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门静脉栓塞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

刘海;彭永红;杨作衡;王国雄;汤鹏

关键词:门静脉栓塞, 肝癌切除,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术前栓塞, 肝脏外科, 手术后, 切除率, 并发症, 增生, 体积, 残留
摘要:手术前栓塞一侧门静脉(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是近年肝脏外科的新进展,可以使对侧肝叶增生肥大,增加将来肝癌切除后残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 FLR)的体积,提高肝癌的切除率,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急性胰腺炎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展过程中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每组24只,分别为对照组、吞噬刺激素组、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按随机原则在0、3、6、12h分批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纤维素染色观察微血栓情况,计数微血栓数量. 结果对照组与吞噬刺激素组在不同时段微血栓数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6、12h各组微血栓数量均比对照组和吞噬刺激素组明显升高;AP组、AP+吞噬刺激素组、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3、6、12h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微血栓数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AP+吞噬刺激素组在各时间段均较AP组微血栓数量明显增加;AP+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6、12h微血栓数量明显减少,与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AP时吞噬刺激素促使胰腺微血栓数量增加,应用吞噬刺激素抑制物可使胰腺微循环状态明显改善.

    作者:成雨;严际慎;张伟;余莉;罗建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分析

    目的研究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19例MODS患者,随机选择10例行HVHF,另9例行常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于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2、4、8h动脉采血,检测血气、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 结果 HVHF组与CVVH组于治疗开始后4h血Scr、BUN均显著下降,肾功能改善.HVHF组血TNFα、IL-1β、IL-6治疗前分别为(1795±506)ng/L、(964±185)ng/L、(1332±415)ng/L,治疗开始后4h为(1265±397)ng/L、(511±124)ng/L、(726±243)ng/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VVH组血TNFα治疗前为(1799±511)ng/L,治疗开始后4h为(1327±421)ng/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VHF组死亡3例(3/10),CVVH组死亡5例(5/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HVHF可通过对流和AN69膜的吸附作用清除大量炎症介质,改善MODS患者的预后.

    作者:于凯江;赵鸣雁;高岩;刘丽敏;王洪亮;费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胃肠吻合口后间隙全小肠内疝并发扭转一例

    患者男,74岁.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呕吐2h于2004年2月8日入院.呕吐物初为黄色胃内容,后期有少量血性液体,发病后无肛门排气.15年前因胃癌在我院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腹膨隆,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血常规:WBC:8.7×109/L,N 0.85, HGB 144g/L .尿常规无异常.腹部透视:肠腔积气明显,中下腹见多个阶梯状液平.B超:肝脾未见异常,腹腔积液,肠管扩张,肠腔积气.在全麻下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混浊液体约1000ml,小肠高度扩张,暗红色,全小肠顺时针方向扭转360°.

    作者:虞立平;段建春;江树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三原发癌一例

    患者女,51岁,1992年因左乳腺癌于我院行左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乳腺单纯癌,淋巴结腋下4/5,锁下1/1转移,术后行5-氟脲嘧啶750mg、氨甲喋呤30mg、环磷酰胺600mg(CMF方案)化疗6个疗程及放疗.1995年患食管中段癌于我院行中段食管癌根治术,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侵及深肌层,术后行化疗及放疗.2001年3月因右乳癌于我院就诊,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病理诊断:乳腺导管癌伴浸润,淋巴结:第1水平0/5,第2水平0/1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术后CMF化疗6个疗程并口服三苯氧胺.至今随访15个月未发现转移或复发.

    作者:齐义新;范忠林;李云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残胃复发癌的再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残胃局部复发癌再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2001年间收治的51例残胃局部复发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51例中,复发局限于残胃者31例,伴有转移的复发2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7例(53%),其中16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行姑息性残胃全切术3例,胃肠吻合、造口术15例;单纯剖腹探查术6例.30例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吻合口周围复发10例,残胃复发癌20例.根治性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8%、19%.姑息性手术及综合治疗组的生存时间为6~24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单纯剖腹探查及腹腔化疗组均于2~7个月内死亡. 结论残胃局部复发癌以残胃、吻合口局部复发为主,具有较高的切除率,应积极行再手术治疗.

    作者:邹寿椿;胡智明;张成武;赵大建;陶厚权;赵挺;姜蔚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乳腺癌骨髓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检测的临床研究

    淋巴和血行转移是乳腺癌二种主要转移形式,我们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和RT-PCR等不同方法同时检测骨髓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的微小转移,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水;范萍;刘晓安;武正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30例临床分析

    目的介绍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新方法及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预防作用. 方法 2002年5月至2003年7月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4例入院时出现肺栓塞)患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中15例在滤器置入术后立即实施下肢深静脉取栓术,另外15例行保守治疗. 结果本组30例均获成功,经1~14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访,除1例出现滤器闭塞外,余无任何并发症及肺栓塞的发生,曾出现肺栓塞者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肺栓塞. 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发生.

    作者:赵军;李敬府;董国祥;王金锐;栾景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体外培养的人腹主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一氧化氮的生成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腹主动脉瘤(AAA)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及其表达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培养液中生成一氧化氮(NO)的情况. 方法 0.02% 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进行AAA-SMC原代培养,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鉴定SMC并绘制AAA-SMC的增殖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AA-SMC中iNOS蛋白的表达,并测定原代及2代细胞培养液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之和(NO2-+NO3-,NOX). 结果酶消化法成功培养AAA-SMC,α-SMA阳性率为45%±5.8%,传代培养发现AAA-SMC增殖力有限; AAA-SMC中iNOS蛋白阳性率86.7%±4.6%,细胞培养液中存在高浓度的NOX. 结论 AAA-SMC存在异常增殖但增殖力有限,且细胞可能存在表型变化;AAA-SMC中 iNOS蛋白的高表达及NO的过量生成,提示由SMC生成的过量NO可能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廖明芳;景在平;赵新;张素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颈部Castleman病一例

    患者女,9岁,因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2年入院.查体:慢性贫血貌,营养差,右侧颈前下颌下区可见一肿块,大小约4cm×3.5cm×3cm,无红肿及波动感,质中等,边界清,活动度较好.实验室检查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T平扫纵隔及腹部未见包块.手术中见包块约鸽蛋大小,包膜完整,将包块完整摘除.病理报告示增生的淋巴组织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滤泡,滤泡周围淋巴细胞呈葱皮样排列,滤泡中心小血管明显增生,血管壁纤维化伴有玻璃样变性.免疫组化示滤泡中心bcl-2(-)、LCA(+)、小血管CD34(+)、PAS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颈部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

    作者:陈海金;吴爱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肝细胞癌端粒酶逆转录酶与调控基因c-myc表达的关系

    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肝细胞肝癌中hTERT(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与c-myc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两者相关性.

    作者:刘颖斌;李松岗;彭淑牖;陈灵华;方河清;王也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自体静脉移植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疗效

    目的评价自体静脉移植桥接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喉返神经横断性损伤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桥接修复的临床资料.17例均为甲状腺手术损伤所致.损伤部位:右侧5例,左侧12例. 结果损伤后至修复时间为术中发现后立即修复至术后10个月.术中见损伤发生在喉返神经入喉处下方2cm以内者16例(94.1%),甲状腺下动脉平面1例(5.9%).神经缺损长度0.5~4cm.17例中16(94.1%)例获1.5年以上随访,声音恢复正常的12例(75.0%),明显好转的3例(18.8%),好转1例(6.2%).15例获喉镜检查,其中声带恢复正常活动的4例(26.7%),恢复部分活动的3例(20.0%),未恢复活动的8例(53.3%). 结论自体静脉移植桥接是修复喉返神经缺损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吕新生;李新营;王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腹主动脉瘤中细胞黏附分子差异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AAA)中细胞黏附分子的差异表达与AAA发病的关系. 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AAA和正常腹主动脉中差异表达的细胞黏附分子基因,再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基因、蛋白质水平检测. 结果 AAA中有3种细胞黏附分子存在差异表达,它们是VCAM-1, PECAM-1, TSP,上调比率分别达到5.7,3.6及57.4倍. 结论 AAA中有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差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AAA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作者:陈华;郑月宏;管珩;刘昌伟;李拥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成人肠套叠150例临床总结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总结150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肠套叠类型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结果 150例中具有阵发性腹痛者135例(90.0%),腹部肿块97例(64.7%),恶心呕吐87例(58.0%),血便31例(20.7%),顽固性便秘15例(10.0%);150例中同时具有腹痛、腹块、血便者22例(15.3%).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为良、恶性肿瘤,炎症,Meckel憩室和移动盲肠症.150例肠套叠均行手术治疗,147例痊愈,3例死亡. 结论成人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存在.早期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优良.

    作者:杨维良;张伟峰;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梁春林;孙永昌;张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腹部恶性肿瘤继发脐转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肿瘤继发脐转移(sister Mary Joseph nodule, SMJN)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 方法对1980年1月至2003年7月间17例SMJ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行姑息性手术,7例未行手术治疗,比较姑息手术组与非手术组两者生存率. 结果 17例脐转移灶均经病理确诊,其中3例行脐结节穿刺细胞学检查.来源于卵巢上皮癌6例,胃低分化腺癌6例,结肠腺癌2例,子宫内膜癌1例,胆囊癌1例,1例诊断为低分化腺癌但未发现原发灶.姑息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60%、20%、10%;非手术组中位生存期8.25个月,0.5年生存率为14.3%,无1年生存者.姑息手术组预后好于非手术组(P<0.01). 结论 SMJN临床发生率低,是腹部恶性肿瘤终末期和预后差的标志.姑息性手术切除有望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汪建平;彭慧;兰平;董文广;黄美近;王天宝;黄奕华;詹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颈内动脉一侧闭塞另一侧高度狭窄的介入治疗

    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脑梗塞,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高度狭窄,更易引起致命的脑梗塞,及时手术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朱凤水;蔡兵;李慎茂;缪中荣;吉训明;宋庆斌;王默力;凌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1885年Osler年提出了感染性动脉瘤(mycotic aneurysm)的概念,原指真菌感染,后被用于统称感染性动脉瘤.现以infected aneurysm特指感染性动脉瘤,区别于吻合口或人工血管感染引起的感染性动脉瘤.

    作者:田路;张纪蔚;张柏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恶性腹膜间皮瘤十例的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治经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恶性腹膜间皮瘤以腹部肿块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大体病理局限型7例,弥漫型3例.临床误诊7例.9例患者行16次手术治疗,接受1次手术者4例,2次手术者3例,3次手术者2例,首次手术7例能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复发4例,3例再次手术.1年内死亡5例,2年内死亡6例,长存活已9年. 结论恶性腹膜间皮瘤较为罕见,临床易误诊,本病预后较差,对于局限型恶性腹膜间皮瘤应力争手术切除.

    作者:肖开银;黎乐群;彭民浩;陈滨;尚丽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晚期重型肝炎的临床经验

    目的总结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联合肝移植治疗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经验. 方法我院1993年4月至2003年12月共实施223例原位肝移植,其中23例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在移植前共进行了58例次的ALSS治疗,现就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常规内科治疗组、未施行肝移植的单纯ALSS治疗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ALSS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内毒素等各项实验室指标显著改善,能维持的中位时间为12d(2~226d);23例患者施肝移植,移植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水平显著低于患者首次ALSS治疗前水平(P<0.001);自首次ALSS治疗日计算,该组患者等待供肝的中位时间为12d(2~226d),本组晚期重型肝炎患者半年存活率达73.9%,显著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和未施行肝移植的ALSS治疗组(P<0.001). 结论 ALSS能显著改善晚期重型肝炎病情,发挥顺利过渡到肝移植的桥梁作用.

    作者:郑树森;徐骁;李兰娟;梁廷波;高峰;王伟林;沈岩;杨芊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74例分析

    目的检测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以分析其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74例(96条肢体)的资料,利用流速剖面图彩超和空气体积描记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个月及1年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静脉返流量、灌注指数、静脉功能不全评分指标于术后1、3个月、1年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而射血分数、剩余容积分数均值于术后3个月、1年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溃疡愈合率达78.8%(26/33),术后93.6%的肢体各种症状体征消失和明显缓解. 结论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静脉性溃疡有确切疗效.

    作者:胡作军;王深明;黄雪玲;吕伟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术前门静脉栓塞提高肝癌手术切除率

    手术前栓塞一侧门静脉(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是近年肝脏外科的新进展,可以使对侧肝叶增生肥大,增加将来肝癌切除后残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nt, FLR)的体积,提高肝癌的切除率,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刘海;彭永红;杨作衡;王国雄;汤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