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阳;王林波;陈文军;潘滔;朱洪波;许敬尧;吴金民
目的探讨bcl-2、bad基因在乳腺癌前病变及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ER、PR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观察19例乳腺单纯性增生,20例乳腺非典型增生,48例乳腺癌组织中bcl-2、bad蛋白的表达,并同时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 结果 bcl-2在正常组和乳腺单纯性增生组100%表达,非典型增生组,乳腺癌组的表达率分别为85.0%和58.33%,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3.37,P<0.05).bad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率较bcl-2表达有下降趋势,分别为87.5%, 84.2%, 55%, 47.91%.bcl-2、bad在各组中表达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3.05, P<0.001, χ2=11.29, P<0.01). 结论 bcl-2、bad基因在乳腺癌的恶性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其表达与雌激素的调节有密切关系;bcl-2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王晓薇;郭炳麟;商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残胃局部复发癌再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1年间收治的51例残胃局部复发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51例中,复发局限于残胃者31例,伴有转移的复发2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7例(53%),其中16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行姑息性残胃全切术3例,胃肠吻合、造口术15例;单纯剖腹探查术6例.30例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吻合口周围复发10例,残胃复发癌20例.根治性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8%、19%.姑息性手术及综合治疗组的生存时间为6~2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单纯剖腹探查及腹腔化疗组均于2~7个月内死亡. 结论残胃局部复发癌以残胃、吻合口局部复发为主,具有较高的切除率,应积极行再手术治疗.
作者:邹寿椿;胡智明;张成武;赵大建;陶厚权;赵挺;姜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者男,51岁,农民.因反复腹部胀痛半年入院,体检:右中下腹有直径约10cm质中圆形肿物,轻压痛,活动,边界不清楚.CT示:腹腔肿物,考虑畸胎瘤.2004年3月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50cm处回肠系膜有5cm×5cm×4cm大小肿物,边界不清.肿物内有炎性干酪样坏死.距回盲部35cm、100cm两处回肠与系膜肿物粘连成团,无肠梗阻.术中3次冰冻均示:炎症.行病变肠管系膜切除.病理示:小肠黏膜慢性炎症,黏膜下及肌层明显充血,回肠系膜脂肪组织慢性炎症,部分区域形成脂肪坏死结节,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图1).病理诊断: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
作者:顾国利;王石林;魏学明;王洪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肝细胞肝癌中hTERT(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与c-myc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两者相关性.
作者:刘颖斌;李松岗;彭淑牖;陈灵华;方河清;王也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者男,74岁.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呕吐2h于2004年2月8日入院.呕吐物初为黄色胃内容,后期有少量血性液体,发病后无肛门排气.15年前因胃癌在我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腹膨隆,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血常规:WBC:8.7×109/L,N 0.85, HGB 144g/L .尿常规无异常.腹部透视:肠腔积气明显,中下腹见多个阶梯状液平.B超:肝脾未见异常,腹腔积液,肠管扩张,肠腔积气.在全麻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混浊液体约1000ml,小肠高度扩张,暗红色,全小肠顺时针方向扭转360°.
作者:虞立平;段建春;江树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梗塞,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高度狭窄,更易引起致命的脑梗塞,及时手术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朱凤水;蔡兵;李慎茂;缪中荣;吉训明;宋庆斌;王默力;凌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885年Osler年提出了感染性动脉瘤(mycotic aneurysm)的概念,原指真菌感染,后被用于统称感染性动脉瘤.现以infected aneurysm特指感染性动脉瘤,区别于吻合口或人工血管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
作者:田路;张纪蔚;张柏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手术前栓塞一侧门静脉(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是近年肝脏外科的新进展,可以使对侧肝叶增生肥大,增加将来肝癌切除后残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 FLR)的体积,提高肝癌的切除率,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刘海;彭永红;杨作衡;王国雄;汤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应用一种新的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初步经验. 方法本组13例.平均年龄36岁.发病时间平均31个月.下腔静脉隔膜3例,右肝静脉隔膜1例,下腔静脉隔膜合并远侧血栓形成6例,下腔静脉长段血栓形成2例,1例为后腹膜肿瘤侵入下腔静脉全程并延伸进右心房.所有病例均在直视下完全切除病变. 结果手术成功13例,1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2例采用细胞回收机, 1例输库血2000ml,2例输库血400ml,其余病例未予输血.1例围手术期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余病例术后症状体征消退. 结论此根治方法视野清晰、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
作者: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汪忠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人凝血酶在外科手术中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和多中心的方法,针对腹部手术切口96例和肝脏手术切面40例两种创面分别进行研究,每种创面均等分为2组,研究组使用凝血酶(切口1000IU,肝创面2000IU),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手术创面出血的止血时间、出血量、单位面积出血量以及肝手术患者术后24h腹腔引流量等方面和安全性进行观察. 结果研究组腹部切口创面止血时间为(104±70)s,单位面积出血量为(0.4±0.3)g/cm2,在肝创面分别为(106±78)s、(1.0±0.7)g/cm2,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腹腔引流量研究组为(103±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4±159)ml(P< 0.05). 结论人凝血酶对腹部切口和肝创面毛细血管出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和安全性.
作者:朱明炜;曹金铎;祝学光;何三光;齐德林;韦军民;叶国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胆道造影(IOC)和腹腔镜超声(LUS)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00年6月至2001年9月对98例行LC术患者进行LUS和IOC的前瞻性研究. 结果 LUS和IOC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5%,操作时间分别为(7.7±2.1)min和(11.4±3.5)min(P<0.01).敏感度和特异度LUS分别为85%和96%,IOC分别为83%和98%,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敏感度为98%.两种方法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50.05);LUS和IOC对胆总管胰内段显像率分别为62%和97%(P<0.01). 结论 LUS操作方便,无创伤,诊断效果及胆道显像率(胰外段)与IOC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度.
作者:郑民华;李健文;胡艳艳;陆爱国;董峰;王明亮;臧潞;毛志海;蒋渝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展过程中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每组24只,分别为对照组、吞噬刺激素组、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按随机原则在0、3、6、12h分批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纤维素染色观察微血栓情况,计数微血栓数量. 结果对照组与吞噬刺激素组在不同时段微血栓数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6、12h各组微血栓数量均比对照组和吞噬刺激素组明显升高;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3、6、12h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微血栓数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AP+吞噬刺激素组在各时间段均较AP组微血栓数量明显增加;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6、12h微血栓数量明显减少,与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AP时吞噬刺激素促使胰腺微血栓数量增加,应用吞噬刺激素抑制物可使胰腺微循环状态明显改善.
作者:成雨;严际慎;张伟;余莉;罗建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AA)中细胞黏附分子的差异表达与AAA发病的关系. 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AAA和正常腹主动脉中差异表达的细胞黏附分子基因,再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基因、蛋白质水平检测. 结果 AAA中有3种细胞黏附分子存在差异表达,它们是VCAM-1, PECAM-1, TSP,上调比率分别达到5.7,3.6及57.4倍. 结论 AAA中有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AAA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陈华;郑月宏;管珩;刘昌伟;李拥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肿瘤继发脐转移(sister Mary Joseph nodule, SMJN)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3年7月间17例SMJ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行姑息性手术,7例未行手术治疗,比较姑息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两者生存率. 结果 17例脐转移灶均经病理确诊,其中3例行脐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来源于卵巢上皮癌6例,胃低分化腺癌6例,结肠腺癌2例,子宫内膜癌1例,胆囊癌1例,1例诊断为低分化腺癌但未发现原发灶.姑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60%、20%、10%;非手术组中位生存期8.25个月,0.5年生存率为14.3%,无1年生存者.姑息手术组预后好于非手术组(P<0.01). 结论 SMJN临床发生率低,是腹部恶性肿瘤终末期和预后差的标志.姑息性手术切除有望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汪建平;彭慧;兰平;董文广;黄美近;王天宝;黄奕华;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患者男性,58岁,渔民.因发现腹部肿块5年伴疼痛4d于2003年2月21日入院.于1997年起,发现腹部肿块,约成人拳头大小,5年来肿块缓慢增大伴消瘦.查体:腹部膨隆,从剑突至脐下6cm可触及约25cm×20cm的肿块,质地偏硬,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有压痛,无波动感,活动性差,站立位、膝胸位肿块无下坠、移动.CT:病灶上部呈囊性,壁厚薄不均,下部呈实质性,实质部分可见增强,考虑腹腔内巨大占位,恶性肿瘤可能性大(图1).术前诊断:后腹腔恶性肿瘤,行剖腹探查、腹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巨大肿块,大小为25cm×25cm×10cm,表面不平,囊性,内有混浊液体,与胃大弯、胃前壁及横结肠有少许粘连,腹腔内有少量腹水,淡黄色,肝、胃、胰、脾未见异常.完整切除肿瘤,肿瘤重达5kg.病理诊断:大网膜恶性间皮瘤,大细胞性(图2). 术后恢复好,术后12d出院,随诊6个月无复发.
作者:尚丽明;黎乐群;肖开银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本研究对胃癌进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初步研究,以探讨其在胃癌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宋向阳;王林波;陈文军;潘滔;朱洪波;许敬尧;吴金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总结150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肠套叠类型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结果 150例中具有阵发性腹痛者135例(90.0%),腹部肿块97例(64.7%),恶心呕吐87例(58.0%),血便31例(20.7%),顽固性便秘15例(10.0%);150例中同时具有腹痛、腹块、血便者22例(15.3%).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为良、恶性肿瘤,炎症,Meckel憩室和移动盲肠症.150例肠套叠均行手术治疗,147例痊愈,3例死亡. 结论成人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存在.早期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杨维良;张伟峰;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梁春林;孙永昌;张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本组自1992年10月至2001年5月收治皮下软组织金属性异物8例,均经超声引导取出,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均为颈、背、股、臀及胸壁等软组织金属性异物.为子弹、弹片、屑片、针等.伤时异物在软组织内穿行一段距离,因肌肉运动使异物可在组织中潜行一段,故多不在创口之下.经连续超声扫描极易发现而确诊.并在超声导引下均顺利手术取出.
作者:付润娟;况立革;陈文韬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新方法.该术式术后患者感觉疼痛较轻,且术后复发率低,在美国及欧洲国家广泛开展,1997年逐步在国内推广.然而实验及临床研究都发现人工合成材料植入体内后所引起的纤维愈合会造成人工假体的皱缩和变硬[1].我们对我院2000年6月至2001年12月68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男性患者的睾丸血流灌注及性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该术式对男性性功能及睾丸血流灌注情况的影响.
作者:丁明利;高伟;秦宪斌 刊期: 2004年第09期
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我们为33例单发和多发体表脂肪瘤的患者设计实施了非切开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2~66岁;单发19例,多发14例;涉及面颊部、颈后、肩胛部、上臂、前臂、腰部、臀部、大腿等8个部位;大小不等,长径1.0~15.0cm.2.要求采用本术式的主要原因:多发14例,多数十个;单发暴露部位惧怕瘢痕产生、影响美观者10例;单发非暴露部位但瘤体较大者9例;其中非常惧怕疼痛者3例;主观意愿接受该治疗.
作者:孙力;林玉静;李鹤;张军疆;郝淑琴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