有CX43 mRNA的表达.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够在转录水平上调CX26、CX32基因在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4中的表达.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对脓毒症单核细胞分泌和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体外单核细胞分泌和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10例脓毒症(sepsi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根据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的不同分为5组:A组(不含胰岛素)、B组(胰岛素浓度为10 μU/ml)、C组(100 μU/ml)、D组(1000 μU/ml)和E组(5000μU/ml).在不同培养液中培养24 h,观察单核细胞内毒素刺激后的分泌细胞因子(TNF-α、IL-6、IL-10)和抗原递呈功能(HLA-DR表达)的变化.结果单核细胞经过24 h的培养,内毒素刺激后分泌TNF-α和IL-6的能力在较低胰岛素浓度时均无明显变化.当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增加到1000 μU/ml时,单核细胞分泌TNF-α和IL-6的能力均显著下降(A组与D组比较,P<0.05).在各胰岛素浓度下,单核细胞分泌IL-10和表面抗原HLA-DR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胰岛素能抑制内毒素刺激后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分泌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提示外源性给予胰岛素对脓毒症患者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作者:虞文魁;李维勤;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肝癌细胞株细胞连接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肝癌细胞株CX26、CX32和CX4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BEL-7404.分别用常规培养基和含ATRA(10-5 mol/L)的培养基培养两种细胞,在ATRA处理后的24、48、72 h提取细胞总m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CX26、CX32、CX43基因的表达.结果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SMMC-7721细胞不表达CX26 mRNA和CX32 mRNA,但是经ATRA培养48 h开始出现CX26 mRNA的表达,经ATRA培养72 h后出现CX32 mRNA的表达.常规培养的BEL-7404细胞没有CX26 mRNA和CX32mRNA的表达,但是经ATRA培养48 h开始出现CX26 mRNA和CX32 mRNA的表达.两种肝癌细胞株在经ATRA处理前后均有CX43 mRNA的表达.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够在转录水平上调CX26、CX32基因在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4中的表达.

    作者:许斌;王建伟;方河清;刘颖斌;牟一平;蔡秀军;李江涛;彭淑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胸腺肽α1对肝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观察42例肝癌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变化,以探讨胸腺肽α1对肝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振巍;连俊彦;郑进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一期肠切除治疗体会

    我科于1997-2005年共收治左半结肠肿瘤并急性肠梗阻32例,其中30例行急诊一期肠切除吻合.由于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操作采用了改进的Dudley[1]肠道冲洗方法,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唐镇;韩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胆囊疾病患者胆囊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mRNA的表达研究

    目的检测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胆囊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及受体2(VIP2R)mRNA表达的改变,并与正常胆囊组织对照.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25例胆囊结石、8例胆囊息肉及7例肝移植供体胆囊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及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2R)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胆囊结石组及胆囊息肉组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2R)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胆囊息肉组t=2.242,P<0.05;胆囊结石组t=2.263,P<0.05),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1R)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2R)mRNA的异常表达在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张振海;吴硕东;高红;石刚;金俊哲;孔静;田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000例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13 000例LC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并发症216例(1.66%),其中腹腔内出血21例(0.16%),胆管损伤11例(0.08%),胃肠道损伤7例(0.05%),胆漏26例(0.20%),遗漏腹腔内肿瘤病变10例(0.08%),胆管残留结石47例(0.36%),腹腔感染4例(0.03%),上消化道出血2例(0.02%),皮下气肿32例(0.25%),切口感染46例(0.35%),戳孔疝1例(0.0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0.07%).死亡6例(0.05%),本组无LC技术性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结论规范LC操作技术,遵循操作原则对于保障LC手术的安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仍然有现实意义.

    作者:王宏光;陈训如;罗丁;毛静熙;周正东;余少明;李胜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及同时性多脏器癌45例治疗体会

    1972年6月至2005年4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结直肠癌患者2871例,发现同时性结直肠多原发癌及同时性多脏器癌45例,占1.6%(45/2871).我们结合结直肠癌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余丹;李铁钢;姚宏亮;赵华;冯大作;刘国清;皮执民;胡辅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直肠间质瘤19例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1986年6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1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53.5岁.19例患者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组织学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及74%.高侵袭危险度5例,中侵袭危险度3例,低侵袭危险度4例,极低侵袭危险度7例.结论直肠间质瘤少见,多数倾向于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获得病理诊断以及术式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对肿瘤直径<3cm的低侵袭危险度病例,应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

    作者:蔺宏伟;邵永孚;赵东兵;张海增;吴铁成;周志祥;万玉良;吴健雄;赵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二次解剖外旁路搭桥术治疗人工血管外露一例

    患者男,78岁,因腹主动脉瘤在外院行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双下肢急性缺血1周于2004年9月2日入院.患者既往营养状况良好,高血压病史10年,无糖尿病史,来我院前下肢缺血时间1周,在当地医院行保守扩血管治疗效果欠佳,右下肢有坏疽迹象.入院查体发现双侧小腿皮色紫暗,右下肢可见多发张力性水疱,双侧股动脉以下未及搏动;右腹股沟2次切开手术,切口肿胀未愈合.

    作者:李清乐;张小明;张学民;沈晨阳;李伟;焦洋;蒋京军;袁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腔镜结直肠大部切除治疗结直肠广泛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42岁.因反复无痛性便血30余年,近2个星期便血加重伴下腹坠胀就诊.曾在基层医院按痔疮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镜下见自回盲部至结肠脾曲段结肠黏膜下血管增粗,纹理清晰,并扩张形成多个大小不等的暗紫色血窦,突向肠腔,部分血管瘤表面黏膜糜烂,呈紫黑色,但未见出血点;降结肠、乙状结肠未见异常;距肛缘7~10 cm段直肠黏膜呈紫色,黏膜下有两个暗红色球形血管瘤,突向肠腔,大的直径约1.5 cm,小的直径约0.5 cm,表面光滑,无破溃出血,表面无脓苔(图1).诊断为结直肠广泛血管瘤.拟行保留正常乙状结肠的腹腔镜结直肠大部切除术.

    作者:胡三元;王可新;陈波;刘崇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硬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硬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发硬纤维瘤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分析总结诊疗经验.结果5例患者发生硬纤维瘤前有大肠手术史,1例无腹部手术史.腹部无痛性肿块是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均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手术治疗4例,术后2例继续服用药物治疗,期待治疗1例.术后复发2例,1例出现短肠综合征.6例患者均存活.结论FAP患者伴发硬纤维瘤并不罕见,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治疗.需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肿瘤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作者:于恩达;楼征;徐晓东;孟荣贵;王颢;金国翔;傅传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Ⅳ期结直肠癌78例的手术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Ⅳ期结直肠癌姑息性手术治疗效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至2004年3月诊治的78例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姑息性手术治疗组73例,未手术组5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切除,肿瘤合并症,肿瘤转移范围,CEA水平,是否接受化疗等因素与预后相关.Cox多因素分析仅显示肿瘤多发性转移、CEA水平升高和未化疗是Ⅳ期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53例无肿瘤外科合并症患者的预后因素,原发灶切除组和未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2个月和10个月,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8),而肿瘤转移范围,CEA水平,是否接受化疗是患者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对结直肠癌原发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者,应争取积极手术切除;无外科合并症患者切除原发肿瘤并不能改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洪义;彭亦凡;姚云峰;顾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88例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广泛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对广泛动脉闭塞无流出道的慢性缺血患者88例(104条肢体)施行大隐静脉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加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结果104条肢体中,随访82条,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3年.所有患者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夜间疼痛好转,创面愈合良好,下肢无肿胀.结论本术式可使动脉血流通过大隐静脉通道,改善或重建缺血下肢的血液循环.

    作者:赵渝;时德;代远斌;孙英信;乔正荣;向志;蒲庆华;黄文;任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靶向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小片段干扰RNA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基因(serine/threonine kinase15,STK15)沉默后对胃癌细胞系MKN45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STK15基因作为胃癌靶点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抑制STK15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TK15蛋白质的表达变化;体外侵袭实验检测MKN45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MTT法检测MKN45细胞增殖速度的变化.将裸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皮下移植经STK15siRNA处理的MKN45细胞,观察其成瘤性的改变.结果MKN45细胞经STK15 siRNA作用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STK15-组与对照组比较体外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平均A值为(182±27)比(308±38),P<0.05];更多的MKN45细胞聚集于G2/M期附近[G2期DNA含量细胞为(30±5)%比(14±3)%,P<0.05];增殖速度明显减缓(P<0.05);在裸鼠体内成瘤性明显减低[平均肿瘤重量为(0.15±0.07)g比(0.29±0.16)g,P<0.05].结论靶向STK15的siRNA可在体内外抑制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STK15有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靶点.

    作者:兰斌;陈雪华;刘炳亚;瞿颖;张晓青;蔡劬;戴起宝;陈绍勤;朱正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坐标法定位

    对于新辅助化疗后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的患者,确定原发肿物的位置成为确定保乳手术切除范围的重要因素.我们采用坐标法进行肿物的化疗前标记,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海霞;苏逢锡;郭巨江;宋尔卫;贾卫娟;龚畅;胡孝渠;秦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荨麻疹致上消化道出血穿孔一例

    患者男,12岁.因全身皮疹、腹痛3 d,伴皮肤瘙痒、呕血1次而入院.查体: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的风团,部分抓破结痂.腹平坦,腹肌略紧张,上腹部压痛、反跳痛不明显.血常规:WBC:12.76×109/L,N:73.1%,腹部X线透视:双膈下游离气体影.彩超示:肝、胆、胰、脾及腹腔未见异常.

    作者:林勇;邹可进;孔庆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16例的外科治疗和预后分析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适合进行确定性的手术治疗.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择期手术,缺乏对暴发性结肠炎急性期及后期手术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的研究.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6例暴发性结肠炎的一些临床和随访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陈桂明;尹路;赵任;林谋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外科治疗的469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和分组比较其疗效.结果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5年间因肝胆管结石接受手术治疗者469例,随访412例(占87.8%),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3年6个月).肝切除组与胆道探查组的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5.1%和14.8%(x2=9.32,P<0.01)、4.5%和14.8%(x2=11.24,P<0.01)、5.1%和16.0%(x2=11.48,P<0.01);使用纤维胆道镜组与未使用纤维胆道镜组的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再手术率分别为4.4%和16.1%(x2=15.17,P<0.01)、3.8%和16.1%(x2=17.98,P<0.01)、4.1%和18.3%(x2=21.52,P<0.01).结论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可明显提高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作者:段伦喜;钟德玝;苗雄鹰;王群伟;刘国利;黄生福;庄赞根;熊寿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尼美舒利对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节

    目的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观察尼美舒利对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增殖的影响,细胞凋亡采用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应用免疫组化、RT-PCR检测尼美舒利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高浓度(200 μmol/L)尼美舒利不仅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而且诱导其凋亡,流式细胞仪研究显示,随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浓缩,凋亡小体形成等,免疫组化和RT-PCR测定显示尼美舒利显著下调bcl-2、survivin表达,而bax表达上调.结论尼美舒利显著抑制QBC93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bcl-2、bax、survivin等凋亡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尼美舒利诱导的QBC939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黄强;孔琦;翟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血管瘤自发破裂出血一例

    患者女,63岁.主因呕血、便血72 h入院.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量柏油样便,随后呕出大量暗红色血液,不伴有发热、腹痛、返酸、嗳气等症状,给予垂体后叶素等止血药物治疗后无好转.既往无类似病史及溃疡病、肝硬化病史.

    作者:左永录;李虎城;王宏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