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晋;李沛;彭亦凡;王怡;徐光炜
目的总结肝尾叶癌切除经验,提高肝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肝尾叶癌切除术,从解剖、肝尾叶癌的生物学特性、术式、手术入路、肝门阻断等诸方面进行讨论。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4例已分别随访5年、2年9个月、2年和1年半,均存活。结论肝尾叶切除已非外科“禁区”,清晰的解剖及充分的显露是关键。
作者:王福顺;冷希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常规的Seldinger 法做脾动脉栓塞共20例,术前血小板计数:1.9×109/L~4.9×109/L。肝脾动脉同时栓塞10例,肝癌行无水酒精注射并脾动脉栓塞2例,肝癌切除术又行脾动脉栓塞7例,脾动脉栓塞后再行肝癌切除1例。行1次脾动脉栓塞15例,2次脾动脉栓塞4例,3次脾动脉栓塞1例。结果脾动脉栓塞后5d血小板计数上升近1倍,7d后恢复到正常范围。20例患者术后均有脾区疼痛,14例有发热,随访时间平均为9.6个月,目前均存活。其中5例血小板低于正常范围,但高于术前水平。结论脾动脉栓塞使患者免于手术切脾,可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又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此法相对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对肝癌伴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李爱军;吴孟超;程红岩;陈栋;徐爱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在2001年3月开通网络版,届时通过网络版向读者介绍本刊编辑委员会、各编辑委员、各审稿人;介绍本刊编辑部;介绍各位编辑及职能范围;介绍友情链接杂志;介绍本刊自创刊起至2000年的目录;网络版主页还设编者作者交流。网络版在今后还要进一步开发功能,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脏结核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对肝脏结核8例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灶部位、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人术前均未做出明确诊断,手术方式以病灶切除(5例)及部分切除加开窗引流(3例)为主,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肝脏结核。结论手术切除及抗结核治疗是肝脏结核的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王锦波;汪中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3年3月至1999年5月,施行腹腔镜小肠切除术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44~68岁,平均56.1岁。18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就诊,余3例以腹痛就诊。术前检查包括:全消化道钡餐20例次、血管造影2例次。20例患者上述检查提示小肠占位性病变;1例钡餐和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因患者反复腹痛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证实为美克尔憩室。术后病理学诊断:小肠平滑肌瘤13例、神经纤维瘤5例、错构瘤2例和美克尔憩室1例。 2.手术方式:本组21例均采用插管全麻,行腹腔镜辅助下小肠切除术。手术操作大致可分为6步:(1)病灶定位:肉眼发现病灶10例、经器械探查确认9例,术中内窥镜检确定诊断2例;(2)肠段游离:较广泛肠段切除,均在腹腔镜引导下完成,可避免扩大切口;(3)肠段提出:扩大切口至3~4cm,将分离后要切除肠段提出腹壁;(4)肠切除、吻合:在腹壁外,按常规行肠切除、吻合术;(5)肠段回纳:通过扩大的切口,将吻合后肠段送回腹腔;(6)系膜孔关闭:首先将扩大的切口关闭,重建气腹,然后在镜下间断缝合系膜缘。并注意在腹腔镜下观察还纳局部肠段的血运情况。 3.结果:本组21例,手术用时70~150min,平均(104.2±36.9)min;术中出血50~200ml,平均(67.3±51.5)ml;住院4~7d,平均(5.4±1.3)d。全组均在术后48h内恢复胃肠功能,手术均获成功,无病灶遗留,无并发症、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所有病例均获1.5~76月随访,无异常发现。
作者:柯重伟;郑成竹;仇明;华积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ODN)是否可以抑制人肝癌细胞系VEGF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的血管形成,探讨肝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方法人肝癌细胞系7721能表达VEGF,其培养上清液对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采用人工合成反义、正义ODN分别加入7721细胞培养液,比较7721细胞VEGF的表达以及各上清液刺激内皮细胞生长的受抑情况,即可了解ODN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肝癌的血管形成情况。结果 VEGF反义ODN明显抑制了人肝癌细胞VEGF的表达(灰度值:反义组122.6,正义组101.3,对照组106.3,P<0.01),且抑制率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当剂量为1、2.5、5、10μ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63.2%、82.4%、210.0%、287.5%)。结论 VEGF反义ODN能够抑制肝癌的血管形成,其有望成为抗肝癌的新一代基因治疗手段。
作者:王宏光;李开宗;窦科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联合用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以下简称两镜)能使多数胆囊胆总管结石患者免于开腹手术之苦。我院自1994年12月至1999年5月用“两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35~76岁,平均55.7岁。术前B超证实胆囊胆总管内均有结石,且既往有右上腹痛、发热、黄疸病史。胆囊结石直径0.5~2.0cm,数目1~20块,胆总管直径1.5~2.5cm,胆总管结石直径0.6~2.5cm,数目1~4块。本组以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院8例,其中重症胆管炎3例,择期手术22例。30例患者均无肝内胆管结石,无上腹部手术史。 用Olympus TJF-20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日本)为择期手术患者先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经内窥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EST)和网篮取石术,次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本组2例胆囊萎缩和1例胆管变异只行ERCP+EST+网篮取石术,第二天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占10%,3/30)。如以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入院,则急诊行EST+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或网篮取石术,8例急诊患者4例行ENBD,3例网篮取石;待术后1~2周,炎症控制及黄疸消退后,再行网篮取石术和LC,1例急诊病例因EST+ENBD未成功,改行开腹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占3%,1/30)。1例先做LC后出现黄疸、腹痛,1周后做ERCP+EST+网篮取石术成功(占3%,1/30)。另外,做ERCP时发现有2例伴有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3例乳头旁憩室,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除乳头旁憩室外均得到及时治疗,占26%(8/30)。本组以“两镜”联合治疗29例(占97%,29/30),无手术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择期手术患者住院5~7d,急诊手术患者住院10~17d。
作者:陈进军;彭鹏;赵欣松;温占朝;秦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和bcl-2及p53蛋白在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与MALT淋巴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1月~1998年12月胃肠道MALT淋巴瘤32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本组32例中凋亡细胞呈低密度9例、高密度23例;bcl-2蛋白表达阴性22例、阳性10例;p53蛋白表达阴性18例、阳性14例。细胞凋亡与bcl-2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p53蛋白表达无关。结论凋亡细胞密度和bcl-2蛋白表达对判断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均有帮助。
作者:倪醒之;吴志勇;陈治平;殷晓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癌深度冷冻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应用LCS-2000型深度冷冻治癌机治疗肝癌患者65例,男性60例,女性5例,年龄26~72岁,中位年龄54.8岁,癌灶直径小于5cm 16例,5~10cm 24例,大于10cm 2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54例,国际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14例,Ⅳa期22例,Ⅳb期6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94%(51/54),甲胎球蛋白(AFP)阳性率70%(38/54)。继发性肝癌11例,原发癌为结肠癌4例、直肠癌2例、胆囊癌2例、胰腺癌1例、乳腺癌1例、后腹膜平滑肌肉瘤1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16个,并发症发生率20%(13/65)。包括术后腹内出血3例、肝功能衰竭3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感染4例。结论肝癌深度冷冻治疗为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王少斌;芮静安;魏学;杨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正常鼠肝移植以及肝硬化鼠肝移植术后早期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鼠(NL,10只)、肝硬化鼠(IHPH,10只)、正常鼠肝移植(NL-OLT,9只)、肝硬化鼠肝移植(IHPH-OLT,16只)组。分别采用放射性微球法行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 NL-OLT鼠绝大多数血流动力学参数与NL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IHPH及IHPH-OLT 3d,7d 组心输出量和内脏血流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总阻力和内脏血管阻力降低。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较全身明显。结论肝硬化鼠肝移植后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能与移植前已存在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关。
作者:曹晖;吴志勇;张效杰;张海婴;陈治平;邝耀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于1992年7月至1998年12月,用B型超声引导下十二指肠镜的新型检查方法观察40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本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5~80岁。本组胆管结石23例,其中18例为胆总管结石,胆管引流术后2例,胆管蛔虫症5例,慢性胆管炎引起黄疸4例,十二指肠乳头病变5例,非胆系疾病1例,胆总管肿瘤2例。同时行胆总管造影术11例,行手术治疗11例。 使用Aloka-620型B型实时超声诊断仪3.5mHz凸阵探头。Olympus公司(日本)生产的GF-1T30型十二指肠镜,用可通钢丝和不可通钢丝,切开刀分针状和弓状两种。Cook公司(日本)生产的5-8F2扩张管、气囊管、鼻导管、塑料内支架。 基本步骤:患者先行常规B型超声检查,测定其管道内径并观察其声像图特征,然后取左侧卧位,行常规十二指肠镜检查术,插入十二指肠镜于乳头处,置入导管至所需检查的管道内。导管回抽出胆汁,注入2~5ml 生理盐水,无明显疼痛,此时B型超声显示胆总管扩张,为原内径1~2倍,在胆总管内见有平行强回声光带,随十二指肠镜活动而被动运动。即是导管已入胆管内。导管回抽出无色胰液,注水后疼痛明显,B型超声显示胰管扩张,内有条索状强回声活动,示入胰管。选用头部有一金属环的扩张管在B型超声引导下,导入胆管注水显示2~3级胆管,置入左叶或右叶肝内胆管,以其特征性强的金属回声进行定位及测距。判断后即可同时行病变的诊断及管道中结石的置网取石,对细小或较大的结石可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或器械碎石自然引流,疑有肿瘤的患者予以组织活检,不能手术的肿瘤可放置金属内支架,诊断不明者,可置鼻胆管行胆管造影诊断。
作者:陈怡;许晓虹;周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短肠大鼠的结肠对氨基酸代偿吸收能力。方法切除80%小肠的短肠大鼠,经肠喂养21天后,测定结肠对15N-甘氨酸的吸收率和血15N-甘氨酸丰度及形态学改变。结果正常大鼠3h水吸收为(1±0.5)ml,对15N-甘氨酸无吸收,血中15N-甘氨酸丰度为零。短肠大鼠3h水吸收为(2.6±0.82)ml (P<0.05),15N-甘氨酸为(4.39±1.2)% (P<0.01),血中15N-甘氨酸丰度为(0.614±0.517)% (P<0.01)。形态学检测显示: 喂养组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直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结肠壁厚度、粘膜厚度、皱襞高度和皱襞表面积差异有极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短肠大鼠结肠对水和15N-甘氨酸有一定代偿性吸收,组织形态学也有一定程度的代偿。
作者:靳大勇;许剑民;吴海福;吴肇汉;夏立均;王锦华;胡耀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通过检测肝癌肝内转移、单发肝癌、肝硬化、正常人等4组人群的肝动脉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oppler perfusion index,DPI)与门静脉逆流频率(portal vein countercurrent frequency,PVCF),证实二者是评价肝癌肝内转移的重要指标,并可划出肝癌肝内转移的高危人群,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本资料共检测186例患者,依其病情程度分为3组:(1)肝内转移组52例,男39例,女13例,年龄32~77岁,平均53.7岁,均经B型超声、CT、MRI、穿刺活组织检查及临床证实为肝癌伴肝内转移,均有乙型肝炎病史;(2)单发肝癌组74例,男53例,女21例,年龄26~79岁,平均52.9岁,B型超声、CT、MRI等证实肝内只有单一癌灶的肝癌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3)肝硬化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26~75岁,平均为52.4岁,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期住院治疗的患者,B型超声、CT、MRI、AFP及其他临床资料均无癌变表现。另选对照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5岁,均为健康体检者。 2.检测内容:DPI、PVCF、PVCC(门静脉逆流,portal vein countercurrent)。 3.检测方法:(1)DPI的获得:选肝固有动脉起始部、门静脉干中部为检测点,二维超声获得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管腔的截面积,Doppler检测获得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的时间平均速度,计算出各自的血流量,DPI=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2)PVCC的判定:门静脉腔内单一血流色彩某一时刻出现相反色彩,或者门静脉腔周边某一时刻出现与中心血流色彩相反的色彩,或者脉冲Doppler显示与主流相反的频谱;(3)PVCF的统计:彩色多普勒分别显示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彩色血流信号,各连续观察1min,记录各自逆流次数;脉冲Doppler分别于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内各检测1min,其取样容积略小于受检管腔内径,记录各自逆流次数,将上述6次记录到的门静脉逆流次数相加除以6为PVCF。 4.统计学处理:本资料是前瞻性研究、析因设计,统计方法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的q检验、两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直线回归分析。 所用仪器为ATL公司超9、ACUSON公司ASPEN,探头频率2.5~4.0MHz。
作者:董磊;李新民;刘兰芬;苗凤君;赵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慢性肝病时肺脏受累现象日益受到重视。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是其中常见的类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30%[1,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动脉供氧不足。肝肺综合征是肝硬化患者无原发性心肺疾患而出现动脉性低氧血症,同时伴有肺血管扩张的肺部综合征[3,4]。低氧血症与肺泡-动脉氧压力梯度的增大关系密切,目前认为主要是肺内血管扩张和形成分流所致[5]。 动脉性低氧血症是血液流经肺脏时红细胞未得到充分的氧合作用,或血液没有流经肺泡进行氧合造成的。由于HPS时已排除了原发性心肺疾病,因此红细胞可能通过的异常途径有:(1)经过胸膜和肺门支气管血管而未到达肺泡;(2)在纵隔中血流由压力较高的门静脉系统直接流入肺静脉,从而绕过了肺脏;(3)通过扩张的肺泡毛细血管。 一、检测分流的几种方法 1.对比心动超声描记术:将吲哆氰绿经肘前静脉注入,在右心室里能测到其所形成的微小气泡(直径8~15 μm),在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时被吸入肺泡内或被吸收。如果微小气泡通过了扩张的肺泡毛细血管或肺内动静脉吻合支,则在3~6个心动周期后可以在左心中出现[6]。应用经食管对比心动超声描记术,这种微小气泡更容易被检测,并能检测在支气管中的分布情况,进而能证实其来源于肺的部位[7]。 Hopkins等[8]用此方法对53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其中有40%存在肺内血管分流,因此认为对比心动超声描记术检测是否有分流存在比动脉血氧分压更敏感。 2.肺灌注扫描:原理与对比心动超声描记术的小气泡法相似[9]。99锝标记的巨聚颗粒白蛋白(99TcMAA),直径为20~30 μm,在正常情况下静脉内注射后不能通过肺毛细血管。当肺内毛细血管扩张或有动静脉分流时,99TcMAA进入体循环,在其他器官组织可测出其同位素活性,且与分流量呈一定比例。 3.胸片:慢性肝病患者的肺部X线摄片中两肺下野可呈结节状阴影,这种损害在尸体解剖中很难发现。肺动脉的外周分支可明显扩张,肺下叶选择性肺动脉造影能显示斑点状、海绵状阴影,或伴有‘蜘蛛状侧支’的弥漫性血管扩张。
作者:倪醒之;吴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肝癌原位灭活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在B型超声引导下将中空金属钛多极穿刺针经皮直接穿刺置入癌灶中心,分点一次或多次对癌体进行射频热毁损治疗。射频输出功率由10W每隔1min增加10W,加到90W,治疗时间设定为15min。术后观察患者的甲胎蛋白(a-fetoprotein,AFP)、B型超声(癌体大小、回声、血流)、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omputered tomography,CT)图像及病理学变化。结果本组甲胎蛋白(AFP)高于正常者(153例)射频治疗1周后复查119/153(77.8%)下降为正常;14~28d和经过第2次治疗后144/153(94.1%)下降为正常;B型超声和CT图像上表现为癌灶无增大、缩小和液化,多普勒超声观察癌灶内无血流信号;术后病理学复查示治疗区为坏死组织伴血管血栓形成,142例患者术前伴疼痛,治疗后121/142(85.2%)疼痛消失,21/142(14.8%)疼痛缓解。本组术后出现腹水26/180(14.4%)、一次性黄疸16/180(8.9%)。结论射频原位灭活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
作者:吴金生;褚延魁;马庆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所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0例FNH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 80%(16/20) FNH为45岁以下青壮年,70%(14/20)无症状,AFP均为阴性,15%有肝炎感染证据。85%(11/13)在彩色超声见到特征性的粗大中央血管(1~3mm);CT动态扫描75%(12/16)早期显著增强,MRI检查83%(10/12)增强后早期明显强化,20例病人共28个FNH病灶,93%(26/28) 病灶小于5cm、无包膜,20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如能在术前获明确诊断则可密切随访、暂不手术。
作者:叶青海;马曾辰;吴志全;汤钊猷;樊嘉;钦伦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碳链脂肪乳剂对肝脏外科患者术后脂肪及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脏外科患者25例,随机分为2组:给予肠外营养,长链脂肪乳剂组(LCT组)12例,中/长链脂肪乳剂组(MCT组)13例。LCT组脂肪乳剂为20%英脱利匹特(Intralipid),MCT组为20%力保肪宁(Lipofundin),连续观察1周。在术前,术后1d、7d作脂肪廓清实验(IVFTT),并测定血及尿液中肉毒碱(CNT)以及动脉血酮体浓度及比率(AKBR)的变化。结果 MCT组清除率为LCT组的1倍,半衰期为LCT组的1/2;术后血CNT明显升高,尿排出减少,术后7d时,LCT组血CNT高于MCT组,尿CNT低于MCT组,P<0.05;血AKBR术后1d明显下降,随后MCT组逐渐回升,在术后7d时,MCT组明显高于LCT组,P<0.01。结论 MCT组体内清除迅速,对CNT依赖较小,并对肝脏能量代谢有保护作用。提示MCT乳剂可能是肝脏外科患者更为理想的脂肪能源。
作者:秦环龙;吴肇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难切性肝癌的肝切除方法。方法 1994年6月至1999年6月应用逆行肝切除术切除癌灶巨大、显露困难或紧密粘连甚至侵犯相邻器官和累及下腔静脉的难切性肝癌178例(甲组)。同期用常规方法切除类似难切性肝癌31例用作对照(乙组)。结果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甲组术中失血量为(1336±994)ml,乙组为(2286±1363)ml,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乙组(P<0.01) 。结论应用逆行肝切除术结合血管外科技术切除肝癌是安全和合适的。
作者:吴志全;樊嘉;周俭;邱双健;马曾辰;汤钊猷;周信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癌生长、转移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的应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分析肝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建立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以比较不同转移潜能肝癌诱导血管的能力;采用CD34抗体特异标记肝癌组织中的新生血管数目,探讨其与肝癌病人术后复发的关系;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VEGF和Endostatin;建立肝癌裸鼠种植模型,采用血管形成抑制剂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在侵袭性肝癌组织中VEGF mRNA及表达高于非侵袭性肝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100的肝癌术后复发率为MVD<100的肝癌病人的3倍。血清VEGF高水平且endostatin低水平的肝癌MVD高于VEGF低水平和(或)endostatin高水平的肝癌(73±33 vs. 47±21,P<0.05)。结论肝癌诱导血管生长的能力与其转移能力平行。肝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与肝癌病人术后复发有关。抗血管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孙惠川;汤钊猷;王鲁;李晓明;牛旗;夏景林;钦伦秀;马曾辰;薛琼;高东梅;陈洁;陈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因右上腹涨痛不适1年,加重伴尿黄消瘦1月余,于1999年5月11日收入院。即往有“肝炎”“胆囊炎”病史10年余。入院查体:消瘦体质,右季肋部饱满,锁骨中线肋缘下可触及肿大肝脏,质硬,无压痛,有结节感,边缘纯,不规则,肝浊音界增大;CT平扫:肝右后叶见大片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CT值33Hu;门静脉右侧支增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肝内低密度灶区强化不均,边界仍示不清,病灶约7cm×10cm,CT值53Hu,门静脉左右支见无强化低密度影(图1,2)。肝功能:SGPT(谷丙转氨酶)39u/L(卡门单位),Tbil(总胆红素)20μmmol/L,Bil(结合胆红素)6.9μmmol/L,HBsAg(+),AFP(甲胎球蛋白)280μg/L,PT(凝血酶原时间)19.6s。术前诊断:巨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术中见肿物位于肝脏第Ⅴ、Ⅵ段及部分第Ⅷ段,呈多结节融合,直径约15cm;余肝脏呈小结节硬化,左肝部分代偿性增大,门静脉系统血管曲张,压力增高,测PVP(门静脉压力)达30cm水柱,未见转移。行常温下右肝门阻断,右肝Ⅴ、Ⅵ段及部分Ⅷ段不规则切除;全肝血流阻断取除门静脉癌栓并行门静脉修补,经网膜右静脉门静脉化学治疗(化疗)泵置入术,以备术后化疗。术后病理学诊断:肝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图1-3)。
作者:朱建平;房巨波;栗洪升;张洪宇;武培敬 刊期: 2001年第04期